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嘧啶药厂废水中期研究报告结论

合集下载

磺胺嘧啶片的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磺胺嘧啶片的制备方法;2. 了解磺胺嘧啶片的质量控制指标;3. 培养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效率。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Sulfadiazine)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其分子式为C10H12N4O3S,分子量为252.26。

本实验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磺胺嘧啶片,通过将磺胺嘧啶与辅料混合,制成片剂,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磺胺嘧啶:纯度≥98%;(2)淀粉:药用级;(3)乳糖:药用级;(4)滑石粉:药用级;(5)硬脂酸镁:药用级。

2. 实验仪器:(1)电子天平;(2)研钵;(3)混合机;(4)压片机;(5)片剂硬度仪;(6)崩解时限仪;(7)紫外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1. 原料称量:按照处方比例,准确称取磺胺嘧啶、淀粉、乳糖、滑石粉和硬脂酸镁。

2. 混合:将称量好的原料放入研钵中,充分混合均匀。

3. 制粒: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制成软材。

然后将软材通过制粒机制成颗粒。

4. 干燥:将制得的颗粒在60℃下干燥,直至颗粒水分含量降至2%以下。

5. 压片:将干燥后的颗粒通过压片机压制成片,每片含磺胺嘧啶100mg。

6. 检查:(1)外观:片剂表面光洁,色泽均匀;(2)片重:每片重量误差±0.05g;(3)硬度:硬度仪测定,硬度≥5.0N;(4)崩解时限:崩解时限仪测定,崩解时限≤15分钟;(5)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95%。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制备的磺胺嘧啶片外观光洁,色泽均匀,符合要求。

2. 片重:通过压片机压制的片重误差在±0.05g范围内,符合要求。

3. 硬度:硬度仪测定,硬度≥5.0N,符合要求。

4. 崩解时限:崩解时限仪测定,崩解时限≤15分钟,符合要求。

5. 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95%,符合要求。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磺胺嘧啶片,通过固体分散技术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率。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

了解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对于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测定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实验所需材料:1. 健康成年大鼠;2. 磺胺嘧啶药物;3. 血液采集工具和试剂;4. 手术器械和材料。

实验步骤:1. 动物操作: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只。

一个组作为给药组,另一个组作为对照组。

2. 给药:将给药组大鼠口服给予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药物,对照组大鼠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 血液采集: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如0、0.5、1、2、4、8小时等)采集大鼠血液样本。

使用合适的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采集血液,将血液转移到采血管中,然后离心分离血浆。

4. 血浆样本处理:将离心分离的血浆样本转移到标有时间和样本编号的离心管中,并进行标记。

5. 荧光法检测:使用荧光光谱仪检测磺胺嘧啶在血浆中的浓度。

根据磺胺嘧啶的荧光特性,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进行检测。

6. 数据处理: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F)通过计算给药后的面积(A)与静脉给药后的面积(A0)之比来评估。

F = A / A0。

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反映磺胺嘧啶的肠道吸收和首过效应情况。

一般而言,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吸收效果越好。

实验结果应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给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差异。

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1. 药物生物可及性: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溶解度可能会影响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和吸收。

2. 肠道吸收:磺胺嘧啶可能通过主动转运或扩散从小肠吸收入血液循环。

因此,肠道功能和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生物利用度。

3. 药物代谢和消除:药物代谢和消除速率可能会影响生物利用度。

例如,如果药物在肝脏中被快速代谢和排泄,则生物利用度可能较低。

4. 其他因素: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对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

《2024年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范文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药物之一,在人类健康和动物养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磺胺类抗生素作为抗生素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二、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磺胺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医疗等领域。

由于其频繁的使用和不合理处置,导致其进入了环境系统,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当前,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体中的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制药废水、医院废水以及养殖业废水等。

研究表明,许多江河湖泊乃至地下水中都检测到了磺胺类抗生素。

2.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来自农用化肥、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和不合理处置。

这导致了农田土壤甚至周边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3. 生物富集与生态风险:进入环境中的磺胺类抗生素可能被生物体吸收并富集,对生态系统的生物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磺胺类抗生素可能影响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特性。

三、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危害程度,学者们对其环境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下是关于磺胺类抗生素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1. 吸附与降解: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吸附、降解等。

研究表明,土壤和水体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吸附磺胺类抗生素,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此外,微生物降解、光解等过程也能使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得到去除。

2. 迁移转化: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复杂多样,包括吸附、解吸、生物富集等。

这些过程影响着磺胺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归宿。

3. 生态风险评估:针对磺胺类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已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模型预测等方法,评估了磺胺类抗生素对生态系统及生物体的潜在危害程度。

药理实验报告磺胺嘧啶

药理实验报告磺胺嘧啶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磺胺嘧啶的药理作用和抗菌活性。

2. 掌握磺胺嘧啶的抗菌谱及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

3. 研究磺胺嘧啶的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Sulfadiazine)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属于磺胺类药物。

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细菌体内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嘧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肺炎、淋病等感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菌培养箱、菌落计数器、培养皿、接种环等。

2. 实验试剂:磺胺嘧啶、对氨基苯甲酸、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营养琼脂等。

3.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四、实验方法1. 抗菌活性测定(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

(2)用无菌接种环分别取适量细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

(3)在平板上均匀涂布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溶液。

(4)将平板倒置,放入细菌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观察并记录磺胺嘧啶对各种细菌的抑制作用。

2. 抗菌机制研究(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含有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培养过夜。

(2)向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3)通过比较含有和不含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研究磺胺嘧啶的抗菌机制。

五、实验结果1. 抗菌活性测定磺胺嘧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2. 抗菌机制研究磺胺嘧啶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抗菌机制可能与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有关。

在含有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磺胺嘧啶的抑制作用减弱,进一步证实了其抗菌机制。

六、讨论1. 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以下是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测定磺胺嘧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抗菌素,能够抑制许多细菌的生长。

它主要在肠道吸收,并在体内代谢。

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量占总口服剂量的百分比。

因此,通过测定口服磺胺嘧啶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

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 给予第一组动物口服磺胺嘧啶溶液,剂量为20mg/kg。

3. 给予第二组动物静脉注射磺胺嘧啶溶液,剂量为4mg/kg。

4. 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0.5h、1h、2h、4h、8h)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

5. 采集的血液样本离心,取上清液。

6.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上清液中磺胺嘧啶的浓度。

7.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

四、实验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得到不同时间点上清液中磺胺嘧啶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h) | 口服组浓度(μg/mL) | 静脉注射组浓度(μg/mL)||:--------:|:-------------:|:------------------:|| 0.5 | 3.2 | 9.1 || 1 | 4.6 | 7.2 || 2 | 2.8 | 3.9 || 4 | 1.1 | 1.5 || 8 | 0.4 | 0.5 |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口服组为28%,静脉注射组为80%。

五、结论:口服给药后,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为28%;静脉注射后,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为80%。

磺胺嘧啶性质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磺胺嘧啶的理化性质,包括其溶解性、反应性、稳定性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为后续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Sulfadiazine,简称SD)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磺胺类药物。

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磺胺嘧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与特定试剂的反应以及其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等性质,来全面评估其理化特性。

三、实验材料1. 磺胺嘧啶纯品2.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3. 硫酸铜试液、硝酸银溶液4. 硫酸酮试液、碳酸氢钠5. 无菌蒸馏水、乙醇、乙醚、氯仿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 烧杯、试管、滴管、滤纸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方法1. 溶解度实验将少量磺胺嘧啶分别加入不同溶剂(如水、乙醇、乙醚、氯仿)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

2. 反应性实验(1)取少量磺胺嘧啶,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

(2)取少量磺胺嘧啶,加入硫酸铜试液、硝酸银溶液,观察其反应现象,记录反应产物。

3. 稳定性实验将磺胺嘧啶放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如日光、紫外光、黑暗处),观察其颜色变化,记录稳定性。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将磺胺嘧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

五、实验结果1. 溶解度实验磺胺嘧啶在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碱溶液中溶解度较好,在乙醇、乙醚、氯仿中溶解度较差。

2. 反应性实验(1)磺胺嘧啶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溶解度较好,在氨水中溶解度最大。

(2)磺胺嘧啶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

(3)磺胺嘧啶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磺胺嘧啶银,为白色沉淀。

3. 稳定性实验磺胺嘧啶在日光照射下颜色逐渐变深,在紫外光照射下颜色变化不明显,在黑暗处颜色稳定。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磺胺嘧啶在无水乙醇中的浓度为0.1mg/mL。

六、实验讨论1. 磺胺嘧啶为两性化合物,可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溶解,这与其分子结构中磺酰氨基和芳氨基的酸性、碱性有关。

含磺胺嘧啶和酮基布洛芬的化学合成制药生产废水处理研究

含磺胺嘧啶和酮基布洛芬的化学合成制药生产废水处理研究

作者:陈 曦,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方向为化工环保。

*国家“863”计划项目(No .2002AA647020)。

含磺胺嘧啶和酮基布洛芬的化学合成制药生产废水处理研究*陈 曦(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 含磺胺嘧啶(S D )和酮基布洛芬(KP )的化学合成制药生产废水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厌氧菌和好氧菌的驯化、筛选和复配,采用酸析作预处理,结合厌氧/好氧串联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的COD 、BOD 5和NH 3-N ;经酸析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后,COD 去除率为85%,再经15h 的好氧处理,COD 去除率可达94%,运行效果稳定。

关键词 生物处理 磺胺嘧啶 酮基布洛芬 制药废水Treatment of a pharmaceutical plant wastewater containing sulfadiazine and ketoprofen Chen X i .(School of Chemis -tr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Abstract : A trea tability study w as pe rfor med o n the wa stew ater (pH =11.5,COD =2525mg /L ,BOD 5=915mg /L ,N H 3-N =258mg /L )fro m a pharmaceutical plant producing sulfadiazine (SD )and ke to profen (K P ).Ex cel -lent treatment re sults w ere obtained by 3sequential batch t reatment steps o f acidification /neutralizatio n ,a naero bic biodeg radatio n a nd aerobic bio deg radatio n .Duplica ted e xperimental r uns w ere conducted to obtain data of CO D de -cline during acidificatio n /neutr alizatio n ,COD decline and gas pro ductio n during anaero bic deg radatio n at 34℃,and CO D decline during the final aero bic trea tment ste p to define the most co st effectiv e t reatment procedure .T hewastew ater pH was fir st lo wer ed to pH to 2.0to pr omo te hy droly sis then neutr alized after 40min in the acidificatio n /neutra lizatio n reactor ;the pretrea ted w astew ater was then treated in the anaer obic reacto r fo r 72h and finally in the aerobic bio reactor for 15h .Such sequential trea tment achieved an o verall CO D reduction of 94%.Keywords : biolo gical tr eatme nt ;sulfadiazine (SD );keto pr ofen (K P );pha rmaceutica l w astew ater 西南某合成制药厂二分厂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磺胺嘧啶(SD )和酮基布洛芬(KP )[1]。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以下是一份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通过雄性大鼠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探究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磺胺嘧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雄性大鼠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探究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磺胺嘧啶钠原料药;2. 雄性大鼠;3. 注射用水;4. 氢氧化钠溶液;5. 甲基红指示液;6. 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7. 硝酸银试液;8. 氯化钡试液;9. 草酸铵试液;10. 蒸馏水。

三、实验方法:1. 磺胺嘧啶钠原料药的制备:将磺胺嘧啶钠原料药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加热煮沸,然后慢慢加入注射用水,直至磺胺嘧啶钠原料药完全溶解,然后过滤,得到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

2. 雄性大鼠的生物利用度测定: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5 只。

对照组大鼠口服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实验组大鼠口服相同剂量的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然后用注射用水将大鼠处死,取血液样本,进行分析。

3.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采用二室开放模型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清除率、分布容积、半衰期等。

四、实验结果:1. 磺胺嘧啶钠原料药的制备:实验结果显示,磺胺嘧啶钠原料药的制备过程符合实验要求,制备的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质量符合要求。

2. 雄性大鼠的生物利用度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在雄性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约为 90%。

3.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磺胺嘧啶钠原料药溶液在雄性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的要求,半衰期约为 3.2 小时,清除率为 0.16ml/(k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嘧啶合成药厂废水处理方案研究》中期报告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立新瑞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O一0年二月24日一、项目由来及概况1.1项目由来本项目于2010年1月受立新瑞德环保公司委托,对磺胺嘧啶制药废水处理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本课题研究于2010年1月4日开始,为了能有效的降低磺胺嘧啶药厂废水的磺胺嘧啶含量及去除COD,我们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验,就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1.2项目概况1.2.1磺胺嘧啶生产原理药厂在磺胺嘧啶(简称SD)产品生产中省去了从原料到粗品的生产过程,是直接外购SD粗品进行精制生产得到产品,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环节。

磺胺嘧啶粗品加入水中,加生石灰溶解形成磺胺嘧啶钙盐溶液,加活性炭脱色,经稀醋酸中和,离心过滤,甩干,粉碎,经减压真空干燥,过筛,得磺胺嘧啶成品。

1.2.2生产工艺流程简述在一次脱色罐中加入规定量的纯化水,投磺胺嘧啶粗品,加生石灰溶解形成磺胺嘧啶钙盐溶液,加入还原保护剂大苏打,加活性炭,升温,脱色保温数小时,压滤至二次脱色罐,加水稀释体积一倍,加活性炭、氯化铵,升温,脱色保温不少于1.5小时,压滤至结晶岗位,加稀醋酸中和,经离心、过滤、甩干(结晶母液排放至沉淀池自然降温),粉碎,经真空减压干燥,过筛,得磺胺嘧啶成品(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生产工艺流程图精制中和离心过滤母液粉碎冰醋酸过筛磺胺嘧啶干燥二次脱色压滤活性炭氯化铵炭水大苏打纯化水生石灰SD-Ca 溶液一次脱色压滤炭水活性炭磺胺嘧啶粗品废渣S202-1废渣S202-2废水W202-1回收水 G202-2 挥发气G202-1 挥发汽蒸汽加热蒸汽加热蒸汽加热主要化学反应: 溶解:NH 2SO 2N HNN2+Ca(OH)2Ca []NH 2SO 2NNN -2+H 2O精制:Ca HNH 2SO 2NNNCH 3COOHNH 2SO 2NHNNCa CH 3COO 2+22+()21.2.3废水特征磺胺嘧啶药厂的年生产批次为3000批,每批生产500kg ,生产每批次磺胺嘧啶,产生废水产生量约为9.40t ,全年产生28200t ,废水中含醋酸钙、磺胺嘧啶、氯化钙、硫酸钠、醋酸铵、醋酸等。

废水经车间预处理后进厂区污水处理站,然后进基地污水处理厂处置。

废水特征见附表1。

磺胺嘧啶药厂废水的成分复杂,通过检测COD 在9000-20000mg/L 之间,其可生化性未知。

为降低废水的COD ,采用了许多深度处理手段对废水进行小试实验(见附表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除湿式催化氧化法、膜技术和三维电极催化+微电解组合工艺对废水有较高的去除率外,一般的、常规的物化手段对废水的处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但从投资和运行费用来考虑,认为在磺胺嘧啶废水物化预处理阶段应使用三维电极催化+微电解组合工艺。

1.3研究重点我们参考以前的研究资料,重新对磺胺嘧啶药厂废水高COD 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应重点分析废水的水质成分,并确定废水高COD 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技术路线按照工作时间顺序,绘制工作路线图(见图2):图2 工作路线三、工作内容污水水样分析结果:(见表1)表1 水样编号水样名称水样编号采样日期水样来源送检人原水样1# 20100104ys1# 20100104 出厂原水原水样2# 20100107ys2# 20100107 出厂原水电催化出水20100107dch 20100107 原水水样2#电催化处理后出水微电解出水1# 20100107wdj 20100107 电催化出水再微电解处理后出水原水样3# 20100125ys1# 20100125 出厂原水微电解出水2# 20100125wdj 20100125 原水水样3#微电解处理后出水3.1水质分析为了解各水样的水质特征,我们采用一系列方法对水样的水质组成成分和相关性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见表2)表2 水样成分调查表水样号20100104ys1# 20100107ys2# 20100107dch 20100107wdj 20100125ys1# 20100125wdj 备注pH 5.25 5.45 4.37 11.14 - pH计电导率(µs/cm)2300 2360 1680 4060 - 电导仪COD(mg/L)10657 13370.4 10151.6 8666 - - 重铬酸钾法BOD(mg/L)8626.3 - - - - - 稀释接种法SD(mg/L下同)- 72.4771 67.45784 13.1527 55.57186 22.79834 液-质联用仪Na+- 174.4 196.761 2726.338 - - 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美国PE Ca2+- 2956.09 2244.821 4366.177 - -5300V)Cl-- 547.5 243.235 267.455 - - 硝酸银沉淀滴定SO42-- 172.4 1596.749 4957.604 - - 钙镁合剂EDTA滴定NH4+- 866.1 46.74 - - - 甲醛法酸碱电位滴定CH3COO-气相色谱法从以上水样的COD可以看出,原水的COD在10000mg/L左右,电催化法处理废水COD并没有明显下降,而微电解法处理废水COD只下降了35.2%,这两种方法对COD的去除并无很好的效果;通过水质成分的分析,发现CH3COO-离子的浓度含量很高而且原水的PH值呈酸性,所以初步认为CH3COO-的浓度与废水的COD密切相关;用液质联用仪对磺胺嘧啶在水样中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废水经过电催化处理后,磺胺嘧啶的去除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继续经过微电解处理后,磺胺嘧啶的去除率达到了81.9%,而我们用微电解法直接处理废水,磺胺嘧啶的去除率也达到了59%,可见微电解法对废水中磺胺嘧啶的去除效果显著。

(图形分析)(实验数据出来形成图表)3.2COD贡献值的判定3.2.1醋酸钙的COD贡献值根据附表1可知,废水中主要成分有醋酸钙、磺胺嘧啶、氯化钙、硫酸钠、醋酸铵、醋酸。

其中醋酸钙占 3.12%,在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高(除水外),因此我们设想醋酸钙在废水中的贡献值最大。

为确定此设想,我们按原水样的醋酸钙浓度配制成纯溶液,测定其COD值。

用重铬酸钾法测得试验数据如下:(见表3)表3 醋酸钙纯溶液COD测定表水样号20100104ys1# 3.12%醋酸钙纯溶液(平行样1)3.12%醋酸钙纯溶液(平行样2)COD(mg/L)13370.4 22750 23250由上表可知,醋酸钙纯溶液COD高达23000mg/L,而废水COD在10000mg/L 左右,芳香族有机物却不易被氧化,嘧啶不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有机物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而醋酸钙是一种直链脂肪族化合物,它的纯溶液可以被重铬酸钾完全氧化,在废水中存在带有苯环和杂环的磺胺嘧啶和其他无机组分,对重铬酸钾的氧化造成干扰,所以造成纯溶液与废水的COD差别。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确定醋酸钙在废水中的COD 贡献值占相当的组分。

但由于此废水是磺胺嘧啶药厂的废水,废水中的磺胺嘧啶对COD也有可能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测磺胺嘧啶的贡献值。

3.2.2磺胺嘧啶COD贡献值3.2.2.1水样中磺胺嘧啶的含量磺胺嘧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中几乎不溶,我们采用液-质联用仪对磺胺嘧啶在废水中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如下:(见表4)表4 各水样中磺胺嘧啶的浓度水样号磺胺嘧啶(ppm)20100107ys2# 72.477120100107 dch 67.4578420100107 wdj 13.152720100125 ys# 55.5718620100125 wdj 22.798343.2.2.2磺胺嘧啶的COD贡献值从以上结果看出,第一批原水水样的磺胺嘧啶含量是72.48ppm,我们配制了75ppm的磺胺嘧啶纯溶液,用重铬酸钾法测其COD只有135mg/L,可见磺胺嘧啶在废水中的COD组分很小。

3.2.3磺胺嘧啶的浓度与COD贡献值的关系为了解磺胺嘧啶与COD的关系,我们配制25mg/L、50 mg/L、75mg/L和100 mg/L的磺胺嘧啶悬浮液,用重铬酸钾法测其COD,并绘制成曲线。

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见表5)表5 磺胺嘧啶COD贡献值测定表25ppm 50ppm 75ppm 100ppm COD52.04 79.22 135.02 131.25(mg/L)图3 磺胺嘧啶COD变化曲线由于磺胺嘧啶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所以磺胺嘧啶的溶液呈悬浊液,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COD并没有因为磺胺嘧啶浓度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

但是COD 值的变化不大,而且废水中磺胺嘧啶含量很少,磺胺嘧啶对COD贡献值很小,不是废水COD高的主要因素。

四、试验结果讨论根据以上的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磺胺嘧啶药厂废水的COD高与磺胺嘧啶的存在并无太大关系,而醋酸钙(主要是醋酸根)的COD贡献值在废水各组分中贡献值最大,所以我们认为废水中醋酸根离子是导致废水高COD的主要原因。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原水中BOD/COD=0.57>0.3,可生化性良好。

电催化处理方法对COD的去除率和对磺胺嘧啶的去除率都不高,而且工程投入较大;而微电解处理法对COD去除率为35.2%,去除率较低,但是经过电催化+微电解的出水,COD的去除率为68.3%,磺胺嘧啶的去除率达到了81.9%,所以,为了使出水的COD降低以提高其可生化性,而且预处理后的磺胺嘧啶浓度不致影响生化处理阶段,我们认为采用电催化+微电解的组合工艺才能得到显著效果。

结果还发现,直接采用微电解法处理废水,可以使废水中磺胺嘧啶的去除率达到59%,但是是否会影响生化处理阶段的微生物的生长还未知,需要对磺胺嘧啶关于微生物的毒性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结论对磺胺嘧啶废水的物化处理建议采用电催化+微电解的组合工艺五、下阶段的工作安排使用UASB 、IC 、A/O MBBR 工艺对磺胺嘧啶关于微生物的毒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