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00年人口数据

合集下载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21.05.17•【字号】•【施行日期】2021.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市常住人口情况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各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3]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4]为17560061人。

二、人口增长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397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36088人,增长6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35%。

图1-1 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5]三、户别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6]6424556户,集体户1062594户,家庭户人口为14480695人,集体户人口为307936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2人增加0.13人。

注释:[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汇总数据。

[2]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
全市按
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
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一座仍然年轻的城市
“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红利效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市统计局人士说。
普查资料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101.88万人,占
9.84%;15-64岁人口为
915.64万人,占
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8.28万人,占
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84.34万人,占12.03%。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
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
4、在户籍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
5、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为
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第18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年4月11日福田区女性育龄推迟的现状及对策初探林师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出现女性生育期普遍延后的现象,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影响力的三高女性,主动选择放弃黄金育龄期推迟生育年龄,甚至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生活方式。

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风险提高等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主动或被动选择高龄生产。

这不仅给我国人口素质带来负面影响,也带来如人口断层、加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着我国发展大局。

福田作为建设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先导城区,不仅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更要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着手,加快社会建设步伐,进而实现“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美好愿景。

本文根据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分析福田区女性生育期延后现象并探讨对策。

一、女性生育情况现状“六普”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31.75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0.8万人,增长44.85%。

2010年福田区女性人口为63.69万人,与2000年女性人口42.96万人相比增加20.73万人,增幅为48.25%。

其中2010年、2000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分别为486643人、353303人,增加128424人,增幅为35.85%。

一方面福田区女性人口以及育龄妇女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为却降低0.49‰。

(详见图1)女性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育丁克的现象十分突出。

图1 福田区2000年和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及出生率对比图图1 2000年和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对比图与2000年相比,2010年20~24、25~29岁女性生育率分别降低0.53‰、0.82‰,而30~34岁、35~39岁女性生育率却明显提高,增幅达23.79‰、10.83‰。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

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_人事政策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_人事政策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经过二十余年超常规发展,深圳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检讨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尤其是要反思深圳的“外来人口”政策。

伴随外来人口不断增长,户口成了外来人员的心病,外来人口管理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难题。

2003年3月“孙志刚事件”,导致了针对外来人口和“三无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寿终正寝,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外来人口管理的广泛争论,外来人口是否低人一等?是否素质低下?是否一定要接受某种特殊“管理”?是否要用“外来人口”这样的称呼?面对人才匮乏和大量低素质外来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肩负外来人口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必须对外来人口现状进行认真审视,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研究外来人口管理问题。

一深圳市外来人口现状(一)外来人口概念长期以来,“外来人口”、“暂住人员”、“流动人口”等称谓被用来称呼非本市户籍人员,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何在?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关系又如何?1.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公民在“常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在当地称为“常住人口”,以个体角度应称为“常住户口”;到本市县外的其它地方需申报暂住登记,被称为“暂住人口”,以个体角度则应称为“暂住户口人员”。

市统计局每年公布深圳“常住人口”数据,包含了本市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与法律规定的常住人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2.法规界定。

《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本省和在本省内跨市(市政府所在地的市区,下同)、县(含县级市,下同)暂住的人员”称为“流动人员”;《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暂住人员,是指没有特区常住户口,持有效证件进入特区,并在特区居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

”3.约定俗成的用语。

以上法律所指“暂住人员”、“流动人员”都是本国公民,不包括外国人、港澳台侨人员。

深圳历史与城中村的形成

深圳历史与城中村的形成

[ UED ] 108 | 08 | 2017当下中国的发展中,农村与城市的互相渗透与影响已变得更为复杂和广泛。

这种村与城的复杂关系在深圳的城市快速发展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其过去三十几年惊人的发展速度让深圳一夜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将深圳笼统地描述成“一夜形成”的“规划奇迹”是对此城市为“文化沙漠”的误解。

如果说深圳是个年轻而少文化的城市,那是因为大家忽视了本地农村的传统发展和移民城市的文化价值。

深圳的历史没有在特区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被抹煞,几百个遍布在中心及郊区的“城中村”提供了线索来研究深圳如何在三十年间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将近二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城中村充满了零乱的建设,廉价的住宅和复杂的人群,与深圳整齐划一的规范形成强烈对比。

无疑违章建筑、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是需要面对的隐患,但深圳的快速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外来人口的贡献,而城中村已成为这些流动人口的家园。

虽然城中村的总面积仅是全深圳市的1/10,却拥有全市建筑面积的1/2。

这里居住了940万人口,占深圳总人口的一半。

这些多数位于重要地段的城中村形成了城市的隐秘服务网,不仅提供了持续的劳动力和廉价住房。

还有更多的潜在功能值得去学习研究和疏导引用。

不了解城中村的人往往会因它的恶名而反感,而真正体验会发现它更具有理想城市的特点。

人性化的关系,合适的尺度,多样的功能,深圳历史与城中村的形成文_杜鹃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香港ID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History of Shenzhen and the Formationof Urban Villages一切都是以需求为基础且更符合市场的自然原则。

比起城中村外为车辆规划的大尺度深圳,这里更具有亲和力和便利性。

 庙宇、祠堂、传统的人文关系、乡村化的生活细节都随处可见。

本文意在表述深圳及它的“城中村”如何以其特殊的城市发展历史、社会结构和空间布局成就了深圳高速城市化的所谓“奇迹”。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特区实验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速度和表现。

本文将从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速度表现和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深圳位于中国广东省,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而开启了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新纪元。

此前的深圳是一个边陲小渔村,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放开,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化进程得以迅猛发展。

深圳的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外商投资和引进技术,推动了深圳与国际接轨。

大量的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猛增加。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深圳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业方面,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

二、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深圳的城市化率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迅猛提升。

根据数据显示,1990年深圳的城市化率仅为21.7%,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85.8%。

这一数字表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

2. 人口增长的迅猛: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特区实验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根据数据统计,1979年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而到了2020年已经超过了1300万人口,人口增长迅猛。

这也意味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非常强大。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着眼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深圳市人口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深圳市人口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深圳市人口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深圳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惊人的,30年时间人口增加了约27倍。

在人口快速增长背后,主要推动力是非户籍人口的高速增长,本文重点分析深圳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对非户籍人口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希望对其它城市在人口的增长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论文关键词:关健词:深圳,人口增长,非户籍人口(一)深圳人口增长概况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出口、海洋运输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人口数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增长,1979年至1990年末,常住人口以每年约12.7万的平均速度增长。

1991年至2000年期间的常住人口,以每年约53.3万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2001年至2008年末,常住人口则以每年约22万的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常住人口在30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9.3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其总体呈先缓后快再缓的人口增长格局。

从其增长过程来看,户籍人口增长相对平稳,而非户籍人口却飞速增长。

1979年至1990年的户籍人口基本上以每年约3.3万的人口平均速度增长,1991年至2000年的户籍人口基本上以每年约5.6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2001年至2008年的户籍人口则以每年约12.9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这三个时间段户籍人口增长区间差别相对较小,且深圳的户籍人口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相对平稳,其速度是呈稳步上升态势。

而非户籍人口则增长迅猛,人口增长区间较大,1979 年至1990年以每年约8.9万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1991年至2000年则突飞猛进,以每年约47.7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

2001年至2008年非户籍人口速度增长有所放缓,以每年约9.1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

据图1-1可见,深圳常住人口的较上年增长轨迹与非户籍人口的较上年增长轨迹大致相稳合,由此可推知,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的积极拉动,非户籍人口在整个深圳常住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在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长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增长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