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发展建议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河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制度缺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为了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本文针对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使河南省努力走出一条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思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中原城市圈发展壮大,小城镇发展迅速,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由2000年的23.2%提高到2011年的40.57%,平均每年增速1.58%,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更加有利。
但由于历史条件、制度政策、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40.57%,全国倒数第五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与东部省(市)相比差距更大。
对于一个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的农业大省,城镇化建设如何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我国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全省城镇化率得到明显提高,体系逐步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河南省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5052.9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6931.03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五,经济实力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总人口达10489万,城镇化率达到了40.57%,比2000年的23.2%提高了17.4个百分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2000年与全国相差13.02个百分点,缩小到2011年与全国相差10.7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分析与评价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分析与评价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对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速度河南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5-031引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其城市化水平是40.57%①,不管是和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是和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城市化率都是偏低的,但就此认为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并认为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未免片面和武断,毕竟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可以说生产力、工业化发展是因,城市化是果,忽视这一基本点而得出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的结论,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战略,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实践。
本文从测量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入手,再综合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性建议。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及河南的城市化水平评价在本文当中,我们用城市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它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既反映城市化本质,又简单明了,具有很高实用性,是公认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按照这一计算方法,河南省2011年的城市化率为40.57%,从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城市化率51.27%。
当然,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和工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如果仅仅和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较而得出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结论,明显是不科学的。
2.1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考察和评价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判断其是否滞后发展。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 ■■■■ ■ ■ 臣 艇 — ■ ■■ I 霜 柬
通讯作 者: 李 晓敏 ( 1 9 8 2 一
) , 男, 河 南省洛阳人 , 博士 ,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 2期
7 6 5 4 3 2
王
明, 李晓敏 : 河南 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 问题 与对 策
・1 2 1.
保健 等 权利 ?他 们 的子 女 ■● 能否 享车 受 到平 等 的受 教 ■■ ■● ■■ ■●■ 紧 育权 利 ?在 二元 结构 下 , 这 些 问题 制 约着 河南 经济
城 镇 化是 我 国经济发 展 的动 力 , 也是 世界 各 国 经 济发 展 的一个 必 然 趋 势 .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 城 乡二 元结 构是 制 约城 乡发 展一 体化 的 主要 障碍 .
和1 . 8个 百 分点 , 年平 均增 长 了 1 . 6 5个 百 分点 . 纵 观2 0 0 6 -2 0 1 2年 1 O年 间 的数 据变 化 可知 , 尽 管落 后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 但 河南 省 总体城 镇化 水平 保持
其中, 2 0 0 6 -2 0 1 2年的城镇化水平分别是 3 2 . 5 %、
3 4 . 3 %、 3 6 . 0 %、 3 7 . 7 %、 3 8 . 8 %、 4 0 . 6 %和 4 2 . 4 %
( 见图 1 ) , 城镇化水平增长了 9 . 9个百分点 , 每年
分别增 长 了 1 . 8个 、 1 . 7个 、 1 . 7个 … 1 1个 、 1 . 8个
2 0 1 2年的数据出 自《 河南省统计年鉴 2 0 1 3 } ) .
1 . 2 城镇 化 发展 质量 明显提 高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了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一、城镇化的时空演变1.时间因素从时间维度上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省内城镇化的初步推进得以实现,但在整个进程中仍属于初始的发展阶段。
中期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阶段,是城镇化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的时期。
后期则主要是指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规模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城镇经济、行业结构、住房保障等方面已经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
从空间上看,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以地理位置分布为标准,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个区域。
中部区域包括郑州市等省会城市和周边地区,是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东部区域包括新乡市、许昌市、开封市等市县,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群;西部区域主要是指洛阳市、商丘市等市县,是重要的农业城市群;南部区域主要包括南阳市、信阳市等地,是集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带;北部区域则是以安阳市为主的城镇化区域,是以能源、化工和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从时间维度上看,河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出现在80年代末期,并且在90年代中期已经逐步恶化。
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呈现出持续的良好趋势。
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污染情况上,河南省的中部城市污染相对较重,如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等;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南部、北部以及西部地区工业较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南部、北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也开始受到一定的影响。
1.利用资源合理河南省地广人稠,人口素质不高,资源利用效能较低,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利用资源,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从而达到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机遇

的时 间前后 差别有 多大 ,大家 的发展
02 速度基 本上都 要 降下 来 ,在一个 很短 人 ,其 中城镇人 口为4 5 万人 。说 明 吸 引并 占有这 些有 限的劳动 力资 源和
产业 资 源 ,加快 城镇化 发展步 伐 ,缩 集 聚 区建设 以及明确 不 同规模 城镇 发 质 ,提 高城 镇 化 发展 水平 和 发展 质
是利 用地 域传统优 势 ,突 出河 南特点 华 筑城智 慧、会 动 的清 明上河 图复 活 信 ,只要 坚持规 划创新 、勇于 实践 , 的历 史使命 ,同时也是抓 产业 集聚 区 的繁 华城市 文 明依 然历 历在 目。东京 就 一定 能够摆脱传统 城镇 化 的桎 梏 , 加 快新型 城镇化建 设 ,引领 中原 经济
着 不可替代 的作 用。 因此 ,以中小城
2 1 上 海 世 博 会 , 以 “ 之 00 城
赶 上 了这 个 伟 大 的 建 设 时 代 , 同 时 也
-南馆 主题展 现的 中 应 该 感 到 肩 头 的责 任 重 大 。 我 们 相 - . - - 市作 为加 快新型城 镇化 的突破 口,既 源 ,国 之中” 为 ]
率 为3 .% , 比全 国 4 .% 的整 体水 居 民 。河南 省的劳 动力资 源将会 大量 77 66
平 低 了近9 个百 分点 。2 1 年河 南省 流 失 。 00
城 镇 化 率 为4 . % ,也 比全 国 整体 30 8
水 平低 了近7 个百 分 点。 对 全 国 “ 六
区 “ 三化 ”协调科 学发展 ,支撑 中原 崛起 河南振兴。 千年 梦华城之 源 ,重铸辉 煌国之 规 划 建 设 的大 好 局 面 、推 进 产 城 融 梦 华辉煌 过后是 千年 的沉寂 ,而今 ,
河南城镇化进程及对策研究

所有制单 位完 成 固定 资产 投资 2 . 元 , 增 固定 资 16亿 新 产 1 . 亿元 ; 63 完成工业产 值 6 .2亿 元 , 95 年均增 长速度 达 1 .% , 4 1 工业产值 占全省 总产值 的 比重 由 15 92年 的
2 . %上升到 15 26 9 7年的 3 . % 。工业化 的发展 带动 了 16 城镇化 , 工业建 设和 城市建设 齐头 并进 。这 期 间, 建 新 了平顶 山、 三门峡 、 焦作 、 壁 4座 城市 , 鹤 重点建 设 了洛 阳市 , 扩建 了郑州 、 乡两城 市 , 新 其余 城市也都有 了程度 不 同的扩建 。到 15 97年年底 , 全省 城市 由 14 99年的 1 2 座增加到 1 6座 , 城市人 口增 加到 49万人 , 4 占全省 总人 口的 比重达到 9 3 , . % 分别 比 14 9 9年增 加 1 7倍和 2 9 . .
个百分点。
2 城镇化 的起伏时期( 9 8 ~ 9 8年) . 15 年 17
于饱受战争 的蹂躏 , 田荒 芜 、 农 商业凋零 , 近代 工业几乎
是一片空 白。当时河南仅有城市 1 2座 , 中 ,0万人以 其 1
[ 收稿 日期]0 7—1 20 2—1 5 ( 作者简介】 王志电(9 2 16 一
“ 城镇化实质上 是一个 国家或地 区实 现人 口集 聚、 财富集 聚 、 技术集 聚和服务集 聚的过程 , 是生活方 式 、 生 产方式 、 组织方 式转变 的过程 , 是人类 文 明进 步 的必 然
结果 。 回顾 河南城镇化进程 , ” 总结河南城镇化进程 中 的经验教训 , 于促进河南城镇化健康发 展具有重 大的 对
[ 摘 要] 纵观 河南5 0多年 的城镇化发展历 程可 以发现 , 河南城镇体 系和城 镇规模发 生 了较大 的变化, 但也存 在诸多f题。新时期要加快河南城镇化发展 , . - - j 就要树 立科 学的城市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新型城 镇化道路; 走 科学编制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对22年河南省可能达到 的城镇 化水 平进行预 测。 出了科学规划 . 00 提 加强领导 . 积极 有效 推进河南城镇 化的一系列措施 和内容 。
河 南省城镇 化 发 展 问题 与对 策
文/ 刘征远
一
城镇化 的含义及进展概 况
城镇化也称城 市化 。 城市规 划法> 因< 第三 条明确将建 制镇 涵盖入城市之列 。 为不产 生岐 意, 本文统称城 镇化 。 涵盖面包括设市城市 、 其 县城和建 制镇 。 什么是城镇化7 就是伴随着 四个现代化
差异大 。 到5% 以上为好 。 达 0
人 E脱离农业转到城镇从事二 、 l 三产业的人 E转移过程 。 l 这种
产业上 的移位才能代 表城镇化进 展的水平 。 大量随着行政 把
改制而改过来的农民 , 也算作为市 民, 恐难以标示城镇化进程 。
因此 , 建设部制订 了一套 以设 市城市市 区和县辖建 制镇 的非 农人 E与相 应地区总人 E 的比重的城镇化水 平统计体 系。 l l 前
的推 进 , 部分农 民从 农村转入城 市 , 由农 民转
为市 民 , 由从事 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 、 三产 业的人E 转移 与 l 聚集过程 。 城镇化水平 , 常以城镇 人E 占总 人E 的百分 比来 通 l l
表 示。
立时为 6 % 。 4 以后 , 着经济恢 复和大规模 经济建设 , 随 城镇
化水平稳 步提高 , 到了16 年达到1 5 ,1 90 97% 1年间城镇 化水平 提高 了91 个百分点 , 均每年增长O8 1 平 3个百分点 。90 以 16 年 后, 先是三年 自然灾害 , 城镇人 口下放 , 后是经济调整 , 再后是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 导致城镇 化水平一路 下滑或徘徊不前 。 到1 8 年才恢复到 1 9 , 90 g % 接近 1. 年的水平 。9 9 3 6 90 1 7 年之后 , 改革开放 , 落实政 策 , 经济发展等 , 城镇 化又走上发展之路 , 到 20 年全国城镇化达到 了3 9 ( 00 6 % 详见附表2 。0 O )2 年间 , 城镇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河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对于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探讨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探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其他城市化较快的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实现河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借助时空演变分析方法,全面了解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4. 总结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未来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发展建议和展望。
1.3 研究意义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一、引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
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
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
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
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
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
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
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3%,上升到1994年的16.84%,18年间城镇化率仅仅提升3.5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94年的28.51%,提高了9.6个百分点,可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就已经滞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1994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河南省的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城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17.19%上升到2011年的40.57%,17年间,城镇化水平跃上了23.4个百分点;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29.04%上升到2011年的51.27%,提升了22个百分点。
到2011年为止,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差距大于改革开放初期,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1978-2011年河南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单位:%)( 省略)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1979)总结了欧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S”型城市化描述曲线,并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初期(城镇化率小于30%)、中期(城镇化率30%-75%)和后期(城镇化率75%-100%)等3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到了城镇化中期,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在后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慢甚至停滞,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河南省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考虑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可以判断: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0.65%,标志着河南省开始进入城镇化中期;考虑GM(1,1)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加上城镇化率30%是城镇化由初期进入中期的门槛数据,因此,本研究以2006-2011年的城镇化数据为基础,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预测的基础,它由一个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模型,适用于原始数据光滑性较好的情况,在描述系统整体发展趋势时具有较好的效果。
根据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可以得到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式(2.1)和(2.2)所示。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1)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2)由式(2.1)和(2.2)可以看出,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中的发展系数分别为0.0408和0.0283,满足||<2的条件,所以本研究构建的GM(1,1)模型有意义。
根据GM(1,1)模型对河南省和全国2006-2011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都比较小,分别只有0.41%和0.18%,精度比较高,可以用来进行未来预测。
表12006-2011年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实际值与预测值(单位:%)年份河南省城镇化率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2006 32.47 32.47 0.41 44.34 44.34 0.182007 34.30 34.4845.89 45.782008 36.03 35.9246.99 47.092009 37.70 37.4248.34 48.452010 38.82 38.9849.95 49.842011 40.57 40.6051.27 51.27根据式(2.1)和(2.2)来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河南省和全国2012-2020年城镇化水平估计值(单位:%)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河南42.3944.0545.8947.8049.7951.8754.0356.2858.62全国52.7454.2655.8257.4259.0760.7762.5264.3166.16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未来城镇化水平会继续保持增长,2017年的城镇化水平预计会突破50%,达到51.87%,到时,河南省将由农村社会跨入城市社会,而到202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8.62%,比2012年提升16.3个百分点。
虽然河南省的城镇化提升的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提升幅度,但由于前期落后太多,因而,到2020年依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
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难以在2020年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河南省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三、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探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大,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小,本研究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1】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度是否密切。
如果曲线相似程度越小,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小,表示它们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灰色绝对关联度体现了两条折线之间的相似程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则反映出它们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灰色综合关联度集合了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优势,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
在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本文选择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城乡差距、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等指标作为评估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工业化。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霍利斯•钱纳里(HollisB.Chenery)与M•赛尔昆(M.Syrquin)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提出了著名的钱纳里-赛尔昆多国模型;该模型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2】。
本文以工业化率来表示工业化水平。
2.信息化。
信息化是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信息化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更代表着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作为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是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功能跃升的发动机。
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增加各类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强度并强化城市的商业中心作用,并加速信息的集聚和扩散,引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
本文以人均电信产业产值来表示信息化水平。
3.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
缺乏农业的现代化,很难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正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快速转移促进了河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农业现代化水平。
4.市场化。
市场化对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3】。
市场化推动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部门和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是新时期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并且会进一步导致金融资本和信息资本等要素的再配置,加速社会资本的形成,形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多元复合资本。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以市场化指数表示市场化水平。
5.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能促进城市化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