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开课教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
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
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
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
”——茅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
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
‘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
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明确:“带工老板”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包身工》一文展开,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夏衍以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2. 文本阅读: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
3. 语言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残酷,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语言特色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旧社会的包身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交流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包身工、老板、工头等,展现旧社会的黑暗。
3. 主题思想:反对包身工制度,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2. 答案:(1)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突出其悲惨命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认识: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使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和痛苦,应坚决反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夏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教案五篇

《包身工》教案五篇《包身工》教案篇1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板书设计:10.包身工夏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__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因此,__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可讲内容: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五.完成小练习.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包身工》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了《包身工》一文的详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具体内容包括: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权益保障等方面。
1. 章节内容:a. 包身工的定义及起源b. 包身工制度的历史背景c.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d. 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现实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及生活环境,提高对包身工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 通过分析包身工的劳动状况和权益保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背景、包身工的生活劳动状况、权益保障问题。
2. 教学重点: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解决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包身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现象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包身工?他们为何出现在历史舞台上?”2. 讲解:详细讲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等内容,让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有全面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包身工权益保障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包身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及解决途径。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的定义2. 历史背景3. 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4. 权益保障问题5. 社会影响与解决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包身工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b. 分析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c. 针对包身工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2. 答案:a. 包身工是指旧社会里,为了生存而被迫卖身为工的人。
其历史背景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卖身为工。
b.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权益得不到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公开课教案《包身工》的源头,要追溯到1927年,那时夏衍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分派从事工人运动。
1929年,他住在沪东唐山路业厂里,这里是工人区,经常有从事工人运动的同志到他家来落脚,他首次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下面是包身工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
包身工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文体速览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作者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òng 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16个字)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
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朱委员指出:9月,新学期伊始;9月,是收获的季节。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纪念日,将这一天设立为读书节,以鼓励全国人都读书,督促学生多读书,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人们在读书节的感召下,正好利用接下来的国庆节黄金假期享受读书的乐趣。
参考答案:政协委员提议将鲁迅诞辰纪念日定为国家读书节(关键词:国家读书节鲁迅诞辰纪念日或9月25日提议或建议)二、文本探究1、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劳而不获、富豪权贵不劳而获的极不合理的现象。
而夏衍的《包身工》则深刻地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的极不合理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包身工呢?请阅读“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的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一定义。
明确:包身工是被带工老板游说,来自于灾荒区域或贫穷农村,与带工老板签了包身契,顺从地替带工老板赚钱的东洋厂的女工。
2、在文中,带工老板称呼包身工为“猪猡”,作者把包身工比喻成“机器”,这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悲惨遭遇?①住宿空间恶劣。
(P44)②饮食质量恶劣。
(P45)③工作环境恶劣。
(P48)④人身上无自由。
(P46)⑤工价上很低廉。
(P47)⑥人格上受歧视。
(P47)⑦肉体上遭殴打。
(P48)⑧物质上被压榨。
(P49)3、包身工创造的财富去了哪里?阅读文中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
Ⅰ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Ⅱ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
”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明确: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4、对比梅尧臣的《陶者》,夏衍的《包身工》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怎样的不合理现象?明确: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的包身工劳而不获,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要警告的是那些人?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明确: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三、延伸拓展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夏衍的《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中的名篇,其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是怎样分别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四、课后思考XX年夏天,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
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
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
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
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
后来这些人贩子和黑心窑主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刚才了解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
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获利者的下场不同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相关资料】1、胡锦涛总书记在XX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
原话摘录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总理温家宝XX年政府工作报告原话摘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包身工》:暗访血汗工厂 ----经典背后的故事提起报告文学《包身工》,人们印象中最深的或许是饱受折磨的“芦柴棒”。
这部中国现代作家夏衍的名篇,影响甚广。
在文章中,“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种种人间地狱的描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作者亲身体会、亲眼所见,而得出的准确描绘。
《包身工》的源头,要追溯到1927年,那时夏衍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分派从事工人运动。
1929年,他住在沪东唐山路业厂里,这里是工人区,经常有从事工人运动的同志到他家来落脚,他首次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欺侮他们年纪小没有斗争经验,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夏衍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决定用自己的笔作枪,揭露这个丑恶的事实,以此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
1935年初,夏衍开始在纱厂调查包身工。
他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他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
可是要晓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他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任何“外头人”都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
夏衍得到了东洋纱厂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他的行径很快引起了工头的猜疑,他的调查还没完全深入下去。
夏衍灵机一动,决定改为观察包身工上下班的生活。
为了赶在早上五点钟前到日本纱厂和工房门口去调查和观察实际情形,夏衍每天三点钟就起床步行十几里,去看包身工上班的情景,足足当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怀着血泪般的控诉,这些真实的细节都被夏衍一五一十地写进了《包身工》。
1936年,《包身工》发表在进步期刊《光明》上,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轰动,也极大地点燃了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包身工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导航】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