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质课参赛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探索欲
望。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PPT、绘本、黄河地图、小组合作讨论卡片
3.环境:教室桌椅布置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老师在PPT上播放黄河源头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并提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个问题。

2. 学习探究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黄河的变化。

2.小组讨论:组成小组,利用黄河地图,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并整理
出结论。

3. 学习拓展
1.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师生互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3.扩展阅读:老师推荐阅读相关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4. 情感体验
学生分小组制作绘本,表达对黄河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黄河的变化,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对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以上是《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理解,并按照教学步骤进行实施。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_1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_1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学习“预习”部分。

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在你的眼中,黄河是怎么样的?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2、可是,近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1、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朗读课文。

课文第二段写黄河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中国地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一、启1.用电教手段出示有关黄河的画面,配乐,导言揭示课题:在我国广褒的国土上,一条条河流日益奔流着,从不停歇,它们为大自然弹奏着万物生机的交响曲,慷慨无私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八上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6课黄河(第1课时)

八上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6课黄河(第1课时)

【课题】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6课黄河(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源头、人海口、主要支流及其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重点】黄河泥沙的来源与危害。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帝陵)。

(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华北平原和“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3)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并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中游的主要水电站)。

)为沿岸居民提供饮用水源(如济南、青岛等)。

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美称的 华北平原 龙羊峡水电站 黄帝陵 壶口瀑布【板书设计】【反馈达标】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 A.唐古拉山、东海 B.祁连山、东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2.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 ) A.含沙量大 B.流量小C.有冰期 D.水力资源丰富3.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第二长河 B.是我国第二大河C.含沙量世界最大 D.有巨大的航运价值4.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B.夏季多暴雨C.打坝淤地 D.破坏植被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 山,流入____海。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①是______,中、下游的分界②是_____。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一

教学方法
80%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黄 河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 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00%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 河治理的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
80%
实地考察法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河,了解黄 河的现状和治理情况,增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 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 观地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 理措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动手能力。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03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 具体的反馈,指出优点和 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定期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课程结束后 ,进行总结性的反馈,帮 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互动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和建议,与教师进行互动 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评价与反馈的应用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黄河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黄河的起源、历史变迁 、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需要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以 及当前采取的主要治理方法和措施。
黄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
黄河的泥沙治理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处理。

2. 通过阅读分析黄河的流域图、中国地形图,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3.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讨论活动,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 黄河的地理概况2.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3. 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课前导入: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

2. 在大屏幕上展示资料中,白岩松说的话:“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又美了容。

”3. 提问:为什么要对黄河进行治疗?期间又有哪些措施呢?二、新课探究(10分钟)1. 黄河的概况【情景创设】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通过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学生回答并思考:(1) 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2) 黄河全长是多少?流经哪些省、自治区?(3) 黄河流域的地形区有哪些?2.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5页,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黄河流域的地形特点是什么?对黄河的流程有什么影响?3.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6页,了解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对黄河有什么影响?4.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7页,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如何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三、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幼儿园朗诵课:《黄河》教案 幼儿园朗诵课

幼儿园朗诵课:《黄河》教案 幼儿园朗诵课

教案名称:黄河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黄河的位置、起源和流经的地区。

2. 培养幼儿的朗诵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黄河》词句。

2. 朗诵《黄河》。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及相关图片、地图。

2. 黄河流经的地区介绍资料。

3. 彩色笔、图片、小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初识黄河(1)引导幼儿观看地图,指出黄河的位置。

(2)利用图片和地图介绍黄河的起源、流经的地区及其重要性。

(3)播放相关视瓶,让幼儿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习《黄河》(1)教师朗读《黄河》,让幼儿跟读。

(2)逐句解释《黄河》中的生词和比喻的意义,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朗诵表演(1)分角色朗诵:将诗歌分角色进行朗诵,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感表达。

(2)小组朗诵比赛:组织小组进行《黄河》朗诵比赛,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情感培养(1)让幼儿细细品味黄河给祖国带来的福祉,引导幼儿表达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让幼儿明白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在了解和朗诵《黄河》的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感,提高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也帮助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六、延伸阅读1. 《黄河》插画展示2. 欣赏《黄河》相关音乐3. 体验黄河的文化活动以上是《黄河》朗诵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朗诵课教案实施后,教师应该及时对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探索有关黄河的知识和情感表达。

在实施课程后,可以进行以下延伸阅读和活动以巩固和拓展幼儿的学习成果。

一、《黄河》插画展示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黄河的壮丽、澎湃和丰富多彩的风情,可邀请美术老师进行插画教学。

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黄河》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人教版幼儿园大班下册主题一:4.《我爱黄河》教学设计《黄河》活动方案

人教版幼儿园大班下册主题一:4.《我爱黄河》教学设计《黄河》活动方案

人教版幼儿园大班下册主题一:4.《我爱黄河》教学设计《黄河》活动方案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黄河,知道黄河水是黄色的,知道黄河在地图上的位置。

2.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萌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3.了解母亲河的用途,提高环保意识,懂得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活动准备:1.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黄河的图片。

2.地图一幅。

3.黄河大合唱视频或乐曲。

4.每组一副小地图。

活动过程:一、分享交流:我了解到的黄河1.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进行展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许多有关黄河的资料,请你们相互介绍一下吧!2.教师整理幼儿的语言进行总结,让幼儿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所以看上去是黄色的。

二、观察地图,请幼儿在地图上找到黄河的位置,了解它的形状。

幼儿在小组地图上找出黄河,知道黄河弯弯曲曲很长,流经很多地方。

(I)集体在地图上用手指出来,划一划。

(2)小组在地图上描出。

三、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了解黄河与人们的关系。

L教师:我们可以用黄河的水来做什么事情呢?饮水、浇灌粮食(原阳大米)……2.教师总结:黄河是一条很长的河流,流经很多地方,养育了很多中华儿女,人们把它称作母亲河。

四、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1.了解大合唱的歌唱形式,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节奏和风格。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背景,萌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高尚情感。

活动延伸:1.在科学区投放黄河图片,请幼儿排列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的顺序。

2.可布置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的展板3.和家人游览黄河游览区、黄河湿地公园。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课题: 《学堂乐歌》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年级: 高一年级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

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⑴《体操—兵操》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

找一找旋律的特点?③师小结。

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

”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

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④欣赏:《春游》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黄子孙满怀深情地称他为母亲河,古
代传说中提到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这
条河流的流域。
长 度 年入海水量 水 量 河名
(km) (亿 m3) 比
黄河 5464
480
1
设置意图
长江 6300
10000
20.8
引入
珠江 2190
3500
7.3
它是中国第二长河。 出示:黄河、长江、珠江长度、年入海 水量对比图表
过渡 我们首先来看一张浓缩了 2000 多年历 听讲、看图
过渡
史的黄河部分地区地图。
出示黄河河道变迁图,完成学案
黄河改 道
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在图中找出现代黄河的河道,并 用黑色笔描画出来。 2.在图中填出中国两大近海,填出图中 A 山脉及该山脉以东平原的名称,说出 现代黄河注入的海洋。 3.请你说出从公元前 602 年开始黄河河 道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4.请你找到不同时期海岸线的位置,说 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线发生了怎样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地理学生有了教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前期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重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在行政区划、地 形特征、气候特征等节教学内容中,渗透了部分河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在行 政区划教学中老师有意将行政区划与河流位置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在地形特征一 节中,对地形特征对河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气候特征一节中,对 0℃等温线的 位置对河流的影响,降水量对河流的影响等内容有了简单的渗透。在此基础上,学 生对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内容偏于 零散,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读图,学生共同学 习源流概况
上中游分界点:河口
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
出示黄河干流含沙量变化情况图,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
年平均含沙量最大城
1.找出年平均含沙量最大的城市?
市:陕县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2.其下游城市含沙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河口以上、以下河段平均含沙量各有 什么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变迁图,综合分析黄河河道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 地理图像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位置:下游 黄
中游河段
下游河段
造陆
多泥沙
地上河


影响


洪水灾害 道
多次改道
综合治理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中国水系图
河流,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
然地理要素。在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大河,
下游城市含沙量:变小 沉积在华北平原上 河口以上河道平均含 沙量不大,以下河段含
学生通过读图,发 现黄河的含沙量主 要来源于黄土高原
提问:
沙量变大
黄河的“沙”主要来源于哪里?
黄河的沙主要来源于
黄土高原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出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 景观图
学生观察图片,数据、 引入黄河的学习
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黄河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体在什 么范围? 与长江、珠江这样的年入海水量“富家 子弟”相比,黄河是个“穷小子”,有些 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但是这 样一个“穷小子”却历经 5400 多千米, 滋养着中国广大西北及北方地区,在她 的沿岸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 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
出不同河段河流流速 通过实验,使学生
模拟山地河道与平原河道 模拟含沙量较大的河水在不同河段泥沙 沉积状况。
的变化,河道泥沙沉积 量的变化,思考回答问 题
更深刻体会不同河 段河流特点。
提问若长年累月沉积会出现什么现象?
模拟河道淤积满泥沙后,含沙河水从山
地河道流入平原河道发生的现象。
看来黄河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改道现象与
学生阅读地图,提取地 理信息,完成学案
通过阅读地图,带 着问题提取地理信 息,深入分析黄河 河道改道发生的位 置,时间变化特点, 海岸线变化情况, 通过史实引起学生 进一步探究黄河特 点的兴趣。
变化。
为什么黄河太行山以东河道会出现这样
过渡 的变迁呢?
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实验 过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说
四、教学内容处理 《黄河》部分的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二条主要河流,要有别于第一条河流 《长江》部分的学习,长江部分教学中偏重于河流源流概况、水文特征等河流自身 特征的学习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黄河部分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 重点放在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部分。
教学目标 1.运用黄河流域图和各种资料,综合分析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水文特 征。 2.运用各种资料,说出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变迁图,综合分析黄河河道变迁的原因,提高学 生地理图像阅读能力。
泥沙有关。那我们就追根溯源,看看黄 学生听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渡
河的水与沙是从何而来。
学生读图,依次分析。
源:巴颜喀拉山北麓
改道原 因—— 源流概 况
阅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以下问题: 黄河,从哪来,到哪去?流经了哪些省 级行政区、哪些地形区?主要支流有哪 些?上、中、下游分界点在哪里?
流经 9 省区 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 高原、黄土高原、华北 平原 找到湟水、渭河、汾河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 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 本节教学内容对应课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 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按照中考说明,此条课标属于“说明与归纳”水平,该 水平中考的内容与要求是:依据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各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或概况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该条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二、 教材分析 《黄河》一节的教学是教材《中国的自然环境》—— 《主要河流和湖泊》一 节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中国地理概况——位置疆域、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以及中国自然环境——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分布及长江概况后,利 用综合分析、归纳所学内容,系统学习的第二条重点河流。 《黄河》一节的学习,需要学生调动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地形特征、气候特 征等部分的地理知识储备,需要学生按照水系分布及长江一节关于河流学习的学习 方法,系统学习,综合分析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学生前期学习的知识内 容的综合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