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一直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
特别是对于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学和癌症等领域的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指利用抗体对物质进行检测、鉴定和定位的分析方法。
抗体是人或动物免疫系统对各种异物或自身物质所产生的一类特异性蛋白质分子。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抗体对物质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来实现定量、定性和定位的目的。
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分布和表达状态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检测。
其主要步骤包括:标本预处理、抗体标记、抗原-抗体结合、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学科。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的定位、标记和检测,尤其是在免疫细胞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胞器分布和相互作用时,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识别细胞中的蛋白质和其他分子。
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胞中的细胞骨架蛋白、酶、膜受体等生物分子的运输和定位的变化。
除此之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表达状态等方面。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标记,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分型、分级和预后评估等。
三、免疫组化技术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应用蛋白质组学领域是强调对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全面性分析的一门研究。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最常用的是两维凝胶电泳与免疫印记技术。
两者结合,可以检测数百至数千个蛋白质,并且在蛋白质家族、修饰和表达水平等方面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广泛的蛋白质质谱相关试验,例如如蛋白质鉴定、结构预测和定量。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通过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的高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标记,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分子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基于生物体对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标记和检测感兴趣的分子。
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抗原的固定、抗原的暴露、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和信号检测等。
在免疫组化技术中,抗原通常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在组织中的形态和位置不变。
一般来说,抗原可通过形成固定化复合物或被共价结合到载玻片或膜上。
随后,我们需要将抗原从组织中溶出,以使其暴露于抗体。
这一步骤通常涉及脱水、脱脂和脱钙等处理。
暴露后的抗原可以与特异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系统。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荧光染色、酶学染色和放射性标记等。
其中,荧光染色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利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标记物的分布。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它常用于研究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和定位许多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相关抗原(CA)等,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科学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神经元发育、突触形成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通过标记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质,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纤维酸性蛋白(NF)等,可以清晰地观察和研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细胞内蛋白质、DNA和RNA等分子的定位和检测,我们可以研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
例如,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可以研究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反应显示出有关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与数量的技术。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通过酶标法或荧光法等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从而在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修复:免疫组化一般需要在标本切片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和增强抗原的免疫活性。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的出现,需要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进行阻断。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抗原进行结合,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4.信号显示:对于直接法,特异性抗体上已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可直接显示信号;对于间接法,再添加与特异性抗体免疫结合的二抗,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用于显示信号。
5.结果观察与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信号的形态、分布和强度,进行结果判读和分析。
应用免疫组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的应用:1.细胞定位: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目标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组织检测: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癌症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4.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新药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适合的治疗靶点。
5.神经科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观察和定位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蛋白质,帮助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机制、辅助临床诊断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免疫组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已经在癌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关抗原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癌症细胞的检测。
具体来说,该技术首先要在癌细胞组织中检测出需要的抗原,随后采用抗体标记的显色剂来标记这些抗原。
标记后,抗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进而得到癌症细胞的信息。
这种技术能够检测出蛋白质、肽类和多肽类分子,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癌症的诊断。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1. 早期癌症的检测在癌症发生初期,绝大部分癌症细胞都带有一些特定的抗原。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这些抗原的存在来实现早期癌症的检测。
通过对不同肿瘤的抗原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癌症的标志抗原。
这使得肿瘤的分子诊断成为现代肝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的一种重要手段。
2. 癌症的鉴别诊断在肿瘤细胞组织中,相近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往往都存在着分化和表观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
通过检测不同肿瘤细胞中的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就可以判断不同类型癌症的诊断。
而且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蛋白分子,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 疗效预测和分子治疗免疫组化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病理组织诊断,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检测细胞膜上的分子及一些肿瘤标志物(如HER2、EGFR、Ki-67),可以为癌症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缺点1. 优点①高度特异性:通过抗原特异性的抗体结合,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②直观性强:通过特殊显色剂进行染色,标记目标细胞的位置,直观、易于观察。
③灵敏度高:能够对微量的分子进行检测,因此善于检测癌细胞组织中微弱的信号。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其中,免疫组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医生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本文将讨论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基于抗体特异性识别的生化分析方法,利用抗体与目标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检测和定位组织和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如蛋白质、激素、细胞分子等。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药物研发和基础医学研究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临床诊断和治疗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和神经疾病等。
将不同的抗体标记于组织或细胞上,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在药物研发中也有重要应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分子靶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定量和监测药物靶点的表达情况,帮助研发人员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效条件。
3. 基础医学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基因表达、分子传递等。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确定细胞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此增进对基础医学的了解,并为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以下是免疫组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几个方向:1. 自动化免疫组化技术现在相对复杂,需要手动执行。
但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将可以更加便利和准确地执行。
自动化将使得医生们更加容易地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并且减少了人为因素和误差,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数据共享目前,在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领域,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但是,由于数据的分散和不同机构之间的难以协调,这些数据常常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docx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一、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结合来检测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类型、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等。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蛋白质表达。
首先,需要制备特异性抗体,然后将其标记上荧光素或酶等物质,使其能够被检测出来。
接着,将标记好的抗体与待检测样本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中是否有荧光素或酶反应产生,从而确定蛋白质是否存在。
三、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确定肿瘤类型在肿瘤诊断中,常常需要确定肿瘤类型以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可以检测出肿詹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蛋白质,从而确定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常常需要检测CD20、CD3等标志性分子。
2 .判断预后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判断肿瘤患者的预后。
例如,在乳腺癌中,HER2 阳性患者比HER2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
因此,通过检测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
四、免疫组化在感染皎病诊断中的应用1 .检测细菌感染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细菌感染。
例如,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抗原来确定是否感染。
2 .检测病毒感染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感染。
例如,在乙型肝炎中,可以通过检测HBsAg和HBeAg来确定是否感染。
五、免疫组化在评估免疫系统功能中的应用1 .检测T细胞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
通过检测CD4和CD8等标志性分子,可以评估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2 .检测B细胞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产生抗体的主要细胞。
通过检测CDI9、CD20等标志性分子,可以评估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六、免疫组化的优缺点1.优点(1)高度特异性:免疫组化可以针对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
(2)高灵敏度:免疫组化可以检测非常小的蛋白质量级。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免疫组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应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技术,为疾病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定位可谓是口耳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它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性质,针对被检测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定位与计量的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诊断发育异常,鉴别组织类型,评估分子分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抗原修复:对组织标本进行脱水、透明化、石蜡包埋、切片处理后,需要将变性的蛋白质抗原复原,使其在免疫反应中保持原有的构象和活性。
2.抗体标记:采用特定的抗体,针对需要检测的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通常会利用荧光素、酶等物质与抗体进行标记。
3.染色反应: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后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然后利用化学染色方法将反应产物显示出来。
由于该方法产生直接的显色反应,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测到抗原的位置、数目和类型。
二、1.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特定癌细胞产生的分子,可以通过类似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检测。
凭借其高度特异性的优势,与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中。
例如,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检测肺癌、鼻咽癌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可作为确诊和治疗指南的依据。
2.医学遗传学检测用于检测胚胎性基因突变的技术已经应用于不孕不育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中。
广泛利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比色法、荧光抗体法和原位杂交法等。
该技术可在多种组织类型中用于检测精子数、精子质量和卵子质量等遗传学特征。
3.炎症诊断炎症标志物可以识别并跟踪炎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红斑性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
适当的抗体检测可为长期的追踪和监测提供经济而可靠的方法。
4.神经学和心理学研究镜片染色和FISH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神经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直接的可视化反馈,使分子分型分析更加容易。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 +
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 - -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泌乳素细胞腺瘤
LTH GH ACTH PSH/LH FSH CgA
+- -
-
--
NSE KER
+
+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 -
-
促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 - +
-
--
-
+
--
20世纪80年代该项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 于诊断疾病,国内比国外约晚10年,即90 年代开始运用于疾病的病理诊断。
最近20多年来,该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特别 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 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 用。
从开始发展至今,该项技术一直在基础医学和 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 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 有力的手段。
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 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 方法。
常用染色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不 同可分为: 1,免疫荧光法,标记物为荧光素,通 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2,免疫酶法,以酶标记抗体,抗原抗 体反应后显色,通过光镜或电镜观察,目前 最常用; 3,其它如亲和组织化学法、免疫铁蛋 白法、免疫胶体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有如下基本特点:
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定位准确 4、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所用抗体及标本类型
所用抗体类型
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 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 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 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 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 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 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判断
(表达部位、检测物质及常用标记物)
• 表达部位: 细胞膜、细胞浆、核膜、细胞核、细胞
多部位及组织等; • 检测物质: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 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 、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 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2021/1/28
或FVIII;
2021/1/28
• 组织细胞:CD68、Mac387、溶菌酶等; • 神经内分泌:
1、激素标记物:儿茶酚胺、5-HT、多肽 和肽释放因子等; 2、非激素标记物:NSE、CGA、Syn等; • 神经组织: S-100、MBP、Leu7、NSE、GFAP 、 NFP等; • 淋巴造血组织:CD45(LCA)、CD20( L26)、 CD79a、CD3、 CD45RO、
2021/1/28
临床应用
• 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⑵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⑶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⑷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 组 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
2021/1/28
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 物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 是不可缺少的; • ⑸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 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 ⑹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 20世纪80年代该项技术在国外开始应 用于诊断疾病,国内比国外约晚10年,即 90年代开始运用于疾病的病理诊断。
2021/1/28
•
最近20多年来,该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特
别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
蜡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
应用。
•
从开始发展至今,该项技术一直在基础医学
2021/1/28
• 所用标本类型: 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
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 )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 爬片和细胞涂片。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 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 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 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
2021/1/28
2021/1/28
小圆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CK Vim EMA LCA NSE
Des S-100 CgA
小细胞未分化癌
+- + -
-
-
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尤其是肿瘤性
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
强有力的手段。
•
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医院都开展了该项技术
检查,我院有待开展此项技术。
2021/1/28
定义及基本原理
定义:
免疫组化,也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 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2021/1/28
提纲
1、背景知识简介 2、定义及基本原理 3、所用抗体及标本类型 4、常用染色方法 5、操作步骤及结果判断 6、临床应用 7、相关图片 7、开展该项目注意事项
背景知识简介
•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以免疫学的抗原 抗体反应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 学。
2021/1/28
来,从而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 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有如下基本特点: 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定位准确 4、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2021/1/28
所用抗体及标本类型
• 所用抗体类型 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
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 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 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 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 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 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2021/1/28
操作步骤
• 流程简介如下: 常规石蜡切片→脱蜡→抗原修复(根据
需要)→缓冲液冲洗(3min/2次)→室温下 孵育5min→缓冲液冲洗(5min/2次)→室温 下孵育5min →缓冲液冲洗(5min/2次)→滴 加一抗37℃孵育1-2小时→缓冲液冲洗( 5min/2次)→室温下孵育30分钟→滴加二抗 室温下孵育1小时→缓冲液冲洗(5min/2次 )→滴加DAB液→孵育3-5分钟→自来水充分 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出诊断。
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 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 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 方法。
2021/1/28
常用染色方法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不 同可分为: 1,免疫荧光法,标记物为荧光素,通 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2,免疫酶法,以酶标记抗体,抗原抗 体反应后显色,通过光镜或电镜观察,目前 最常用; 3,其它如亲和组织化学法、免疫铁蛋 白法、免疫胶体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
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
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
究
。
2021/1/28
基本原理: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
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 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 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 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 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然后再通过化学 显色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所在的部位显示出
2021/1/2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D15、CD30、Bcl—2、Sig(IgM和IgD) 等; • 胚胎性抗原:CEA、AFP等; • 细胞增殖抗原:PCNA、Ki-67等; • 激素:ER、PR、AR等; • 病毒:HBV、EBV、HPV等; •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erBb-2、nm23、 P53、P16和Bcl-2等
常用于肿瘤病理鉴别诊断的免疫标记物 (举 例)
• 上皮组织:CK、EMA; • 特异性上皮标记:如TG、 PSA,TTF-1
等; • 间叶组织:vinmentin; • 肌组织:desmin、SMA、MSA、myosin、
myogenin、myoD1; • 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FVIIIR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