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
百年中国批评史中的_勃兰兑斯问题_关于勃兰兑斯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早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轫期,那些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弄潮儿”便热情地伸开双臂,迎接着来自异域的文学理论。
一时间,尼采、叔本华、圣勃夫、泰纳、朗松、阿诺德、佩特、王尔德、厨川白村、弗洛伊德、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纷纷被译介到中国。
而在这一过程中,格奥尔格・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 1842-1927)不仅是最早被译介到我国来的西方批评家之一,而且从鲁迅到当代文坛,这位丹麦批评家始终受到中国学者的高度赞誉。
然而,重温这段历史,并非仅仅为了引出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其意义更在于启发我们对中西比较诗学的思考。
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许多西方批评家早已被人遗忘,唯独勃兰兑斯却在中国找到了“知音”?为什么在数量众多的西方文学史著作中,唯独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中国备受青睐?如果说中国文学批评对勃兰兑斯的接受与认同并非偶然的话,那么,他的见解究竟在哪些方面满足了中国批评家的期待视野?更进一步说,在我们对勃兰兑斯的接受中,又存在哪些误读和曲解?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剖析“勃兰兑斯在中国”这一学术个案,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近百年来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像叔本华、尼采一样,勃兰兑斯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来的西方批评家之一。
早在《摩罗诗力说》(1907)一文中,鲁迅就两次提到“丹麦评骘家勃阑兑思”,话语间不乏赞许之意。
(1)在以后的岁月里,鲁迅又多次评介了勃兰兑斯的文学史研究。
在致徐懋庸的信中(1933年12月20日),鲁迅向当时的文学青年这样推荐道:“文学史我说不出什么来,其实是G. Brandes的《十九世纪文学的主要潮流》虽是人道主义的立场,却还很可看的。
”(2)在《由聋而哑》(1933)一文中,有感于五四以来忽视介绍外国思潮和世界名著的错误倾向,鲁迅再次引述了这位批评家的见解:“勃兰兑斯叹丹麦文学的衰微时,曾经说:文学的创作,几乎完全死灭了……我们看不见强烈的独创的创作。
翻译学殿堂里的又一盏明灯——评介谭载喜著《翻译学》

该书第一到第六章内容分别是为翻译学科定位、指路 的理论构建与宏观上的把握,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提出的 问题和要求,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这几部分 内容的篇幅相当协调,基本上在 12~14 页。而第七章到第 九章论述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比较译学及中西译 论的比较研究上,却占了整本书 64.3%,也就是一大半的 篇幅,作者比较意识突出,通过比较中西译学开阔我们的 视野,亦凝聚了作者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理性探索。而 且每章结尾处作者都会总结自己对该章内容或翻译学现状 及发展的反思与启示,可谓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222
语言新探
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杰里米 • 芒迪的《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等,若要了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 或美学、文化层面的翻译研究,可能要去读一读谢天振的 《译介学》和《翻译研究新视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 论》和《文化翻译论纲》等著作或论文。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不可能仅靠一本书去了解一整 个学科,我想也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做到一本书涵盖一个学 科。对于我们各自学习的学科领域,都要通过广泛深入的 阅读、研究和思考,借助前辈学者的帮助不断进行自己的 摸索和探寻。因此,谭载喜教授的这本《翻译学》无疑是 照亮翻译学殿堂里的又一盏明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对 于我们认识翻译理论,指导我们探索翻译学,引导我们反 思和思考都有极大的帮助。书中处处流露出谭教授为促进 我国翻译学发展事业上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其在比较译学 研究领域的成就,为后辈学习研究者们提供崭新的研究视 角和丰富的思考空间。《翻译学》也必将为译学的学习和
三、理论度深,学术性强 该书附录中收入作者发表在比利时、英国等地著名杂 志上的四篇论文在书中都有体现,作者自述到“考虑到成 书过程费时较长,书中的一些基本内容曾先后以论文的形 式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刊物 上发表过”。许钧教授也在为该书所作序文中说到“谭载 喜这部《翻译学》可以说是他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对 翻译学进行不懈探索的忠实记录和理性的总结”。谭载喜 教授以构建完整的翻译学理论为目的,全书可以说集中体 现了其 20 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是其发表过的近 50 篇学术论文的理性总结。因此,本书在极具可读性的同 时,作为一本翻译理论著作,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很强的学 术性。 但是,该书也不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作为一 本概论性的翻译理论,该书缺乏理论的广度。从书中不难 看出作者偏重于从语言学与比较译学的角度阐述翻译理 论,未能从美学、哲学、文学等视角探讨翻译学,没有深 入论述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研究、机器翻译及语料库与翻 译研究等。因此,笔者认为该书给自己设定的假象读者也 不完全适合,该书具备了理论深度,然理论广度稍欠,着 重突出作者的研究重心,在笔者看来该书不适合作为没有 翻译理论基础的读者的第一本翻译学读本,也同样不适合 作为翻译理论教材。相比较而言,许钧、穆雷著《翻译学 概论》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兼具,更适合作本科生、研究生 的翻译理论教材,谭载喜著《翻译学》更适合有一定翻译 理论基础的学者拜读,如翻译理论研究者、中西比较译学 研究者、大专院校翻译及外语专业的教师等。其次,该书 整体上文字简练,但前三章重复颇多,稍显拖沓。例如第 21 页与第 26 页、第 24 页与第 28 页、第 23 页与第 25 页 和第 29 页部分内容基本重复。最后,该书对于中国翻译 理论缺乏史的梳理和系统阐述,即使对西方译论的发展演 变及研究的论述也是重点突出。读者若想全面了解中西翻 译理论概况,可能还要研读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2、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3、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5、"启蒙"语境里的"审美"艰难——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6、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起始之我见8、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9、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10、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中国近代文学理论11、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与创作的"历时"研究12、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3、中国近代文学鸟瞰14、"启蒙"的诱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再思考15、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16、近代有多现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18、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19、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20、1902:文学界革命起狂飙——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二、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卢梭: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卡里斯马”形象2、中国近代文学论集3、“外部研究”何以可能——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为例4、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5、21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管林教授6、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困境7、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新旧杂糅特征8、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9、中国近代文学家黄人研究综述10、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11、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上的贡献12、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之嬗变13、1897:涌动的前夜——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4、论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16、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7、1899:革命与流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8、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9、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20、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三、热门中国近代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近代文学辞典2、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3、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初探4、中国近代文学新探5、在夹缝中挣扎的“中国近代文学”——从学科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危机与出路6、卢梭与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叙述源头新探8、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上)9、审美与功利的对峙与互补——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价值取向10、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桥梁——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12、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13、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14、中国近代文学百题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6、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发展17、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兼与几部中国文学史的编者商榷18、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19、浅析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之文化价值取向20、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四、关于中国近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近代文学2、中国近代文学3、中国近代文学之変遷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4、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5、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6、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7、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8、重新认识中国近代的外国文学翻译——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9、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10、中国近代文学史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12、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13、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14、中国近代文学论稿15、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6、1903:一枝独秀与众声喧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17、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18、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19、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20、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反思五、比较好写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1、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读后2、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3、王韬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4、杂语并生多元共存——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5、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裂变新解——邓伟专著《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评介6、2011年山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7、“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策略─—著名学者座谈会纪实9、从古典走向现代 : 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10、爱国,开放: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1、白桦派文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影响12、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13、鲜明的时代色彩清醒的历史意识——读《中国近代文学史》14、“五四”这块文学界碑不容忽视——三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15、论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衍变及其流向16、中国近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17、《中国近代文学史稿》1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建立学科自信和学术话语体系19、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概述 20、中国近代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介绍。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最新资料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一、概述王秉钦教授执笔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翻译思想史》,2004年3月经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在我们刚刚辞别20世纪,踏入新纪元不久之际,王教授就及时推出了这部梳理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著作。
众所周知,20世纪是我国翻译史上翻译思想最丰富,翻译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我国的翻译思想从史的角度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显然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
该书首次划分并论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转折、发展、鼎盛四个时期,并概括总结了自近代学者严复的“信达雅说”至当代学者辜正坤的“多元互补论”等一系列有影响和有价值的思想学说。
整体看来,《翻译思想史》从科学的立场出发,列举详尽、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以独到的学术眼光,追踪和研究中国当代译界学者的学术见解,分析其思想见解的合理性和理论价值,为读者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翻译思想史识框架,有利于读者认识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学学术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综观全书可以看出,该书以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学术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王秉钦,2004;内容提要),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传统篇”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在这部分中,首次明确划分并论述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转折、发展、鼎盛四个时期,以“十大学说思想”(“文质说”,”信达雅说”,“信顺说”,“翻译创作论”,“翻译美学论”,“翻译艺术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神似说”,“化境说”,“整体(全局论)”)为中心命题,追溯其共同的历史渊源,继承、发扬、开拓传统译论思想;下篇为“现代篇”,即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重点论述中西翻译思想“融合期”和翻译学科全面建设期。
在论述中,更多地关注新时期的新译论、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中国成立起来的一批有学术实力和学术个性的中青年翻译家,捕捉在翻译学科建设期“传统派”与“西学派”两派论战中出现的闪光的思想。
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

二十世纪中国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 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 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 果)、“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 “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 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第二个是鲁迅,他用“信顺”二字修正了过时的“雅”字,并且提出了中 国文字“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主张“一当然力求易解,一 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 第三个是郭沫若,他提出了“创作论”观点,他认为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并且说文学翻译“越雅越好”。 第四个是朱光潜,他用孔子的话“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艺术成熟的标 志。 第五个是傅雷,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理论,即 “神似”说 (spiritual conformity, focusing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r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他认为翻译“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 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 第六个是钱钟书,他认为“化境”似翻译的理想,即“化境”说 (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 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 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
评介勒菲弗尔中西翻译思想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主要作品有:
《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 (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1992)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1992) 〈翻译历史与文化:原始资料集〉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向
自20世纪 90年代发生文化转向以来, 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 互动影响。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研究即是文化互动影响研究。 由于共同关心文本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权力操控, 翻译研究和文化研 究密切地结合起来, 甚至文化研究正在经历着翻译转向。
内容新颖丰富,向读者讲述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不仅总结了
翻译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还进一步拓展了翻译研究 的领域,指出了这一学科在下一世纪的发展方向。共收录苏珊·巴斯内 特及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八篇论文。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目 录
Preface Foreword Introduction: Where are w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2 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 3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Some Aeneids in English 4 Transplanting the Seed: Poetry and Translation 5 The Gates of Analogy: the Kalevala in English 6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7 Acculturating Bertolt Brecht 8 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1. 中文部分《口译技巧》<法>达尼卡.塞莱斯科伟奇著,孙慧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第一版。
《翻译理论与技巧论文集》。
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意态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翁显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1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一版。
《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10月第一版。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3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原理》张今。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等效翻译探索》金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年4月第一版,1998年7月第二版。
《翻译:思考与试笔》王佐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8月第一版。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一版。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2000年6月第二版。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杜承南、文军主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
作者:康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
摘要:《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思想为经,以人为为纬”,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并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
本文旨在对其结构特点评析,探讨本书对我们翻译思想的研究和学习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译评介,翻译思想史
一、概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秉钦教授的著作《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是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那就是以支谦,支谶为代表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说”,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创作论”,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矛盾的“意境说”等一系列有影响和有价值的思想学说。
从整体看来,这部书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翻译学学术思想史及其演进历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写中国的翻译思想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写史不仅要求作者有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还要有敏锐的科学意识和恰当的批评眼光。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学术为本,做到客观,公正。
王秉钦教授在这方面起了一个表率作用,他秉承严谨公正的学术原则,以详尽、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把曾经被批为“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的重要翻译思想载入本书,有的还设立了专节专论。
比如,在翻译史上对有过重要贡献,但被忽视,甚至误解的前辈翻译家,给予了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如梁秋实、陈西滢、林语堂等。
由此可见,王秉钦教授的《思想史》的写作在追求科学性方面的确是做出了努力的。
二、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一)、本书写作的时间划分
本书依据中国历史的分期原则,将中国20世纪百年的翻译思想分为近代、现代、当代。
关于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王教授采取的是把五四运动作为区分近代、现代的标志。
明确地讲,本书中的近代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现代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位当代部分。
(二)、本书的结构
本书在具体编写上以翻译思想自身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下篇为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总共七章。
每一章有三部分组成:
1、概论部分:概述性导读前言。
简述该时期社会背景,翻译发展概况,主要理论、流派以及相关翻译名家。
2、中心人物论部分:设专节分别论述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生涯。
3、结语部分:总结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精华。
三、本书特点评析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理论著作,也不同于一般“以史料为主”的翻译史,更不同于以翻译活动、事件为主的翻译“编年史”。
本书创新性在于,第一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论述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揭示其共性和个性,品评其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以人为为“纬”,纵横交错,编织成书。
研究、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再者,有的史书只是“堆砌”历史事件,让读者感觉纷繁复杂,抓不住重点;有的又太过于全面,而不够详尽。
而《思想史》则不同,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富有逻辑性和连续一致性。
本书对特定时期的主要翻译家给予“特写镜头”,详略得当,让读者能快速把握重点,抓住其翻译思想的精华。
最后,本书中的原文引用,以及附录中的《翻译名家论要》真切的将翻译名家的原文再现,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其中的内涵。
四、本书的局限性
胡孟浩先生在《序》[1]中说道:“《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确是翻译史方面的第一本专题史”,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所以,将两本书进行比较之后发现《思想史》的确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从结构上来讲:《思想史》每一章有三部分组成,即概论、中心人物论、结语。
结语部分只用了寥寥数语,过于简单,不够具体,也许作者是不想使其冗长,而故作简述。
(二)、从内容上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史》只是把汉族翻译家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对少数民族翻译名家思想,外来传教士的翻译思想鲜有论述。
《思想史》应当设立专节对其概述,毕竟少数民族翻译文学也对
中国翻译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离不开西方学术思想的启示,而外来传教士也是西方学术思想的代表之一。
如能本书包括这两方面,则会更加全面。
2、在篇幅上,本书偏重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论述,而相比之下,对现当代的论述较少。
本书评说了历代上有代表性的,或有较大影响和意义的翻译家及其观点,只是大致勾画出了20世纪中国译学思想史的轮廓。
如果作者能分析一下译者之间的翻译理论相互影响,则会使本书更加深入。
五、结语
本书以翻译理论为指导,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20世纪的翻译思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富有逻辑;内部结构明了;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纵横交错,且详略得当。
本书对我国翻译思想体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它有利于翻译理论研究者和批评者充实和更新知识, 以适应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的新发展。
该书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瑕不掩瑜, 相信会给翻译界和广大读者以巨大的帮助和有益的启发。
注释:
1、见《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47页。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绪言 [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2)。
[3] 赵秀明,从《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 [J]中国翻译,199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