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课堂教育教学设计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母亲河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母亲河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母亲河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幼儿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母亲河的图片、动画等。
2.实物:水、盆、石子等道具。
3.音乐:背景音乐和相关的歌曲。
4.准备幼儿的辅助教具。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进入课堂氛围。
2.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河流的认知,并展示一些河流的图片。
3.教师播放与河流相关的歌曲,让幼儿感受水流的音乐韵律。
第二部分:活动展示(2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实物水和盆,引导幼儿思考水的重要性,并让幼儿用手触摸水的流动感。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母亲河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河流的模样和生物。
3.教师和幼儿一起模拟母亲河流动的过程,用石子构建一个小型的河床,让幼儿观察水在河床中的流动情况。
第三部分:故事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述关于母亲河的故事,故事中要包含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的观念。
2.在讲解故事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和音效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提问: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四部分:游戏互动(20分钟)1.教师组织游戏,让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角色扮演。
2.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情景,引导幼儿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和办法。
3.教师可以配备相应的道具,如水桶、水龙头等以增加游戏的真实感。
第五部分: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自己总结对母亲河的认知和理解。
2.教师提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其他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3.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保护母亲河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四、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反应,评估幼儿对母亲河的认知和理解。
2.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展示、故事讲解和游戏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母亲河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观赏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演唱和观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母亲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在演唱和观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黄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课时安排:7课时第—课时22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标题是“母亲河〞。
什么是“母亲河〞呢?二、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1.观赏范唱录音。
2.与学生共同商量歌词的含义:“我〞主要是指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小朋友们。
“长江〞已经不是单纯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
所以才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的词句。
3.随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师指导学唱这首歌较难点:一是大跳音程较多,音准不易掌握好;二是节奏较为复杂,有不少切分节奏;三是有几处相同的词句谱以相似的旋律,简单混淆。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
教师带着学生重点练习“长江是我的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和两句旋律相似的“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5〕再随录音学唱两遍歌词。
三、总结第二课时23教学内容:观赏〔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赏歌曲〔长江之歌〕。
2.在观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观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在观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观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小声播放〔长江之歌〕导入二、观赏〔长江之歌〕1.同学们,刚刚咱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唱歌的是什么呢?〔“长江之歌〞〕2.那么,你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3.请说一说在你的心中长江是怎样的?4.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母亲河》教学设计

《母亲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母亲河”——黄河的概况,主要介绍了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地位、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对我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开发治理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学习目标定位课程标准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黄河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了解黄河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诵、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流域的整体感;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黄河概况和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对黄河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黄河颂视频、黄河流域的相关地图。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PPT:四大文明古国地图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吗?生: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母亲河 教案

母亲河教案教案标题:母亲河教案目标:1. 了解母亲河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重要性;3. 了解母亲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重要性;2. 母亲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母亲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2. 知识点总结和归纳的教学材料;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母亲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母亲河吗?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母亲河的概念和意义,强调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水资源;2. 详细讲解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重要性,包括母亲河的起源、流经的国家和地区等;3. 结合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母亲河的美丽和重要性。
小组讨论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母亲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3. 全班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母亲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巩固:1. 教师总结和归纳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重要性;2.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河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进行观察和调查;2. 鼓励学生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如清理河岸垃圾、种植河岸植被等;3. 组织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小册子,向校内或社区宣传母亲河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伟大?
-你觉得母亲河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你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形成对母亲河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中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价值观,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此外,学生在修辞手法方面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运用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理解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3.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知识与技能方面:课文生字词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
-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需要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记忆。
-课文的深入理解是难点,尤其是对母亲河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把握,教师需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课文。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是技能提升的关键,教师应设计具体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技巧。
《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

《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利用收集的资料描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基本概况,理解黄河和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3.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教学方法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黄河流域的简图,小红旗,泡沫塑料。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河、长江流域的资料。
二、探究过程(课前准备)六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新课导入)教师先宣布今天的比赛规则:争夺小红旗。
每位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哪个小组的小红旗最多就是我们今天的优胜小组。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当讲解员,上讲台介绍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主要介绍黄河源头,龙羊峡大坝,河套平原,壶口瀑布,开封附近的悬河,黄河入海口)。
(惟妙惟肖的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过渡】谢谢六位导游带领我们领略了黄河流域的风光,并让我们了解到黄河流域的地理及人文状况。
他们分别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了两面小红旗。
【展示】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抢答下列几个问题。
1.请画出黄河的干流?2.黄河流域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3.黄河流域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4.黄河流域有哪几种地形?【提问】为什么称黄河为我们的母亲河?学生追溯黄河的历史,分析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认知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母亲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美丽和重要性。
2. 简介《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反思:第二章: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2. 讲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发展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三章: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尊重。
2. 讲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四章: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下面是分享的《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赏析。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内容: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计:一、音乐激情,设场引读《黄河颂》音乐播放,壮丽的黄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给同学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活动课。
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这条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谱写一首新的《黄河大合唱》。
二、黄河巡礼,合作交流第一站:“知黄河、颂黄河”1、黄河知识知多少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搜索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组织竞赛: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代表,轮流回答。
2、诗文欣赏: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俗语、谚语、成语、文章、图片、音像)等资料展示出来,共同欣赏。
教师可引用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导入。
各小组可用合作制作的课件展示。
3、诗歌诵读:◎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学生朗诵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写或小组合写的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黄河干流流经了那些省区呢?
【提示】请1个同学回答,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
【展示】:PPT上显示黄河在中国地形图的影像
【提问】黄河流经了那些地形?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中国地形。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式: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师可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
教材分析:
第三子目从属于山川秀美一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难点:黄河、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黄河、长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合作研究,形成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准备一段《龙的传人》音频。
教学结构:
1、黄河、长江的概况
(1)黄河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1)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提示】请1位同学回答,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活动】展示黄河流域图,请同学找出黄河的两条重要支流:渭河和汾河,并找出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处:河口与孟津。并作几号,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他所找到的。
【练习】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提问】黄河、长江都是我们母亲河。那长江美,美在哪里?黄河壮,壮在何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母亲河,去品品长江的美,看看黄河的壮!
教学过程II——【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学习】
(一)黄河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提问】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它流到了哪个海?
【提示】请1位同学回答。引导学生读课本上的55页的文字和56页黄河流域图,得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入渤海,全长5400多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1、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掌握黄河、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3、通过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用地图的过程,建立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读图的过程,知道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
2、通过收集与黄河长江的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3、通过对近几年断流、三峡大坝话题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问】现在在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长江,它发源于哪里,注入哪里呢?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长江的形状为“V+W”,那么长江干流又流经了那些省区呢?
【提示】请1~2位同学回答。引导学生读课本上的57页的文字和58页黄河流域图,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依次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表格自主学习。
黄河和长江的比较
黄河
长江
地位
中国第二长河
中国第一大河
源头
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峰
形状
“几”字形
“V+W”形
千米
入海口
渤海
东海
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千米
180万平方千米
流经省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
《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ﻩ
《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三子目:《母亲河》
二、黄河、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2)黄河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3)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1、黄河、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和开发利用
1、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和开发利用
2、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和开发利用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I——【导入设计】
【展示】播放音乐《龙的传人》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上册的前几章,学生对我国的气候、地形、政区划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解母亲河的位置和状况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要注意,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教学难度的合理。
学生对黄河、长江“母亲河”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因为黄河长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话题,比如三峡大坝、黄河断流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以期学生能够感悟母亲河的延续和变迁,感悟母亲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
流经地形
河口与孟津
宜昌与湖口
主要支流
渭河和汾河
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断流;②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③凌汛
①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②不合理占用河道、围湖造田
上课前,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程度。
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情境的创设,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3、在对黄河、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
1、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