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精选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精选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精选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初中课外文言文30篇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30篇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5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20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 - 注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 - 注释、翻译

河间王刘德河间王①德,修(研习)学(学问)好(喜好)古(古代典籍),实事求是,以(用)金(黄金)帛(丝帛)招(招集)求(求取)四方善(好)书,得书,多与汉朝等(相同)。

是(这)时,淮南王安亦(也)好书,所招致率(大致,一般)多浮(浮滑)辩(论辩);献王②所得书,皆(全,都)古文先秦旧书,采(采集,收集)礼乐古事,稍稍(逐渐,慢慢地)增(增订)辑(编辑)至(到,达到)五百余篇,被服③、造次④必(一定)于⑤儒者,山东⑤诸(众,各)儒多从(跟随)之(代指刘德)游。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河间王:中国古代郡王爵。

②献王:指刘德。

③被(pī)服:衣着服饰。

一说比喻信仰思想。

④造次:言行举止。

⑤于:从。

⑥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xiáo)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⑦游:交游,来往。

【译文】河间王刘德,刻苦钻研学问,喜好古代典籍、治学注重实事求是,用黄金丝帛购买各地的好书,购得的书,数量与汉朝宫廷的存书一样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爱书籍,他所征集到的大多是浮滑论辩的书;而刘德所征集的书,都是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时期的旧书。

他收集礼乐制度的古事,稍加增订,编辑成书,长达五百余篇。

他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都依仿儒生,崤山以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与他交往。

【启示】刘德是一个爱好读书,喜爱购好书,收集古书编辑成书,有学问的人。

陵母伏剑王陵者,沛人也(……者……也,表判断),先(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聚(聚集)党(党徒)数(几)千人,居(居住)(于)南阳,至(到)是(这)始(才)以(把)兵属(zhǔ,委托,交付)汉。

项王取陵母置(于)军中,陵使(使者)至,则(就,便)东乡坐①陵母,欲(想要)以(来)招(招降)陵。

陵母私(私下,偷偷地)送使者,泣曰:“愿(希望)为(替)老妾语(告诉)陵,善事(奉事,为……服务)汉王,汉王长者,终(最终)得天下,毋(wú,不要)以(因为)老妾故(缘故)持二心。

妾(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以(用)死送使者!”遂(于是)伏剑而(表修饰)死。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作业课件 期末复习专题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作业课件 期末复习专题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绝壁干.天. 干天:直直插插云云霄霄
②春罗被.径 ③风雨如晦.
被:覆覆盖盖,,布布满 晦:昏昏满暗暗
④鸡鸣不已. 已:停停止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 (3)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点。 ①山高入云,气势雄奇: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②山峦重叠,流水环绕, 青山绿水,景色优美: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③飞鸟走兽,生机无限: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④四季风光,各有特色: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解析】A.被俘虏;B.同“悦”,高兴,愉快;C.同
“嘱”,交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他的)谋划没有不恰当的,办事必定成功。 ②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所以国君要想寻求贤士,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 (3)文中的公孙枝和秦穆公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评价。 公孙枝:忠忠心心为为国,国心,胸心宽广胸,宽善广于荐,贤善(善于于荐发 贤现(人善才于)。发 秦穆公:善现 善于人 于纳才 纳谏,谏)不,拘不一格拘(唯一才格是(举唯),才重是用 举人)才,。重
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 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 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 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 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 气质。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至峡口百许.里/绝壁或千许.丈 B.林木高茂./清荣峻茂. C.常闻峡中水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绝. 多生怪柏/泠泠不绝.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感谢您的阅读!(一)戴胄犯颜执法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座下忿选人之多诈忿:生气、痛恨。

B.联复何忧忧:担心的事。

C.天下无冤狱狱:监狱。

D.不肯者死者:……的人。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B.以贵骄人,非道也C.以首俯地D.或以钱币乞之3.下列句子,与“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凡得学者,有亲也B.为天下笑C.则杖之D.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讲述的是唐代大臣戴胄违反皇帝的圣旨而公正执法的故事B.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的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

C.戴胄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格执法的人。

D.戴胄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言论如泉水涌出般,从而引起了皇上的厌烦。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二)神医袁体庵明末高邮。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2021年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2021年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1、《论语》六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卫灵公》)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古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答案1.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课标要求,考点分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文言文考点分析:(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指出文言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给指定的诗句,文言语句标示朗读的语意停顿;3、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4、能应用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理解或翻译句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一是要平时掌握好这些常见文言常识的相关知识和规律,学会归纳.二是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分析运用,考查的重点也在于“会用”。

二、备考策略,典例剖析基本知识点考点设题为断句、字词理解、重要句子和文段内容的理解。

选材特别注意至今仍在运用的成语、典故、名人以及历史文言小故事。

答题技巧第一.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方法指津:(一)通文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依总分示例:“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八)辨句式: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

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示例:用“/”给这段话断句并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

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参考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第二.字词释义:注意联系原句,联系学过课文中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也可给这个需加点的词组几个常用的词语,然后把几个词语依次还原到此句中,默读后最终确定一个解释。

还应注意一些词语的活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一定要译准。

第三.句子翻译:一般要求是翻译出文言虚词、关键的文言实词,省略的要补充,把语意表达完整.注意译准重点字词;注意语序;力求符合原意,译文语句要准确通顺,简洁流畅。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

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

调,即调整次序。

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

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第四.内容理解。

考察某一个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都是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但有时只是那句话中的一部分内容。

理解文中内容时,也许你读不懂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你一定能粗略了解此文大致的内容,如果要求用原句回答或没有限制不能用原句回答时,就用原句来回答。

如果要求概括回答时,紧紧抓住你所懂的大意来回答。

给出的语段或材料与选文中的哪个内容相呼应时,最重要的是搞清给出的语段或材料所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在选文中找和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第五思想内容评析。

评价某人的人物形象时,你所给出的答案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到源头,即你的几个要点分别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

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

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

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

模拟习题1.移风易俗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模拟习题2.王冕故事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1、请用“|”线标给句子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2、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3、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直击中考,沙场点兵『方法指津』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

“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

②以注释解题。

③以文旨解题。

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山东泰安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