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基层治理 专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专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专题答题模板
【背景】
1. 总说: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
(1) 国家统一
(2) 封建专制强化
(3) 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形成的原因
(1) 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3) 文化、教育的发展
(4) 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5) 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
(6)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7) 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
(8) 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3. 宋代乡约治理形成的原因
(1) 理学形成
(2) 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
(3) 士大夫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增强
(4) 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
(5) 小农经济封闭性与脆弱性
(6) 民间自治传统
(7) 宗法性社会结构
4. 晚清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
(1) 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
(2) 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
(3)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4) 近代工业的兴起
(5)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
第1页共7页。
高考历史综合训练:古代基层治理

高考历史综合训练:古代基层治理【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
乡钟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体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
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教济乡里。
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紳之治与国家权カ——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复习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乡村治理答题模板

乡村治理答题模板
[标题]
1.“三治”相结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2.乡村善治为发展凝聚合力
3.乡村振兴依法治理是关键
[开头]
示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示例二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
中国进入新时代,对乡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既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又要从基层自治着手,不断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为乡村发展凝聚合力。
[结尾]
示例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渗透进乡村的每根毛细血管,乡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
以“治理有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持续提供坚实支撑,广袤乡村必然焕发勃勃生机、保持和谐有序。
示例二
“经济兴邦兴百年,文化教育兴邦兴万年”,文化对对基层治理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效能。
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使基层的精神面貌发生大改变。
乡村治理中只有把弘扬传统道德与培育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村民热爱生活、健康生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才能使村民更好地安居乐业。
2020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押题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答题模板

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专题答题模板【背景】1. 总说: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1) 国家统一(2) 封建专制强化(3) 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2. 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形成的原因(1) 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3) 文化、教育的发展(4) 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5) 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6)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7) 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8) 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3. 宋代乡约治理形成的原因(1) 理学形成(2) 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3) 士大夫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增强(4) 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5) 小农经济封闭性与脆弱性(6) 民间自治传统(7) 宗法性社会结构4. 晚清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1) 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2) 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3)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4) 近代工业的兴起(5)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特点】1. 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1) 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2) 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3) 宗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2. 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1) 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2) 士绅发挥较大作用(3) 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4) 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5) 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6) 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7) 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不断渗入乡村治理(8) 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3. 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1)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 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侧重道德教化(3) 强调互助互勉(4) 强调自治(5) 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义务性(6) 选贤任能4. 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1) 区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2) 程序和标准更为严格(3) 强调乡贤本地人属性(4) 更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影响】1. 乡约对国家的影响(1) 利于巩固统治、稳定和社会发展(2) 促进边疆开发(3)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4) 加强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5) 完善地方基层管理(6) 减轻政府负担(7) 缓解社会矛盾(官民矛盾)(8) 培植民主革命力量2. 乡约对社会的影响(1) 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2)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3) 削弱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乡村的控制管理(4) 利于形成廉洁执政的社会风气(5) 促进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6) 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和谐乡里3. 乡约对家庭的影响(1) 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2) 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3) 增强家族凝聚力(4) 宗族互助题目练习下面让我们一起练习一下与这个专题有关的题目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基层治理专题答题模板
(一)中国基层治理
1.古代中国
(1)背景:
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③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④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⑤文化、教育的发展。
(2)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延续时间长;
②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
③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④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⑤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⑥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
⑦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
⑧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
(3)乡村制度的特点: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
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
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
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4)趋势:
①制度逐渐转变(由xx转变到xx);
②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③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5)意义:
①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
②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
③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
④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2. 近代中国(清末民国)
(1)特点(与古代的不同之处):
①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专门机构;
②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