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母亲河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情况及其流经省份。
(2)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
(3)保护黄河、珍惜水资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文地质特点及其对黄河的影响。
(2)黄河治理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黄河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安排交通工具和导游。
(3)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准备相关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河相关知识,了解基本概念。
(2)分组合作,准备探究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
(2)分组讨论,探究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等。
(2)阐述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和问题。
(2)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保护黄河、珍惜水资源的建议。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保护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编写黄河治理的调研报告。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
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难点】
根据主题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活动内容】
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老师课前进行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时间搜集资料。
活动一课时:“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并展示成果,以每人办一份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资料,进行展示)
写作、评讲: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师生:
(2)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黄河污染的资料分组交流。
八、课堂练习:
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心系黄河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收获颇多。
愿综合性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这篇文章共1617字。
《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包括黄河文明、治黄历史等。
3.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黄河的基本情况。
2. 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3. 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难点:1.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黄河流域的治黄历史和生态环境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河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黄河的案例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1. 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二、黄河基本情况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三、黄河历史和文化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黄河文明、治黄历史等。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四、黄河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选择一个黄河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黄河》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省级公开课解析

《黄河》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省级公开课解析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以及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黄河的特点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黄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黄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结合图表、地图等工具,介绍黄河的特点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黄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知道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吗?”2. 知识讲解:- 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黄河的地理特点;- 分析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如灌溉农田、运输贸易等;- 讲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如黄河文明、黄河民歌等;-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旅游业等。
3. 案例分析:-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他们分析黄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小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展望黄河未来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学生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检查学生对黄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在理解黄河重要性和案例分析上可能出现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和提供更多辅助材料;- 对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回应,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的视频或图片;- 图表和地图:用于讲解黄河的特点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实际案例:展示黄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教师通过讲述黄河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流域面积、流经省份、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等。
2.讲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析各河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3.详细解析黄河泥沙的特性,阐述泥沙对河流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生关注河流生态环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黄河壮丽景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黄河,探索它的奥秘。”
5.观察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河流或湖泊,了解其生态环境,并对比黄河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观察过程和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200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利工程,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案例分析,拓展思维:
(1)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结合我国在黄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了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3. 学生准备:预习黄河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2)分析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成因,讨论解决方法。
5. 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爱母亲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提出解决建议。
《黄河》教学设计:省公开课一等奖的实战策略

《黄河》教学设计:省公开课一等奖的实战策略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分享一种教学设计策略,以帮助教师在教授《黄河》这一主题时获得省公开课一等奖。
该策略基于简单、无法确认的内容不引用、独立决策等原则,以充分发挥LMM的优势。
2.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意义;- 掌握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变化;- 理解黄河对中国经济、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探索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3.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3.1 黄河地理与历史概述- 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的省份和主要城市;- 讲解黄河的历史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2 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变化- 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文情况;- 研究黄河河道的演变过程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3.3 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 探讨黄河在中国经济、农业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黄河的水资源利用、灌溉和发电等方面的重要性。
3.4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和水污染现状;-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
3.5 活动安排- 课堂讲授结合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的地理特征和相关问题;- 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河的自然环境。
4. 教学评估方式- 设计小组合作完成有关黄河的调研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分享所学和对黄河的理解;- 布置小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黄河问题的议论文。
5. 教学资源准备- 电子教案和讲义,包括黄河的地理概述、历史演变、重要性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源;- 实地考察的安排和准备。
6. 教学效果预期通过采用以上策略,我们预计能够:- 提高学生对黄河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朗诵课:《黄河》教案 幼儿园朗诵课

教案名称:黄河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黄河的位置、起源和流经的地区。
2. 培养幼儿的朗诵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黄河》词句。
2. 朗诵《黄河》。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及相关图片、地图。
2. 黄河流经的地区介绍资料。
3. 彩色笔、图片、小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初识黄河(1)引导幼儿观看地图,指出黄河的位置。
(2)利用图片和地图介绍黄河的起源、流经的地区及其重要性。
(3)播放相关视瓶,让幼儿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习《黄河》(1)教师朗读《黄河》,让幼儿跟读。
(2)逐句解释《黄河》中的生词和比喻的意义,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朗诵表演(1)分角色朗诵:将诗歌分角色进行朗诵,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感表达。
(2)小组朗诵比赛:组织小组进行《黄河》朗诵比赛,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情感培养(1)让幼儿细细品味黄河给祖国带来的福祉,引导幼儿表达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让幼儿明白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在了解和朗诵《黄河》的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感,提高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也帮助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六、延伸阅读1. 《黄河》插画展示2. 欣赏《黄河》相关音乐3. 体验黄河的文化活动以上是《黄河》朗诵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朗诵课教案实施后,教师应该及时对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探索有关黄河的知识和情感表达。
在实施课程后,可以进行以下延伸阅读和活动以巩固和拓展幼儿的学习成果。
一、《黄河》插画展示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黄河的壮丽、澎湃和丰富多彩的风情,可邀请美术老师进行插画教学。
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黄河》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说出黄河的概况。
”本课是继《长江》之后第二篇介绍河流的课文,在教材内容方面从介绍黄河的概况入手,接着分析河流的突出特征,然后从利用与治理两个方面展开。
本课的重点不在利用而在治理,特别是黄河的泥沙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了《长江》,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对黄河的知识了解一些,语文历史中都有涉及黄河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理解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掌握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的方法进行。
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读图表,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危害和治理。
难点: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型教学
【课型】新课
【课时】二课时
【设计思路】重新安排本课内容,将从四个方面即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和治黄河对本课开展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做好指导。
另外注意加强图表的学习与应用。
通过绘制板图,歌谣总结,内容更直观概括。
【教学过程】
第一篇:知黄河(黄河的概况)
(讲述):有一条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有一条河,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有一条河,她在中国北方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有一条河,她穿越了黄土高原,流经了中原大地,最后奔腾入海。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关于这条河流,你了解多少?
(提问)从哪几方面学习河流的基本概况?要用哪些类型的地图?
(设计说明)此部分内容学生看图讨论自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安排学习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学习重点
↓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其中)
↓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绘在板图上)
↓
师生解释疑难并总结
第二篇:颂黄河(黄河的贡献)
(讲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两岸光辉灿烂的文化。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她这儿发源。
(讨论)从历史角度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师结合黄河概况并运用多媒体补充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黄河
↓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
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利用成果,如刘家峡等著名水电站,宁夏和内蒙古的黄河灌区。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加深理解。
总结: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过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史料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间,黄河溃堤决口1591次,较大改道26次。
北面殃及海河,经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曾夺谁入江,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滚滚浊流不知冲毁了多少良田沃土,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
黄河的忧患在于中下游含沙量大、下游洪水隐患大。
它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第三篇:忧黄河(黄河的危害)
“一碗水,半碗泥”,“跳下黄河洗不清”。
泥沙比其他河流多三倍乃至数十倍。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问:为什么黄河含沙量那么大?
活动:探究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泥沙含量大的现状,引发忧思
完成教材P47的活动题
总结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设问:中游的泥沙对下游有什么危害?
用图示说明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中游下游
土质疏松流速减慢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地上河
夏季多暴雨
总结:病在中游、害在下游、根在泥沙。
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河水高出地面,容易出现什么灾害?
滔滔江水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顶,一遇洪水便容易决口,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五年一改道”的记载。
(过渡)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凌汛。
自学P48的阅读
提问:冰坝为什么会阻塞水流?什么时间有这种现象?什么地方会发生这种现象?
教师总结凌汛。
(讲述)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水污染)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危害现象,
引发对黄河的忧患,自然过渡到治理黄河
(活动)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根据黄河出现的危机(险情),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
第四篇:救黄河(黄河的治理)
↓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危害现象,
提出重点和要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
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危害原因,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
师生总结,释疑
议论后教师总结:(1)治黄的关键——治沙。
(2)治黄的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3)水土保持采取的途径——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③治理黄土高原分割到户,谁治理谁效益,输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
(4)治沙、防洪并举修水库,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达到远景目标——①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②使黄河防洪能力由现在的60年一遇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昔日那种“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以及黄河受诅咒的
时代一去不会复还。
黄河将由害河变为一条富国利民的河流。
(5)下游加固堤防、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害与不害在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害可变为利,需要用辩证观点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以歌谣总结全文】
黄河黄,黄河长,黄河天下美名扬。
青川甘宁内蒙古,直下晋陕和豫鲁。
黄河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就数它。
中游地区沟壑多,土质松,植被少,遇到暴雨土不保。
一碗水,半碗泥,水土流失难治理。
中国人民决心大,修水利,种树草,筑堤坝。
中游泥沙流向哪?下游遭殃了,
下游河道宽,流速慢,泥沙积在河床了。
日积月累祸害大,“地上河”就是下游
特征啊。
近年来,断流污染又危害它。
母亲河,在怒吼:
还我青山绿水吧!
【拓展延伸】
(选做,在课外完成)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要求有创意。
(2)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3)调查本地河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建议。
(4)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
(5)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
【板书】
一、知黄河:黄河的概况
二、颂黄河:黄河的贡献
三、忧黄河:黄河的危害: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洪涝灾害,凌汛,下游的断流
四、救黄河:黄河的治理:治沙、防洪并举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