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合集下载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二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二

二、拟除虫菊酯的分类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按化学结构分为两类:Ⅰ型不含氰基, 如丙烯菊酯、联苯菊酯;Ⅱ型含氰基,如氯氰菊酯、溴氰 菊酯。
丙烯菊酯
溴氰菊酯
三、拟除虫菊酯的毒性
1、作用机理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具有中等毒性或者低毒性,属于神经 毒。对昆虫的毒性比对哺乳动物的大。Ⅰ型的拟除虫菊酯 类农药通过引起膜的重复放电而引发动作电位;Ⅱ型的拟 除虫菊酯类农药通过使膜的通透性改变而使动作电位不易 发生。 • Ⅱ型的作用机理是:使膜的通透性改变,钠离子通道持续 开放,钠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转移,造成去极化电位升高, 动作电位的阈值升高,因而动作电位不易发生而出现传导 阻滞。 • Ⅰ型的机理就相当于不断的刺激,使机体相应部位一直响 应,一直兴奋。 • Ⅱ型的机理就相当于刺激一次,然后机体相应部位产生兴 奋,但是兴奋不传导,所以也一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 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杀灭昆虫的机理是扰 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 • 对人体的毒性: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蓄积性较弱,因此不 易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主要表 现为流涎、多汗、意识障碍、言语不清、反应迟钝、视物 模糊、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等,重者可导致昏迷、抽搐、 心动过速、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可因 心衰和呼吸困难而死亡。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皮肤和粘膜 的刺激性较大,可引起眼睛及上呼吸道的不适,亦可引起 皮肤的感觉异常及迟发型变态反应。
大多为1mg/kg以下。
2.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 仪器检测法,主要是色谱法。 • 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如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 生物传感器等。
3、中毒途径
• 急性中毒多见于误食和生产性接触。一般拟除虫菊酯类农 药残留浓度很低,但是对多次采收的蔬菜,任有污染的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作者:王雪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2期判断标准具有以下情况可判断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①有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接触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病史;②轻度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心慌、视物模糊;③中度中毒:除了上述症状加重外,还可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肌肉震颤,流涕、流涎、心律失常、肺部湿性啰音;④重度中毒:同时出现抽搐和昏迷、肺水肿、休克、或呼吸衰竭、皮肤散在紫癜等;⑤测定胆碱酯酶活力正常。

监测并稳定生命体征以抢救生命操作步骤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

稳定生命体征①保持气道通畅、吸氧;②建立静脉通路;③保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正常范围。

态度要求急性拟除虫菊酯类中毒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中毒情况,患者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工作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来识别、诊断。

要快速准确了解造成患者中毒的途径。

应不断安慰和鼓励患者,尽力缓解患者的恐惧和惊慌,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

应该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急躁和焦虑心情,避免涉及患者隐私等以免引起患者的多疑。

检查患者时,要细心耐心,对每一项检查都要仔细认真,防止差错。

准确记录监测结果于病历上。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应耐心解释。

清除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以阻止毒物吸收操作步骤经皮肤接触中毒者①用高岭土或滑石粉吸收残留药液;②再用肥皂水或2%硼酸水洗涤;③局部涂以凡士林或可的松软膏;④局部破损者,涂以维他命E油剂。

经呼吸道接触中毒者①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进行吸氧;②有条件者,可用甲基胱氨酸雾化吸入15—30分钟。

经消化道接触中毒者①一般不宜进行催吐;②选择清水、2%—4%碳酸氢钠中的一种进行彻底洗胃;③用20g活性炭经胃管注入胃内进行吸附解毒。

态度要求清洗皮肤是解除由皮肤接触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造成中毒的重要步骤,故应该认真对待。

在准备中,应注意水温,清理皮肤的环境等,使患者在放松和舒适的状况下接受本措施。

清洗以后,还需对局部皮肤进行保护。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急性中毒56例临床分析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急性中毒56例临床分析
例 ,窦性心动 过速伴继发 S-改变 1例 ,心 动过缓2 。5 TT 2 例 例胸片检查 正 常。l例脑 电图检查 正常 。 5 1 治疗 与转归 . 4 接触 中毒 者予清洗 皮肤 和眼部 ,更 换衣服 。 口服 中毒者、补液 、维持水 电解 质平衡 、保
C i i a ly i o 6 Pa in s、 i u e P r t r i l cl n Ana ss n 5 t t vdl e Ac t y eh o d
WANG 馏
( eate t E e ec D p r n o m r nyMe in, ai un n opt, l6 10, h a m f g dc eD lYna H si l i a Dai 70 0 i . C n)
分析报道 如下 :
1临 床资 料 1 . 1一般资料 5 例 患者 中,男性 3 6 0例 ,女性 2 例 ,年龄 2- 8 。甲氰菊酯 6 04 岁 2 例 ,溴氰菊酯 2 例 ,氰戊菊酯 4 。其 中 1 中毒 4 例 ,服药量 7 5 例 : 3 服 8 2 ̄ 0m ,出现症状 时间 :1 ̄ 0 n 0 20 L 0 6mi。皮肤和 呼吸道接 触 中毒 8 , 例 出现症状 时间 :  ̄ 0 。依 据 《 4 1h 职业性 急性拟 除虫菊酯 中毒诊断 标准》
肝 、护 胃及其 他对症支持 治疗 。中重度患者在 上述基础上 予吸氧 ,保
持 呼吸道通畅 ,抽搐者使 用地西泮 ,抗生素 防治感染 ,低血 压者积极 予 以补液升压 治疗 ,合 并有肺水肿 时予阿托 品及地塞米松 等治疗 ,昏
I y r s yehod P scd ; ue osnn Kewo d】P rtri; et ie Act io ig i p
拟除 虫菊 酯类 杀 虫药 具有 广谱 、高 效 、低残 留、光 稳定 和生 物

菊酯类农药中毒PPT课件

菊酯类农药中毒PPT课件
4
(二)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出现面部异常感觉(烧灼感、
针刺感或紧麻感),皮肤、粘膜刺激症状。出 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 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并有精神萎靡、口腔 分泌物增多,或肌束震颤者。
重度中毒: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具有下 列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阵发性抽搐; b)重度意识障碍; c)肺水肿。
7
3.解毒治疗:无特效解毒药。 a.中药丹参和葛根素:对控制症状和缩短疗程
有一定作用。 b.中枢性肌松剂:唛酚生对溴氰菊酯、贝克洛
芬对氰戊菊酯,舒筋灵也有很好的抗毒和保 护作用。
8
c.阿托品:阿托品只能用于对症治疗,控制 流涎和出汗等症状,剂量0.5~1 mg,肌内或 皮下注射,发生肺水肿者可增大至1~2 mg /次,但总量不宜大,达到控制症状即可。 切不可企图用阿托品来作解毒治疗,否则将 加重抽搐,甚至促进死亡,已有此类教训, 应引以为戒。 4.对症支持治疗: 输液利尿增加排毒,并 给激素、多种维生素、还原型谷光甘肽等
5
(三)、急救处理 1.清除毒物: a.充分洗胃; b.保留胃管负压吸引; c.12h以后吸附和导泻; d.血液灌流:对于频繁抽搐、意识障碍或昏 迷、中毒性肺水肿等重症病例。
6
2.控制抽搐: 常用安定或巴比妥类肌注或静滴。抽搐
未发生前可用于预防,控制以后维持用药防 止再次抽搐。剂量视病情而定,抽搐时用量 较大,以用地西泮10~20 mg或异戊巴比要 钠(鲁米那)0.1~0.3g静脉缓慢注射为好, 但应注意它们抑制呼吸的不利作用,维持和 预防用药则剂量相对较小,可作肌内注
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人工合成的类似天 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的一类农药。由于其杀 虫谱广、效果好、低残留、无蓄积作用等优 点,近30年来应用日益普遍。根据不含a-氰 基的拟除虫菊酯为Ⅰ型,如氯菊酯等为低毒; 含a-氰基的拟除虫菊酯为Ⅱ型,如溴氰菊酯 (敌杀死)为中等毒性。

农药中毒解毒莫忘中医药

农药中毒解毒莫忘中医药

农药中毒解毒莫忘中医药*导读:眼下时逢春夏之交,万物复苏,也到了各类害虫繁殖生长的旺盛时期,人们开始大量应用农药杀虫,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误食,也会引起中毒,在积极进行西医抢救的同时,服用中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眼下时逢春夏之交,万物复苏,也到了各类害虫繁殖生长的旺盛时期。

人们开始大量应用农药杀虫,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灭百可(安绿宝)、天王星、功夫等。

尽管,这些农药的毒性中等,对人、畜安全没有太大危胁,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误食,也会引起中毒。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常见中毒症状为头晕、头痛、恶心、流涎、胸闷、心跳加快、四肢痉挛无力,有时想吐又吐不出来。

皮肤沾染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时有发红、发痒、发麻、针刺感等症状。

拟除虫菊酯中毒后的救治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立即将中毒者从污染现场移至温暖而空气新鲜的地方,换掉已污染的衣服,洗净身体接触农药的部位。

二是对误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者,立即用食盐水催吐、洗胃,然后口服活性炭;若吸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气,可用半胱氨酸衍生物雾化吸入治疗15分钟。

三是对症治疗:若眼睛受到污染,可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受到污染时,应在阴凉地方,用清水冲洗干净身体后,涂抹润肤膏。

对于中毒严重并伴有神经症状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中医药救治可用绿豆50克、甘草50克,水煎成汤剂,给中毒者服用。

四是解毒治疗:尽管目前尚缺乏特效解毒药物。

但法国学者发现,唛酚生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有较好的“抗毒”作用。

此外,山东省劳动卫生研究所发现,中药葛根素和丹参的疗效不逊于唛酚生,对控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中毒症状和缩短病程有一定效果,尤其以葛根素静脉滴注疗效较好。

葛根素的用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3毫克,每2小时至4小时可重复用药1次,但24小时用药总量不宜大于每公斤体重20毫克,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用药1次至2次,直到症状消失。

五是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混用引起的中毒者,应先对有机磷农药解毒,如服用阿托品。

拟除虫菊酯剂中毒三级处置

拟除虫菊酯剂中毒三级处置

拟除虫菊酯剂中毒三级处置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敌杀死、速灭杀丁、除虫精等。

【病情分析】1.轻度接触农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全身乏力,心悸,多汗。

局部皮肤黏膜出现烧灼、刺痒、疼痛、红色丘疹。

2.中度除上述症状外,出现嗜睡、流涎、四肢肌肉震颤、胸闷、心律失常以及肺部啰音。

3.重度患者昏迷、抽搐、角弓反张、发绀、呼吸困难、肺水肿。

【处置策略】1.一级处置(1)将患者置于空气新鲜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异物。

有条件的吸氧,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2)经皮肤中毒者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肥皂水或 2%~4%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污染的皮肤。

(3)立即呼救,拨打“120”。

2.二级处置(1)同一级处置处理。

(2)口服中毒者①催吐、洗胃。

②导泻:用硫酸钠20~30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 口服或洗胃后由胃管注入进行导泻。

(3)导尿:尤其是昏迷患者必须导尿。

(4)输液治疗: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中加入维生素C 3~5g、维生素 B6200~300mg静脉滴注,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每日10~30mg。

若快速(60~100滴/min)补液时,血压仍低于90/60mmHg,用多巴胺40mg 加生理盐水100ml以 20滴/min 左右的速度开始静脉滴注,调节输液的速度,以维持正常血压(>90/60mmHg)。

(5)对症治疗①抗流涎:流涎明显可用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不可过量,以免加重抽搐,更不能阿托品化。

禁用胆碱酯酶复能药。

②镇静、解痉:肌内注射地西泮(安定)5~10mg或苯妥英钠0.1~0.2g,注意对呼吸的抑制。

(6)若症状无好转或呼吸抑制加重,在用面罩辅助呼吸的同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3.三级处置(1)同二级处置方法。

(2)根据生化检查结果,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病情严重者,可考虑做腹膜透析治疗或血液灌流/灌注治疗。

拟除虫菊类农药中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拟除虫菊类农药中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拟除虫菊类农药中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溴氰菊酯又称凯素灵,为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敌杀死为2.5%溴氰菊酯乳油。

农业所用剂型为2.5%乳油。

溴氰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性最大的一个品种,它具有广谱、低残留的特点,主要用以防治棉田、菜地、果树和茶叶等害虫。

一般经皮肤吸收或口服中毒。

二病因中毒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认为溴氰菊酯对中枢神经的锥体外系、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兴奋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中毒主要表现为皮肤刺激和神经系统症状。

皮肤吸收先有局部刺激症状,面部出现烧灼感。

口服中毒则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首发症状。

职业性接触皮肤常有红斑、丘疹表现。

轻度中毒头痛、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肌肉跳动。

严重中毒者流涎、视力模糊、肌肉纤维震颤、甚至抽搐及昏迷。

死亡原因多为抽搐大发作和昏迷。

四检查查胆碱酯酶、尿常规、血常规(血胆碱酯酶活力正常,尿液中毒物测定)有助于诊断。

五诊断1.局部刺激表现接触部位潮红、肿胀、疼痛、皮疹。

2.消化道表现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

3.神经系统头痛、头昏、乏力、烦躁、肌颤、抽搐、瞳孔缩小、昏迷。

4.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5.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

6.查胆碱酯酶、尿常规、血常规(血胆碱酯酶活力正常,尿液中毒物测定)有助于诊断。

六治疗尚无特效治疗药,主要对症处理。

无论皮肤污染或口服均应及时用碱性液体清洗,以迅速分解毒物。

有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葛根素,2~4小时可重复一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20mg/kg,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

一般不主张使用阿托品。

有报道本品与氯丙嗪、心得安、利血平等药物有联合增毒作用,与苯巴比妥、安定、普鲁卡因等有拮抗作用,用药时应加注意。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与有机磷农药混用发生中毒时,因有机磷能抑制拟除虫菊酯的水解作用致使其毒性增强,宜立即先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后根据病情再给予对症治疗。

家蚕常见农药中毒原因及防治

家蚕常见农药中毒原因及防治

家蚕常见农药中毒原因及防治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是实现养蚕业高产高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农药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家蚕中毒情况日益增多,这对养蚕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家蚕常见农药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农药种类广泛目前市面上的农药种类很多,而这些农药对于家蚕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

家蚕常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类、杀虫脒类、拟除虫菊酯类、红蜘蛛灵、硫磺等。

而不同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蚕害情况和农药特性进行选择。

2.农药过量喷洒农药过量喷洒是导致家蚕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使用浓度过高或喷洒过量的农药时,会在蚕室内留下大量残留物。

家蚕摄食了这些含毒的蚕叶后,就会导致中毒。

因此,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3.使用过期农药过期的农药可能会造成家蚕中毒。

在农药的生产厂家生产之后,由于储存环境等原因,农药的有效期限会缩短。

过期的农药可能会降低其杀虫效果,同时也会对家蚕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使用新鲜、有效期内的农药。

4.叶面施肥不当为了促进蚕苗的健康成长,有些养殖户会在蚕室内进行叶面施肥。

然而,如果施肥的方式不正确,也会对家蚕造成危害。

例如,过多喷洒叶面肥料会导致蚕室内湿度过大,使家蚕容易水分泛滥,从而导致家蚕中毒。

1.选择适宜的农药在使用农药时,不同类型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也不同。

因此,在喷洒农药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农药,并按照标准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选择农药时,应选择绿色环保、无毒、低毒的农药,不要使用高毒性农药。

2.控制农药浓度农药的浓度如果过高,会对家蚕造成危害。

因此,在喷洒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喷洒,不能过量使用农药。

同时,对于农药浓度过高的蚕室,应及时通风换气,减少蚕室内的农药残留。

3.定期更换蚕笼和蚕床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例如蚕茧、蚕粪等。

这些垃圾会使蚕室内的空气变得潮湿,容易产生病菌和异味,对家蚕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人主诉或家属代主诉首要诊断考虑,胆 碱酯酶活力正常,尿液中毒物测定有助于诊断。 诊断时主要与有机磷农药中毒鉴别,并明 确是单纯菊酯类中毒还是复合农药中毒,菊酯类 中毒一般特点,呕吐物或呼气无大蒜味,瞳孔多 无改变,血胆碱酯酶活力正常,大剂量阿托品治 疗易出现中毒反应,复能剂无效等。
症状体征与临床病情分度
按中毒途径不同潜伏期可数十分 钟至数十小时。主要表现:①局部刺 激表现:接触部位潮红、肿胀、疼痛、 皮疹。②消化道表现:流涎、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便血。③神经系统: 头痛、头昏、乏力、麻木、烦躁、肌 颤、抽搐、瞳孔缩小、昏迷。④呼吸 系统:呼吸困难、肺水肿等。⑤心血 管系统: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 升高等。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乏力、心慌、视物 模糊伴面部涨麻或蚁行感等表现。 中度中度:轻度中毒表现加重,精 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低热、出 汗、肌肉颤动。体检可见意识朦胧、 出汗、心律失常或肌束颤动。 重度中毒:除上述表现外,出现四肢 抽搐,角弓反张伴意识丧失,肺水肿, 深度昏迷,二便失禁,休克,呼吸衰 竭,皮肤紫癜等。
3.禁用肟类胆碱酯酶复能剂和肾上腺素。
4.重症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
THANK YOU
治疗方案
1.清除毒物,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去除染毒衣物,用碱性液体冲洗污染部位,2%碳酸氢钠 液洗胃,然后注入硫酸镁导泻。 2.对症处理,有抽搐、惊厥可用地西泮(安定)5~10mg肌注或静注,流涎、恶心等可皮下注 射阿托品0.1~lmg。静脉输液、利尿以加速毒物排出,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B6等可选用, 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拟除虫菊酯类对人类低毒,主要有氯氰菊脂(灭百 可)、溴氰菊脂(敌杀死)、杀灭菌脂(速灭杀丁)等。长时间 皮肤吸收,口服可引起中毒。
疾病概述
拟除虫菊酯类对人类低毒,主要有氯氰菊脂(灭百可)、溴氰菊脂(敌杀死)、杀灭菌脂(速灭杀丁)等。长时间 皮肤吸收,口服可引起中毒。
危害:通过影响神经轴突的传导而导致肌肉痉挛等。
急救措施: 清水冲洗或洗胃,去除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或1—3%碳酸氢钠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指
甲和头发等。口服中毒者用清水或1—3%碳酸氢钠液洗胃。
试用解毒药:拟除虫菊酯中毒缺乏特效解毒药。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试用葛根素或复方丹参液来缓解肌
肉痉挛。
理化性性状与代谢
菊酯类农药多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遇酸稳定,遇 碱易分,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因 其脂溶性小,所以不易经皮肤吸收,在胃肠道中吸收也不完全, 经口吸收入血后即分布全身,尤其是神经系统、肝、肾等脏器。 主要经肾排出,少数随大便排出,1天内排出50%以上,8天基 本排出,仅有微量残存脂肪和肝脏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