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风筝》观后谈信仰Word
观电视剧风筝有感范文4篇

观电视剧《风筝》有感范文4篇【篇一】最近断续看了差不多2遍电视剧《风筝》,看后感觉非常喜欢,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虽然剧情、剧中人物基本是虚构的,但确让我感觉非常真实的存在,让人非常牵挂和津津乐道,感觉在短时间内很难走出这部剧,很难在其他影视作品里找到这种感觉了,剧中人物郑耀先、韩冰、林桃、小五、四哥、宫庶、延娥、钱副部长、陈局长等角色深入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我甚至很难想象郑耀先和宫庶这两个演员再演其他人物是什么样。
本来这个剧也有不少逻辑上的漏洞和问题,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剧情也不算曲折,内容也不算丰富饱满,但为何他确创造了最高的收视率,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追捧和热议呢?我自己也感觉很奇怪,明明剧情有不合理不合逻辑之处,确令人可以无视他的一些缺点和不足,而非常喜欢这部剧和剧中人物,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思量后,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部剧是多年不见的深刻刻画了人性细节的作品,此剧对剧中人物的人性细节的描述刻画非常细致感人,人物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非常真实的,不是脸谱的做作的虚假的虚伪的,而且剧中人物的人性和感情基本都是正面的真挚的真诚的感人的有情有义的(包括国民党的人),不象现在许多恶俗的影视作品里的人物那样是庸俗的神经质的暴躁的无厘头的自私的偏激的狭隘的虚伪的,看了只会令人反感和厌恶,而风筝里的人物是感人的真挚的,他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
我一直认为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而高过生活,而不是把生活中庸俗的生活和人物直接搬上荧幕,甚至还刻意夸大夸张,这样观众能得到什么,本来社会和生活就很庸俗,还要再看这些比生活还庸俗丑恶的电视和人物,不是更堵心吗?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这么成功这么受欢迎,我们那些影视工作者难道还不懂吗?第二,这部剧的一些思想内容非常深刻和值得思考回味。
我觉得此剧隐晦的表达了一个让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真实的真挚的真诚的人性和神圣的信仰使命职责孰轻孰重,他们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是一定要选择的吗,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是什么关系,有轻重之分吗?个人关系感情和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是两难选择吗?必须要牺牲一方吗?如果不是人类公认的反对的行为如叛徒犯罪卖国等,有必要过分强调党派政治而牺牲人性、牺牲人和人之间真挚真诚的感情和关系吗?那些不讲人性而高举所谓伟大旗帜高喊政治口号的人物真的有那么高尚吗,他们比那些充满人性的所谓政治觉悟低下的普通百姓的言行和所作所为更高尚正确吗?那些为了政治党派信仰而牺牲家庭家人正常生活的理念和做法是绝对正确的吗?那种所谓的革命、牺牲和执着是必要的吗?政治、革命是什么,他最终承诺带给百姓的幸福实现了吗,剧中角色徐百川讲的对革命政治的评论有道理吗?许多所谓政治革命对百姓来说不过是一次重新洗牌罢了,他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的同时其实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新东西和改变,百姓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并没有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他用生命和家庭家人的牺牲追求的信仰也许不过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罢了。
电视剧《风筝》观后感:共产党人处处是满满的信仰

精选电视剧《风筝》观后感:共产党人处处是满满的信仰近日,谍战大剧《风筝》热播,备受广大观众好评。
笔者在被《风筝》紧张剧情所吸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守。
郑耀先卧底军统十八载,隐姓埋名大半生,经历枪林弹雨、遭受辱骂批斗、尝尽人间冷暖,但他从未忘记组织赋予的神圣使命,从未放弃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支撑他走到最后的就是共产党员的“信仰”。
这“信仰”,是面对党旗、举起右手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庄重承诺,是共产党员一辈子的坚守。
相比郑耀先,相比那些为实现共产主义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先辈们,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叫苦、埋怨、不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郑耀先一样为了心中的信仰继续坚守、奋斗下去,我们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份“取之不尽”的力量。
在《风筝》中,有这样一个剧情:郑耀先问即将被枪决的曾墨怡,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图个什么呢?曾墨怡只说了两个字:信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正是有了这份“信仰”,才给了曾墨怡、陆汉卿等无尽的勇气与力量,让他们即使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也决不低头、从不屈服,毅然决然、英勇无畏地保护着自己的同志、完成组织交给任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党也开启了新征程、迎来了新挑战。
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就更需要广大党员坚守“信仰”,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迎接挑战、挫败困难、赢取胜利。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
郑耀先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考验、面对了太多的是非抉择,但他每次都能在浴火中重生、绝境中崛起,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工作与生活。
是“信仰”之火给了他温暖,带给他希望,给予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信仰”就像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广大党员步履坚定、奋力向前。
广大党员只有成为党的伟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伟大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才能看到新希望,迎来新时代胜利的曙光。
风筝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

风筝读后感风筝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读后感篇1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
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
电视剧《风筝》观后感

电视剧《风筝》观后感信仰至高无上到底至高无上到什么程度到底要高到什么层次才能够让你有一个决心能够牺牲到你最纯朴人性中的那些基本关系这是电视剧《风筝》的片尾字幕,也是全剧的主旨。
《风筝》是柳云龙继《暗算》之后的又一部谍战力作。
《风筝》时间跨度更长,从1946年国共公开开战前夕到八十年代国家太平三四十年的时间,人物刻画也更加准确、丰满,对苦难、信仰这些基本问题展现的也更加有深度更加饱满。
很多谍战剧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风筝》更着力在感情和人性上,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郑耀先这个人物。
郑耀先苏区时期受党委派打入国民党内部,代号“风筝”。
郑耀先胆识过人,机变百出,是戴笠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六哥”。
抗日期间,郑耀先把日本情报机关搅的鸡犬不宁,为军统立下卓越功勋。
在国民党人眼里,郑耀先是最坚定的三民主义者。
郑耀先曾跟江心讲,自己最看不上的是“当盐不咸,当醋不酸”的特工,要像红酒无论哪里都能渗进去。
郑耀先自己身处敌营,共产党侦查员和军统六哥的身份已是水乳交融。
解放后郑耀先又以国名党留守人员周志乾的身份存在,只有谨小慎微,俨然没有了军统六哥的霸气。
《风筝》的主体就是周志乾在劳改农场,在香橙镇作为反革命嫌疑和右派,同时又是马小五的师傅的的经历。
郑耀先跟徒弟马小五说过,侦查员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群体。
“要敢常人所不敢,能常人所不能,为常人所不愿,忍常人所不能忍,甚至行常人所不齿,做常人所不屑。
“在军统,郑耀先有一帮过命的兄弟,他们是生死与共的交情。
解放后,郑耀先要铲除国名党特务,就要痛苦地割舍兄弟之情,甚至亲手把兄弟们送上刑场。
第二集有一场戏非常好。
郑耀先被共产党游击队伏击,生死未卜。
负责他安全的赵简之和部下赶到后哭喊着把他送进手术室,宋孝安上来对着赵简之一顿狂打,两人跪在医院门口求菩萨保佑。
四哥徐柏川慌乱中跑掉了鞋,抓着护士下命令,如果老六救不活,医生也得死。
郑耀先抢救要输血,四哥召集弟兄们排队献血。
这场戏短短十几分钟,气氛紧张,是郑耀先弟兄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隔着屏幕我都被他们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深深地打动了。
电视剧《风筝》:超越谍战类型 自带史诗气质

超越谍战类型自带史诗气质——评电视剧《风筝》《风筝》的亮点之一是将谍战题材中的主角从先前的事件叙事、身份叙事升格为命运叙事,将其置于生命难以承受重负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压力之中。
《风筝》是一部具有人文厚度和哲学深度的“作者剧”,尽管存在些许难以消除的硬伤,还是无法遮蔽其从思想到艺术熠熠生辉的价值理性。
很难用常规的“精品”盖棺定论这样一部超越了谍战类型框架自带史诗气质的历史剧,特别是当它以人性的悲悯视角仰望尘封往事中那些曾在血与火的对弈中焕发出至真至诚、至情至性的民族同胞时,可贵地从政治立场对立的二元叙事和人物塑造的扁平标签中跳脱开来,升华为一种蕴含善、有神圣意味的崇高美。
时至今日,判定一部谍战剧的优劣,绝非是单纯讲述一个胜负输赢的故事那样浮浅,首先要解决政治立场分野下已成定势的类型主题逢迎、先入为主的敌我形象塑造和囿于猫鼠游戏的经验叙事。
电视剧《风筝》之所以卓尔不群,得益于国共双方群像的整体成功塑造,没有丑化、矮化国民党特工,彻底颠覆了过去好坏、正反的脸谱化图解。
各方只有立场不同,没有信仰之别,还原“社会的人”,基于人性人情的历史情境。
由于复归“信仰”本质,对以往经典共产党人的潜伏者和国民党特工都给予了智商与情商的平等刻画,令人信服地展现双方各为其主的“主义”之战,虽“身在曹营心在汉”,然而并不回避此间的友情和爱情。
这种类似“上帝的目光”,将《风筝》与之前的国产谍战剧创作拉开了距离。
《风筝》的亮点之一是将谍战题材中的主角从先前的事件叙事、身份叙事升格为命运叙事,将其置于生命难以承受重负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压力之中。
同时,完全规避了“假夫妻”谍战的套路,直接切入到分属两个阵营“未必能走到最后”却真心相爱的情侣关系,及其必然面临的信仰与爱情的艰难选择,这是《风筝》与同类题材创作截然不同的审美特质。
代号为“风筝”的中共党员郑耀先作为第一主角,早在1932年就受苏维埃政权委派成功渗透到国民党“军统”高层,成为戴笠麾下“八大金刚”中号称“鬼子六”、风传杀人不眨眼的“军统”六哥。
从《风筝》看信仰交锋

, ,
国防/ 臻_l
从 《风 筝 》看信 仰 交锋
画 高 炜
中图分类号 :E2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 编号 :1002—4484(2018)01—0087—01 作者:高炜 ,国防 大学政 治学院西安校 区军事 司法工作 系,讲师 ,专业技术上校
颇具 匠心的谍 战剧 《风 筝》一经播 出,立刻 引 发 关注和议论 。有 些观 众批评剧 中 “国民党个个有 情 有义 ,共产 党个个冷 酷无情”,俨 然一部褒 国贬 共的 “大毒草 ”。然 而遍 观其剧 ,笔 者却 觉得创 作 者 含 意 深 刻 ,令 人 击 节— — 共 产 党 人 的 成 功 之 道 在 本 剧 中体 现得 淋 漓尽 致 。
我 军 历来 十分 重 视 新 兵 训 练 与 实战 的 对接 。 战 争年代 ,新兵征集来后直接上战场,领 了枪 弹就投 入战斗,在炮 火硝烟中边打边训 ,不少人直到牺牲也 没能穿上一身军装。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人民空军刚 刚成立,飞行员平均飞行 时间不足 20小时,而且毫 无 实战 经 验 ,可 以说 是 不折 不 扣 的 “新兵 ”。 在 空军 是否参 战这个问题 上,毛泽东认 为 “躲在娘怀里的崽 没 出息”, 大手 一挥 把 他 们 派 往 了朝 鲜前线 。 就 是 这 样一批 “新兵”,在参战后不久即取得了辉煌战果 。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国共两党都秉承
自己的政 治信念 —— 三 民主 义与马列主义,都 接 受 苏联 “建立党军” 的理念,都 号召以主义凝聚 全党, 但 唯 有共产党真正做 到了用共 同的革命理论 教育全 党、用共 同的革命追 求指引全 党、 用党的组 织原则 协 调 人 际 关 系, 坚 决地 反 对 地 域 纽 带 而 强调 “五 湖 四 海”,反 对个人 亲疏 而强调 “同志 ” 关 系。 相 比之 下,国民党则由于其人 员成分和 “领 袖偏好”,在很 大程 度上保留-r ̄, t建社会 以人 际、血 缘关 系结成小 集团的做 法,从蒋介石到基 层官兵都喜 欢用拜把子、 认 老乡的方式拉 拢部 下、增进感情。
教师随笔 观电视剧《风筝》有感

教师随笔观电视剧《风筝》有感
妈妈最近新追了一个电视剧,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它讲的是狡黠机智的国民党军统王牌特工郑耀先的故事。
他其实是一个打入国民党内部多年的共产党员,他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组织提供情报。
然而,在共产党员眼中,他是心狠手辣的“鬼子六”,大家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国民党下层士兵当中,他是威望极高的军统“六哥”。
我是在妈妈追剧过程中,扫了几眼,也对这个电视剧产生了兴趣。
我是从中途开始追剧的,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么多军统士兵对“六哥”郑耀先这么死心塌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出他。
郑耀先的妻子,是中统女特工林桃,她本是要奉命刺杀郑耀先的,但在和郑耀先的接触中,爱上了他。
最后,为了掩护郑耀先,她把自己的脸刺花儿了然后自杀。
我想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大致就像他这样吧!不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而且讲义气,够意思,“一个苹果,能把果皮留给自己,把果肉留给别人”。
你能时时为别人着想,别人才能想着你。
作为老师,多为学生着想、多为学生考虑,学生才能爱戴你。
风筝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

风筝观后感风筝观后感范文(通用20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观后感篇1实话实说,在平常,我对于《风筝》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是关注的特别特别少的。
这一类型的电视剧,除了在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过以外,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了。
不仅因为它被如今大量的网络剧、青青剧给埋没掉,而且和我们也不趣味相投,自然而然不是我们看剧首选。
直到这一次,老师推荐的《风筝》,刷新了我以往对它的看法。
中国碟战剧的种类有太多太多,《风筝》仅仅只是其中一部。
但是,我不得不说《风筝》是我目前所看过的剧里最能触动我的,感受最深的一部剧。
该剧是以一名潜伏在军统高层、代号“风筝”的共产党员郑耀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从《风筝》这部剧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仿佛陪着郑耀先走过了他的一生。
在郑耀先的一生里,我陪他笑过,哭过,痛过……虽说不上完全的感同身受,但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他的情感。
对于这样的一个塑造得淋漓尽致人物,我内心由衷地敬佩,但也很心酸,很心疼。
郑耀先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承担着责任,默默承受着磨难与痛苦。
其实在看《风筝》时,我个人并不希望他回到共产党,回到家,因为看到他回到共产党后,为了任务,为了信仰,他不得不完成他的使命,和他曾经亲如手足的兄弟关系破灭,妻离子散,背上各种不属实的罪名,切葱剥蒜扫大街……这样的他很痛苦。
作为观众的我,真的难以平复在看这种苦情场面的心情。
但是,我知道郑耀先他一定会选择回家,回共产党,因为他有信仰,也一定会坚守他的信仰。
也因此,他更能打动我的心。
在看《风筝》之前,我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印象与看法,可以很直白的告诉你,就是一个坏的和一个好的的区别,也一直认为国民党就没有好人,没有情感,没有信仰,只有利益,只有自己,只会一昧的与共产党作对。
但是看过这部剧之后,我知道我错了。
国民党也是有信仰的,是有情感的,是有人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谍战剧《风筝》观后谈信仰
东方卫视热播谍战剧《风筝》第33集中,潜伏在国民党军统的中共地下党员王牌特工“风筝”郑耀先,在清除了伪装准备逃回台湾的国民党残余特务宋孝安后,与徒弟马小五的一段对话让我感触最深,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信仰!在国民党潜伏时,郑耀先与宋孝安属结拜兄弟,有义!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兄弟的情义轻于鸿毛!郑耀先心情沉重地对马小五说:“小五啊,你一直问我,怎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侦查员。
侦查员,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人群!最优秀的侦查员,往往招人恨!恨他们的不仅仅是敌人,还有他们的朋友、亲人!干上这一行,要敢常人所不敢,能常人所不能,为常人所不愿,忍常人所不能忍;甚至行常人所不齿,做常人所不屑!这个职业,最要的还有忍受,忍受失去一切常人应该得到的,忍受家人、朋友终身的误解,忍受职业给你带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但在国家需要你面前,你有选择吗?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为国家牺牲,你做到了,这本身就说明了你的价值!和这种价值相比,还有什么比他更完美的回报?”马小五说:“入党誓词里有要随时准备着牺牲个人的一切,为人类解放奋斗终生。
”郑耀先告诉他“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不会仅仅是一次。
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命可轻抛,但义不能绝!这个义,不是别的,是信仰!没有什么可以凌驾它之上了!!!”
电视剧《风筝》郑耀先由柳云龙主演,他在剧中把军统六哥郑耀先演得义薄云天、凌厉诡异,把肩负重任的平民周志乾演得隐忍内敛、
善良朴实。
郑耀先潜伏国民党军统时,经历了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同志曾墨怡时心灵谴责、亲眼看见女朋友程真儿在自己面前被暗杀牺牲后的孤立无助,连上线陆汉卿同志为保护他而自杀,他都不能有一丝的心酸和表露,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潜伏着,因为他要确保“风筝”像一把尖刀始终刺在敌人的心脏上,在最关键时刻给国民党致命一击!在国家交给你重任时,你的个人利益不算什么!这就是责任,这就是他的信仰!
当他长期在军统内部潜伏时,受到同志的误解,从“时间久了,我有时都分不清自己是白还是红”这句话,可以想象地到他当时的茫然无助;当他孤苦伶仃的在军统独自奋斗时,受到军统戴老板的怀疑、中统的尾随陷害、游击队的亡命追杀,让他无路可退、无处可逃,可以想象地到他心里的委屈痛苦!虽然他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四处飘逸,但是他的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我们看到的却是“六哥”对信仰的坚守震撼灵魂深处,他为了这份坚守的信仰而活了下来!
解放了,由于组织没有找到证明郑耀先身份的有力证据,断了线的“风筝”依然在风中飘荡。
为了完成组织交代挖出国民党潜伏特务“影子”的工作任务,他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即使自己的女儿都狠心丢下不管、不见,内心的痛苦和酸楚常人无法体会,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直至挖出“影子”为止。
他对这个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敬佩和折服,他给我们诠释了这就是信仰,他的信仰凌驾于他个人利益至上!
观看电视剧《风筝》后,心情都是很沉重的,从“风筝”郑耀先
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他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牺牲了自己的美好的青春、真挚的爱情、难舍的亲情、患难的友情,忍受着失去一切常人应该得到的,忍受着家人、朋友终身的误解,毅然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出色地完成了组织安排的任务,靠的就是他坚守住了自己心中的信仰!难道他坚守的信仰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的信仰让我羞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