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孟子去见梁襄王,这个梁襄王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不太靠谱的感觉。
他见到孟子,开口就问:“天下恶乎定?”这就像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学生,突然问老师一个超级大的问题,而且问得还特别直白,一点铺垫都没有。
孟子估计心里也有点无奈,但他还是很耐心地回答:“定于一。
”意思就是天下要安定就得统一啊。
这就像给一个懵懂的小孩讲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然后梁襄王又傻乎乎地问:“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呢?这梁襄王就像个好奇宝宝,打破砂锅问到底。
孟子也不客气,直接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这话可太犀利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诸侯互相征伐的时代,孟子这话就像给那些整天打打杀杀的诸侯们一个大嘴巴子。
你看,那些诸侯们都觉得靠武力能征服天下,拼命地扩充军队,到处打仗,搞得民不聊生。
孟子却认为,只有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这就好比在一群强盗中间说,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成为老大一样,特别反主流。
我觉得孟子这时候肯定是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他看着梁襄王这个有点呆头呆脑的君主,就想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政治模式灌输给他。
孟子描绘的“沛然下雨”的那种场景特别有趣。
他说如果有不嗜杀人的君主出现,天下的百姓就会像久旱逢甘霖一样,纷纷归附。
这画面感就出来了,就好像百姓们都在苦海里挣扎,突然看到了一个救世主,都争着往他那边跑。
这也说明了孟子心里明白,老百姓是渴望和平、渴望一个好君主的。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看到孟子的执着。
他明知道像梁襄王这样的君主可能不太能理解他的高深思想,但还是苦口婆心地给他讲这些道理。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推荐给朋友,朋友可能还不太懂,但我们还是会不停地说。
孟子就是想把他的“仁政”思想推广出去,不管对方是聪明还是笨,他都不放弃。
这也有点像一场滑稽的闹剧。
孟子这么伟大的思想,在梁襄王这样的人面前,就像对牛弹琴。
梁襄王可能听完就听完了,根本没往心里去。
这也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好想法、好建议可能在一些不理解或者根本不想理解的人面前,就这么被忽视了。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幺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幺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孟子见梁襄王素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作者:未知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 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 年在位, 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 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 语(y ù预): 告诉.(3) 卒:通"猝", 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 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 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 油然:朱熹《集注》云:" 云盛貌."(8) 沛然:朱熹《集注》云:" 雨盛貌."(9)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 兴起貌."(10)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 即统治者.(11) 领: 即脖子.(12) 由: 通"犹"(13) 定:安定。
(14) 孰:谁。
(15) 嗜:喜欢。
(16) 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20孟子见梁襄王①

20孟子见梁襄王①20 孟子见梁襄王①孟子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
孟子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课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⑤?’“对曰:‘不嗜⑥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⑦?’“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⑧苗乎?七八月⑨之间旱,则苗槁10矣。
天油然作云11,沛然12下雨,则苗浡然兴之13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15矣。
诚如是16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7,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②〔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
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
就,接近、走近。
畏,害怕、畏惧。
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
④〔卒然〕即“猝然”,突然。
卒,通“猝”。
⑤〔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
孰,谁。
之,指天下。
⑥〔嗜〕爱好、喜欢。
⑦〔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
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
⑧〔夫〕助词。
⑨〔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
10〔槁〕枯干。
11〔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
油然,兴盛的样子。
作,兴起。
12〔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
13〔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
浡,同“勃”,奋发、振作。
兴,起、挺起。
14〔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
御,阻止。
15〔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
领,脖子。
16〔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
17〔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由,通“犹”。
就,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下面两段表述,指出优劣: 比较下面两段表述,指出优劣:
智慧是一种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慧是一种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发应,也是充满 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发应, 活力,最为宝贵的财富……缺乏智慧是人 活力,最为宝贵的财富 缺乏智慧是人 生的最大缺陷. 智慧,是诸葛亮力挽狂澜, 智慧,是诸葛亮力挽狂澜,火攻曹军 的力量;智慧,是中华儿女八年苦战, 的力量;智慧,是中华儿女八年苦战, 战胜日寇的力量;智慧, 战胜日寇的力量;智慧,是中国人民 征服三峡,飞向宇宙的力量. 征服三峡,飞向宇宙的力量.
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 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 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 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 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 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 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 安定. 他又问: 谁能统一天下呢? 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 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 那有谁来归附他呢? 我回答说: 他又问:'那有谁来归附他呢?'我回答说: 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 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 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 禾苗枯萎了. 旱,禾苗枯萎了.
其惶惑之态, 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 卒然问"中流露出来, 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 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 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 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 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社会安定.两 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社会安定. 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 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 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 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 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 ""民归之 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 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 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 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 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 的气势 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 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 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 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 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 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 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 王道" 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 力.
2,随笔: 随笔: 得民心者得天下
—浅谈孟子思想在当今 浅谈孟子思想在当今 反腐败工作中的体现 (500字左右) 500字左右) 字左右
�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 手法.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 说服力. 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 相同,具体说明. 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 同于《庄暴见孟子》 提示: 同于《庄暴见孟子》, 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作业: 作业:
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1,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 民犹以为小也.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 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 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 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 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 以为大,不亦宜乎? 以为大,不亦宜乎?"
九,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孟子爽快 耿直, 爽快,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 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 ""不 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 见所畏" 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 见所畏",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 不嗜杀人者也" 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 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 犀利尖锐均毫无 "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 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 藐视也可见 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 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 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 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 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 简笔勾勒, 内心世界, 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 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
孟子见梁襄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
春 秋 无 义 战
枯苗浡然― 枯苗浡然―引领而望 用喻 水之就下― 水之就下―民之归附
1,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 怎样的人君呢 个怎样的人君呢? 答案: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 答案: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 威严,不够谦虚. 威严,不够谦虚. 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治国药方? 2,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 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 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 3,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 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答案: 答案:比喻
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 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 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六,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突然.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生机盎然.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就像. "由"同"犹",就像.
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 , 中出现的14 14个 几种用法? 几种用法?
答案:可归为4种用法: 答案:可归为4 用法: 代词, 望之不似人君"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 能一 之"; 结构助词, 今夫天下之人牧"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补足音节助词,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 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 就下" 就下".
我来练一练 信念"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 "信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 解如下: 解如下: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请写一段话,形象地解释"信念" 请写一段话,形象地解释"信念".
提示: 提示:夸父逐日 玄奘西游 张骞出使 苏武牧羊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那不停的脚步, 信念是玄奘西游途上那不灭的孤灯 信念是苏武牧羊始终紧握的那根旌节
《孟子》 孟子》
导语: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 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 什么治国的妙方? 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 梁襄王》 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治国药方. 治国药方.
二,难点探究: 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 比喻说理,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 何相联的? 何相联的?
答案: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 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统一天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通过比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