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知识链接】1.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号(芹圃、芹溪)。

他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创作于凄凉困苦的晚年,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他的未完稿题名《》,只有八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 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

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前五回:《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环境描写1主要是三个方面:(1) 外观:宏伟、壮丽(2布局:讲究⑶陈设:华丽2、作用,主要有两点:(1) 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 环境。

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 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 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第二课时答案一、文本探究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 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 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

比如:(1) 在邢夫人处。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 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 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 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 在王夫人房里。

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 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 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 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 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 一改了过来”。

⑷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 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 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 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

(完整word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完整word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走近作家,知人论世《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困潦倒,卖画度日,生活在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从而对社会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内二、亲近作品,宏观感知《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它的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解析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解析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教学【课时安排】3个课时【教学方法】直观展示法精练法研究性学习法第一课时讲授教师:讲授班级:讲授时间:教学要点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

介绍时,无需细述情节,只讲梗概,重要的是讲清楚与课文有关的地方,使讲解确实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书的楔子,写了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的“命根子”“通灵宝玉”。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设计 (有答案)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设计 (有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学习要点】1.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自主学习】重点字音1.阜.盛2.敕.造3.长.房4.小厮.5.台矶.6.穿红着.绿7.发丧. 8.嫡.亲 9.杜撰. 10.轩昂 11.瞋视12.孽根祸胎13.懵.懂 14.杜撰. 15.忖度.. 16.宫绦. 17.纨绔 18.怯.弱不胜19.两靥. 20.绾.着 21.匙箸.. 22.憨.顽 23.嗔.视 24.敛.声屏气25.盥.沐 26.放诞. 27.狡黠. 28.遂.心省力关于作者曹雪芹,名霑(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或二十九年(1764),确切的生卒年尚待考证。

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关于《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关于本文《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

这一节除了环境描写,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

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反馈矫正】1.阜(fù)盛2.敕(chì)造3.长(zhǎng)房4.小厮(sī)5.台矶(jī)6.穿红着(zhuó)绿7.发丧(sāng)8.怯弱不胜(shèng)9.绾wǎn着 10.轩(xuān)昂 11.瞋(chēn)视 12.孽(niè)根祸胎13.懵(měng)懂 14.杜撰{zhuàn) 15.忖度(cǔnDuó) 16.遂(suì)心省力17.纨绔(wán kù) 18.嫡(dí)亲 19.两靥(yè) 20.敛(liǎn)声屏气21.匙箸chízhù 22.憨hān顽 23.嗔chēn视 24.杜撰(zhuàn)25.盥ɡuàn沐 26.放诞dàn 27.狡黠xiá 28.宫绦(tāo)【课堂探究】要点一:品味文中的语言,探究人物性格。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篇1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课时重点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知识链接1、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

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评价曹雪芹,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是超时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描述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也通过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其中最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红楼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交代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以及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课前预习】(给加点字注音)阜.盛()敇.造()长.房()两靥.()敛声屏.气()宫绦.()便.宜()嬷.嬷()惫.懒()懵.懂()纨袴..()()姣.花()颦.蹙.()()杜撰.()忖度..()()盥.洗()厢庑.()甬.路()【学习过程】一、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含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含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2.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时代背景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⑶《红楼梦》的最大价值是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个个都是美丽聪慧、冰清玉洁的。作者通过宝玉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正因为宝玉把女人当人,他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是什么样子呢?——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3.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
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积累
⑴这篇课文选自《 》第( )回,题目为编者所加。《红楼梦》的作者是( ),名霑,字梦阮,号( ),又号芹圃、芹溪。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林黛玉进贾府》(2011.1.14)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
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充分认识贾府的特点。
3.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个性化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2.背景资料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相关评论
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⑵清代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清•《竹枝词》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冯其庸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学法指导
1.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2.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