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形成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与演变。
本文将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的形成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形成背景南北朝时期,即4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的形成主要源自西晋时期朝政腐败、地方割据以及民族迁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晋末年,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朝廷衰落,地方割据现象加剧,各地军阀纷争不断。
同一时期,部分各族民族如匈奴、鲜卑等也不断南迁,加剧了北方地区动荡不安的局势。
二、南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时期最早的南朝是刘宋,由刘裕在420年建立。
刘宋后继承者相继,但内忧外患使得南朝政权频繁更替,包括南齐、南梁和南陈等。
北方则是由后燕、后秦以及北魏等政权所主导。
南北政权的形成不仅是地理、民族因素的结果,更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三、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1. 高句丽东征: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多次派遣军队进攻高句丽。
北魏的东征尤为著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事件使得南北方力量对比的不均衡现象加剧,也为后来北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是南北朝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权,由拓跋氏建立。
北魏政权在武力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布《魏律》、兴修水利和提倡汉文化等。
北魏政权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南朝梁武帝的文化兴盛:南朝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他推崇文学,广纳贤才,出台一系列文化扶植政策。
梁武帝的文化兴盛也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形成与演变不仅仅是政权更替的结果,更是地理民族的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南北分裂,使得南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以独立发展,形成了南方的江南文化和北方的鲜卑文化,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加剧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负担的加重,导致社会不稳定。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中国被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分别为南朝和北朝。
南北朝时期从42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589年,共计169年。
这段时间内,南北朝之间不断交替,政权更迭频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朝代沿革和主要政治、社会、文化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三国时期后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之中。
东晋王朝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地方割据,形成南北分裂局面。
南朝刘宋建立后,北方的后秦、后凉、后燕等政权相继崛起,并统一北方形成北魏。
南北朝时期根据南北政权的更迭,可分为刘宋、南齐、梁、陈和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九个朝代。
二、南朝1. 刘宋朝(420年-479年)刘宋朝是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刘裕建立。
此时南京(建康)成为南朝的都城。
刘宋朝政治相对稳定,实行文武分治的政策,推行文化教育,发展文学艺术。
然而,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衰败,刘宋朝逐渐走向衰落。
2. 南齐朝(479年-502年)南齐朝是南朝时期的第二个朝代,由萧道成建立。
南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统治者个人嗜好和府兵的混乱管理,导致政权不稳定。
3. 梁朝(502年-557年)梁朝是南朝时期的第三个朝代,由萧衍建立。
梁朝时期,文化进一步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诗人和历史学家。
但由于政权腐败和与北魏的战争,梁朝逐渐走向衰落。
4. 陈朝(557年-589年)陈朝是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建立。
陈朝政权短暂,但在文化、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发展。
然而,由于北周的崛起,陈朝在经济和军事上逐渐受到压制,最终被北周所灭。
三、北朝1. 北魏(386年-534年)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拓跋焘建立。
北魏时期,政权强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重组,如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佛教。
然而,由于民族融合不彻底和政治腐败,北魏逐渐走向衰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
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拘囿于传统的朴学方法,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方法、理念和观念,从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
就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来说,他不仅在许多方面有开拓创建之功,而且有不少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魏晋南北朝政治各国「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南北朝的变迁

南北朝的变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大致从420年到589年,历时约169年。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南北朝的变迁过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1. 背景介绍南北朝的起始可以追溯到东晋,由于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侵略以及社会经济危机等原因,东晋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最终东晋王朝的统治中心南迁至建康(今江苏南京)。
这标志着南朝的开端。
2. 南北朝的分裂随着东晋政权南迁,北方政权的空白被南方的少数民族填补,华北地区形成多个政权割据的局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北魏王朝和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南方政权的统治。
南北朝的分裂带来了分治局面,南北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加大。
3. 农业和经济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以水稻种植为主;而北方地区则以小麦、黍等粮食作物为主。
这种差异导致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南方的经济更加繁荣。
4. 文化与艺术发展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南方政权兴起,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人墨客的活动,如茶馆文化、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北方的文化主要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殊文化。
5. 政治变革与社会阶级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相对频繁,其中最重要的是北魏王朝的建立。
北魏王朝借助汉族支持,融合少数民族实现了统一,为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奠定了基础。
社会阶级方面,南朝社会较为复杂,士族地位较高,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北魏时期,士族地位相对较低,农民阶级的地位上升。
6. 北朝的结束与隋朝的兴起南北朝时期的最后,北朝政权逐渐衰落,朝廷腐败、民族侵略等问题日益严重。
最终,隋朝的杨坚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的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分治局面使得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分裂,对国家统一和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
同时,南北方的差异也导致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和北方文化的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152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了动荡和变迁,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南北朝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晋的衰落。
东晋(265年-420年)时期,在北方鲜族的不断侵袭下,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这也为后来北方政权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420年南北朝正式开始,南方的刘宋和北方的北魏成为南北政权的代表。
南北朝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南朝和北朝。
南朝包括刘宋、刘宋、南齐和南陈四个朝代。
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南朝时期,政权相对较为稳定。
尤其是刘宋和刘宋时期,南方政权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南朝文化也得到了繁荣,文学、艺术和学问都达到了巅峰。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谢灵运、庾信、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
北朝时期,则相对动荡。
北方民族政权的崛起,使得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的状态。
然而北朝的统治者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成功地巩固了北方政权。
尤其是北魏的拓跋氏族,以及北魏后来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南北朝统一。
当时北周的宇文邕发动了统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南北朝剩余的领土。
这一事件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终结,也为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领域,更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领域,南北朝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繁荣,推动了南方自由独立的文化发展。
最后,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衰落也引发了北方民族的大规模迁徙,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
中国古代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指从420年到589年,大约持续了近170年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南朝和北朝。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多变,充满了政治斗争、战争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东晋末年。
东晋时期,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这为南北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20年,刘裕推翻了东晋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刘宋政权,标志着南朝的开始。
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政权也在逐渐崛起。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南北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剧。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统治地位相对较稳固,南朝的统治者往往能够维持相对较长的统治时间。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南方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刘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和南梁时期的文学家陈思王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北方政权的情况相对较为复杂。
北朝的统治者往往面临着来自南方政权、少数民族入侵和内部政治斗争等多重威胁。
然而,北方政权也有一些亮点。
北魏时期,北方政权开始借鉴南方政权的文化成就,例如在佛教艺术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虽然短暂,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之间的交往和文化融合,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尤其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促进了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繁荣。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和北朝的兴衰交替,也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历史大事记(网络版本)

南北朝历史大事记(网络版本)南北朝历史大事记(网络版本)一、刘宋南朝(420-479年)420年:刘裕于东晋崩溃后称帝,建立刘宋,开启南北朝时代。
422年:攻灭东晋最后一方离殇帝,统一南方。
424年:刘裕去世,继位的文帝实行文治政策,稳定刘宋政权。
432年:文帝去世,废太子,立刘劭为帝,引发内乱。
453年:刘劭被袁粲废黜,刘义符登基,是为孝文帝。
464年:孝文帝去世,废太子刘子业,立刘子弼为帝。
479年:刘子弼去世,刘宋灭亡。
二、南齐(479-502年)479年:齐武帝刘昱建立南齐。
502年:南齐灭亡,南梁政权建立。
三、南梁(502-557年)502年:南齐灭亡,朱异称帝,建立南梁,开启五梁时期。
557年:南梁灭亡,南陈政权建立。
四、南陈(557-589年)557年: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建立南陈。
569年:侵占北方,灭北齐。
577年:侵占北方,灭北周。
589年:南陈灭亡,开启隋朝统一中国时代。
五、南齐时期重要事件:- 南齐是唐朝之前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南朝政权。
- 齐武帝刘昱是南齐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政策,兴修水利,提倡农桑,为南齐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 南齐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如谢灵运、萧统、王僧虔等。
六、南梁时期重要事件:- 朱异是南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法制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南梁政权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 宋弘文是南梁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是梁武帝之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南朝文学第一家”。
七、南陈时期重要事件:- 陈霸先是南陈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对北方进行了多次战争,扩大了南陈的领土。
- 南陈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音乐家,如陆机、萧统、谢灵运等。
附件:1、附件一、南北朝地图2、附件二、南北朝各政权世系图法律名词及注释:- 文治:指以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进行治国理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革除旧俗
• 措施: • ①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 与汉人通婚 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 典章制度,崇儒学
•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
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 民族在语言、服饰、风 俗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 同。
材料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 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 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
北方
东 汉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南 北 朝 对 立 形 势
2、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分裂、人口大迁 徙、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政治上,北方政局动荡,江南相对稳定;士族制度形成, 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交融。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 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 屋。 ——谢灵运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 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 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 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 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家、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 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 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 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 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 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 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 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 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 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 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9、(2011·深圳高二检测)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 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目的: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推动改革的深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意义: 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③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 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 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 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 封建化进程,推进北方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小结:改革的内容 领域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整顿吏治、俸禄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社会生活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四、改革的评价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 一场封建化改革。 影响: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 2.促进内迁各族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3.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 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得到四十亩没有种树的农田, 女子每人二十亩,奴仆婢女,按照一般成年人所配给田地的待 遇分配土地。一头牛,可得三十亩农田,但以四头牛为限。所 配给的农田,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田地,增加一 倍;如果是隔两年才能耕种一次的田地,增加两倍。以此供耕 种和还田、受田增加减少的需要。老百姓到了应该纳赋的年龄, 就配给土地,年纪已老以及去世之后,土地归还官府。对于奴 婢和耕牛,根据奴婢和耕牛数量多少,决定还田还是受田。初 次受田的人,男子给田二十亩,规定种五十棵桑树,种了桑树 的土地,都是世世代代经营管理,死了以后也不用缴回官府。 官府应经常统计人口情况,对土地有盈余的农家,不受田也不 令他还田。对土地不够的农家,则依照法令增加配给。世代经 营的田地,有盈余的人家,可以自由出售。各地地方官就在官 府附近,按照等级,配给一份公田,地方官更换时,要把这份 公田移交给接任的官员。如果私自卖掉公田,按照法律追究定 罪。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阅读材料:均田制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 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 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 牛随之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 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 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 宰 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 备注: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 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
一、改革的背景 (P22)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 割据局面。 (政治前提) 2.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训练设计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B、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 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 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 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 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 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 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 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 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文化上,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儒家思想受到佛教、 道教的冲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 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 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 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 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 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 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 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 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 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 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 吻合。
2)改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 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 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 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 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