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内科病症失眠:处方:使用神门、内关、___、安眠穴。
糖尿病:处方:以相应的背俞穴为主,包括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
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包括风市、环跳、伏兔、血海和阿是穴。
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包括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和内庭穴。
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包括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和癃闭穴。
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肾俞和三阴交穴。
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包括合谷、天枢、上巨虚和阴陵泉穴。
黄疸:处方:以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穴为主。
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和阴陵泉穴。
水肿:处方:以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和阴陵泉穴为主。
胁痛:处方:以期门、支沟、阳陵泉和足三里穴为主。
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包括中脘、足三里、天枢、___和公孙梁丘穴。
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包括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和悬钟穴。
震颤麻痹:处方:以___、四神聪、风池、合谷、___和阳陵泉穴为主。
胃痛:处方: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和公孙梁丘穴为主。
呕吐:处方:以中脘、胃俞、足三里和内关穴为主。
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和百会穴。
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列缺和太渊穴。
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包括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和足三里穴。
感冒:处方:以风池、大椎、外关和列缺穴为主。
疟疾:处方:以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和后溪穴为主。
哮喘: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和孔最定喘丰隆穴。
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包括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和太冲穴。
中医常用九大针灸处方(干货收藏)

中医常⽤九⼤针灸处⽅(⼲货收藏)1⼿⾜⼗⼆针组⽅:合⾕、内关、曲池、三阴交、⾜三⾥、阳陵泉。
其中合⾕、曲池属于⾜阳明胃经的同名经⼿阳明经⽳位;三阴交、⾜三⾥分属于⾜太阴脾胃经、⾜阳明胃经的表⾥两经⽳。
诸⽳相配可健脾和胃,理⽓和⾎。
临床应⽤:中风、⾼⾎压、偏瘫、痹证等。
2⼗全⼤补⽅王乐亭王⽼仿效⼗全⼤补汤拟定针灸“⼗全⼤补⽅”。
组⽅:合⾕、曲池、内关、⾜三⾥、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此⽅为⼿⾜⼗⼆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组成。
章门为脾之募⽳,中脘为胃的募⽳,关元属任脉,⼩肠的募⽳,诸⽳共济补⽓⾎、健脾胃、养⼼⽓、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全⼤补⽅偏于调补,主要⽤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针王⽼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汤拟定⽼⼗针的针灸处⽅。
组⽅:中脘、⾜三⾥、上脘、下脘、⽓海、天枢、内关。
其中中脘、⾜三⾥为主⽳,其余为配⽳。
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取之可助消化⽔⾕、温通腑⽓、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三⾥为胃之下合⽳,⽤补法有健脾和胃、益⽓升清之功,⽤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之功;⽓海(丹⽥),为元⽓⽣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机;天枢为⼤肠募⽳,可调肠胃、⾏⽓机、分⽔⾕、消积滞;内关为⼿厥阴经之络⽳,可宽胸理⽓、守神和胃、理三焦⽓机、助升清降浊。
诸⽳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和⾎之效。
临床应⽤:“⽼⼗针”应⽤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
对于⽓⾎不⾜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
脱发、头痛、⾯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者,以“⽼⼗针”加减化裁进⾏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4⼗⼆透⽳组⽅: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陵,合⾕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2)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

(2)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太乙神针灸处方:人参120克,田七24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300克,钻地风300克,穿山甲(土炮)240克,小茴香300克,肉桂300,川椒300克,乳香300克,没药300克,麝香少许。
雷火神针灸处方:艾叶90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一、药物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
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
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
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
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
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
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
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1:附子(炮)、艾绒、花椒等量,共研末,加姜汁或酒适量,使药粉略潮,摊纸上贴神阙穴。
本方用于阳痿,早泄,遗精,痛经等症。
2:大附子一个(炮)、吴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两、马兰草一两,上药共研为末,每次用药半勺,白面半勺、生姜汁半盏,熬成膏状,摊纸上临睡贴神阙穴。
可除寒积。
腰痛贴腰眼。
本方适用于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等症。
3:大茴香12,小茴香12,当归12,白芷12,木香6,香附12(生),乌药12,香油720毫升,黄丹300克。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治法: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肢:肩髃、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凤市、解溪中脏腑:(闭症:主症:突然昏扑,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治法:启闭开窍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脱证: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处方:关元【灸】,神阙【灸】眩晕肝阳上亢: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痰湿中阻:丰隆,中脘,头维,内关,阴陵泉肾经亏损:百会,悬钟,肾俞,太溪血气虚弱:百会,足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神阙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内伤头痛: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合谷,百会,印堂,中脘,丰隆肝阳头痛: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太冲,太溪淤血头痛:三阴交,百会,风池,合谷,太阳,阿是穴肋痛期门,支沟,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日月,肝俞,肾俞,行间,三阴交,血海腰痛肾俞,委中,阿是穴感冒风寒型:风池,合谷,风门,列缺风热型:大椎,鱼际,外关,合谷,风池咳嗽风寒型:外关,合谷,肺俞,列缺风热型:大椎,曲池,肺俞,尺泽内伤型:肺俞,脾俞,太白,丰隆,合谷,太渊,太冲,尺泽,肝俞,经渠哮喘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呕吐内关,足三里,胃俞腹痛关元【灸】,神阙【灸】,公孙,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泄泻阴陵泉,中脘,天枢,上巨阙月经不调月经先期:血海,关元月经后期:气海,三阴交痛经:实症:次髎,中极,地机虚证: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大赫经闭: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关元,大赫,归来,三阴交,肝俞,太冲,合谷,地机崩漏:三阴交,隐白,关元带下:带脉,三阴交,气海,白环俞滞产:关元,气海,合谷,三阴交,独阴,至阴缺乳:膻中,少泽,乳根阴挺:太冲,百会,维道,气海,三阴交,肾俞风疹:曲池,合谷,委中,三阴交,血海,天井,膈俞痤疮:阳白,太白,四白,曲池,合谷,内庭痔疮:白黄俞,承山,二白,会阴,长强鼻炎:合谷,迎香,列缺,印堂,尺泽,风池,肺俞咽炎:合谷,少商,扶突口疮:合谷,劳宫,地仓,廉泉,通里牙龈炎:下关,合谷,頬车,内庭高热:十宣,曲池,合谷,大椎,鱼际,外关抽搐:人中,百会,印堂,太冲,合谷,丰隆,足三里,大椎,内关心绞痛:内关,血海,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巨阙鼻衄:迎香,合谷,大椎,少商,上星。
针灸45病处方歌诀

前言:正统歌诀是如此美妙,如果你真的反复吟咏的话。
当我们临床遇到病人的时候,你还有时间把趣味歌诀翻译成穴位吗?呵呵,没有要争谁对谁错的意思。
只是把好的东西供养诸位医生菩萨!针灸歌诀经过修改,自己不断吟咏获益良多。
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一、头痛(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寒热、瘀滞、眼、额、颌)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
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寒、热、复)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
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寒、瘀、肩、背)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外上、内下、外部)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
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行、痛、着、热)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
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1.中经络(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
针灸处方歌诀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2、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3、落枕:警钟外公、后妻;(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4、漏肩风: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5、腰痛:阿是大肠畏重;(阿是穴、大肠俞、委中)6、中风:【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7、眩晕:【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8、面瘫:攒四百车洋白鱼、捆抡地仓了;(攒竹、四白、颊车、阳白、鱼腰、昆仑、地仓、颧髎)9、不寐: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10、感冒:何故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11、哮喘:【实证】肺吐痰烈、吃则定喘;(肺俞、膻中、列缺、尺泽、定喘)【虚证】山里高荒、太远太稀、肺肾定喘;(足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俞、肾俞、定喘)12、胃痛:内关走三里、中脘痛;(内关、足三里、中脘)13、呕吐同胃痛:14、泄泻:【急性】阴陵泉上巨虚、天输水分;(阴陵泉、上巨虚、天枢、水分)【慢性】公孙天神住山里;(公孙、天枢、神阙、足三里)15、便秘:天水丰隆、归来支沟;(天枢、水道、丰隆、归来、支沟)16、痛经:【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三阴交、中极、次髎)【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17、崩漏:【实证】公孙在大观园三叫吟;(公孙、关元、三阴交、隐白)【虚证】山里三叫气海崩漏;(足三里、三阴交、气海)18、缺乳:膻中乳根少泽;(膻中、乳根、少泽):19、遗尿: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20、瘾疹:何故委曲割腕输血;(合谷、委中、曲池、膈俞、血海)21、蛇串疮: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22、扭伤(下各症都腰加阿是穴):【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同漏肩风;【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23、目赤肿痛:何故太阳净明、风大太冲;(合谷、太阳、睛明、风池、太冲)24耳聋、耳鸣:【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25、牙痛:何故下车;(合谷、下关、颊车)26、咽喉肿痛:【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五 应用总论
任务三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
一、选穴原则
• 近部取穴 • 远部取穴 • 随证取穴
➢
一、选穴原则
(一)近部取穴
• 近部取穴是在病证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是腧穴的 近治作用的体现。 • 腧穴具有近治作用,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 官的病证。 • 近部取穴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 局限的症状。如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梁门等。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部位配穴法是按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 1. 上下配穴法 2. 前后配穴法 3. 左右配穴法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或上肢的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 肢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取穴
• 远部取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 部位选取穴位,是腧穴的远治作用的体现。 • 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均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即“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还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疾病。如:咳嗽、咯血等肺系病证, 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面部疾病取合谷等。
2.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 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 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 曲池、合谷。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
3. 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 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 内庭。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3. 左右配穴法:将人体左右两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是 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 • 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 如胃痛可取双侧足三里、梁丘。 • 也可取双侧的不同腧穴,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如左侧面 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
二、配穴方法
• 配穴方法是以选穴原则为指导,根据疾病的辨证,选取主 治相同或相近,或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
二、配穴方法
(一)经脉配穴法 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
1.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可选取该经腧穴组成 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 太渊。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2.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配穴法是指 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 前为阴,后为阳,故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 • 在《灵枢·官针》中称"偶刺"。 • 常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 配胃俞、胃仓。 • 临床上常见的俞募配穴法就属于本配穴法。
➢
一、选穴原则
(三)随证取穴 • 随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辨证而选 取穴位,也称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如高热可选取大 椎、陶道,治昏迷可选取素醪、水沟等。 •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 中经常选用,如气病的胸闷、气促取膻中。 •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 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 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 痛选太溪、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