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观后感

合集下载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公民凯恩影评公民凯恩影评1《公民凯恩》的整个故事由“玫瑰花蕾”引起,“玫瑰花蕾”是凯恩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记者汤普森查访了能够解释“玫瑰花蕾”的与凯恩有关的人,从而揭开了凯恩的一生。

在《公民凯恩》影片最后,那个写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板燃烧起来的时候,作为观众,似乎隐约明白了玫瑰花蕾的含义,一种失落的快乐?一种单纯的遗憾?还是一个寂寞的结局?又似乎,观众最终还是无法参透“玫瑰花蕾”的真正意义?……然而,正是“玫瑰花蕾”这个未知的意义引出了《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

从形式到结构,《公民凯恩》大胆地突破了原有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在影片的开头,出现凯恩的官邸和大门,以及“禁止入内”的字样,配合上宏大而骇人的音乐,像是将观众导入一个悬疑片或侦探片;而到了接下来的场景里,像新闻纪实片一样介绍了凯恩这个人物;当新闻记者们谈论“玫瑰花蕾”,汤普森开始调查凯恩的一生的时候,又像是进入了传记片;到了苏珊演唱歌剧的那些蒙太奇镜头中,观众似乎看到了歌舞片的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本无法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去框定这部电影,它运用了好莱坞诸多类型片的元素,将好莱坞的模式首先从类型上完全模糊了。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注重强调故事的客观化,要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

而本片通过5大块的闪回场景展示了凯恩的一生。

在汤普森调查和凯恩生活两条线的穿插之中,汤普森分别从塞切儿、他的经理伯恩斯坦、他的好朋友里兰、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和佣人雷蒙那里了解了凯恩的童年、他的事业、他的私人生活(第一次婚姻)、他的中年以及晚年的事情等等。

凯恩的一生就是在每个不同回忆者的叙事中串联起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多场景上,导演也是违反了时间顺序去安排情节。

本片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了多元叙事结构,灵活地使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技巧,并且突破了叙事的单一视点,而是用多个视角、各个角度去表现凯恩。

好莱坞经典模式讲究一个封闭性的结尾,即故事从矛盾冲突开始,由解决问题结束,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模式。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是一部经典的政治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经历了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的故事。

该电影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政治力量的力量,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电影中的主角查尔斯·凯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最终成为了纽约州州长。

他起初只想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利。

他表现出来的“民本主义”,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权力者所应有的品质。

然而,凯恩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诱惑和欺骗。

他为了竞选州长而迎合各界人士,不得不放弃部分立场,这让一些忠诚的支持者对他产生了怀疑。

在州长任期内,他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不得不做出各种改变。

这些挑战和压力最终让他陷入了一个道德分岔口: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一些原则?凯恩不断地推动自己的政治理念,努力推动改革,引领着全州走向繁荣和进步。

他的政策不仅改善了纽约州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平等和公正。

该电影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中的黑暗面。

政治不仅是为人民服务,而且也是权力和利益的竞争。

有时候,政治家也会因为自身的私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些现象在现今社会中同样存在,尽管真相面前需要人们的勇气,但是公民凯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鼓舞人心,让人们相信公正、品格和良心的力量。

此外,看到凯恩的家庭背景,他的妻子和朋友,以及他探究自己人生的过程,为人们教育和启迪提供了更多的积极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然而,这些梦想和目标可能会与现实相悖,需要勇气和智慧来应对挑战和改变。

最后,公民凯恩是一部让人充满希望和勇气的电影。

无论我们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总会遇到挑战。

但是,勇敢地去面对它们,不断追求正义和品质,品质都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良心和勇气在纷扰的现实中也能充满阳光。

【推荐下载】公民凯恩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推荐下载】公民凯恩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公民凯恩观后感篇一: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是美国一个伟大的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在美国舆论的喉舌产业报业此吒风云的人物查理.凯恩去世了。

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一句遗言“玫瑰花蕾”,年轻的记者汤普森,为了挖掘这条新闻,解开这个秘密使得自己的报纸销量,去采访了凯恩身边的几个人物,渴望从他们身上得到“玫瑰花蕾”的秘密,经过多方打探调查,最终并没有得到答案,只说出了推测,凯恩一生得到了所有,又失去了一切,正如这服拼图,“玫瑰花蕾”是缺失的一角,而影片的最后一个滑雪板的特写,解答了本片的答案,凯恩失去的是童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为他后来的独裁自私都没下了伏笔,影片不仅刷新了电影史上的记叙手法有常规的单线叙述,加入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分别从五个人的口中以他们内心的看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还原了凯恩的人物性格,将视听语言蹄筋了历史舞台。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一,视听语言《公民凯恩》在电影的拍摄技法上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突破,尤其是在镜头的的造型上,强烈的明暗对比,由于移动摄影的逐渐成熟,对长镜头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片娴熟而极具美感信息量十足的长镜头的使用在电影史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画面的开始先拍摄了凯恩四第二个老婆的海报之后镜头上衣穿过房顶向前推进镜头淡化出现了记者与歌女的谈话,这个镜头的拍摄给观众自然的感觉,其次电影中加入了很多仰拍的镜头,仰拍镜头的使用改变了以往在摄影棚不拍摄天花板的模式,室内的仰拍镜头既凸显了主人公的伟大不可一世,同时室内的仰拍与天花板的构图也给人一种压迫的感觉,正巧妙的反应了故事的主题,看似拥有一切的人,其实任然摆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其次影片中对于镜头的大胆改造中,大景深镜头的使用。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影评(一):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作为一部制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影片,
它的经典地位是后世诸多制作精良的影片所不可企及的,时至今
日还能在影史排行中位居榜首,能够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堪称“教科书”式的影片。

影片《公民凯恩》讲述了美国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的
一生,由凯恩之死揭开序幕,记者汤姆逊开始调查凯恩临终时所
说的“玫瑰花蕾”。

他去查看凯恩的领养人撒切尔的日记,得知凯
恩幼年即离开了父母,虽然获得了大笔抚养费但是凯恩并不开心;然后汤姆逊找到凯恩早年板报的合伙人伯恩斯坦得知了凯恩的发
家之路还有感情生活;依然没有关于“玫瑰花蕾”的消息,汤姆逊
又去找李兰,李兰是凯恩以前唯一的朋友,但之后李兰无法忍受
凯恩的独断而离开,在李兰回忆中凯恩的婚姻事业都开始走下坡;最后汤姆逊找到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苏珊也因无法忍受凯恩
的自我专断而离开了凯恩。

凯恩至死都是孤身一人,而汤姆逊最。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公民凯恩〉的观后感》一直听说《公民凯恩》这部电影超级牛,终于找了个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各种滋味都有。

影片一开始,就给咱来了个神秘兮兮的氛围。

凯恩死了,嘴里嘟囔着“玫瑰花蕾”,这四个字就像个谜团,勾着观众的心,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到底是啥意思。

电影里的凯恩,那可真是个复杂的人物。

他小时候被父母送走,从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就开始疯狂转动。

长大之后,他靠着办报纸出了名,成了个有权有势的大亨。

可这人吧,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孤独得要命。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凯恩在他那巨大无比的豪宅里。

房间多得离谱,东西堆得到处都是,可他自己却像个迷失的孩子。

他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真正懂他。

他以为拥有了财富和权力就能得到一切,结果呢,却越来越孤独。

就比如说他的那些爱情,开始的时候都热热烈烈的,可到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他总想要控制一切,包括他爱的人,可爱情这东西,哪是能被控制的呀。

还有那个报社的场景,凯恩那叫一个霸道。

他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完全不顾及事实和真相。

他觉得自己有权力决定人们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什么。

一开始,可能觉得他挺有魄力的,可越往后看,越觉得他这是在瞎折腾。

他以为自己在追求正义和真相,其实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

说到这,我想起凯恩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一开始,他们可能是真心相待,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可随着凯恩越来越成功,权力越来越大,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变了味。

他的朋友劝他,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

到最后,朋友也离开了他,他身边真的就只剩下自己了。

看到凯恩最后的结局,我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的。

他一个人在那大房子里,守着一堆财富和回忆,孤独终老。

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到最后发现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在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像凯恩一样,拼命追求一些东西,以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满足。

可到头来,却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早就被我们忽略了。

公民凯恩读后感

公民凯恩读后感

公民凯恩读后感《公民凯恩》是美国作家波姆斯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凯恩的一生,深入探讨了权力、自由和社会责任等议题。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探讨以及权力的性质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公民凯恩》的读后感。

凯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

在他的一生中,凯恩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斗争,从媒体领域的成功到政治舞台的失败,他追求权力、掌控和自由的渴望从未停歇。

作者通过描写凯恩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媒体的操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凯恩形象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

凯恩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个性塑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权力与道德的关系的思考。

凯恩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惜通过操控媒体、利用他人,甚至背叛自己的朋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行为让我不禁思考,权力能否真正赋予一个人道德和责任感,又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自由和幸福。

媒体的角色在《公民凯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揭示了媒体的操控和偏见,媒体通过煽动情绪、制造谣言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认知。

凯恩在媒体的帮助下上升为政治巨头,但最终却被媒体所拆台。

这让我反思了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如何辨别真相和利益相关的信息。

除此之外,凯恩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迷茫。

他追求权力,但在实现了他的目标后,却发现自己被束缚得更多,失去了自由。

这让我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期待之间的矛盾。

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和人性,变得冷酷和无情?通过阅读《公民凯恩》,我对于权力、媒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非常生动有力,引人深思。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凯恩这个形象中看到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这部作品促使我们在权力、社会伦理和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伦理和人性问题的电影,其引人思考的主题让人不禁产生了许多观后感。

影片以凯恩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公民角色的复杂性。

凯恩生活在一个由强大的科技公司控制的世界,人们依赖这家公司所提供的数字化技术,但同时也失去了自由和隐私。

凯恩本人也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他利用他的技术天赋在公司内部工作,但却始终感到迷失和困惑。

凯恩的困惑和迷茫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高科技设备和算法来编写自动化程序,这不仅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也让他担心人类将被取代。

与此同时,凯恩也开始对公司的不人道行为感到不安,这使得他不得不在自己的道德观和工作需要之间做出选择。

凯恩的困境引发了观众对个人权利和集体责任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系统,但这同时也对个人隐私和自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电影中,凯恩所面临的道德抉择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一些自由来换取安全和便利?在面对强大的科技公司和政府监控时,个人权利如何保障?《公民凯恩》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技术是否会取代人类,从而让人类陷入无意义的存在。

凯恩在电影中担心他所从事的工作最终会被算法所取代,他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将变得无关紧要。

这种担忧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许多人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忧虑。

电影通过凯恩的经历和内心的矛盾,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存在的问题。

它提醒我们警惕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呼吁我们保护个人权利和人类的尊严。

而凯恩最终做出的选择则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道德价值之间,我们应该始终选择正确的道路。

影片的剧情和人物的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凯恩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普通公民,面对伦理和道德的困境,他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演员的出色表现也让人不禁为凯恩的处境感到心痛。

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通过创造一个数字化的未来世界,电影成功地表达了现代科技社会的不可思议和可怕之处。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

公民凯恩的观后感《公民凯恩》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电影以凯恩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人在政治与权力之间的挣扎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媒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地被剧情所吸引,并对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和影片所揭示的现实世界深感触动。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凯恩这一角色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探讨了政治与权力的困境。

凯恩在政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领导者。

然而,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权力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

影片通过展示政客们的权谋和争斗,展现了政治的黑暗面,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毁和腐蚀。

凯恩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还失去了对人的情感关系的珍视。

这一切都让我深思,权力是否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感,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权力的追求。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媒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在电影中,媒体对于政治人物的报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公众对政治的认识和态度。

然而,电影中也展示了媒体对政治的曲解和操控,他们通过调整报道的角度和方式,塑造了公众对政治人物的印象。

凯恩在电影中成为了媒体的宠儿,然而这种以获得巨额利益为目的的炒作,让人深思媒体在传递信息时是否真的能客观中立,又是否能真正符合公众的利益。

此外,电影中还涉及到了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凯恩的政治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公众的普遍价值观相背离,他的前卫想法引发了社会对于道德伦理的质疑和争议。

电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恶性竞争、人情冷漠等也使我们深思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

凯恩在电影中的形象给人一种思索,他的观点或许是前卫的,但在当时是否真的符合社会的利益,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总之,观看完《公民凯恩》后,我对于政治、媒体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通过凯恩的故事,引发了我对权力、媒体与社会的思索和反思。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权力和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时会丧失自我,让权力摧毁了我们的信仰和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凯恩观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公民凯恩观后感:谁的玫瑰花蕾
1941年公映的好莱坞经典电影《公民凯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人称“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76岁时于自己宛若宫殿一般的庄园中孤寂地死去,临终前唇角翕动,一句仿佛悄不可闻的“玫瑰花蕾”随着手中砰然滚落的水晶球一起,消失在这座富丽堂皇又冰冷寂寞的宫殿深处,音声渐息,无人知晓。

作为业界头筹的新闻大佬,凯恩坐拥着一个超出凡人想象的庞大报业集团,资产千万,风月无边,一生名利兼得,本应无所遗憾,然而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竟是一句“玫瑰花蕾”,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

伴随着新闻大亨凯恩的离去,“玫瑰花蕾”究竟意指何物成了新闻记者调查的要点。

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凯恩临终时这声饱含哀伤的叹息是在祭奠当年求而未得的情感,还是为未能弥补对谁人的亏欠而做的终极忏悔?
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围绕着凯恩身边人的采访逐渐展开,妻子好友同事仆人,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诉说了关于凯恩的种种往
事,凯恩曾经的生活轨迹旋即缓缓展现在记者眼前。

凯恩曾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重金挖走竞争对手的全部班底;曾迎娶总统的侄女社交名媛艾米丽为妻;曾展露自己的政治野心参与选举;曾仰仗丰厚的财力力推自己毫无天分的情人登上歌剧舞台……最重要的是,他制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报业帝国。

在这个帝国的昌盛时期,凯恩曾经控制着37家报纸,13家杂志和一个无线电广播网,他的报业帝国是帝国中的帝国。

这样富可敌国的凯恩先生,临终前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究竟是什么?重重调查之后的记者依旧没有得到准确明晰的答案。

他最终下定结论说,凯恩先生是一个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的人,也许玫瑰花蕾是某种他没能得到或是失去了的东西。

他猜测玫瑰花蕾也许就是拼图上的一块,遗失的一块。

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凯恩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风光无限世人皆知,孤单落寞无人相守。

他不断得到,同时又不断失去,那些看似令人着迷的、光鲜亮丽的光彩浮华,在他的生命里来了又去,却始终都是过客,在生命最终的尽头,竟然什么都没有留下。

金钱或许能够换取权势,权势或许能够招致名利,但这些都换不来真挚的情感。

亲人爱人友人情人,他们无一例外的
离开了他,他在追逐事业与名利的同时,不断抛弃着这些实际更为珍贵的感情。

因此,从某方面来说,凯恩的辉煌帝国是以牺牲最珍贵的东西为代价才换取的,他的玫瑰花蕾,最终只能盛放在天国的彼端。

影片的最后为我们揭示了谜底——当仆人们哀叹着将凯恩
生前所有珍藏的异宝一件一件的抛进熊熊燃烧的熔炉中时,那件曾属于童年凯恩的小雪橇,在烈焰的炙烤下褪去了层层掩饰的油彩,终于在趋于毁灭之前,短暂的露出了当年的模样。

“ROSE BUD”几个字格外醒目,原来,这才是所谓“玫瑰花蕾”的真相。

破碎的童年使得凯恩的成长经历异于常人,一面是旁人难以企及的富贵荣华,一面是被父母抛弃的孤独落寞,这种经历是暗藏的隐痛,仿佛一颗深埋地下的炸弹,虽被极力掩埋,但依旧存在着,并且往往在最脆弱的时候引爆,不断的折磨着他的心灵。

童年的残缺使得凯恩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因此他孜孜不倦的追寻着已然逝去的童年,和与童年有关的一切。

他的第一任妻子,温婉贤良的大家闺秀艾米丽并不能带给他一直缺失的安全感,因此当他遇见孩子气的苏珊时,就无可救药的迅速陷入了爱河。

苏珊那活泼伶俐而又无忧无虑的性格,仿佛童年玩伴一样,带给他不能替代的欢乐和平静。

她能弥补他心灵的缺失,她的天真烂漫是他最好的慰藉。

然而这本不是爱的正常形态。

或许由于童年时
没有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凯恩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他将苏珊当做笼中的鹦鹉、枕边的娃娃,一味的满足着苏珊那不实际的愿望,并在苏珊感到痛苦时仍不停止毫无意义的歌剧演出,最终导致了苏珊的服药自杀。

在苏珊侥幸被救回之后,他与苏珊深居简出,将自己囚禁在宫殿一般的城堡庄园里,过着孤寂冰冷与世隔绝的日子。

当苏珊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坚决的离开他后,他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般砸毁了苏珊屋子里所有的物品,最终留下的,就是他临终前依旧握在手中的水晶球。

其实,无论是苏珊、水晶球还是“玫瑰花蕾”,凯恩所念念不忘、执着追求却最终未得的始终是一份纯真而温暖的情感。

这种缺失从他的童年开始,仿佛受了诅咒一般,如同一个难以逃脱的梦魇,不断的吞噬着他的灵魂,使其不得安宁。

凯恩的故事以报业大亨赫斯特为原型,其中掺杂了赫斯特一生的对手普利策的逸事,以及导演兼主演奥逊·威尔斯的部分经历,因此显得十分离奇而精彩。

查尔斯·福斯特·凯恩作为融合了上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报人的艺术形象,极为生动,他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美国报业的繁盛与隐藏的弊端,也给今天的新闻人带来思考和警示。

怎么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在新闻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丰富多彩的答案。

当业界的操守和底线一次又一次被挑战的时候,新闻人最初的初心也仿佛一
枚在风中摆动的“玫瑰花蕾”,枝影倾覆间,知未可见。

实际上,做事和做人一样,都是需要有些不切实际的信仰的。

如果太过于纠缠现实,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拘泥于分毫的较量,把重点放在不择手段的生存上,即使这个媒体暂时获得了立足之地,也终将失去受众的信任。

新闻人应该是有梦的人,在这个时代仍然不失做梦的勇气,能做梦并且敢做梦,梦里的初心不能忘。

又或许每个新闻人都有一个关于“玫瑰花蕾”的梦,只不过有人在迷惘中坚守,有人已永远失去,而有的人,还在寻找。

谁的“玫瑰花蕾”已经不再重要,新闻人做出的选择不管多么相异,都将交与历史检验。

在多少年后,当后人回望前人来时路的时候,相信他们会给前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