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孟子·告子上文言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何为而来?”孟子对曰:“敢问王之幸臣,是以得闻非礼乎?”梁惠王曰:“寡人得闻之,有过而微,未或及人臣也。
”孟子对曰:“王之幸臣,谁?”王患之。
左右曰:“温伯子赵非礼也,愿王勿忧。
”王曰:“超见先生。
”孟子曰:“臣闻君臣之礼,在君累之事,甘心竭力,以事上德。
上德者,谓知事上之道也。
为之辞者,谓辞赋也。
臣既已为之辞矣,请问若王如何?”梁王曰:“若累先生之仁义者也,则臣弗及也;若辞则已矣。
”孟子曰:“请问若是可乎?”王曰:“诺。
”孟子曰:“臣闻之,天子以仁义为德,王侯以礼乐为仁义。
故君子未有不如人者,有不若人者矣;未有无泽人者,有无德人者矣。
”梁王曰:“若知吾于礼乐也。
”孟子曰:“何官者知之?”梁王曰:“庶常。
”孟子曰:“远取诸侯之官,近取其常。
”梁王曰:“诺。
”孟子曰:“王若教我以礼乐,我将忘之;若使臣取之于庶常,我将不忘之。
”王使辟。
孟子曰:“臣闻之,贵贱不可不定也。
人主之馆,佃农之屋,凿井田恒,分地所恒,数千金侈,谓贵者;实仁者谓贱者。
舍我其谁与王?”王曰:“无如子营。
”孟子曰:“臣闻之,视亲贵矣,视亲贵则民亲吾,民亲吾则有德者亲我,义者助我。
视亲贵则大臣贵矣,大臣贵则小臣贵,小臣贵则国家贵。
”王曰:“唯,如子言。
”孟子立而退。
九年级走进文言文1-38翻译

5、《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读后感想: 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第二单元】
1、《酒徒遇吝啬》从前有个人嗜好喝酒,忽然遇到故人,他的故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行酒也行,只求止渴。”故人说:“我的贱寓很远,不敢劳烦您的玉趾。”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故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故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故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3、《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壹2013-4-17九年级(上)古文重要句子翻译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文: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兆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担任小头目。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
陈胜、吴广于是谋划说:“现在逃跑(抓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应当立为国君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译文: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假装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6、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译文: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用来激怒士兵。
8、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即使能够免于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况且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重吗?9、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译文:将军您亲自穿着战甲,拿着武器。
讨伐无道(的君主),诛灭残暴的秦国。
10、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导语: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以下是整理的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仅供大家参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语文版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字词: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原文:公将战。
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字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政的人。
间:参与。
焉:语气词,呢。
译文:他的乡亲们说:“当政的人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为什么去参与呢?”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字词:鄙:鄙陋,目光短浅译文: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原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字词: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占有译文: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字词: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诚实。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字词:孚:使人信服。
福:赐福,保佑。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字词:狱: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字词: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翻译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
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
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
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
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
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
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
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
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
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
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彩地走了。
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
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
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
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
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
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
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
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
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
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
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
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对耍蛇人刷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
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
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
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
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
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
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才走了。
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
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
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
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
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
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
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
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
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
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
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
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
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
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
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
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
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
它转而用头触箱笼。
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
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
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
”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
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
”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
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
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
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
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
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4.李生论善学者【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答案: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xuán;同“旋”,转身④cuō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C5.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5勤训《恒斋文集》【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阅读训练】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答:答案: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4分)①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就③食不给.音: jǐ义:供给、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 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2分)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3分)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2分)6.翻译全文:(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患.记问不若人担心②众兄弟既.成诵已经③迨.能倍诵乃.止等到才④咏.其文吟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2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咏其文 / 思其义/所得多矣4.翻译句子。
(3分)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译: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5.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2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2分)7.翻译全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7、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