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优秀教学设计《黄河船夫曲》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优秀教学设计《黄河船夫曲》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优秀教学设计《黄河船夫曲》教案《黄河船夫曲》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闭眼聆听、主题学唱、动作表演、听辨比较、视频欣赏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在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音乐主题形象,巩固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教学重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解决措施: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速度与力度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再通过对比,得出速度与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1、轻松导入:拍一拍,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速度和力度进行初步的体验。

2、重点感受:在初次聆听作品时,提出要求,请学生着重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

3、参与体验:设计多种形式,以参与体验的方式感受塑造出的两种不同主题形象。

4、对比检验:设计“考考你”环节,从听、写、说、画等方面,比较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导入:“跟我做”游戏1、学生模仿教师拍击节奏。

2、谈声音特点。

使学生通过体验,初步感受速度、力度变化。

完整欣赏,感受音乐。

揭示课题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力度和速度,想象音乐表现情景。

2、揭示课题。

3、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提出学习问题。

4、看视频,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

5、对照歌词再听,找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

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表现的情景,并积累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分段欣赏:第一主题欣赏1、找一找。

——画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

2、看一看。

——看船夫图片。

3、唱一唱。

——跟琴,第一主题模唱。

4、画一画。

——随音乐模唱,在第一主题出现处学生做批注。

5、动一动。

——用动作体验音乐速度和力度。

6、演一演。

——创设情景,两条船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体验活动。

通过听、画、看、唱、动、演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提高学习兴趣。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黄河船夫曲》,使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特点和创作意图,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包括歌曲的背景、歌词解析、旋律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歌曲背景介绍2.1 歌曲创作背景《黄河船夫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歌曲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船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勇敢拼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2 歌曲创作意图歌曲通过歌颂黄河船夫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勤劳、勇敢、乐观精神的赞美。

第三章:歌词解析3.1 歌词内容本节课学生自行学习歌词,理解歌词中的寓意和情感。

3.2 歌词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特点,感受歌词的优美和力量。

4.1 旋律分析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起伏、节奏、音域等特点。

4.2 旋律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重点练习旋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第五章:演唱技巧5.1 演唱姿势与呼吸教师讲解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5.2 声音控制与共鸣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声音的控制和共鸣技巧,提高演唱效果。

5.3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的投入,学会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练习,相互交流演唱心得。

6.2 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七章:歌曲鉴赏7.1 欣赏不同版本的《黄河船夫曲》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黄河船夫曲》,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和特点。

7.2 讨论与评价学生讨论对不同版本的看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8.1 创作歌词学生尝试创作新的歌词,以其他主题为背景,体现勤劳、勇敢、乐观精神。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教案1000字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教案1000字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阶、节奏、旋律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音乐欣赏能力: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并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3.民族音乐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作品,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③歌曲表现方法:通过演唱和表现《黄河船夫曲》,学生可以表达船夫们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精神。
④音乐鉴赏与创作: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激发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⑤音乐教育意义:这首歌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板书设计:
1.《黄河船夫曲》音乐元素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
1.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黄河船夫曲》,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作能力等。通过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再次,通过和声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表现和声的变化。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黄河船夫曲》音乐分析和表现的学习。
首先,通过讲授法,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黄河船夫曲》的背景、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了解歌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感受歌曲的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2、根据陕北民歌四度跳进的特点创编简单的乐句。

重点: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感受陕北音乐风格及特点难点:有韵味的演唱歌曲教具准备:钢琴、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引入陕北民歌。

师生合作完成歌曲。

(学生完成地名部分)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还是走在羊肠小道,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歌声,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二、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1、设计活动说到民歌,我已经让大家提前了解了,我想看一下大家准备的怎么样。

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改一下游戏规则:用一句陕北民歌的旋律来代替鼓声,一个音符代表一位同学,最后一个音符停在哪位同学那里,那位同学就回答一个问题。

大家看屏幕:4/4 2 ·2 6 5 4 ︱2 4 2 1 1 2 4 2 ︱1––0 ‖我们先跟着琴把这个旋律学唱一下。

课代表当做“击鼓的”,我们大家一起唱旋律问题:(1)、什么是民歌?(2)、按照体裁,民歌可以分为哪几类?(3)、根据内容连连看给与肯定和表扬。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2、播放《黄河船夫曲》(1)、边听边思考:这首民歌节奏(自由或节奏单一,律动感强),旋律(旋律简洁,粗犷有力或曲调婉转)?属于民歌中的(号子、山歌或小调)?(2)、这首歌曲有哪一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最后一句带入歌词学唱(3)、你感到的场景是激流险滩还是风平浪静?3、再听歌曲(学生跟琴小声的哼唱旋律)设计问题:你能找出歌曲的旋律特点吗?a、重复使音乐形象集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装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感情表露更充沛教师示范加装饰音与不加装饰音的区别,学生学唱c、旋律跳跃性强选择:表现的是委婉细腻还是粗犷豪放(陕北人生活的环境沟壑纵横,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造就了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也表现在他们的民歌中。

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船夫曲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2、初步了解音乐中“重复”的手法。

3、了解音乐风格、演唱方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准确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并尝试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体验、感受这首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并通过齐唱和欣赏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3、了解并体会“重复”这种音乐发展的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感受陕北音乐风格及特点,准确演唱这首歌曲。

2、了解音乐创作中“重复”的手法。

教学难点: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在学生参与活动中更好的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请同学们说出是哪里的名歌?了解图片中的饮食,风土人情,壶口瀑布等自然景观,引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带领学生走近陕西,学习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二、新课教授1.初听歌曲(1)歌曲的演唱风格是什么?(2)同学们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什么形成的?(3)播放《黄河船夫曲》请同学们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4)教师讲解音乐风格、演唱方式和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

(5)引导学生感受并体会黄河船夫们虽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下,仍然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歌曲中学习船夫精神。

2.分析歌曲(1)吼一吼,分组朗诵。

歌曲分为几段?是什么形式出现的?(2)看曲谱寻找词曲作者引出民歌简介体裁,请同学们分辨山歌,小调,号子等体裁。

(3)教师讲解音乐风格、演唱方式和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

3.学唱歌曲(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尝试唱曲谱(2)教师教唱,加入歌词。

(3)师生分组演唱。

生生分组演唱。

(4)找出歌曲中有陕西方言的地方(5)逐字模仿唱出方言韵味。

5、小组活动(1)模仿船夫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创编活动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精神船夫精神,领略到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传唱经典民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让民歌灿烂之花永开不败!《黄河船夫曲》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音乐乐理知识,部分同学还会识简谱。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4.1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4.1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二、新课探究
1、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艄公是船尾掌舵的人。也泛指掌船的人。黄河两岸沟壑林立,水流湍急,但这些人用自己的力量与这汹涌的流水抗衡,一同书写着黄河的历史。
7、你能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这首民歌的体裁是什么?
8、想象歌曲中描绘的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体会船夫们自由、舒畅的情绪,力求用歌声来表现这样的情景和情绪。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课题名
《黄河船夫曲 》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知道《黄河船夫曲》具有我国民歌中劳动号子的特征,知道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及《黄河船夫曲》这部作品。
艺术表现:能根据歌曲旋律、节奏的情绪。
创意实践:通过编创动作表现歌曲,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3、聆听歌曲:
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找出旋律中装饰音,跟着伴奏,哼唱旋律。
6、理解歌词:是不是天下黄河真的如歌曲中所唱的一样只有九十九道弯?艄公指的是什么人?
布置作业
去网络上搜集陕北民歌与同学分享。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教学目标〕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走进西部1、音乐引路。

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黄河船夫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黄河船夫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黄河船夫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船夫曲的流传背景、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2.通过学习黄河船夫曲的乐理知识、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3.练习黄河船夫曲的演奏和合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4.建立正确的音乐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船夫曲的流传背景和传统文化内涵;2.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3.黄河船夫曲的演奏和合唱。

2. 教学难点1.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要素的理解和应用;2.黄河船夫曲的合唱效果的协调和演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录音或演示视频,带领学生欣赏这首曲子,了解大河黄河和船夫劳动的景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学习黄河船夫曲的背景和内涵(20分钟)让学生了解黄河船夫曲的流传背景和传统文化内涵,探讨古人对大河黄河和劳动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世界。

3. 学习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30分钟)引导学生认识黄河船夫曲的乐理知识、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让学生理解作曲家通过这些要素和手法来表现黄河和船夫的形象。

4. 练习黄河船夫曲的演奏和合唱(50分钟)为学生准备乐器或播放一段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演奏或唱歌。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小合唱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音准、节奏、气息和声音的连贯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协调演绎这首曲子。

5.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表现和心得,教师做简单的点评,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四、课堂作业1.练习黄河船夫曲的演奏和合唱,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自我练习;2.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黄河船夫曲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船夫曲的流传背景、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

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
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

《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

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

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

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

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

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

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

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

(师示范)
师: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

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 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

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

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