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四章中药毒理学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

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

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中药药理学》加试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中药药理学》加试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药理学》加试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浙江农林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中药药理学》考试是为招收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中药药理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中药药理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掌握和熟悉现代药理学、中药药理知识,掌握大黄、柴胡、人参、丹参等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1 绪论1.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1.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了解该学科的任务、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2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2.1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2.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2.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2.5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掌握中药四气(性)和五味的现代研究;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以及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3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3.1药物因素3.2机体因素3.3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中药作用时辰节律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4.1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以及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4.2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目的和思路。

4.3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了解中药药理学特别是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思路。

5 解表药(4学时)5.1 概述5.2常用药物掌握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麻黄、柴胡、葛根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熟悉桂枝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临床应用;了解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6 清热药6.1概述6.2常用药物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黄芩、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知母、苦参、牡丹皮、金银花以及青蒿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了解栀子、大青叶与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及牛黄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2、第二阶段:大约在50~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 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中药药理考试

中药药理考试

绪论问答题:简述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问答题答案:(要点)(1)阐明中医药理论及其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本质(2)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科学基础(3)提高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4)促进中西医结合(5)为中医药国际化服务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论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概况2.举例说明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现状问答题答案:(要点)1.从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能量代谢、抗感染及抗肿瘤等作用的研究论述。

2.(1)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研究(举例说明)(2)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举例说明)(3)归经与微量元素、环核苷酸、受体学说的关系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详述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2.简述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看法问答题答案:(要点)1.从品种、产地、采收、贮藏、炮制、制剂、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等方面论述,应举例说明2.不是绝对禁忌;在特定条件下正确;研究尚不够全面,需深入。

应举例说明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问答题:1.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简述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问答题答案:(要点)1.从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双向性以及与中药供销关系等六个要点进行叙述2.从必须与证的研究结合、中药分类对比研究、与中药功效相关系统药理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中药毒性研究、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等六个要点进行叙述解表药问答题:1.详述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详述麻黄平喘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3.简述葛根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4.简述柴胡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5.简述葛根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问答题答案:(要点)1.从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镇静、镇痛、抗炎、调节免疫作用等作用进行论述,应举例说明2.特点为起效较慢、作用温和、持久。

机理:促进交感神经神经递质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
含量降低,给药治疗7日作用更显著。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桅子、
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桅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4、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结论: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
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5、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结论: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
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
常的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

6、四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6.1 微量元素
6.2 其他
第2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类基本作用。

五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间的关系:
1.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兴奋胃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松驰平滑肌。

2.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3.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4.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3节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
和趋势。

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如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效,动物实验显示,该方能选择性地提高免、犬在体或离体子宫
平滑肌的张力,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如去掉升麻、柴胡后可见作用减弱且不持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但也有实验表明单味升麻或柴胡都可提高兔离体子宫的张力,两者
伍用还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总之,兴奋子宫平滑肌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第4节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中药的归经是从功效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对429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分析32种中药与其体内过程的关系,发现无论是从药动学总体情况,还是从吸收、分布、
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

3. 微量元素含量、环核苷酸水平及受体学说与归经的关系
①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②与环核苷酸的关系
③与受体学说的关系
第5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
狭义的“毒”指药物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毒”(偏性)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可发挥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对机体可产生损害,即现代医学所称的
“不良反应”。

1、中药的毒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1 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1.2 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1.3 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2、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2.1 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2 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毒是客观事实
2.3 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范围广泛
3、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3.1 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3.2 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3 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3.4 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急性毒性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
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
甚至死亡。

③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
竭、甚至窒息死亡。

④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
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⑤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闭、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

⑥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
性贫血,甚至死亡等。

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