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血压节律性与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该怎么治,这项研究说清楚了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该怎么治,这项研究说清楚了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该怎么治,这项研究说清楚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优势显著。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与测量传统的肱动脉血压(BP)相比,测量中心收缩压(CSBP)能更好地估计心血管(CV)风险。

实际上,CSBP对动脉僵硬和器官损伤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发现,BP水平相当者CSBP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了临床试验中CV结果与器官损害的差异。

一项针对SEVITENSION研究的事后分析研究,比较了奥美沙坦酯(OLM)联合氨氯地平(AML)与培哚普利(PER)联合AML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CSBP的疗效和耐受性。

一起来看下这个研究。

01 研究介绍这项研究共纳入了600例患者,其中随机抽取了486例患者进行治疗。

在所纳入的486例有中度至重度高血压的患者中,有23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分别有122例和111例被随机分配接受24周每天一次的PER/AML联合治疗和OLM/AML联合治疗。

图1:随机治疗组从基线(第0周)到期末检查(第24周)的收缩压(CSBP)的绝对变化主要终点如图显示,经过24周的治疗,与PER/AML组相比,OLM/AML组CSBP相对基线的绝对降低更为显著,进一步降低血压3.51 mmHg(95% CI:-6.66 mm Hg~-0.36 mmHg,P<0.0001)。

图2:所有接受OLM/AML 40/10 mg和PER/AML 8/10 mg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的24小时收缩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坐位收缩压(A)、24小时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坐位舒张压 (B)的差异。

而次要终点显示(图2),服用OLM/AML与PER/AML相比,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11.29/-6.01 mmHg和-8.64/-4.69 mmHg)。

而服用OLM/AML后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坐位收缩压/舒张压和CSBP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评析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评析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评析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统计共92例。

采用随机表分,将其分成2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单一缬沙坦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各项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缬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肾功能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且近些年患者数量呈增高之势,该疾病是糖尿病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肾病多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未得到及时的控制,其体内血压和血糖的含量过高,造成肾脏血管损坏,不仅增加了肾脏过滤血液的负担,还会引发肾脏的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肾功能丧失90%以上(此时,残存肾功能不足10%)后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一般称为尿毒症综合征。

由于该疾病老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常出现头晕、心悸、疲劳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2]。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取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92例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45例中男女患者各有24例、21例,年龄最小与最大者分别为55岁、71岁,均龄(63.23±1.51)岁,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11±1.03)年,高血压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03±1.14)年;研究组47例中男女患者各有25例、22例,年龄最小与最大者分别为55岁,70岁,均龄(63.12±1.35)岁,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21±1.05)年,高血压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23±1.24)年。

高血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高血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高血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2、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3、原发性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临床疗效4、难治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5、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全文总字数:17642 字篇一: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摘要】高血压是以血压持续上升,长期超过正常值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与冠心病、糖尿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高血压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生活和工作也造成极大影响,若不及时控制和治疗,长期高血压容易引发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高血压主要以降压为主,目前临床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很多,本文将详细对高血压药物展开研究分析,具体论述其治疗效果和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高血压的好发人群为老年人和肥胖人群,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化问题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良好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之一[1-2]。

临床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为II期和III期,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很多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下降,体脂堆积、肌肉减少,进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引发高血压,此病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长期服药控制[3]。

下文将系统的阐述高血压疾病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1高血压的临床疾病特点一个健康人的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而高血压患者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判断为当血压水平超出正常值。

导致高血压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肾功能障碍使得肾小球过滤临床下降,导致血容量增高、血压上升;中枢神经障碍引发高血压;长期紧张的精神压力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增多,机体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引发高血压;长期暴饮暴食,过量摄入脂肪、蛋白质、胆固醇及油腻性食物,导致血脂水平上升;年龄增高,机体代谢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衰退,脂质物质堆积冠状动脉血管内导致高血压发生[4-5]。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的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些国家投巨资,并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世界著名的两大实验:美国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研究历时10年;英国UKPDS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研究历时20年。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初诊入选时糖尿病患者已有下列并发症:心脏病8%,单眼的微血管瘤或者较严重的视网膜病变37%,微量白蛋白尿18%,临床蛋白尿4%,跟腱反射消失13%,高血压或已接受降压治疗39%。

结果证明,以药物干预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并发症总危险度下降12%,视网膜病变下降21%,白内障减少24%,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率下降33%,微血管病变降低25%。

但并不能减少对大血管并发症病变的危险性。

常规(单纯靠药物)治疗方法无一能够阻止大血管并发症的进程。

仅靠药物干预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控制糖尿病,这一结果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进行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治疗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中等规律性运动)可使糖耐量低减(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58%,而采用药物(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使IGT 、IFG 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31%。

可见,要想提高治疗糖尿病效果,必须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综合治疗。

芬兰是糖尿病高发国家之一。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影响,全国有7%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1998年,公民保健所在芬兰5个城市实施为期3年的糖尿病防治计划,结果发现,接受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其糖尿病发病率比不采取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者降低50% 。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初诊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率分别为:高血压(HT)34.2-54.2%;冠心病(CHD)9.32-38%;脑血管病(CDV)5.23-11.04%;糖尿病肾病(DN)19.1-54.70%;视网膜病变(DR)16.6-63.5%。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作者:周忠于军会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该科收治的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每组各26例。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评定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与肾功能情况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120.05±9.26)mmHg,DBP(78.25±9.43)mmHg,UAER(108.92±17.56)mg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患者,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及肾功能,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疗效[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049-0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性疾患的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亦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且年轻化明显[1],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目前临床对其治疗主要从降压以及降低肾损伤等方面[2],该研究在结合我科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予以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结合缬沙坦进行干预,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探索有效干预方法,裨益于临床实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52~70岁,平均(63.9±2.1)岁。

在性别、年龄、上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较好。

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XXX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针对高血压不同类型综合进行,并通过循征医学不断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如不加以治疗,常引起脑、心、肾的损害。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相关的文献信息,综述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抗高血压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

供临床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0 引言高血压指以体循环收缩压持续身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看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为了回应挑战,人们想了种种方法,其中新药的研制和应用是重要的一环,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将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

利尿降压药分强效利尿剂、中效利尿剂和弱利尿剂三类。

1.1速尿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肾性水肿,肝硬变腹水、降压等症。

多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人。

与其他利尿药一样,当治疗进展中的肾脏疾患而有血清尿素氮值增加和少尿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02
患者与方法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
平均年龄58岁
病情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 症
性别
男女比例相近
其他
患者未使用其他降压药或影响血压的药物
治疗方法与过程
药物
坎地沙坦和吲达帕胺
疗程
连续治疗8周
用法用量
坎地沙坦每日8mg,吲达帕胺每日 2.5mg,均为口服
随访
治疗期间每周随访1次,记录患者血 压、心率、不良反应等情况
《坎地沙坦联合吲达0-29
目录
• 引言 • 患者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 病和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预期寿命。
坎地沙坦和吲达帕胺是常用的 降压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 制和药理特点,联合使用可能
观察指标与评估方法
血压
心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 况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
不良反应
疗效评估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
根据血压下降幅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评估疗效
03
研究结果
治疗效果比较
01
02
03
血压变化
治疗组血压下降幅度显著 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4
讨论与结论
研究结果分析
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能够有效控 制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高发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我国呈现出的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降压药物有很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情缓解和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安全性也各有不同。

本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药物;治疗前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这两种疾病并存时,患者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加快。

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需要终身对血糖和血压进行控制,很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药物能够有效发挥出降压作用的同时,增强了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患有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方式的患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脂代谢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有时还能够对糖和脂肪代谢起到改善作用,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降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轻、逆转左心室肥厚的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在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的作用,体现了该药物的保肾功能优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诸多个品种,例如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药物不同,药物服用之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例如干咳等症状,停止服用药物后,干咳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和肾素形成作用,起到降压的效果,使用该药物能够对肾小球内的压力起到控制效果,减少尿白蛋白的过滤率,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当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法达到控制血压的理想目标时,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实现治疗目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醛固酮系统活动进行控制,达到降压目标,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币相比,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但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更具有优势,能够防止患者出现干咳等症状,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不会促进患者心率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血压节律性与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郭风玲董巧荣吴艳青胡桂才黄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1]。

既往研究[2-4]均已证实,高血压既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征,也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收缩性高血压和舒张性高血压均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加速肾功能减退恶化;而糖尿病肾病亦可进一步导致血压的升高。

因此,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由此可见,明确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血压节律性,确定降压目标,通过抗高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的进展。

笔者将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血压节律性、降压目标及降压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糖尿病肾病的血压节律性特征昼夜动态血压节律呈双峰一谷或一峰一谷。

正常人和早期高血压无并发症人群血压在夜间睡眠时降至最低值呈夜间低谷(2∶00~3∶00),清晨睡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第一个高峰出现于早8∶00~10∶00,上述时间后血压缓慢下降,12∶00~14∶00降至白昼最低值,16∶00~18∶00血压再次升高出现白昼第二个高峰。

夜间血压水平是心、脑、肾疾病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因子。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通常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两类。

正常人睡眠时,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使夜间血压在正常情况下比白昼下降约15~20 mm Hg。

当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幅度为10%~20%时,为杓型血压;降低幅度>20%,为超杓型血压;降低幅度<10%为非杓型血压。

有资料显示[5-7],24 h平均血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小,昼夜收缩压差值减少,此为1型糖尿病血压变化的特点,1型糖尿病的患者即便无临床高血压发生,其动态血压节律性亦发生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亦同样存在此种问题,其血压节律紊乱达79%,一旦伴有肾病,血压将呈进行性升高。

有研究显示[8],糖尿病肾病患者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

此外,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减小,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减小。

有研究发现[9],无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40%血压节律紊乱;72%少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节律紊乱;82%呈现临床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节律性紊乱;由此看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具有血压均值高、昼夜节律紊乱和晨峰现象明显的临床特点,且糖尿病肾脏越重血压节律异常程度越大。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存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律异常,其可导致夜间血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1.075作者单位:067000 河北承德,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通讯作者:黄兰,Email: lan.hh@压变化幅度减少,我们分析导致糖尿病肾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中正确选择降压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优化治疗从而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对于延缓肾功能恶化、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关键作用。

二、糖尿病肾病降压药物治疗(一)降压目标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受损的发生率将会成倍上升。

UKPDS-38是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作为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平均随访8年后,实施严格降压治疗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常规降压治疗患者收缩压每下降10 mm Hg,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均可以下降10%以上、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危险降低24%、糖尿病相关死亡危险下降32%[10]。

因此,糖尿病患者除降糖治疗之外,务必尽早降压综合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C/ISH)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 Hg,若能耐受,部分患者还可进一步降到120/80 mm Hg;若同时伴有肾病蛋白尿>1 g/d,应严格控制血压<125/75 mm Hg;对正常血压(120~139/80~89 mm Hg)的糖尿病患者也应进行适度降压治疗[11]。

(二)药物治疗原则目前研究已证实,糖尿病肾病患者伴发高血压的机制主要是肥胖和血脂异常等遗传因素的共同内在联系、高胰岛素血症、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等[12-14]。

因此,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选择降压药物的原则是:(1)首选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药物,如ACEI类和ARB 类;(2)RAS系统阻断剂降压疗效不佳,可考虑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一般从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开始,逐渐增加剂量;(4)尽量选择对血糖、血脂及对糖尿病并发症负面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5)应合理选择联合用药、优化降压治疗,以达到最大疗效。

(三)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赖诺普利、依托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RAS系统中活性最强的成分,具有促进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和促细胞生长的特性,而ACEI可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发挥作用,并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ACEI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而且对肾脏也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血流动力学效应及非血流动力学效应。

血流动力学效应是指是指能够改善肾小球内“三高”,ACEI能从血管阻力及血容量两方面有效地降低系统高血压;还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且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

非血流动力学效应是指ACEI能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过度蓄积,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抑制Ang-Ⅱ的生成从而减轻其对炎症因子的刺激,防止系膜细胞增生和肾小球肥大;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一氧化氮和舒血管类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从而能减慢肾脏病变的恶化;防止硫酸肝素等导致的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的丢失,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选择性滤过屏障功能,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率。

此外,ACEI降低血压的同时不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且可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易于控制患者的血压。

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大多数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高血压患者,也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ACEI均可改善患者的多数不良后果,如抑制糖尿病肾病进展、减少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和降低病死率等[15-17]。

然而,临床应用ACEI类药物也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干咳、神经性水肿、高血钾、粒细胞减少和一过性肌酐增高等,因此用药早期必须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血钾。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种新型、耐受性良好的口服降压药,也是ADA推荐的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一线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和坎地沙坦等。

现已明确,Ang-Ⅱ受体的亚型有四种,包括AT1、AT2、AT3及AT4,我们临床上最关注的还是AT1受体,因其可以控制心血管活动,此活动是由Ang-Ⅱ参与的,包括增加平滑肌细胞收缩、升血压效果、释放醛固酮、调节体液和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左心室肌活动等,众所周知AT1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ARB类药物,近年来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18-21],ARB类药物除了可以保护心血管外,同时也可更好的保护肾脏,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是单独的,与降压作用无关,因此其是肾脏科医生钟爱的药物之一。

ARB类药物保护肾脏作用的机制如下:(1)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减少肾小球的三高状态,包括高滤过、高灌注及高压力。

(2)抑制肾小球硬化,Ang-Ⅱ可通过两种途径促进肾小球硬化:一是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主要蛋白酶之一,其活性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调节,Ang-Ⅱ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抑制MMP活性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

二是与AT1受体结合后,使转化生长因子β合成增加,进而使系膜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增加;ARB类药物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的机制是阻断Ang-Ⅱ导致肾小球硬化。

(3)减少蛋白尿,以上已论述ARB 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肾小球高压力、调整硫酸类肝素的合成从而降低其对大分子的通透性,硫酸类肝素为肾小球基底膜主要成分、减少足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得以降低蛋白尿。

(4)改善循环功能和内环境,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由抑制Ang-Ⅱ实现的,抑制Ang-Ⅱ亦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亦可使血尿酸和血脂下降并改善心脏功能,因此可以具有良好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并可以使肾脏得到更好的灌注。

众所周知,RENAAL研究10纳入1513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氯沙坦组和安慰剂组,两组患者均合用其他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氯沙坦组蛋白尿下降35%,肌酐加倍风险下降25%,终末期肾衰风险下降28%。

这提示氯沙坦的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22]。

RENAAL的后继研究11对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血清肌酐水平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血清肌酐>2.0 mg/dl、1.6~2.0 mg/dl、<1.6 mg/dl。

结果显示氯沙坦可降低各组患者的终末期肾衰风险,下降幅度分别为24.6%、26.3%和35.3%。

这提示氯沙坦在肾功能各个阶段均能降低终末期肾衰危险[23]。

与ACEI类药物不同,ARB类药物不会引起刺激性干咳,且对肾血流量影响较小,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较ACEI安全,但妊娠、高血钾和双侧肾动脉狭窄仍属ARB的禁忌证。

3.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通过膜结合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舒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3类:(1)二氢吡啶类(DCCB),常用有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氨氯地平和尼莫地平等。

(2)地尔硫卓类,如地尔硫卓等。

(3)维拉帕米类,包括缓释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等。

后两者统称为非二氢吡啶类(NDCCB)。

研究[24-26]发现CCB除降低血压外,还可能有其他机制起保护肾脏作用:一是缓解肾小球入球血管张力,阻止肾脏增殖;二是减轻肾小球系膜堆积大分子,减少各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Ang-Ⅱ等)及缩血管物质的增殖效应;三是减少微量蛋白尿;四是减少氧自由基及缺血肾小球细胞的钙超载;五是保护一氧化氮的合成,影响入球小动脉的血管重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