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

合集下载

拟除虫菊酯

拟除虫菊酯

Part two
拟除虫菊酯概述
除虫菊
天然除虫菊
除虫菊素为黄色粘稠状液体,在
碱、强光、高温下不稳定,不溶 于水,安全无药害。
拟除虫菊酯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仿效天然除虫
菊化学结构的合成农药,其分子由菊 酸和醇两部分构成。分为Ⅰ型拟除虫 菊酯(引起 T综合征)和Ⅱ型拟除虫 菊酯(引起CS综合征)
概述
④呼吸系统:呼吸 困难、肺水肿等。
治疗方法
1
清除毒物,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去除染毒衣物,用碱性液体冲 洗污染部位, 2 %碳酸氢钠液
3 2 1
3
4
禁用肟类胆碱酯酶复能 剂和肾上腺素
洗胃,然后注入硫酸钠导泻。
2
对症处理,有抽搐、惊厥可用地西泮
4
重症患者可考虑血液透 析或血液灌流治疗
(安定)5~10mg肌注或静注,流涎、恶
性状
绝大多数为黄色或黄褐色 粘稠油状液体,易溶于有
特点
02
01 04 03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 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
机溶剂,难溶于水,大多
不易挥发,在酸性溶液中 稳定遇碱则易分解失效
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
有机磷类提高 10~100倍。拟 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 杀作用。
品种
拟除虫菊酯分天然和合成两大 类,合成的有光不稳定和光稳 定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 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
拟除虫菊酯农药
目录
1
3
中毒案例
2 4
拟除虫菊酯概述
毒作用机制
中毒症状和救治 措施
Part one 拟除虫菊酯中 毒案例
中毒案例
1
2006 年 7 月 13 日 夜 11 时 30 分,参加新乡市夏令 营军训小学生在喷洒过 氟氯菊酯灭蚊蝇的房间 44 岁女性因长期吸入拟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 里活动 7 h 后出现临床 症状。 2009 年 01 月 -2014 年 01 月某医毒患者 61例.中毒种类:氯氰 菊酯中毒 17 例,高效氯氰菊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
• 拟除虫菊酯是文菊(Tanacetum cinerariae— f01ium)花中天然成分除虫菊酯(Pyrethin)的 合成类似物。
3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模拟天然除虫菊 酯化学结构合成的农药,具有杀虫谱广、 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优点,是目前较理 想的农药。
4
• 拟除虫菊酯类对人类低毒,主要有氯氰菊 脂(灭百可)、溴氰菊脂(敌杀死)、氰戊菊 酯(速灭杀丁)等。长时间皮肤吸收,口服 可引起中毒。
• 3.禁用肟类胆碱酯酶复能剂和肾上腺素。 • 4.重症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
14
• 局限性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的
毒 性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鱼、虾、贝类等水生 生物的毒性 很大,这是由于拟除虫菊酯是一类亲 脂性很强的化合物, 甚至在水中浓度很低时,也可 被鱼鳞强烈地吸收,直接被 分配进入鱼体和血液 中,因而对鱼类等有强烈的毒性。
15
16
• 对鱼类等有强烈的毒性因此限制了其在水 稻田中的应用。拟 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 田使用时可能引起稻飞虱的再猖 獗
17
18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未来发展展望
• 许多研究人员仍在从各个方面研究和开发拟除虫 菊酯类, 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发现新的和具有特殊活性的 拟除虫菊 酯杀虫剂。目前虽然拟除虫菊酯的醚类似物和 烃类似物 对鱼低毒,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总之,在一段 时间范围之内,拟除虫菊酯仍然在全 球杀虫剂市场中占有 重要地位,仍然值得科研人员进一 步研究开发。从我国国 情出发,必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减少大量使用或停用高毒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同时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更应该加快对 毒性低、环境效应相对较好的 菊酯类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农药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摘要:天然除虫菊酯虽然具有理想化学农药的一些特性,随着进一步对其化学结构的修饰,该类产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类主要的农药消费品。

主要论述了该类农药的发展进程,总结了拟除虫菊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拟除虫菊酯,发展进程,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本类中包括溴氰菊酯(敌杀死)、氯氰菊酯(兴棉宝)、氰戊菊酯(速灭杀丁)等。

其氰基影响机体细胞色素c及电子传递系统,使脊髓神经膜去极期延长,出现重复动作电位,兴奋脊髓中间神经元和周围神经。

它对人畜毒性较小。

重症中毒者也可使人惊厥、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可对症治疗。

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发展进程1、天然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研究天然除虫菊素具有理想杀虫剂的某些特征,因为它们击倒快,杀虫力强,广谱,低毒,低残留。

但它们对日光和空气不稳定,故只能用于家庭卫生害虫的防治,不能经济有效地防治农业和林业害虫。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致力于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结构简单,既能保留除虫菊素的优点,又能克服不适于农业使用的缺点。

60年代以来,由于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对温血动物高毒和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于是农药界更加重视天然来源杀虫剂的研究。

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拟除虫菊酯进入大发展时期。

1973年,第一个对日光稳定的拟除虫菊酯苯醚菊酯开发成功。

Elliot合成的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比天然除虫菊酯活性要强,且对日光稳定[1, 2],只要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酯10%~20%的药量就能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此后,拟除虫菊酯的开发应用有了迅猛发展。

目前,已合成的化合物数以万计,新产品相继投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成为农用及卫生杀虫剂的主要支柱之一[3]。

天然除虫菊酯虽然具有以上许多优点,但作为杀虫剂的缺陷同优点一样明显:A.它在害虫体内十分容易被代谢而迅速失去活性;B.光不稳定性。

农药合成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PPT精选文档

农药合成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PPT精选文档

Br Br
CH3 CH3 O H H O H CN
溴氰菊酯
O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卤代菊酸酯,如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氯氟氰 菊酯等。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3)非环丙烷羧酸酯,如戊氰菊酯、氟氰菊酯。
O O C N
C l
O
戊 氰 菊 酯
(4)非酯类,亦称醚类,如醚菊酯、肟醚菊酯。
C H 3 E t C C H O C H 2 2 C H 3
醚 菊 酯
O P h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四、拟除虫菊酯的合成
1.酸组分的合成 (1)菊酸 (ⅰ)重氮乙酸酯法(也称为环加成反应) 它是用2,4-二 甲基2,4-己二酸与重氮乙酸酯在金属铜的催化作用下,发生 环加成得到菊酸。
+ N C H C O O R 2
C u
C O O R
(ⅱ)乙酰乙酸乙酯法
C H O C H O 2 O
C H O H 2 O
H C O O H
H C O O N a
N a O H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CHO
OK + Br
CuCl C 5H5N
C H O O
C H O H 2 O
Z n 或 H C H O
O
O2/Co
3+
C r O / C H N 3 5 5
H
COOH
O O CN O
氰 基 苯 醚 菊 酯
2. 酸组分的改造 Cl (1)二卤菊酸: Cl
O 氯菊酯
Br
O
R
Br O
O
R CN
溴氰菊酯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口服LD50:>42880 mg/kg 经皮LD50: >2140mg/kg 剂型 :10%,20%,30%醚菊酯乳油,
10%,20%,30%醚菊酯可湿性粉剂 。
触杀和胃毒作用。具有杀虫谱广、 杀虫活性高、击倒速度快、残效期长、 对作物安全等特点。与波尔多液混用后 杀虫效力变化很小,活性稳定或稍有提 高。 适用于防治水稻、蔬菜、棉花上, 对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鞘翅目、 双翅目和等翅目等多种害虫有高效。
高效广谱杀虫剂可兼治螨类,触杀和驱避作用。用于棉花、 葡萄、观赏植物、果树、蔬菜和其它农作物上,对苹果食心虫、 茶尺蠖、山楂红蜘蛛、棉铃虫、花卉介壳虫、叶螨类等多种害虫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锈螨防效差。
速效性中等,残效期三周左右,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联苯菊酯(虫螨灵)
2.5%天王星乳油 溶解度(25℃):水中0.1mg/L,可溶于甲苯、 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室 温下可贮存二年以上。
七、作用机理
该类化合物作用于昆虫外周和中央神经 系统,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引起重复放电 (discharge)而导致昆虫麻痹.对神经索的 影响远大于DDT,但准确的位点还不清楚. 可能最初的毒性表现在对神经轴突的闭 锁作用(blocking action)。这个现象可以 和负温度系数效应相吻合。
Ⅰ型拟除虫菊酯(不含CN基):处理的昆虫很快就 出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麻痹即所谓击倒,但击 倒时体内的药量若未达到致死量时将会苏醒,最后瘫 软死亡,如丙烯菊酯和胺菊酯等。“击倒”,即引起 昆虫的快速的、可恢复的麻痹。
10%~乳油40~60mL/667m2 。
乙氰菊酯
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低毒可用于水田的合成拟 除虫菊酯杀虫剂,杀虫活性较高。主要起触杀作 用,还具有忌避、拒食和拒产卵作用,几乎无胃 毒作用,无内吸传导作用。杀虫谱较广,对鳞翅 目、鞘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多种昆虫害虫有 效。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 黑尾叶蝉品系活性高于敏感品系 。

福建省主要养殖贝类中拟除虫菊酯类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福建省主要养殖贝类中拟除虫菊酯类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福建省海湾多、沿海江河淡水注入量大,贝类养殖条件优越。

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及《2022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2021年福建省贝类养殖面积达7.90万公顷,贝类养殖产量达340.99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62.71%,接近全国贝类总产量的1/4。

其中海水养殖牡蛎211.20万吨、蛤类49.40万吨、蛏类30.77万吨、贻贝11.11万吨。

牡蛎、文蛤、花蛤(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贻贝是福建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品种。

拟除虫菊酯种类较多,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是最为常见的几种拟除虫菊酯。

由于其广泛用于茶树、果树、蔬菜消灭害虫,这些拟除虫菊酯可以通过雨水排入河口,对水产养殖造成影响。

同时,由于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可以杀灭池塘中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的龙虾等甲壳类动物,拟除虫菊酯也常作为池塘养殖前的清塘药物。

拟除虫菊酯对光和热都较为稳定,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亲脂性。

因此,在自然水体及养殖底泥时常会有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残留,并在环境中呈动态变化。

养殖贝类可以通过水体或底泥环境富集拟除虫菊酯,进而影响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

由于目前关于贝类中拟除虫菊酯膳食风险评估的研究尚不多见,故本研究针对贝类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进行分析检测,并通过福建省贝类中拟除虫菊酯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为贝类中农药残留提供风险决策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样品来源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福建省沿海县市养殖基地、农贸市场、超市采集的本地主要养殖贝类样品,其中牡蛎126份、缢蛏119份、帘蛤165份(其中菲律宾蛤仔104份、波纹巴非蛤33份、美洲帘蛤28份)、贻贝20份、泥蚶10份,共440份贝类样品。

养殖基地采集贝类样品339份,农贸市场与超市采集贝类样品101份。

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拟除虫菊陈云英(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3)经济效益。

菊酯类农药有哪些

菊酯类农药有哪些

菊酯类农药有哪些菊酯类农药是一类常见的农药,主要用于控制农田中的虫害。

菊酯类农药以其独特的模式和高效的杀虫作用而受到广泛使用。

今天我们将会介绍菊酯类农药的一些常见种类和作用机制。

菊酯类农药主要是指拟除虫菊酯,是一种杀虫剂的常规分类。

拟除虫菊酯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细胞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从而破坏虫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实现杀虫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菊酯类农药:1. 敌百虫(Dichlorvos):敌百虫是一种有机磷类菊酯农药,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虫活性。

它对多种害虫都有杀灭作用,并且能够迅速地被害虫吸收和作用。

敌百虫主要用于防治室内和室外作物上的害虫,如杀灭果蝇、蚊子等。

2. 毒死蜱(Chlorpyrifos):毒死蜱是一种广谱杀虫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各种危害作物的害虫。

毒死蜱的杀虫机制是通过抑制虫害的神经酯酶,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传导,造成虫害的瘫痪和死亡。

3. 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拟除虫菊酯是一类由菊酯结构衍生的合成农药,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和热稳定性。

拟除虫菊酯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虫害的神经系统,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传导来达到杀虫效果。

拟除虫菊酯广泛应用于农田中的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虫害防治。

4. 溴氰菊酯(Bromocyclen):溴氰菊酯是一种高效的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害虫对其他农药已产生抗药性的情况。

溴氰菊酯的杀虫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虫害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传导,从而使虫害瘫痪和死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菊酯类农药,它们在农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农民控制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菊酯类农药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虫特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影响。

因此,农民在使用菊酯类农药时应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保证农作物的安全和健康生长。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特点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特点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

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0.75~3㎏/h (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在杀虫剂方面,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类的农药被开发和应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农药的一个新的突破。

而这几类农药又各有特点。

有机氯类农药(1)大部分品种的生产原料容易获得,生产工艺较简单,成本也较低,杀虫谱广,残效期长。

是一类价廉物美的杀虫剂。

(2)化学性质稳定。

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较长,因而对环境污染较重,特别是其极易溶解于脂肪中,可造成生物体的积累,给人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

(3)有机氯作为首先出现的有机合成杀虫剂,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防治传播疾病的害虫方面。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杀虫剂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类杀虫剂,其品种繁多,性能也千差万别,但综合来起来看有如下特点:•(1)杀虫谱较宽。

目前常用有的机磷杀虫剂品种可以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有些可用于防治于卫生害虫及家畜、禽体外寄生虫。

•(2)杀虫方式多样化,可满足多方面需要。

大多数品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有些品种具有内只作用或渗透作用,个别品种具有熏蒸作用,可进行多种方式施药,防治地上、地下、钻蛀、刺吸式等不同类型的农林害虫。

其杀虫机理是抑制害虫体内的胆碱酯酶的活性,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直到死亡。

••(3)毒性较高,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大多数品种对人、畜毒性偏高,有些品种属于剧毒,如甲拌磷、甲胺磷、内吸磷等。

使用时应注意健安全,并保证农产品收获前有一定的安全间隔时间,避免农药残留中毒。

•(4)在环境中,易降解。

一般品种易于在动植物体内降解成无毒物质,在自然条件中,如日晒、风雨的作用易水解、氧化。

因此,储存时应避光、防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除虫菊
(一)发现和传播 (二)除虫菊花中A.I.的研究 (三)天然除虫菊素的理化性质 (四)天然除虫菊素的特点 (五)天然除虫菊素的毒性 (六)天然除虫菊素降解与代谢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botanical pesticide):又称植物性农药,是一种 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包括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植 物本身和按活性结构合成的化合物及衍生物。类别有植物毒素 、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源昆虫激素、拒食剂、引诱剂、驱避剂 、绝育剂、增效剂、植物防卫素、异株克生物质等。 目前,植物源农药以其低毒,不破坏环境, 残留少,选择性强, 不杀伤天敌 ,可利用时间长, 用量少, 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 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 ,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 、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天然除虫菊素的理化性质
除虫菊花的粗抽提物为深棕色,经过脱蜡、脱色、精制 得浅黄色或无色粘稠状芳香液。 除虫菊素不溶于水,能溶于醇、卤代烃、硝基甲烷、煤 油等多种有机溶剂。
对光敏感,在光照下的稳定性为:瓜叶菊酯 >茉酮菊酯> 除虫菊素,而II的光稳定性又稍大于它们相应的I。
除虫菊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遇热易分解,在碱性溶液 中易水解失去活性。其熔沸点、蒸气压、折光指数等物理常 数。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3.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从作用方式来看,植物源农药一般是通过胃毒作用或特异 性作用来驱杀害虫的,触杀作用较少,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 物应是相对安全的。研究表明,印楝素对蜜蜂、蚯蚓等有益生 物安全无害;而在小麦吸浆虫的防治试验中发现,川楝素、烟 碱对小麦吸浆虫寄生蜂的保护效果较好。 然而, 许多植物源次生物质也是高毒物质,如鱼藤酮为中等 毒性,烟碱对人畜高毒,苦参碱也为高毒。由此可见,植物源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是相对的。
(三)天然除虫菊素的理化性质
花:0.8-1.5% 含量: 茎叶:0.15% 根:无 除虫菊(0.7-1.0%) 加工剂型: 除虫菊乳油(3%) 油剂、气雾剂、蚊香
卫生害虫:蚊、蝇、蜚蠊 防治对象: 家畜害虫:厩腐蝇、角蝇 贮粮害虫:米象
(四)天然除虫菊素的特点
对哺乳动物低毒:哺乳动物体内有能将天然除虫菊素分解的 酶,因此它在哺乳动物体内不会蓄积残留,即使偶然吞咽也会很 快代谢; 不易残留:除虫菊素在自然界中易于降解,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 少环境污染; 高效广谱性:由于除虫菊素中含有一组结构相近的杀虫成分 ,所以对杀虫有高效广谱性,且昆虫很难对其产生抗药性,是一 种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源杀虫剂; 作用快速:除虫菊素具有快速击倒、堵死气门致死的触杀作 用,致死率极高,且使用浓度低。
[3].刘建丰.天然植物杀虫剂除虫菊素的特点及应用[J].农药市 场信息,2007:35. [4]. 张 夏 亭 . 天 然 除 虫 菊 的 开 发 及 应 用 [J]. 农 药 科 学 与 管 理
,2002, 23(2):25-34
概要
植物源农药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缺点
3.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 植物的抗病虫的活性物质对植物本身来说是一种天然保护 机制, 随着植物的进化,这些抗病虫物质就越来越局限在植物的 个别器官或个别部位, 而且同一植物品种由于产区、采集季节 、植物年龄、使用部位不同均会影响其有效成分含量 , 从而影 响药效。 4.易降解,稳定性差 植物源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可自行的参与物 质和能量代谢循环,易于降解, 因此在施用之后停留在作物上的 时间较短, 相对需用量较大, 间接的提高了成本。
谢谢观看 THANKS!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2.不容易诱发害虫抗药性 对有害物的抗药性突变频率和抗药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药 剂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单一的农药极易因有害物单基因或 寡基因突变而降低与受药位点 ( 靶点) 的亲和性,从而表现出 抗药性。而植物源农药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多种物质的混合 物,其作用位点(靶点)多,因此有害物不易产生抗药性。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主要的化合物
天然植 物中的杀 虫活性物 质极其丰 富 , 依其 化学结构 可大体归 纳如左图 :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1.低残留或无残留,对环境影响小
植物源农药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这些活性物 质主要由 C 、 H 、 O 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在长期的进化 过程中已形成了其固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代谢途径。因为它们 可以自动的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所以在施用后较易分解,不 会过多的残留在作物或人体内,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不会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 ——天然除虫菊素
2012.12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 . 浅谈植物源农药 [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3) :116-120. [2].王丰玲, 张英锋, 李阳, 马子川.绿色杀虫剂-天然除虫菊酯 [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9(2):113-115.
天然除虫菊
除虫菊( pyrethrum)是菊科菊属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于 中东地区 , 其后在日本、非洲、南美等广为栽培并形成产业 , 于1987年左右成功引进我国。除虫菊酯( 结构式如图所示 ) 是 除虫菊中的主要杀虫成分, 因其对蚊、蝇、虱、甲虫、臭虫、 蛾等害虫有驱杀作用而得名。
(一)发现和传播
除虫菊素主要有2种降解途径,即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这 两种降解常常是重叠着进行的,当它进入温血动物体内,即 通过酯链的水解而降解;当受日光和紫外线的影响时,就开 始在羟基上降解,促使其结构上的酸和醇部分发生氧化,除 虫菊素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比在昆虫和鱼 体内快得多。 它在植物上最初的代谢和在牲畜体内的代谢相类似。 除虫菊素在土壤中也发生同样形式的水解和氧化反应,但 是通过过滤既没有获得降解产物,也没有得到完整的母体化 合物。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
从植物源农药的主要剂型看,主要有粉剂和乳剂两种,粉 剂一般用于防治仓库害虫和土壤害虫,可直接混于粮食或直 接埋于土壤中;乳剂一般用于防治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采用 喷雾方法。不管是粉剂还是乳剂既可以单剂的形式直接使用, 也可与其他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混用制成复方制剂。目前复 方的研究是重点,复方制剂杀虫杀菌效果明显高于单剂,可 以充分利用不同活性物质混用的增效作用,克服单一剂型疗 效不高,疗效缓慢等缺点。
⒈发现传说:
• 波斯一妇女发现美丽小花能杀死昆虫;
• 产自中国; • Lodeman (1903) 记载:19世纪初Jumtikoff(亚美尼亚人)发 现北高加索一个部落用除虫菊花粉杀虫,1928年起开始大量加 工制造这种药粉。 • Gnadinger(1935)认为用于杀虫的是一种红花除虫菊; • 1940年在南斯拉夫的达马提亚地区发现,真正用于大量杀虫 的栽培品种是毒效更强的白花除虫菊。
1924年 瑞士化学家Staudinger和Ruzicka发现除虫菊素Ⅰ、Ⅱ 组分的结构,最先报道了除虫菊的4种杀虫活性成分,并证明除 虫菊素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杀虫剂,主要为触杀作用。
(二)除虫菊花中A.I.的研究
1945年 美国Laforge和Barthel发现了瓜叶除虫菊素Ⅰ、Ⅱ 两组分的结构,除虫菊素侧链的结构,并开发了巧妙合成环 戊烯醇酮的方法。 英国 Harper 和 Crombia 研究了菊酸的立体构型,后来英国 Harper和日本Katsuda分别发现了酸和醇的绝对构型,这对发 展拟除虫菊酯起了很大的作用。
10mg/kg体重(上限);人的摄入量0~0.04mg/kg体重;食物中残留 限量3mg/kg;工作场所允许浓度5mg/m3。
除虫菊素对鱼有毒 ,在12℃的静水中,对鱼类的LC50值(96h)为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 界卫生组 织 (WHO) 用溶剂萃 24.6-114 μg/L, 对幼年大西洋鲤鱼的致死浓度为 0.032μg/ml。
取法对肯尼亚除虫菊素混合样 进行毒理试验的结果。 除虫菊素的浓乳剂对蜜蜂有毒 , 其水稀释喷射液则无害 , 且对
蜜蜂有拒避作用。
(五)天然除虫菊素的毒性
除虫菊素I (CAS:12 除虫菊素Ⅱ(CAS号:121-29-9 )
(六)天然除虫菊素降解与代谢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4.易与其他农药混配 大多植物源农药具有有效成分多、作用位点多和加工剂 型多等特点; 且因为有效成分大多是天然化合物 , 因此较为 温和 , 不易与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 , 因此易与其他农药进 行混配。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缺点
1.抗药性的产生 虽然植物源农药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但有害物对其产生 抗药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一旦有害 物对植物源农药产生抗药性, 即预示着有害物多位点抗药优势 种群的出现,会为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2.广谱的毒性和作用模式 天然产物并不意味着安全 ,必须留神其广谱毒性。因其很可 能在杀死有害物的同时对作物或人畜造成危害 , 所以必须在使 用前测试天然化合物的毒性。个别植物农药毒性较高, 如鱼藤 和烟碱。
(二)除虫菊花中A.I.的研究
1964年 英国Godin等发现了茉酮除虫菊素Ⅰ、Ⅱ组分的结构。 最终确定其杀虫成分有6种,即除虫菊素Ⅰ(PyrethrinⅠ)、 除虫菊素Ⅱ(PyrethrinⅡ),瓜叶菊素(CinerinⅠ)、瓜叶菊素 Ⅱ ( CinerinⅡ ) 、 茉 酮 菊 素 Ⅰ(JasmineⅠ) 和 茉 酮 菊 素 Ⅱ(JasmineⅡ) ,其中,除虫菊素 Ⅰ 和除虫菊素 Ⅱ 的含量直接决 定了该混合物的杀虫活性。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
植物源农药,因其对人畜毒性低,而且在环境中易降解; 少残留或无残留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了各国植物保 护工作者研究热点。就我国杀虫剂类植物农药源已登记的厂 家多达50多家,各种剂型近100种。 植物源农药主要用于蔬菜、茶叶、中药材、园林绿化、 棉花及水果上,特别是在十字花科及叶菜类,采用较为广泛 。主要防治对象是蚜虫、菜青虫、小菜蛾、棉蚜、棉铃虫、 红蜘蛛、蚧壳虫及地下害虫。不同防治对象,使用植物源农 药及浓度各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