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课时:59课时设计者:李晓丽/郑州外国语学校目标:(一)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二)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四)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六)经历从生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七)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八)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九)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内容: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实施: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doc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65课时设计者:卫芬芬/郑州航空港区中心学校背景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优法的计算,强调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此外,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七个单元的结束处都设置了“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为逐步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书中有六个单元都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目标1、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比较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的组成以及顺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认识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实施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文档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1、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花生、数小棒、数豆子”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情境“买铅笔、捉迷藏、快乐的小鸭”等,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数学好玩(分扣子)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数学好玩(填数游戏)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各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强,思维很直观,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注重从大家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知识出发,让大家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法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并认识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大连市金州区红旗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教材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合年级:小学一年级授课时间:68课时一、背景: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六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有四个单元,一个单元是数的认识,三个单元是加减法;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是观察物体和有趣的图形。
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点在于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要注重通过让学生在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想与交流等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低年段的数学教学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尤其对一年级学生,要努力发现、捕捉和保护每一个孩子对数学、数学课堂、各种数学活动的热情。
这个阶段学生问答或发言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都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急于评价,要营造安全、宽松的环境,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其中鲜活的声音,应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发展到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目标:1.在显示情境中理解100以内的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材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总课时:65课时左右授课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日期:2012年3月16日一、课程目标:1.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课程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内容包括:(一)、位置(4课时)(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十几减9………………………………………………2课时左右十几减几………………………………………………3课时左右用数学……………………………………………………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三)、图形的拼组(3课时)(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左右读数写数………………………………………………2课时左右数的顺序比较大………………………………………2课时左右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左右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认识人民币……………………………………………1课时简单的计算………………………………………………3课时(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7课时)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七)、认识时间(4课时)认识时间……………………………………………3课时左右小小店………………………………………………1课时(八)、找规律(4课时)(九)、统计(3课时)(十)、总复习(10课时)20以内的退位减法…………………………………2课时左右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2课时左右圆角分几时几分……………………………………2课时左右位置与图形统计……………………………………2课时左右综合课………………………………………………2课时左右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新密市外国语学校课程类型:必修设计教师: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适用年级:一年级总课时:52课时设计日期:2013年2月20日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孩子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数学求知欲。
所以,我们会在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从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共安排8个单元。
“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其中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
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做到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学习目标(课程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和“+”,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人教版)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科目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设计者:郝亚平/中牟县荟萃路小学授课时间:80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背景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优法的计算,强调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此外,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七个单元的结束处都设置了"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为逐步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熟练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同伴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72课时设计者:王君/郑州市二七区郭小寨小学背景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优法的计算,强调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此外,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七个单元的结束处都设置了"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为逐步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书中有六个单元都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一、课程内容
本册共9个单元,数与代数共有5个单元,空间与图形2个单元,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2单元。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钟表,方向与图形,认识人民币,厘米、米的认识,统计,用数学实践活动。
这学期要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识特点,从学生的学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1.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2、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4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100以内数,指导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
减法,初步学会估算。
2. 在现实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3. 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6.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7.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9.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三、课程实施
1.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读、写100以内数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
的大小理解算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6课时.
2.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四单元第一信息窗第六单元第三信息窗和合并。
第四单元第二信息窗第六单元第四信息窗和合并、第四单元第三信息窗第六单元第一信息窗和合并.理解算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11课时。
3.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一个5课时。
4.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共6课时。
5.方位与图形,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一共5课时。
6.厘米、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一共4课时。
7.统计,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共4课时。
四、课程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因此,对学生数学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
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让评价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帮助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等
1、学习态度包括:
(1)课堂表现: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时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发表不同的见解;会和他人合作,交流;
评价方法与标准: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小组评议、家校联系进行。
(2)数学表达: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数学的思维过程,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方法。
准确地描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评价标准:
①条理清晰、语言精准、谈吐大方。
②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③语言大致通顺、有一定观点。
2、作业情况包括:(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评价等级:教师自己综合把握,依次分A,B,C,D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