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科目考试大纲-185地理-02人文地理学

合集下载

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在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内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地域差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特征等。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

(3)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4)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生产的地理特征、空间布局和工业区划等。

(5)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的地理特征、网络结构和区域联系等。

(6)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理分布、规模和影响等。

二、山东省的人文地理特征1. 山东省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渤海,背靠五岳之首泰山,地处“中国出发点”的战略位置。

这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山东省的人口特征与分布山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数量众多且分布不均匀。

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济南、青岛、临沂等。

同时,山东省也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农业是该省的重要经济支柱。

3. 山东省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山东省拥有多个重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各城市间相互联系密切,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省也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4. 山东省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山东省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考试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基本概念约30%;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30%;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约4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一、绪论考试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特征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考试要求1.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特定的内核。

2.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了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背景与主要特征。

4.了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1978年以来的发展特征。

5.熟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6.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应用的特点。

二、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考试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区与文化景观人地关系考试要求1.科学理解文化定义的时代特征。

2.熟悉文化的层次和特点。

3.了解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同异性。

4.熟悉文化区的类型特点与文化扩散的形式、过程。

5.了解文化与环境关系相关论点。

6.了解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7.掌握民族体形成的源地与迁移的主要特征。

8.了解主要的人文地理学说特点。

三、人口考试内容人口分布的相关概念和一般规律人口移动中国人口分布与近代人口移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考试要求1.掌握人口密度与人口结构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

2.了解世界人口纬度、海岸距、垂直分布的特点。

3.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三大地理特征。

4.熟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类型和特点。

5.了解人口迁移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与特点。

6.熟悉我国近代(184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机制类型与特点。

7.熟悉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与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8.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

9.了解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的社会作用。

10.熟悉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

四、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农业起源的理论与起源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现代农业与发展趋势考试要求1.了解人口压力说与宴享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湖南师大人文地理学复试(共五则范文)[修改版]

湖南师大人文地理学复试(共五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湖南师大人文地理学复试师大人文地理学复试内容1、师大的人文地理学复试分为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课面试、专业课笔试,还有体检2、体检分为常规检查和空腹验血。

所以同学们在初试完后平时一定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乱吃东西,也不要养成不好的习惯,免得复试时体检不过关而影响自己的录取。

3、师大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由各个学院自己安排,因此各个学院情况不一样。

资环院听力和口语毕其功于一役,采用的是用英语自我介绍,和专业课面试一起进行的。

过程分为两个环节,分为自我介绍和专业课综合素质提问。

相对来说,师大的面试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一般的名校那么难,老师所问的问题是和你本科专业以及地理基本常识有关。

4、今年师大的人文地理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5个老师对你提问。

首先资环院会将所有的复试考生集中在一个大的教室等候,然后由前面面试完的同学通知一个同学准备。

面试时大家切记一定不能紧张,不然会影响到导师对你的评价。

虽然资环院的面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是面试仍然分合格和不合格。

不过大家不要担心,只要不出大的问题,一般是不会刷人的。

我今年是在第二组进行面试,进入考场后,面试的老师会让你看一下你座位的前桌子上的纸条,上面有你面试的题目。

我先用中文做了一遍自我介绍,然后再用英语做一遍自我介绍。

但由于本人的口语不是很好,一位老师中途打断了,他很和善的对我说,你的英语口语有点像日本人。

后来就是专业课面试,基本都是地理常识问题。

五个老师总共问了如下的题目:(1)你是江西的,然后在陕西念书,你回答下从江西到陕西需要经过的铁路干线;(2)你在陕西念书,请你回答下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3)因为我在回答时,把西部大开发分为了西南和西北,然后有个老师就问我西南和西北可以进行合作,那你回答下西南和西北之间联系的铁路干线。

(4)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江西人,请你从地理角度分析下江西和湖南的异同点。

可能我是比较幸运的,问到的问题都是我有所涉及和关系的。

社会文化地理与计划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社会文化地理与计划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社会文化地理与计划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
第一部份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把握相关学科的大体知识、基础理论和大体方式,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式分析、解决人文地理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份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绪论
重点: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性
二、人文地理研究的方式论
难点:人文地理学的方式及其应用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进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研究的方式论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的地理学
重点: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生态、文化整合
难点:人地关系及和谐进展
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四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重点:人口的迁移及机制。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的研究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在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在地理学复试过程中,考官通常会考察考生对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下面将针对地理学的复试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地理学的知识点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球形成和演化、气候与气候变化、水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生物地理学等内容;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更详细的总结归纳。

一、地球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是通过一系列天体碰撞和凝聚形成的。

地球的演化至今已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包括赫德伯格(Hadean)、太古(Archean)、元古(Proterozoic)和现代四个大的演化时期。

在这演化过程中,地球表面经历了大陆的拼合和分裂、山脉的隆起和侵蚀、海平面的变化等现象。

二、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及其统计特征。

气候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气候变化会导致天气极端化,并对生态系统、农业、城市和人类健康等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热点话题,环境学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三、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研究水资源和水文循环的学科。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文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等水体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复试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地理复试基础知识1. 地理基本概念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包括地球的构造和地貌,气候和水文,土壤和植被,动植物资源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表层活动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地图、卫星遥感、统计分析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来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图象表现形式,可以用于空间分析和展示;卫星遥感是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层信息,用于监测和分析地层现象;统计分析是利用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东亚,东临东海、黄海和南海,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寒地区和温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相间交错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约13亿,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工业和科技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二、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在地幔上运动的现象,包括构造地质运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构造地质运动是地球地壳板块的推移和碰撞,形成山脉、地震、火山等地貌现象;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引起地震波传播和地表晃动;火山是地球表层岩浆喷发的现象,形成火山口和熔岩地。

2. 气候和气候变化气候是一定地区长期的大气环境状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等方面。

气候受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形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是气候长期变化的现象,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人文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2
Z15M2
01 城市与社区规划
王兴中 教授
刘晓霞 教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潘秋玲 教授
②201英语一(全国统考)
李九全教授
202俄语(全国统考)
梁璐副教授
203日语(全国统考)
03 区域经济与区域治理方向
李开宇 教授
③655经济地理学
高万辉副教授
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处理的有关内容及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等。
复试笔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内容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当前城市规划关注的热点问题等。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自然地理学2、地理信息系统
1、自然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过程与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④855人文地理学
杨晓俊 副教授
二十四、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655、855)
655经济地理学内容范围: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理论、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以及当前经济地理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等。
855人文地理学内容范围:包括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支学科的各种理论,以及当前人文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等。

《人文地理学》自学考试大纲.doc

《人文地理学》自学考试大纲.doc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教育(070702)专业(独立本科段)人文地理学概论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209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四月人文地理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新概念人文地理学引论一、考核知识要点(一)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的发展(三)学科框架与学科地位(四)方法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

(二)领会:当代地理学概念所关注的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内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简单应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人口地理学一、考核知识要点(一)研究对象、作用及历史发展特征(二)人口分布(三)人口增长(四)人口移动与迁移(五)人口结构(六)人口容量(七)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二、考核要求(一)识记: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的自然增长与社会增长;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结构;人口容量;可持续发展。

(二)领会:人口地理学的历史发展特征;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作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三)简单应用: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口移动和人口分布的关系;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人口结构的分类。

(四)综合应用: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三章文化地理学一、考核知识要点(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二)种族与语言(三)宗教及宗教地理学(四)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二、考核要求(一)识记:文化区域;种族;地理人种;民族;语言;宗教地理学。

(二)领会:文化的层次;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

(三)简单应用:世界三大人种体质特征及其分布;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的发展与分布;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主题。

(四)综合应用:文化景观及其分类;世界主要语系、语族及语言。

第四章聚落地理学一、考核知识要点(一)聚落(二)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化(三)城市地理学(四)村落地理学二、考核要求(一)识记:聚落地理学的历史演化;城市;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 181 科目名称: 人文地理学适用专业: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育学)、070502人文地理学、420110学科教学(地理)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功能文化区;2、形式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一)文化生态环境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二、人地关系理论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决定论,6、和谐论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1、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研究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一)地理社会调查(二)科技文献资料法(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与归纳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二)时间地理学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与民族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二、人口迁移(一)概述(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三节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二)世界主要种族(三)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四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一)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和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二、民俗与环境(一)民居(二)饮食民俗三、流行文化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农业起源的理论和思想二、关于农业起源地的论证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一)原始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2、传统农业的类型;3、东、西方传统农业形成的比较(三)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2、现代农业的类型(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农业的形成过程;2、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3、人类文明的出现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三、畜牧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农业区位论一、农田景观二、农业区位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和基础(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第二节产业类型和及其分布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1、北美工业带;2、欧洲工业带;3、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4、日本工业区;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工业区三、其他产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第三产业;(二)第四产业;(三)第五产业第三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纺织业与成衣业变化;2、汽车制造业变化;3、微电子工业变化;4、英、美产业转移三、工业区位论四、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4、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二)集镇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3乡村二、起源和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二)中国城市的发展(三)村落的发展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选择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河流、海洋、岛屿、山地等地形的利用(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水运、陆运、海上交通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与城市;2、地形与城市;3、气候与城市;4、水资源与城市;5、城市的生物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动力(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2、离散力;3、摩擦力;4、三种力的相互作用(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三)农村聚落体系二、城市的景观与感知(一)城市景观(二)城市感知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一)语言的本质属性(二)语言的社会功能三、语言的发展(一)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2、语族;3、语支;4、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1、印欧语系;2、汉-藏语系;3、闪含语系;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7、其他语言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的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一)自然因素的影响(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1、基督教;2、伊斯兰教;3、佛教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1、移民;2、传播;3、领土竞争;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分布区第三节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四、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二、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三、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第十章旅游地理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一、旅游者二、客源地与目的地1、客源地;2、目的地;3、交通链接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地的文化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1、地域性;2、大众性;3、综合性;4、直观性;5、季节性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二、旅游地1、风景名胜区;2、自然保护区;3、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4、国家森林公园;5、国家旅游度假区;6、主题公园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2、旅游与经济发展;3、旅游与收支平衡;4、旅游与就业;5、旅游与税收;6、旅游与经济结构;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地理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三、政治地理结构1、政治空间结构;2、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1、领土规模;2、领土形状;3、领土位置三、国家的中心区域四、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1、领土空间;2、自然资源;3、人口规模;4、经济水平5、军事实力;6、科学技术;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2、“综合三要素”国力学派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1、欧洲的殖民扩张;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隔绝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1、迁移的距离偏移;2、迁移的方向偏移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一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1、对资源的压力;2、引起的环境问题;3、引起的社会问题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第二节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一、政治地理新现实1、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2、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合与分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全球化与本土化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二)文化全球化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一)文化本土化(二)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三、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参考资料【1】赵荣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陈慧林等:《人文地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金其铭等:《人文地理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5】约翰斯顿(R.J.):《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6】约翰斯顿(R.J.):《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7】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8】李润田:《现代人文地理学》,郑州:河南出版社1992版四、样卷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人文地理学2. 新经济地理学3. 文化景观4. 区域协调5. 文化区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2. 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