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解析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解析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解析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运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73.宗气的分布是74.卫气的分布是A.因人制宜B.治未病C.因时制宜D.寒因寒用E.因地制宜75.“用温远温,用寒远寒”属于76.“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A.头晕目眩B.神志昏糊C.肢体麻木D.痰核瘰疬E.咳嗽气喘77.痰停经络,则78.痰滞于胃,则A.面浮足肿B.腹胀如鼓C.咳嗽痰少D.面色萎黄E.舌淡暗79.脾肺气虚证的病人,可见80.心脾两虚证的病人,可见A.洪数脉B.浮数脉C.滑数脉D.濡数脉E.弦数脉81.阳明经证多见82.食积化热多见A.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B.利水渗湿,清肝明目,清肺化痰C.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宁心安神D.利水渗湿,利胆退黄,解毒排脓E.利水渗湿,化痰止咳,清心除烦83.茯苓功效是84.薏苡仁功效是A.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B.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C.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杀虫利尿D.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E.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利尿通淋85.苦参功效是86.椿皮功效是A.厚朴、枳实B.枳实、甘草C.甘草、人参D.人参、芍药E.芍药、柴胡87.黄龙汤与四逆散均含有的药物是88.四逆散与逍遥散均含有的药物是A.解表清里,升清止泻B.疏风解表,清热通便C.清热解毒,疏风散邪D.发汗祛湿,兼清里热E.解表散寒,温肺化饮89.防风通圣散的功用是90.葛根芩连汤的功用是A.生地黄B.香附C.川楝子D.熟地黄E.柴胡91.一贯煎的君药是92.越鞠丸的君药是A.肾B.膀胱C.肾、膀胱D.肾、三焦E.脾、肾93.淋证的病位是94.癃闭的病位是A.金铃子散B.丹参饮C.少腹逐瘀汤D.复元活血汤E.桃红四物汤95.腹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舌青紫,脉弦者,治疗选用96.心腹痛,痛势较轻,郁闷不适,舌暗脉沉者,治疗选用A.气滞湿阻B.寒湿困脾C.湿热蕴结D.湿毒侵淫E.脾虚湿困97.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下肢浮肿,脘腹痞闷,得热稍舒,身困怯寒,便溏尿少,舌苔白腻,脉缓者,证属98.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者,证属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A.肝的疏泄功能B.肝的藏血功能C.两者均有关D.两者均无关99.与外周和内脏血液运行调节有关的是100.与脾主升清有关的是A.足阳明胃经B.任脉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01.循行于腹部的是102.与督脉会于巅顶的是A.热灼津伤B.气血两虚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03.舌色淡白光莹,多属中医综合《汤头歌》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128.缓脉可见于:A.湿证B.正常人C.脾胃虚弱D.寒证129.少阴热化病的病人可出现:A.但欲寐B.心烦不得卧C.食入即吐D.口燥咽干130.火淫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谵妄B.疲乏C.烦躁D.斑疹131.营分证候的病机特点是:A.营阴受损B.津液耗竭C.心神被扰D.阴伤动风132.寒热证的互相转化,可反映:A.邪盛正衰B.正盛邪衰C.邪正具衰D.邪盛正不衰133.但头汗出的原因有:A.中焦湿热B.上焦邪热C.外感风热D.虚阳上越134.寒邪客肺证的特点是:A.咳嗽突然发作B.痰稀色白C.痰有泡沫D.病程较长135.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A.身重而痛B.皮肤瘙痒C.疲乏无力D.肢体麻木136.辛味药的作用是:A.发散B.行气C.行血D.润燥137.下列哪些是咸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泻下通便C.入肾补虚D.活血化瘀138.治疗梅毒常选用的药物有:A.土茯苓B.守宫C.轻粉D.大风子139.功能宣发或肃降肺气、利尿消肿的药是:A.麻黄B.黄芪C.浮萍D.葶苈子140下列哪项不是敛肺止咳药?A.胡桃、补骨脂B.五味子、乌梅C.罂粟壳、白果D.冬虫夏草、蛤蚧141.中药归经的方法有:A.六经归经法B.三焦、卫气营归经法C.脏腑经络归经法D.药物特性归经法142.功能补肾温脾的药物是:A.五味子、肉豆蔻B.附子、肉桂C.金樱子、菟丝子D.补骨脂、益智仁143.影响方剂功用、主治的因素有:A.药物B.配伍C.剂量D.剂型144.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A.益气养血B.平调寒热C.散结除痞D.降逆化痰145.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A.扶正以助祛邪B.缓峻以防伤正C.缓急以止头、身疼痛D.调和诸药146.左金丸中黄连的治疗作用是:A.泻心火B.泻肝火C.清胃热D.清肺热147.吴茱萸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A.温中散寒B.暖肝降逆C.益气补虚D.和胃止呕148.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半夏、苏叶B.生姜、大枣C.前胡、厚朴D.当归、肉桂149.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是:A.乌梅丸B.枳实消痞丸C.木香槟榔丸D.黄连解毒汤150.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二方均含有的药物是:A.大黄B.牛膝C.桃仁D.柴胡151.喘脱的病机主要为:A.肺气欲竭B.脾虚痰盛C.心肾阳衰D.阳虚水泛152.肺痿的病因为:A.肺气不降B.肺气虚冷C.肺气壅盛D.肺燥津伤153.肺痨病理的特点为:A.以阴虚为主B.可导致气阴两虚C.甚则阴损及阳D.病可及心,气虚血瘀154.痰饮的病理变化为:A.本虚标实B.标实致虚C.阳虚及阴D.阳虚阴盛155.阳气虚衰之胸痹的主证为:A.胸闷气短B.心悸汗出C.畏汗寒肢冷D.舌苔白腻156.积聚病情演变中,常见病证有:A.内伤发热B.黄疸C.吐血D.水肿157.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病证“A.胃痛B.郁证C.腹痛D.耳鸣、耳聋158.患者腰膝酸痛反复发作五年,遇劳更甚日久不愈,渐致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疗宜用:A.麦味地黄丸B.左归丸C.大补阴丸D.健步虎潜丸159.各种痹证迁延不愈,可见的病理变化有:A.气血不足B.肝肾亏虚C.痰瘀痹阻D.邪舍于心160.因胃失和降所致的病证有:A.呕吐B.呃逆C.噎嗝D.梅核气1998年中医综合试题标准答案1C.2C.3B.4C.5D.6D.7E.8C.9D.10D.1C.2C.3B.4C.5D.6D.7E.8C.9D.10D.11B.12A.13D.14A.15E.16D. 17E.18C.19D.20B.21D.22C.23E.24D.25A.26D.27D.28D.29E.30C.31D.32D.33B.34D.35B.36C.37E.38C. 39D.40D.41D.42E.43A.44D.45E.46A.47E.48B.49D.50C.51B.52C.53D.54A.55E.56D.57C.58D.59B.60B. 61E.62E.62B.64D.65C.66C.67E.68C.69E.70C.71A.72B.73A.74D.75E.76D.77B.78D.79D.80B.81A.82B. 83B.84E.85B.86B.87C.88A.89B.90E.91E.92B.93D.94D.95D.96B.97A.98E.99C.100C.101C.102B.103C. 104A.105A.106C.107A.108B.109C.110C.111C.112D.113D.114A.115C.116B.117A.118C.119D.120A.121A.B.C.122A.B.C.123B.D.124A.B.C.D.125A.B.C.126A.B.C.D.127A.C.128A.B.C.129B.D.130A.C.D.131A.C.132A.B.133A.B.D.134A.B.D.135B.D.136A.B.C.137A.B.C.138A.C.D.139A.C.D.140A.D.141A.B.C.142B.D.143A.B.C.D.144B.C.145B.D.146B.C.147A.B.C.D.148A.B.C.D.149A.C.D.150C.D.151A.C.152B.D.153A. B.C.153A. D.155A. B. C.156A. B. C.D.157A. B.C. D.158B. C.159A. B.C. D.160A.B.中医综合《汤头歌》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100分方剂学 100分中医内科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占10%2.填空题占30%3.单选题占35%4.问答题占25%四、考查内容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307考试是指《中医综合》考试,中医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科目之一,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其考试大纲包括如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内容;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6.五行学说: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与相及。

(二)藏象学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肺、脾、肝、肾、命门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4.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5.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6.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7.奇恒之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三)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概念、功能、分类;2.气的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4.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功能;5.神的概念、生成、分类、作用;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经络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别、表里、流注次序、循行部位的重要部位与交接点;2.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主要功能、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体质。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详解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详解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详解46.温经汤的功用是:A.温经散寒,养血祛瘀B.活血祛瘀,温经止痛C.温经活血,通络舒筋D.温经止痛,疏肝通络E.以上都不47.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用是:A.益气生脉,温经散寒B.益气温经,散寒止痛C.益气养血,温经通脉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E.益气温经,和血痛痹48.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三方均具有的功用是A.温中化湿B.温中补虚C.温中降逆D.健脾止泻E.缓急止痛49.方药配伍中寓“清金制木”之义的是:A.桑菊饮B.泻白散C.凉膈散D羚角钩藤汤 E.镇肝熄风汤50.镇干熄风汤中少佐茵陈,意在:A.清泻肝热B.疏解肝郁C.疏肝泄热D.清热利湿E.以上都不是5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意在:A.益气补虚B.扶正祛邪C.益气固表D.使祛邪不伤正E.以上都不是5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吐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解,舌苔黄厚脉弦有力者,治宜选: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E.调胃承气汤53.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者,治宜选用:A.补中益气汤B.桂枝汤C.牡蛎散D.玉屏风散E.以上都不适宜54.气阴不足,症见体倦气短,口渴多汗,舌燥咽干,脉虚细者,治宜选用:A.生脉散B.消暑益气汤C.当归补血汤D.竹叶石膏汤E.白虎加人参汤55.患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胸闷泛呕,心烦口渴,不欲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宜选用:A.藿香正气散B.银翘散C.川芎茶调散D.玉枢丹E.新加香薷饮56.哪部著作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薄之火自内攻之则鸣”?A.《景岳全书》B.《河间六书》C.《内外伤辨惑论》D.《医学心语》E《医宗必读》57.寒哮病久,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白,脉沉细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B.紫金丹C.苏子降气汤D.参蛤散E.金匮肾气丸58.下列哪项不是肺账危重时的临床表现?A.心慌动悸B.面唇紫绀C.肢体浮肿D.咳吐脓血E.嗜睡昏迷59.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致使外邪侵入,津液耗伤,筋脉失养,皆可致痉,此种误治致痉的理论始于何书?A.《黄帝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侯论》D.《景岳全书》E.《张氏医通》60.治疗气厥实证的最佳方剂为:A.四磨汤B.五磨饮子C.六磨汤D.逍遥散E.大七气汤61.偏头痛的病机多为:A.肾虚精髓不足B.气血亏虚,不荣于脑C.外邪侵袭,阻遏络道D.瘀血阻滞脑络E.肝经风火上扰62.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肢冷肢体软瘫,汗出甚多,二便自遗脉微欲绝者,首选:A.独参汤B.参附汤C.生脉散D.回味回阳汤饮E.参附汤合生脉散63.胁痛的辨证要点,当以何者为主?A.肝胆B.气血C.虚实D.表里E.阴阳64.阳黄初起见表证者,治宜选用:A.小柴胡汤B.甘露消毒丹C.大柴胡汤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E.以上均不适宜65.患者腹大坚满,脘腹撑满,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治宜选用:A.实脾饮B.滋水清肝饮C.中满分消腕D.木香顺气丸E.胃苓汤66.患者心悸,头晕乏力,面色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治疗最佳方剂为:A.天王补心丹B.安神定志丹C.归脾汤D.桂枝干草龙骨牡蛎汤加味E.人参养荣汤67.患者水肿十年,反复发作,日轻夜重,下肢肿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甚,最佳治疗除利水外,还应:A.温肾健脾B滋阴固肾 C.温肺散寒 D.温阳化瘀 E.温肾纳气68.以下哪项不是癃闭的病因病机?A.膀胱湿热B.肺热壅盛C.心火亢盛D.肝郁气滞E.中气不足69.患者遗精频作,心烦少寐,口渴口苦,口舌生疮,小便热赤浑浊,大便溏臭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宜选用:A.天王补心丹B.三才封髓丹C.知柏地黄丸D.导赤丹E.程氏萆薢分清饮70.治疗瘀结血瘀之痿病,宜用何法?A.疏肝理气,化痰祛瘀B.理气舒郁,化痰消痿C.理气活血,化痰消痿D.化痰散结,活血化瘀E.活血化瘀,祛痰消痿71.下列哪一项不是治痿的主要病因?A.心火亢盛,水火不济B.湿热浸淫,气血不运C.肺热伤津,津液不布D.脾胃亏虚,精微不输E.肝肾亏损,筋髓不荣72.患者劳累后即见低热已五年,近旬每日上午低热,伴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属:A.阴虚B.气虚C.血瘀D.阳虚E.肝郁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A.左肾右命门说B.两肾统称命门说C.“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D.“命门者,目也”说E.命门为水火之宅说73.《难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74.《内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A.元神之府B.精明之府C.中精之府D.血之府E.孤府75.三焦为:76.脉为:A.戴眼反折瘛疭B.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C.口目动作,善惊妄言D.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E.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77.足少阳之脉终绝,可见:78.足太阴之脉终绝,可见:A.肾阳心衰B.湿邪困脾C.脾肾阳虚D.外邪侵袭E.脾胃湿热79.头面先肿,继而波及全身,小便短少,发热恶风者,多因:80.全身水肿.肿势较缓,肢体困重,脘闷纳呆,苔白腻者,多因:A.睡眠露晴B.瞳仁散大C.瞳仁缩小D.目窠内陷E.目窠肿81.脾虚,清阳不升,可见:82.绿风内障可见:A.开窍醒神,清热止痛B.开窍辟秽,化浊止痛C.开窍醒神,活血散结D.开窍宁神,化湿和胃E.开窍辟秽,温散止痛83.苏合香的功效是:84.樟脑的功效是: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E.相反85.石膏配牛膝属于:86.黄连配木香属于:A.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B.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D.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化痰软坚E.滋阴潜阳,镇静安神,化痰软坚87.牡蛎的功效是:88.龙骨的功效是:A.芍药,当归B.当归,生地C.生地,木通D.木通,黄芩E.黄芩,栀子中医综合《汤头歌》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LL其U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LI标中医综合考试范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1 •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2.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3.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分钟。

分,考试时间为180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分中医基础理论100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1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査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A.阴虚阳盛B.阴阳两虚C.阳盛阴虚D.阴盛阳虚E.阳虚阴盛2.下列不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A.呼、笑、歌、哭、呻B.筋、脉、肉、皮毛、骨C.青、赤、黄、白、黑D.角、徵、商、宫、羽E.酸、苦、甘、辛、咸3.在五脏之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肝之变动为握B.心之变动为笑C.脾之变动为哕D.肺之变动为咳E.肾之变动为粟4.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心肝火旺证,属于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相侮E.反克5.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依赖于A.肺主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主宣发肃降D.肺朝百脉E.肺输精于皮毛6.联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A.经脉的相互连结B.气血的相互影响C.心营、肺卫之间的相互作用D.宗气的贯通和运行E.以上都不是7.在脾胃的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脾燥胃湿,燥湿相济B.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C.胃主纳谷,脾主磨谷D.脾主升清,胃主降浊E.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8.“中焦如沤”是比喻A.胃主受纳的功能状态B.脾气散精的功能状态C.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状态D.水谷精微的布散状态E.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9.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A.脑为髓海B.肺为气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10.下列哪一组经脉是环绕口唇的?A.胆经、胃经、肝经、任脉B.肾经、任脉、胆经、冲脉C.脾经、肝经、任脉、冲脉D.心经、脾经、肝经、胃经E.胃经、肝经、冲脉、任脉11.《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2.在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中,较为次要的是A.久病伤阴,累及于肾B.五志过极化火,耗及于肾C.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D.它脏为病,累及于肾E.房劳过度,耗伤于肾13.“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A.阴病治阳B.阴中求阳C.因寒用热D.寒者热之E.用热远热14.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A.世医得效方B.诊家枢要C.脉诀汇辨D.诊家直诀E.脉义简摩15.青舌黄苔的主病是A.酒毒内盛B.寒湿化热C.寒湿内盛D.寒凝血脉E.宿食内停16.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多由A.气郁化痰,痰火扰心B.心气大伤,精神散乱C.心气不足,神失所养D.痰气郁结,阻蔽神明E.瘀热互结,上扰神明17.白喉的咳嗽特点是A.干咳B.顿咳C.咳声清脆D.咳声重浊E.咳如犬吠18.妇女月经先期而来,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属A.气虚不能摄血B.肝气郁滞C.血热内迫D.寒凝血滞E.瘀血积滞19.病人有无遗传性疾病,属以下哪项内容?A.既住史B.家族史C.个人史D.婚姻史E.生育史20.以下哪项属于细脉的相似脉?A.微、弱、散脉B.濡、弱、伏脉C.微、濡、虚脉D.微、弱、濡脉E.虚、弱、微脉21.弱脉与濡脉的区别要点是A.脉体的大与小B.脉位的深与浅C.脉力的强与弱D.脉率的数与迟E.脉律的齐与乱22.下列哪项不是脾胃虚弱泄泻的特点?A.大便时溏时秘B.水谷不化C.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多D.面黄肢倦E.舌淡红苔薄白23.气营两燔的舌象为A.绛舌黄润苔B.红绛舌类干苔C.绛舌粘腻苔D.绛舌黄白苔E.绛舌薄白苔24.哪项症状不符合肝经湿热下注的临床表现?A.黄疸B.小便短赤C.睾丸肿胀热痛D.舌红苔黄腻E.脉弦数25.胸胁脘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弦,诊断为A.肝胃不和B.肝脾不调C.肝气郁结D.胃气上逆E.脾胃虚弱26.腹部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腰痛引及脊腹,女子则赤白带下,为何经病证?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阳维脉27.营分证的病人,一般不出现A.舌质红绛B.夜间低热C.脉象细数D.时有谵语E.心烦不寐28.最早提出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量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名医别录》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衍义》29.《神农本草经疏》的作者是A.张璐B.徐灵胎C.汪昂D.黄宫绣E.缪希雍30.首载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的本草文献是A.《唐本草》B.《海药本草》C.《本草拾遗》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31.属升浮药性的“性味”是A.甘苦寒B.酸苦温C.辛苦寒D.辛甘温E.辛甘寒32.夏月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当选用A.薄荷B.藿香C.佩兰D.香薷E.扁豆33.清热安胎当选用A.枯黄芩B.子黄芩C.清炒黄芩D.酒黄芩E.黄芩炭34.大黄后下的目的是A.清热解毒B.泻热通便C.清化痰热D.活血祛瘀E.凉血止血35.鸡舌香系指A.檀香B.公丁香C.苦丁香D.母丁香E.降香36.延胡索的药用部分为A.根茎B.块茎C.块根D.鳞茎E.须根37.红参用于抢救虚脱常用汤剂的剂量是A.1—3g B.3—6g C.6—9g D.9—15g E.15—30g38.粉甘草系指A.加工时加入淀粉者B.加工时去皮者C.加工时磨成细粉者D.加工时粉碎成块者E.未进行任何加工者39.功能润肺清心,养胃生津的药是A.天冬B.石斛C.生地D.麦冬E.黄精40.含二硫化二砷矿物药是A.轻粉B.红粉C.白降丹D.雄黄E.朱砂4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十剂”内容的是A.轻、重B.温、清C.滑、涩D.宣、通E.补、泄中医综合《汤头歌》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199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

199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307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A.肝的藏血功能B.肝的疏泄功能C.两者均有关D.两者均无关99.与外周和内脏的血量调节有关的是:100.与脾主升清有关的是A.尿量增多B.尿量减少C.两者均有关D.两者均无关101.肾的蒸腾气化失常可见:102.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可见:A.舌质红或绛,脉数B.气急疲乏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03.火淫证候可见:104.暑淫证候可见:A.鼽衄齿痛B.口喎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05.手阳明大肠经证见:106.足阳明胃经证见:A.补肾固精B.明目止泻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07.沙苑子的功效是:108.菟丝子的功效是:A.平肝疏肝B.祛风明目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09.赤芍的功效是:110.白蒺藜的功效是:A.反佐B.反治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11.“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112.“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是:A.条达肝气B.消食和胃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13.镇肝熄风汤中少佐生麦芽的用意是:114.镇肝熄风汤中少佐茵陈的用意是:A.内伤发热B.水肿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15.臌胀日久可以并见何证?116.消渴日久可以并见何证?A.镇肝熄风汤B.天麻钩藤饮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17.中风后遗症若见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半身不遂,可选用何方加减?118.中风后遗症若见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语言不利,可选用何方加减?A.加味泽泻汤B.半夏白术天麻汤C.两者均可用D.两者均不可用119.治疗痰浊头痛应选用:120.治疗痰浊中阻之眩晕应选用: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你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121.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B.邪盛正衰,正不敌邪C.虚阳外越D.寒湿之邪伤阳12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A.三焦水道不利B.肺失宣散和肃降C.肝失疏泄D.脾运化功能障碍123.“寒从中生”是指:A.寒邪直中三阴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124.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是A.肾中精气不足B.阳明脉衰少C.肝失疏泄D.脾失健运125.脏腑失调病机主要表现于:A.脏腑功能太过或不及B.失天禀赋不足脏腑衰弱C.脏腑本身阴阳气血失常D.气血津液生成不足126.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的主要原因是A.气机失调B.食滞中阻C.湿热熏蒸D.胆郁痰扰127.“心肾不交”主要是A.心阴不能下降于肾B.心阳不能下降于肾C.肾阳不能上济于心D.肾阴不能上济于心128.导致脉道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津液枯涸B.痰浊内阻C.气机郁滞D.脾气虚衰129.短缩舌形成的病机有:A.寒凝筋脉B.痰浊内阻C.气血俱虚D.热盛伤津130.心气亏虚者闻诊的特点是A.郑声B.上气C.独语D.语言蹇涩个区粹各《正失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 1.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 2.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3.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分钟。

分,考试时间为180 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分中医基础理论 100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 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1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查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1)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 (2)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精气、阴阳五行(二) 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 (2)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3)影响。

2.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 (2)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 (3) 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2)制化和乘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 (3)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4.藏象(三)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1.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2.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六腑的生理功能。

4.5. 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6.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气、血、津液( 四)气 1. 气的基本概念。

(1)(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4) 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血 2. 血的概念及生成。

(1) 3血的功能及运行。

(2)津液 3.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1)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4.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1))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经络 (五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3. 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5.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6. 病因与发病六) ( 病因 1.(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4)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5) 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6)(7) 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发病机制 2. 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1)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2) )( 七病机 4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夹杂等。

由实转虚;因虚致实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 (2)不复。

阴阳失调病机 3.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1)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2)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气血失常病机 4.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1)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2)血的失常:血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血瘀、血热; 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津液代谢失常病机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2)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风、血燥生风理表现。

经络病机 7. 经络病机的概念。

(1) 5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 (2) 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 (2) 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防治原则(八)预防 1. 防止病邪侵害。

(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2.(1) 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 (2)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适应范围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4) 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 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方剂学第二部分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发展概况。

1.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八法”)2.方剂的分类。

“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3. 6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配伍的目的。

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 5. 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

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8. 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9.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1)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2)汤、新加黄龙汤。

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4) 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7)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8)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 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理气剂: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11) 煎、枳实消痞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