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专题之讽喻诗【晨读版]

合集下载

讽喻诗整理

讽喻诗整理

讽喻诗1.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5.唐·柳宗元《咏史》诗句:“史官书王业,记注何煌煌。

”6.唐·刘禹锡《浪淘沙》诗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7.唐·李商隐《无题》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8.唐·杜牧《泊秦淮》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唐·王维《洛阳城东桥晚眺》诗句:“城隅绿水长亭晚,天边行人稀。

”10.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11.唐·高适《别董大》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2.唐·王昌龄《出塞》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3.唐·杜甫《登楼》诗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4.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16.唐·杜牧《秋夕》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7.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8.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9.唐·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唐·杜牧《赠别二首》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21.唐·王维《相思》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曲。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

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题所居村舍杜荀鹤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可以。

用“?”表示反问。

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

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

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

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

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士。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讽喻诗是诗人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词。

有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有的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讽喻诗往往采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风格活泼犀利,发人深思。

15首讽喻诗词,冷峻犀利,发人深省!1、《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此曲运用高度夸张手法挖苦“贪小利者”的丑陋行径:对任何可能捞上一把的事物都不放过。

2.《小雅·巧言》(节选)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的厚颜无耻。

3.《洗儿诗》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

4.《红楼梦迎春的判词》曹雪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

5《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6.《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此诗明则描述老鼠,实则是统治者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人民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古人写讽喻诗集锦

古人写讽喻诗集锦

古人写讽喻诗集锦讽喻诗,古代汉族文学题材之一。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讽喻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黄河朝代:唐朝|作者: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萤火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秦中吟十首·议婚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秦中吟十首·五弦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轻肥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放言五首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放言五首(并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

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

诗经里的讽刺诗

诗经里的讽刺诗

诗经里的讽刺诗《诗经》中的诗篇,除三颂全是宗庙祝颂乐歌外,国风和二雅部分主要可分为情、赞、怨、刺四体,刺体,即讽刺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诗经里的讽刺诗,希望你喜欢!1、《国风·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译文: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

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

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

2、《国风·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此诗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高贵下,浅薄的德行。

3、《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此诗讽刺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4、《国风·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讽喻诗白居易

讽喻诗白居易

讽喻诗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B、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讽刺诗、讽喻诗经典集合(35首)

讽刺诗、讽喻诗经典集合(35首)

讽刺诗、讽喻诗经典集合(35首)•1.《夏日绝句》宋朝·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咏柳》宋朝·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3.《咏傀儡》宋朝·杨亿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4.《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宋朝·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5.《感讽五首》唐朝·李贺其一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6.《燕诗示刘叟》唐朝·白居易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7.《骊山有感》唐朝·李商隐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8.《田家》唐朝·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9.《上阳白发人》唐朝·白居易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10.《嘲桃》唐朝·李商隐无赖夭桃面,平时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11.《艾如张》唐朝·李贺锦襜褕,绣裆襦。

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12.《后催租行》宋朝·范成大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3.《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4.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叹世元·曾瑞罗网施①,权豪使,石火光阴②不多时。

劼活③若比吴蚕似。

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

[注释]①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

②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

③劼活:忙碌。

5.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美刺
——讽喻诗专题
【高考回眸】(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卷)
新沙陆龟蒙
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1)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2)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C (2)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见专题1】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远”,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投的罗网。

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

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

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

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投直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

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通过对典故
的辨析,明白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

【专题解说】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如《江上渔者》《蚕妇》秦韬玉《贫女》。

【课堂练习】
1、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8分)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

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评分标准:关于“初春自然之景”的分析 1分,分析“笑”的情感 1分;结合清明是扫墓时节进行分析 1分,分析“愁”的情感 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分;用典手法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分)
【课后练习】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正宫】塞鸿秋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

“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

出自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曾几何时也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

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②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

(3分)
③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加以具体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0分)①、C(2分)都说要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不想动的人。

②(3分)“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

(1分)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然殆尽,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恶嘴脸。

(2分)③(5分)“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1分)不是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吧,可也没见得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

(2分)“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作宦者。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7分)
云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3分)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

(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1分)
(2)、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

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亭①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迷楼:隋炀帝筑。

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1分)。

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1分);“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漠者眼前(1分)。

(如认为“震”和“开”用得精妙,言之成理亦可)
(2)诗歌表达了对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2多})。

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1分),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