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l 中的 g
g
由重力和电场力的矢量和与摆球的质量
m 比值代替;若单摆处于由位于单摆悬点处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
或磁场中,周期不变。
度: V 1
Rg , V 1
GM , V1 =7.9km/s
R
五、 动量和机械能中的“二次结论”
1.求机械功的途径:
( 1)用定义求恒力功。
(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v0
2g
平抛物体运动中,两分运动之间分位移、分速度存在下列关系:
v y : v x 2 y : x 。即由原点( 0, 0)经
平抛由( x,y )飞出的质点好象由( x/2,0)沿直线飞出一样,如图 1 所示。
(x/2,0)
O
x
(x,y)
v
y
图1
v水
v船 θ
v合
(a)
图2
v合
v船
θ
v水
(b)
另一种表述:合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合位移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的
则合外力 F= m 1 a1+m2 a2+m 3 a,则支持力 N 为 m(g+a);
12、用长为 L 的绳拴一质点做圆锥摆运动时,则其周期同绳长
L、摆角 θ、当地重力加速度 g 之间存在
T2
L cos 关系。
g
13、若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则有:
系在绳上的物体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
v高
gl ,绳改成杆后,则 v 最高 0 均可,在最高点
Gm=gR2 。
22、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行星的半径为 R,则环绕其表面的卫星最低速度
均密度为
,则卫星周期的最小值 T 同 、 G 之间存在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S n -S n-k = k aT 2a=ΔS/T 2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3:2:1 F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讲义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讲义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分类汇编李贺整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n ::3:2:1 F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3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S n -S n-k = k aT 2a=ΔS/T 2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3:2:1n n::3:2:1 F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高中物理的模型与题型、规律和二级结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物理部分难度有所下降,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考生的成绩随着试题难度的下降而成比例地上升。

因此,有必要将堆积如山的习题梳理出头绪,提纲挈领出物理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等早就提出用“多题归一”的方法。

多题归一的思路是什么?有的做法是归纳出若干种题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类习题的解法,并且收到很好的成效。

但是,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归纳出题型的做法还可以再前进一步,回归到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上去,用模型法解题。

二、模型与题型1、高中物理中的模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物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对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环境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起见,物理学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看成理想对象模型;或都把实际的物质结构理想化,当成理想结构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物理过程理想化,看作理想过程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的环境理想化,当作理想的环境模型。

例如,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理想对象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电源、直流电路等;原子物理中的结构模型有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等;在运动学中,理想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机械波等;在电磁学中,理想的环境模型包括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模型研究就是研究在某一物质单元存在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模型的规律有其自身的结构系统,每个模型都有自身对应的一整套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学5个公式,动力学5个公式,如果再加上受力分析中用到的重力、弹簧弹力、滑动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6个公式,约为16个公式;电学中有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这些规律都对应着一定的模型以及理想条件。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三.牛顿运动定律:
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
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失重:
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大量光子表现出波动性2.跃迁中,从n能级跃迁到基态时,将会放出Cn2种不同频率的光.3.能引起跃迁的,若用光照,能电离可以,否则其能量必须等于能级差,才能使其跃迁;
若用实物粒子碰撞,只要其动能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就能跃迁.4.个别光子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为波动性.十七.原子物理:
1.磁场中的衰变: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5.“S=3t+2t2”:
a=4m/s2 ,V0=3m/s.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
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条纹向窄处弯是凹,向宽处弯是凸(左凹右凸)。4.电磁波穿过介质面时,频率(和光的颜色)不变。5.光由真空进入介质:
V=,十七.量子论初步1.个别光子表现出粒子性;
大量光子表现出波动性2.跃迁中,从n能级跃迁到基态时,将会放出Cn2种不同频率的光.3.能引起跃迁的,若用光照,能电离可以,否则其能量必须等于能级差,才能使其跃迁;
外切圆是衰变,内切圆是衰变,半径与电量成反比。2.衰变方程、人工核转变、裂变、聚变这四种方程要区分3.1u相当于931.5MeV,注意题目中的质量单位是Kg还是u.4.核反应总质量增大时吸能,总质量减少时放能,仅在人工转变中有一些是吸能的核反应。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S n -S n-k = k aT 2a=ΔS/T 2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n::3:2:1ΛFF 2的最小值mg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2020新课程高中物理复习 “二级结论”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212222=+, V V S t 22>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 通过各段时间比1∶()12-∶(23-)∶……5.自由落体: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02m v h g=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平阴县第一中学 编制:岑怀强 2014-05-05前言:在高考中,最幸福的是高考题考查的知识自己全部掌握了,自己不会的知识一个也没有考到;在高考中,最痛苦的是考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己会的偏偏不考 ----最最痛苦的是考场上不会,交了卷子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呢?除了缺乏必要的解题训练导致审题能力不强,方法掌握不全致使入题慢、方法笨、解题过程繁杂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深入的总结解题经验,归纳形成结论,借用一位不知名的老师的话讲,就是不能在审题与解题之间按上一个“触发器”, 快速发现关键条件,形成条件反射。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不再低吟“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节约考试时间,提升考试成绩,下面就高中物理的知识与题型特征总结了100多个小的结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助您一臂之力,并在自己做题和备考的实践中,期待您的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4.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5.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 8、无论弹簧秤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弹簧秤的读数总等于拉钩的力。

9、对轻质弹簧而言,当弹簧一端受外力而使弹簧伸长或压缩时,弹簧中各部分间的张力处处相等,均为F 。

10、细绳上的力可以突变。

弹簧弹力一般不可突变。

11、“滑环” 、“滑轮” 、“挂钩”不切断细绳,仍为同一根绳,拉力大小处处相等;而“结点”则把细绳分成两段,已经为不同绳,拉力大小常不一样。

12、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没有弹力一定没有摩擦力,两物体间因挤压而产生弹力的方向总与摩擦力的方向垂直!13、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相同、相反、甚至垂直,例如人行走,手里捧着一束鲜花: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手对花的摩擦力。

14、求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在垂直压力的方向上,若物体相对施力面有两个分速度,则摩擦力沿合速度的反方向。

这一点不易理解,请通过下面的题目体会: 例题:如图质量为m 的工件置于水平放置的钢板C 上,二者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μ,由于光滑导槽A 、B 的控制,工件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现在 使钢板以速度v 1向右运动,同时用力F 拉动工件(F 方向与导槽平行) 使其以速度v 2沿导槽运动,则F 的大小为( C )FF 1已知方F 2的最小mgF 1F 2的最小FF 1F 2的最小A.等于μmgB.大于μmgC.小于μmgD.不能确定15、求摩擦力的大小时先搞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无关,大小一定等于μN ,但是在复合场中,N 不一定等于mg,可能还与θ及电场力、磁场力有关。

求解但不一定用μN ,16、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的大小及物体是否处于静止均无关,需由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17、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18、分析性质力时不要重复分析效果力;已经考虑了分力时不要重复考虑合力;19.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20.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tan F ==F αμ。

21、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二、运动学1、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 3、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4、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22221V V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 S 212+, a=212TSS -, a=21)1(T n S S n--5、自由落体: 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 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26、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 2m 2h g =v 自由落体 有摩擦的竖直上抛,t 上<t 下7、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1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后以a 2减速,再经时间t 后回到出发点则a 2=3a 1。

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t 大于t 0时,用as v t 22= 或S=v o t/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2021at t v s += 9.求追赶匀减速运动物体的时间,一定要看看在相遇时间内匀减速运动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10、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gh t 2=11、小船过河:渡船中的三最问题: 最短时间、最短位移、最小速度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d t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 船水v v d •.12、绳端物体速度分解:绳和杆相连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沿绳或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13!14、平均速率一般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向(不返回)直线(不转弯)运动中二者才相等。

---这是由于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所导致的。

但瞬时速率与瞬时速度的大小相等。

15、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加速度增大,速度不一定增大,加速度减小,速度不一定减小。

反之亦然。

16、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速度改变的方向一致,不论加速度是正是负,是增大还是减小,只要加速度和速度同向物体就加速,反之。

则减速 17、平抛 ①速度反向延长交水平位移中点处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tan 2tan =αβ,如图所示,且212x =x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2yt=g,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0v 无关;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相等=g t ∆⋅∆v ,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5)斜面上起落的平抛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是定值。

三、运动和力1.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自由匀速下滑时, μ=tg α(很重要) 加速下滑μ<tg α,静止μ>tg α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2、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3、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 α4、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 =g(sin α-μcos α) 5沿粗糙斜面上滑的物体 a =g(sin α+μcos α) 6、沿如图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7、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火车模型),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α增大, 时间变当α=45°时所用时间最短沿角平分线滑下最小球下落时间相等小球下落时间相等2N 12m F F m m =+,(或12F=F -F ),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8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相对静止 光滑,弹力为零9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即同方向运动的连接体分离时,特征物理量间的关系是V 1=V 2;a 1=a 2;N 12=0。

简谐振动至最高点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10.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F F11.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超失重问题的本质和表现。

无论沿什么方向抛出的物体AB ,它们之间没有压力,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计空气阻力)。

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意控制条件:砝码质量《小车质量 12、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V M = p/f13、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不论是绳还是弹簧:剪断谁,谁的力立即消失;不剪断时,绳的力可以突变,弹簧的力不可突变. 14、传送带问题:(1)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的动能(2)、如图1把质量为m 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在以水平速度v 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物体可能一直向前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3)、如图2无初速释放物块后,物块可以先匀加速下滑,再匀加速下滑;可以先匀加速下滑,再随皮带匀速下降。

(4)、如图3物体以V 2滑上水平传送带,则物体可能一直减速滑出皮带;或先向前减速滑行,再加速回头;或先向前减速滑行,再加速回头,最后匀速回到出发点。

(5)、划痕问题:分析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划痕。

15、滑块木板类:一定要找共同速度。

没共同速度前相对滑动,达共同速度后比较µ大小。

16、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 W = µ mg SFB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v m R f m R Tm R m R mv F ωππω=====22222244.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作匀速圆周运动2、同一皮带或齿轮上线速度处处相等,同一轮子上角速度相同. 3.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41)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gR 5,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6mg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 v 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 .5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