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来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进程综述

合集下载

走马楼吴简土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走马楼吴简土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Jan.,2021Vol.42No.1走马楼吴简土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曾心昊(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走马楼吴简发表以来,学界对该简中关于三国时期孙吴土地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田土性质、土地制度、田租赋税等几个方面。

在现有研究中尚存一些可以开拓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多坚实的史料加以佐证,需要结合同时期以及前后时期传世及出土的各类文献进行综合考察,才能更加充分完整地展现出孙吴社会的全貌图景,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

孙吴政权之所以制定出这样的土地及租税政策,并且在嘉禾四年到五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当时国内总体形势的变化有何关系?有哪些触发改革的因素?也即与当时的其他政权和其他区域之间影响互动的共时性研究,还是目前比较缺乏的。

作为“吴承汉制”重要证据的走马楼吴简能够为秦汉史研究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对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怎样的影响?也是值得学界进行深入挖掘的。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从宏观、长时段层面着眼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时间上深入联系前后历史时期,以更加充分体现走马楼吴简所蕴含的价值。

关键词:走马楼吴简;土地问题;田土性质;土地制度;田租赋税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21)01-0016-06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大纷乱、大变革的一个时期,国内局势剧烈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连年战乱、兵火不熄,对于当时文献史料的破坏极为严重,能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极少。

而1996年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发现,无疑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填补了一大空白,为三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⑴o这些简牍是吴国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文书,内容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往来书信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个方面,对于弥补三国时期史料之不足、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当时长沙郡所辖地域的历史沿革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简牍制度研究等问题都有重大价值⑵,张埃、刘雪君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的出土评价为是世纪性的重大成果⑶o随着简牍内容的陆续整理和公布,学界对其关注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二十年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二十年

整 理组 负责 。研究组 织 主要有 :长沙简 牍研 究会 、 时 ,也不免 对吴简研究领 域所存在 的一些 问题感 到
北京吴 简研 讨班 、东京 吴简研 究会 等 。北 京大学 、 困惑 和忧 虑 。在为数众 多的吴简研究 论著 中 ,确有
清华 大学 、北京 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等高校 和中 国 许 多不乏真 知灼见 的研究 成果 .在开辟吴 简研究 这
理 论 掠 讨
长 沙 走 马 楼 三 国 吴 简 研 究 二 十 年
曹 万 青
摘要 :有关 三国历史 的研 究 ,出土 文献等 新史料相 对缺乏 。1996年 长沙走 马楼吴简 的 出土 , 弥补 了这 一缺憾 ,极 大丰 富和拓展 了三国史研究 的基础 史料。 自 1999年起 ,吴简整理成果 陆续 出 版 。学术界对 吴简 的研 究大致形 成 两个 学术方 向:一是 文献整理 与复原方 面 .逐 步形成 “吴简文 书 学”;二是运 用新材料 解决传 统 问题 ,通 过吴简 资料 与传世 文献结合 的 “二重证据法”,对一些 传 统观点重新诠 释 ,或对 一些 争议 性 问题 的解决提供 了关键证据 。 因而 ,对吴 简二十年来 的研 究 状况进行 归纳 、总结 ,既有助于深 化对吴简 已有研 究成就 的认识 ,亦可促进吴 简研 究 的进 一步发
展 。
关键词 :走马楼吴 简;出土 文献 ;孙吴 ;魏 晋南北朝 ;史学研 究;二重证据 法 基 金项 目:2017年 度 江 苏省研 究生科 研 创新 计划 项 目 “长 沙走 马楼 三 国吴 简二 十年 研 究” (XKYCX17_013) 中图分类 号 :K8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2018)05—0045—11
大卷 20分册 。吴 简材 料 的公布 与 出版 ,吸 引 了大 范围涉及经 济史 、政治史 、社会史 、考古学 、简 帛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

与史书所记 “ 田” 亦无关 系。第 四篇 《 复 从嘉 禾年 间 ( 吏 民田家莉)看长沙郡一带 的民情 风俗与社会经济状况》,认
为 “ 田家莉” 所见 “ 丘”就是 “ ,汉代乡、里组织在吴 里” 国长沙郡变成 了乡、丘组织 ;并对当时妇女为户主 、妇女多 以 “ 妾” 为名 、单名之 风盛 行 、姓 氏的庞 杂与特 征、社会 经 济与生产状 况等 一系列 问题 ,发表 了看法 J 。第 五篇为
容 ,不 但 超 过 《 国 志 ・吴 书 》 数 倍 , 而 且 大 大 超 过 了 三
有区别 ;“ 二年常限” 指按亩固定收取税米 、布钱 的数量在 二年之内不变动的 田;还对 “ 田” “ 租 、 租米 ” 的含义进行 了解说 J 。第 三篇 《 禾 ( 民 田家 莉 ) 中 的 “ 嘉 吏 士” 和 “ 复民”质疑》 ,认为 “ 田家莉”所见 “ 士” 受到 “ 书不 依 收钱布”等优待 ,应指 当时从北方 南徙的读书人及其后代 ; “ 复民”则没有受 到多少优待 ,显然不是史书所记 “ 复人” ,
年 常 限 ” 的一 种 熟 田 ;“ 种 田 ” 应 指 宜 于采 用火 耕方 法 的 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 了四个时期 ,即 :孙 坚统 治时期 ( 中平 四年 至初平 元年 [8 17年至 10年 ] 、刘表统 治时期 ( 9 ) 初平元年至建安 二十 年 [9 10年至 2 8年] 、刘备统治时期 ( 0 ) 建安 十三年至建安
第1 0卷第 1 期
21 0 0年 3月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学报 Jun lfN n n s tt o n ut e n l y ora aj gI tu d s yTc o g o i n i e fI r h o

1996年至2013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综述

1996年至2013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综述

1996年至2013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综述作者:郭瑾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4期摘要: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至今仍是我国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了自1996年文献出土后至2013年末这段时间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特别是对2012年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梳理,以期对吴简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自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吴国简牍大量出土后,其重要性可以用“填补缺失,数量惊人”来概括。

因三国历史文献资料十分匮乏,而十四万余枚的简牍无疑极大地填充了这一时期的史料空白。

这批出土的吴简对于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经济、简册制度、法律典章、书法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因此得到了文献、历史、考古等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

如今现根据成果发表情况,其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1996-1999年)、深入发展(1999-2006年)和综合研究(2006-至今)三个阶段,从吴简出土时的初步整理到研究资料的陆续丰赡再到研究逐渐成熟,走马楼吴简研究正呈现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面貌。

一、与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直接相关的主要专著和论文集从1996年开始,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将自己对走马楼吴简研究的成果结集发表。

其中与走马楼三国吴简直接相关的国内主要专著和论文集有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所合编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文物出版社,1999年);王素、罗新编《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系列(文物出版社,壹,2003年;贰,2007年;叄,2008年;肆,2011年);于振波著《走马楼吴简初探》和《走马楼吴简续探》(文津出版社,2004年,2001年);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崇文书局,第一辑,2005年;第二辑,2006年;第三辑2011年);高敏著《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等。

长沙走马楼吴简商业税献疑

长沙走马楼吴简商业税献疑
Asa matro c ,te s se h sa c n a g i e u o n ci n w t eo e n Ha n t .Af rte me i m —tr t ff t h y t m a o s n u n o sc n e t i t n s i r Dy a y e a o hh t s t du e h e m 0 n t e b t e ih a p a e r q e d n t ef nir h emae il ta s o td o e u l .T e g v r me te — fXi Ha at s hg p e d fe u n y i r t .T t r s r n p r n r sy h o en n n h l r h o e a e o
摘要 :吴简中出现 了很 多关于 “ 僦钱” “ 、 地僦钱” 的记 录,这些简牍给研 究者 带来 了很 多困难 ,其 实这种制度与汉代有密切关系,西汉 中期 以后边郡战事频繁 ,物资转运甚重 ,因而雇佣 民车转运粮草 很普遍 ,汉简常见 “ 就人” 就直” 和 “ 、“ 就钱” 等,其反 映的含 义与粮草的转运密切相 关。吴 简中 的僦钱不是 商业性之 “ 租赁费” ,而是转运税 ,是一种政府定期征收的财政税 目,而 “ 地僦钱 ”账簿
表 示 的就是 一种 记 录 临湘侯 封 地征 收 转运 税 的 总账 簿。
关键 词 :吴 简 ;僦 钱 ;地僦 钱
中图分 类号 :F 9 . 0 22
文献标 识 码 :A
T e Op u n o h mm e ca a n t e W u S i s h p g ft e Co r i lT x i h l p
2 0 / 2 总第 3 0期 08 1 8

走馬樓三國吴簡吴昌長朱表盗米案初探

走馬樓三國吴簡吴昌長朱表盗米案初探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簡牘揭剥位置示意圖對《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吴昌長朱表盗米”卷宗進行初步整理与分析,并認為吴簡中的溳口倉地望應當在溳水與漢水的交匯處,屬江夏郡;案卷提及的“諸葛府君”很可能是時任丹陽太守的諸葛恪。

關鍵詞走馬樓吴簡朱表盗米案溳口諸葛府君《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以下簡稱《竹簡柒》)有一份與吴昌長朱表盗割官米有關的簡册。

①該簡册有對應的簡牘揭剥位置示意圖,内容相對完整。

綜合運用揭剥圖、簡文内容、文書格式、書寫風格、編痕等信息,對相應簡册作出有意義的編排整理,能够解决一些單純依賴簡文難以搞清楚的問題,這種方法已爲不少學者所應用。

②本文試圖參考簡册對應的揭剥圖,運用以上方法,對“吴昌長朱表盗米案”卷宗進行初步整理與分析,并就簡文涉及的重要問題進行討論。

*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走馬樓吴簡與孫吴縣政研究”(13AZS009)資助。

①長沙簡牘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故宫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②侯旭東與凌文超兩位學者利用揭剥圖做了不少册書復原方面的研究。

如侯旭東《長沙走馬樓吴簡〈竹簡〉〔貳〕“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簿”復原的初步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1期,66-79頁;凌文超《走馬樓吴簡采集簿書整理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等。

248®“吴昌長朱表盗米案”的初步整理《竹簡柒》附録一簡牘揭剥位置示意圖三十三即“朱表盗米案”簡册相對應的揭剥圖,如下:簡牘揭剥位置示意圖三十三@)249這幅揭剥圖直觀來看,可分成三個部分:核心部分簡牘和散落兩側的簡牘。

從簡文内容來看,揭剥圖中的簡牘大體也可分爲三個部分:1—16、80—118號主要是“户品出錢”簡(正反面均有文字);17—79號(簡文編號柒・4082—柒・4144),大致内容爲“朱表盗米案”文書簡。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自1996年10月17日被发现,到现在已经七年了。

这七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对这批吴简来说,却经历了新闻报道、内容披露、探讨开始、资料公布、研究深入等若干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有一些热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作为20世纪之末、21世纪之初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对其进行回顾,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早期探讨走马楼三国吴简被发现后,新闻媒体最早报道其事,是1996年12月15日的《长沙晚报》1]。

之后,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竞相采访、报导,成为岁末年初的一个热点2]。

而作为专家介绍,国内则始于胡平生、宋少华联名撰写的《新发现的长沙走马楼简牍的重大意义》3],日本则始于市来弘志撰写的《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牍について》4]。

前文首次披露了1枚木牍(即《录事掾潘琬白为考实吏许迪割用余米事》)和5枚木简(均属“嘉禾吏民田家莂”)的图版,还披露了“长沙安平史陈沫再拜”等简牍的释文;后文根据国内的报导和介绍,对这些新材料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评述。

国内外学术界得以管窥吴简面目,可以说以此为滥觞。

不久,胡平生、宋少华又在本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简牍的释文,撰写了《长沙走马楼简牍概述》,在大陆、台湾、日本同时发表5],使吴简更加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其间,胡平生还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个人撰写《细说长沙走马楼简牍》一文6],对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这批简牍的出土、数量、意义及保护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但由于胡平生的研究领域是文献而非历史,研究断代是先秦两汉而非魏晋南北朝,也埋下了日后争鸣的种子7]。

在此之后,吴简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继续得到披露8]。

其中,李长林的《长沙孙吴简牍考古大发现》9],宋少华、何旭红的《嘉禾一井传千古》10],以及宋少华个人的《大音希声》11]、《本世纪末的惊人发现》12],还有刘正成的《钟繇与长沙吴简说》13],分别从介绍发掘经过和介绍书法价值的角度,披露了很多极为重要的简牍的图版和释文,促进了吴简研究的开展。

长沙走马楼饱水吴简的科技保护

长沙走马楼饱水吴简的科技保护

盐等)及其有害微生物的侵蚀,其中一些还与污泥杂物交错在一起,使得大量腐朽的竹简相互挤压,紧密粘结,形成极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板块”,湖南人的口语称之为“坨”。

这种被叠压在一起的竹简统计总共有300余坨,每一坨的数量从成百到上千支不等。

其内部纤维都腐朽得十分严重,使得其质地疏软,有的还变形、残碎,加上饱含水分,这些竹简有如面条一样,依靠自身强度无法提取。

简与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前后关联,但由于册卷的原样早已经解体、散落,短时间很难看出眉目,要将厚度仅1~2毫米的竹片逐个分离开来,并保持其完整性,既不能扰乱层次和顺序,更不能丢掉残破碎片,这就造成了简牍揭剥工作的复杂性。

在揭剥过程中,技术人员由表及里地将单根简从成捆的“板结体”中一枚枚提取出来,并借助药水的渗透以及竹片刀、托板等工具,尽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剥离。

对于成册的竹简,须从一开始就分别绘制平面、立面图并进行拍照记录,详实记录下每片竹简所在的区域号、盆号、分号等。

由于竹简相互叠压的关系错综复杂,揭剥时要细心观察简册剖面的排列次序,并按编号逐枚发放编号牌。

1997年10月,当时新招聘了一批年轻女孩,在接受过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的授课培训后,开始从事吴简的清洗工作。

这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但又非常枯燥的技术性工种——每个人旁边的桌面上摆放一盏台灯,左手轻握着一把毛刷,右手的手指间夹着两支小毛笔,熟练而又灵巧地重复着轻挑、点揉的动作,绝对不能对简上的字迹有任何损伤,她们的神情就像医生在清洗处理病人的伤口一般小心翼翼。

将一枚竹简表面的泥垢、杂质清洗干净,总共经过6道工序,使用十几种辅助工具,所耗费的平均时间大约是文保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竹简清理揭剥吴简揭剥之前的剖面状态工作人员认真清洗走马楼三国吴简着常年在灯光照射下全神贯注,重复着极为单调乏味、却又异常精细不容出错的工作。

为了防止竹简变形,在清洗工序完成之后,每枚简还要用两块玻璃条绑夹,两侧边用竹片固定住,再将编号钢牌用棉线捆扎好插入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年来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进程综述作者:王琦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目前对长沙吴简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热点。

通过研究可能会解决魏晋南北朝史内多领域尤其是经济史领域长期被搁置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土地所有制和依附关系的发展,并能直观反映孙吴初期的整个社会面貌。

文章欲对近十五年来长沙吴简的研究进程做一概述,总结研究中的得失,并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走马楼;吴简;经济史17余万枚走马楼走马楼三国吴简自1996年10月发现迄今已逾15载春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章达到400余篇。

15年来对其的研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步探讨阶段、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

初步探讨阶段:(1996—1999)主要是媒体报道、少量资料零星的公布、对个别问题的初步讨论。

参与探讨的主要是吴简整理者与个别专家学者,他们从多角度阐发吴简的重大价值,对吴简中某些重大问题(简牍定名、佃田制度、法律制度、书法价值等)给予关注。

如宋少华、李均明、胡平生、王素、黎石生、罗新、邱东联、徐世虹等。

其中,胡、王二氏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文章中的观点多有商榷,经逐步发展后形成二十一世纪初学术界一道靓丽风景。

中期阶段(1999—2006)吴简研究快速发展,迎来了一个研究热潮。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和《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以下简称《竹简》[壹],相关著作均如是简称)相继出版。

1999年日本的“长沙吴简研究会”,2000年罗新发起的“北京吴简研讨班”等团体的成立开学术团体研究吴简的先河。

这个时期专著、论集大量问世。

“象牙塔网站”设“吴简研究”板块,武汉大学简帛网设“三国晋简”专栏。

2001年第4期《历史研究》以“走马楼吴简研究”为题发表了七篇北京吴简研讨班成员的研究文章。

《简帛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等刊物也载有不少相关文章。

2001年8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有关吴简和简帛研究的学术会议,北朝史学会和魏晋南北朝学会近几次年会等诸多学术会议中多有相关文章发表。

这个阶段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如高敏、侯旭东、谢桂华、黎虎、蒋福亚、王子今、张荣强、于振波、韩树峰、孟彦弘等专家的文章刊发于各学报期刊中。

日本方面有窪添庆文、关尾史郎、伊藤敏雄、小嶋茂稔、森本淳、阿部幸信、谷口建速、福原启郎、安部聪一郎等专家的相关研究。

不少大专院校的师生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

但由于吴简资料刊布尚不全面,学者多是通过本身并不完整、受破坏的吴简材料结合传统文献进行研究,对许多问题探讨不细致不全面,虽不乏佳作但仍有文章所得观点或基于推测,或失于偏颇。

综合研究阶段:随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贰]》、《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叁]》出版,少量《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肆]》①中资料的公布,研究进入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此阶段发表论文数量比中期见少,研究者在经历了一个研究高潮后渐复冷静深入思考,着手整体综合性研究。

研究者逐渐对资料进行初步专题性复原研究(如利用剥揭图等对吴简简册进行复原②),采取多角度重新审视前热点争议问题(如利用纳米类型来探讨相关田的类型等③),呈现不少精深之作。

中青年学者也在该领域多有创获,如魏斌、凌文超、沈刚、孙闻博等对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目前,已出版的吴简专著和论文集有:《吴简研究》第一辑(北京吴简研讨班崇文书局2004);《吴简研究》第二辑(长沙市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崇文书局2006);《吴简研究》第三辑(长沙简牍博物馆、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北京吴简研讨班中华书局2011)。

日本长沙吴简研究会主编的《长沙吴简研究报告》第一、二、三集(东京 2001、2004、2007);关尾史郎主编的《嘉禾吏民数值一览》(Ⅰ)、(Ⅱ)(2005、2007);《长沙吴简研究报告·2008年度特刊》(2009)、《长沙吴简研究报告·2009年度特刊》(2010)。

于振波《长沙走马楼初探》、《长沙走马楼续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2007);高敏《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等著作都有不少关于吴简研究的文章。

对吴简的释文校证主要有:侯旭东《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补证》(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21日)、《三国吴简两文书初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黎石生《释文补正》(中国文物报 2002年10月18日)。

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考证》(《文物》1999年第5期)、《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一)、(二)、(三)》(《光明日报》2000年3月31日、4月7日、4月21日)、《统计错误例解析》(简帛研究二00一)、《从走马楼简“剙(创)”字的释读谈到户籍的认定》(《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第二卷[壹]地名、人名释文校证》(《简帛研究》二00四)、《第二卷释文校证》(《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

王素《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新探》(《文物》1999年第9期)、《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辨误(一)(二)(三)》(《光明日报》2000年6月25日、7月21日、8月25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新材料与旧问题——以邸阁、徐迪案、私学身份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关于长沙吴简“刑”字解读的意见——释文探讨之一》(《简帛研究》二00六)、《关于长沙吴简几个专门词汇的考释——释文探讨之二》(《吴简研究》第二辑崇文书局 2006)、《关于长沙吴简“关”字解读及标点问题——释文探讨之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长沙吴简劝农掾条列军州吏等人名年纪三文书新探》(《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五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谢桂华《中国出土魏晋以后汉文简纸文书概述》(《简帛研究》二00一)。

高敏《释文注释补正》(《郑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4期)。

于振波《浅析走马楼吴简中“刑”的含义》(《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吴简习语考释》(《考古》2006 年第11期,后入《走马楼研究初探》)。

王子今《走马楼徐迪米事文牍释读商榷》(《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凌文超《》数值释文订补(《简帛研究》二00八)。

杨小亮《走马楼吴简中“刑(创)”字的性质与成因简析》(《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走马楼吴简中的“欧”或“欧背”》(《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

日本方面则有伊藤敏雄、阿部辛信著,蔡枚译《释文补证》(《简帛研究》二00四)等。

质量较高的研究总结综述类文章有:王素、宋少华、罗新《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999年第5期);罗新《走马楼吴简整理工作的新进展》(《北大史学7》北大出版社2000);李进《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论著目录》(《吴简研究》第一辑);车今花《走马楼吴简论著目录》、《走马楼吴简论著目录2004—2006》(分入《吴简研究初探》、《走马楼吴简研究续探》);陈爽《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论著目录(续)》(《吴简研究》第二辑);凌文超《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论著目录(三编)》(《吴简研究》第三辑);黎石生《近年来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4期);沈颂金、姜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阶段性研究述评》(《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王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1期,后入《吴简研究》第一辑)、同氏《中日长沙吴简研究述评》(《故宫学刊》第3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车今花、于振波《走马楼吴简研究综述——职业、社会身份与阶层》(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何立民《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江汉考古》2009年第2期)等。

日本方面有伊藤敏雄氏的《长沙走马楼简牍关系文献·纪事一览》(1)(2)(3)等,分入《长沙吴简研究报告》第1、2、3集。

众多成果的涌现令人欣喜,但吴简研究仍面临巨大困境。

首先目前已出版的吴简资料多经破坏,信息不全面。

主要记录相关土地和赋税信息的《田家莂》木简材料数量有限(仅2000余枚)其中大多字迹漶漫不清。

《竹简》[壹]、[贰]、[叁](均为采集简,原始编号在30000以前的竹简,井壁上层被破坏后从垃圾站中追回整理的简牍)残损破坏程度严重,相关的编册信息混乱。

吴简的研究尚待后续发掘简(原始编号在30000以后竹简为考古发掘的竹简破坏小,保存较好)的整理出版。

其次研究者视野不宽广,很少参照前贤时俊的研究成果。

信息掌握量小,难以达成共识导致研究无法深入。

中日学界相互交流学习活动在逐渐开展但不频繁,信息与成果互通廖廖,仅在部分专家学者中进行。

最后,研究资料和研究人群的相对集中也使吴简的学术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11年随着10多万枚有字吴简整理工作的告罄,后续出版工作陆续展开(笔者已见到有零星《竹简》[柒]④资料的公布),对吴简进行简册复原、综合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将会成为一大趋势。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走马楼吴简必将带动简牍学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吴简学”的到来。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十五年来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综述”(YJS11-23)注释:①李均明,宋少华.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A].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②侯旭东.长沙走马楼吴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薄”复原的初步研究[J].中华文史论丛,2009(1):57-93;凌文超.嘉禾吏民田家莂编连初探[A].简帛研究二00七[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长沙走马楼吴简采集简“户籍薄”复原整理与研究——兼论吴简“户籍薄”的功能与类型[A].吴简研究第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2011;沈刚. 所见师佐籍格式复原及相关问题探讨[J].人文杂志,2008(6):152-157页。

③侯旭东.走马楼竹简的限米与田亩记录——从“田”的类型与纳“米”的类型说起[A].吴简研究第二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6.④王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新材料与旧问题——以邸阁、徐迪案、私学身份为中心[J].中华文史论丛,2009(1);长沙吴简中的“要薄”[A].吴简研究第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2011.(作者简介:王琦(1985-),男,陕西宁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魏晋南北朝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