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_刘泰隆 (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谈谈宋初三体。
(1)“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们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全集70个诗题中,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咏物诗本是闭门觅句的诗人最喜爱的题材,即使缺乏诗情也能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无穷的诗题,所以西昆集中此类题目甚多。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
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简述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
(1)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
(2)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1.简洁直接:鲁迅的语言简练,直接表达思想,不喜欢冗长的修
辞和华丽的辞藻。
2.锐利批判:鲁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
丑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3.原汁原味: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融
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4.独特的幽默感:鲁迅的作品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诨,
通过幽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
5.反叛精神:鲁迅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对传统观
念和权威进行了挑战,呼吁人们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
6.感人肺腑:鲁迅的语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社会的关切。
旧体诗和新诗的知识点介绍

【导语】诗乃⽂学之祖,艺术之根。
诗是⼀种阐述⼼灵的⽂学体裁,⽽诗⼈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定的⾳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凝练的语⾔、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度集中地表现社会⽣活和⼈类精神世界。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旧体诗和新诗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旧体诗 1、古体 古⼈在齐梁体以前都是算是古体诗,齐梁时期开始发现了四声与平仄,当时的永明体可以算是不完全成熟的格律诗。
这⼀时期的格律诗,⼤多缺少黏连,其他格律诗的要素⼤多具备,当然也有⽆意间完全符合格律的诗,如阴铿的排律。
古体诗不仅仅在隋唐以前,包括隋唐以后的不合律的诗都是古体诗。
2、近体 在唐朝格律诗定型,符合格律的诗我们称之为近体诗,也叫今体诗,不符合格律的诗我们称之为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
初唐和盛唐时期,都有不少不完全合律的格律诗,如李⽩⼋句完全不对仗的五律:⽜渚西江⽉;崔颢半古半律的:昔⼈已乘黄鹤去。
奠定唐朝格律诗的三个重要任务时沈佺期宋之问杜审⾔;早于他们的王绩有⼀⾸五律《野望》,常常被各种选本录⼊,最为初唐格律诗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还,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3、近体诗四要素 平仄、押韵、对仗(绝句不需要)、黏连 旧体诗各种分类 1、绝句有古绝句、律绝句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绝句不需要必须对仗,但是其他三个要求缺⼀不可。
2、⼋句诗 1)⼋句有古体诗也有格律诗,古体诗如杜甫(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2)⼋句的格律诗被称为五律(五⾔)和七律(七⾔),如王绩的《野望》是五律,杜甫的秋兴⼋⾸都是七律: ⽟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泪,孤⾈⼀系故园⼼。
寒⾐处处催⼑尺,⽩帝城⾼急暮砧。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
(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14.词源:(1)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
(3)他在书中精研词的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诸宫调:15.诸宫调(1)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2)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
(3)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鲁迅笔风的特点

鲁迅笔风的特点
以下是 8 条关于鲁迅笔风特点的内容:
1. 鲁迅的笔风那叫一个犀利呀!就好比一把锐利的剑,直刺向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像《狂人日记》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可不就是毫不留情地撕开那虚伪的面具,问咱普通老百姓敢不敢这么直接地表达?
2. 他的文字极具讽刺性哟!那感觉就像是冬天里的寒风,冷冽地刮着,让人不禁打个寒颤。
《阿 Q 正传》里对阿 Q 那种自我安慰法的描写,不就是在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嘛,多形象啊!
3. 鲁迅笔风还很深刻呢!仿佛是在挖掘一口深井,越挖越让人惊叹底下的奥秘。
《药》中对国民性的思考,这难道不深刻吗?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作家能做到的呀!
4. 他的语言好质朴啊!就像咱平日里唠嗑一样自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多亲切呀,不就是咱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嘛,难道你不觉得熟悉?
5. 鲁迅的描写细致入微哇!仿佛拿着一个放大镜在观察世界。
在《故乡》里对闰土形象的刻画,那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生动,这不是厉害是什么?
6. 他的笔风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呢!有时愤怒,有时悲哀。
《记念刘和珍君》里那满满的悲愤,能不感染人吗?你能无动于衷?
7. 鲁迅的行文很有节奏感嘞!有时急促,有时舒缓。
读《孔乙己》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听一首节奏多变的曲子,多带劲呀!
8. 他的风格独树一帜呀!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那么耀眼,那么特别。
有谁的笔风能像他这样让人过目不忘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鲁迅的笔风独特且极具魅力,犀利、讽刺、深刻、质朴、细致、情感强烈、有节奏感、独树一帜,这些特点让他的作品成为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啊!。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篇一:鲁迅散文诗的特点】散文诗的写法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
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
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抒情色彩十分强烈。
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散文诗有如下一些特点:1.是诗歌的一种,本质上属于诗;2.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3.篇幅短小,情感浓重,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音乐美;4.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押韵,有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5.语言隽永,内容浓缩,耐人寻味。
首先谈谈散文诗的抒情性。
抒情自我是抒情诗和散文诗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因此,散文诗中的抒情性,指的是抒情自我,它融汇着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和美学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寓情于景或是阐理说趣,都是诗人自我的反映。
散文诗就是一种用十分自由的形式来抒写诗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思绪和情绪。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且引用一些散文诗的经典作家在创作散文诗时,谈他们如何“以情入诗”的: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诗人屠格涅夫在晚年创作的散文诗集(第一部分51首)最初以“暮年”为总标题发表于《欧洲导报》1882年第12期时,卷首有个极简短的“致读者”的话:“我的友好的读者,请不要一口气读完这些散文诗:也许,你开始觉得有点枯燥——那就把手中的书放下。
但你要零星地读:今天读一篇,明天读另一篇,——其中有的篇节,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
”这“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自然是情感的激荡、共鸣,是那些能够撩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生命抒唱。
屠格涅夫说,他的散文诗是“给自己和同情这一类东西的不大一圈子的人写的”,是“纯属个人情感性的”(1882年,屠格涅夫《给格列戈罗维奇的信》)。
屠格涅夫在他的晚年,用一种极轻便的形式和简洁的文字(即散文诗)记录下自己的种种感受和思考,他的孤独,他的哀愁,他的思考,他的反省,他的爱情,他的怀念,总之,都是他的“灵魂的抒情性的激荡、梦幻的波涛和意识的惊跳”。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3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文章前期只着重于言辞犀利。
后期杂文将人的行为放在现实的环境下予以审视,是执著于现在的剖析,后期更多用于反语,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特点和艺术特色出发,分析比较了鲁迅前后前杂文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杂文;前期;后期;艺术特色一、鲁迅及其杂文特点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毛泽东给予鲁迅的评价。
这三“家”,不是并列的,各自孤立的。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为前提条件的;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又主要是通过文学家的鲁迅得到体现的[1]。
鲁迅在文学史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更由于他的杂文。
因为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2]。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
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
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学体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 VERSITY1998年12月20日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刘泰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桂林,541004)摘要根据桂林文化城时期木犀5鲁迅氏的旧诗6和王亚平5鲁迅先生的诗及其诗论6两文提出的论点,综合提炼为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练。
鲁迅旧体诗风格从青年到晚年既是发展的,又有相对地比较稳定的一贯性。
关键词鲁迅;风格;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练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在5鲁迅先生的旧体诗6中指出:鲁迅/诗中的词藻和句法丽处甚至使人想到李义山,但是粗犷处又有些像南宋的刘后村;两种极不相同的风格在这里结合起来0(5冯至诗文选集6)。
这话说得很正确而且给我们很多启发。
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鲁迅旧体诗的风格就是李义山与刘后村诗风的结合,因为冯至所谈的只是鲁迅旧体诗词藻句法的丽与粗犷的特点,至于鲁迅旧体诗的整体风格却是很复杂的,它是鲁迅生活经历、立场观点、思想性格、艺术修养在鲁迅旧体诗的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所体现的特点。
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
然而,细读发表于1941年11月5日5诗创作6(桂林)第5期木犀的5鲁迅氏的旧诗6和1943年3月1日5文艺批评6(桂林)第2期王亚平的5鲁迅先生的诗及其诗论6,虽然都有不足,有的论点还比较含隐,但加以提炼和综合却颇全面,可以体现桂林文化城对于鲁迅旧体诗主要风格特点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认识。
以下分六点进行论述。
第一,深刻。
木犀说:/读过鲁迅氏诗作的人,都不免有这种感觉,就是他的诗是强烈的,深刻的。
它所遗留在我们脑里的印象很不容易消灭。
0王亚平也说:/鲁迅先生的旧诗是非常深刻的。
0这是确论。
鲁迅旧体诗的深刻表现于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真实,更深入发掘和画出了人的灵魂,即使个人生活的主题也发展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题,含意深广,有卓识远见,甚至饱含哲理。
5阻郁达夫移家杭州6就是例子。
在这首诗中,鲁迅没有把郁达夫移家杭州仅仅看作个人居处的问题,而是看作是风云变幻的年代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应该写些什么,鲁迅不是信笔写来,而是深入发掘郁达夫的思想灵魂,识穿郁达夫既有热爱祖国、同情革命、向往光明的一面,又时有失望、感伤、动摇的一面,1932年面对反革命势力的猖獗,就开始产生隐退思想。
鲁迅在诗中针对郁达夫企图遁世索居的思想灵魂,用随意谈心的方式,委婉地详细地摆列移居杭州的诸多不利。
可以说,鲁迅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灵本文于1998年7月1日收到。
魂也呈献出来了,他以自己为例说明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到广阔的革命斗争中去,/风波浩荡足行吟0。
全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深广,对反动统治者的习性、传统上溯至唐末五代以至春秋时代,谈受到冷遇人士遍及抗敌名将和隐居处士,对处理周围环境既指出怎样看待安逸生活,又指出怎样去认识参加激烈的革命斗争,这些都饱含社会真理以至人生哲理。
全诗的中心)))反动统治阶级特别凶残和容易消磨人的志气的杭州是不适于郁达夫移居的地方,只有投身于革命风波中才是出路。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至诚诤言,可惜郁达夫当时没有接受这个规劝,后来他在5回忆鲁迅6中沉痛地提及此事:/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
0元人吴师道在5吴礼部诗话6中谈他初读杜甫5兵车行6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0句,觉得很平常,后来经历的世事多了,认识深了,再读这一句时不由不感慨地说:/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0。
郁达夫夫妇当时将鲁迅这首诗曾经很郑重地裱挂在他们的杭州/风雨茅庐0中,大约只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吧,只有在他们移居杭州吃尽苦头之后/始知此语之信0)))这首诗是智者的远见,是科学的预见。
在5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0)6、5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0)6等诗中揭露国民党政权必然灭亡,在5赠画师6、5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0)6等诗中歌颂红色根据地才有最光明的前途,人民革命胜利必然到来,都表现了对国内政治斗争的深刻预见。
在5题三义塔6等诗中唱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0等名句,更表现出在中日友谊的这一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博大胸怀和极其深刻的科学预见。
这些都越来越为历史所证实,也已为不少人所论证,恕不赘述。
其实一般人心目中很平常的如5教授杂咏6诗,只要细心体会,其内容也几乎深刻到揭露和讽刺了在知识分子身上所表现的中国人/愚0的方方面面。
第二,沉郁。
木犀指出:鲁迅的/感情是深沉的0,同时又/是最知道怎样更有效地去使用和表现那种珍贵的感情的,他是一个在外貌的冷漠里燃烧着热情的艺术家0。
他甚至认为/他那沉郁的热情和芳贞的怀愫0在诗歌里表现得比别种作品更为突出。
我认为这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5惯于长夜过春时6就很足以说明鲁迅旧体诗的沉郁风格的特点。
这首诗云:/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0它将对反动派的揭露和对左联五烈士的悼念、内心深沉的悲痛和难抑的愤怒浑然融为一体,达到了至为感人的程度。
让我们领略一下诗中抒发的一重更比一重令人悲愤之情。
/春时0即春天,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我认为在本诗中特指春节。
1931年的春节(2月17至19日)正是柔石等殉难(2月7日)之后鲁迅仍在花园庄避难的期间。
春节是炎黄子孙每年最盛大最欢乐的传统节日,可是鲁迅却是在暗如/长夜0的避难环境中度/过0的,此为令人悲愤之一也。
这种痛苦生活并非只经历一次二次,而是早已/惯于0即司空见惯了,此为令人悲愤之二也。
这种痛苦生活过去只限于自身遭受,现在还连累及爱妻,甚至连刚出生一年零三个月的儿子(海婴)也一同受罪,此为令人悲愤之三也。
过去青壮年时期遭受这种生活,而今到了双鬓白发的老年也仍受这样的折磨,此为令人悲愤之四也。
自己全家遭罪已经够苦,远在千里的老母听到讹传自己被捕暗自饮泣,又造成自己更大的不安,以致在梦里还依稀看到/慈母泪0,此为令人悲愤之五也。
第四句写占据全国大小城池的大小军阀,今天这个上台,明天那个当权,不断变换旗帜,往往一夜惊变,死尸遍野,更为令人悲愤之六也。
第五句写而今柔石、白莽等又惨遭杀害变成/新鬼0,更为令人悲愤之七也。
第六句写自己手无寸铁,只能拿着一枝/金不换0的毛笔,/怒向刀丛觅小诗0进行抗争,更为令人悲愤之八也。
第七句说这抗争的诗虽然吟成了,但低头深思,在这/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0的中国哪有发表的地方呢,此更为令人悲愤之九也。
末句的/缁衣0即黑衣,指代封建社会的奴隶和罪人,是鲁迅的自况;/月光如水0暗喻冷酷凶残的白色恐怖。
这整句是说自己冒着最大危险,尽了最大努力进行抗争,在反动派的势力仍占很大优势的环境里,自己还是受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此更为令人悲愤之十也。
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悲愤,开头的/惯于0两字既表现反动派施加迫害的经常,也显示鲁迅对之高度的蔑视。
第五句的/忍看0两字,既表示对柔石等青年战友殉难的深深痛惜,更写活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恨入心。
第六句的/怒向刀丛0四字,真实地写出了白色恐怖的严酷景象,更活生生地表现了鲁迅勇敢战斗万死不辞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末句的/照0字, /把-降临.身边的白色恐怖的沉重之感、怨愤之情、切肤之痛、仇雠之恨、战斗之思最高度地概括了进去。
0(谷擎一语,转引自张恩和编著5鲁迅旧诗集解6,第136页)所以,这首诗的感情似火,但不是烈焰冲天的森林烈火,而是白光闪耀的激发火箭飞天的火团;这首诗的感情如水,但不是千丈悬崖的瀑布,溅沫四射,而是宽阔无涯的大海,深沉蕴积。
此外,5无题(/烟水寻常事0)6、5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0)6、5亥年残秋偶作6等诗,也都是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第三,峭丽。
木犀说:/有些束缚于旧传统的诗论者,对于鲁迅氏的旧诗,也许要觉得有些突兀生硬的地方。
这种所谓突兀生硬,,较正确的看法,恐怕应该把它当作和他的全部思想、艺术深切的表现着的东西。
,,正是他的作品一种必然的风格,它不但不是一种缺点,而且正是一种值得注目的特色。
0我认为,鲁迅旧体诗/这种所谓突兀生硬0的特色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峭0。
木犀又说:鲁迅旧体诗有/一种坚实的深沉的华彩。
那是幽兰之香,美玉之色0。
我认为这就是/丽0。
王亚平将/古峭0作为鲁迅旧体诗的第一个特点,我则认为,鲁迅旧体诗确有形式古朴、词语古雅的,但要看到也有形式活泼、语言通俗的,因此说鲁迅旧体诗有风格古峭的是可以的,笼统说鲁迅旧体诗风格古峭似欠确切。
然而,王亚平指出,鲁迅旧体诗的/诗句都非常峭拔0,许多诗/意境极为冷峭0,/有较为峻丽的文字0。
这些又是说得很准确的,鲁迅旧体诗峭丽的风格正包含这样的三个特色:诗句峭拔。
鲁迅旧体诗笔力雄健,其诗句往往有如天外飞来的高山,拔地而起,令人惊愕。
这种诗句最常见于首句或第一联,例如:/灵台无计逃神矢0,/万家墨面没蒿莱0,/云封高岫护将军0,/奔霆飞火票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0,/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0,/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0,,都有如万丈喷泉,势欲冲天。
有些诗篇的开头表面平实,实则陡峭,如/文章如土欲何之0,/大江日夜向东流0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因为这些诗句或表现了有如寒风怒涛般的激切情绪,或表现了大浪淘沙、冲击一切沉渣腐污的磅礴气势。
鲁迅的绝句第三句和律诗第三联也常有陡峭的诗句。
例如/岂惜芳馨遗远者0(5送O1E1君携兰归国6)、/到底不如租界好0(5二十二年元旦6)、/愿乞画家新意匠0(5赠画师6)、/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0(5惯于长夜过春时6)、/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0(5学生和玉佛6)等等诗句,在各自的诗中都很容易使读者有奇峰突起之感,上面所引述两首律诗的第三联则更容易使人从中感受到诗人仿佛要拍案而起的愤激之情。
另外,鲁迅旧体诗中的倒装句特别显得陡峭挺拔,例如5阻郁达夫移家杭州6中的/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0、5亥年残秋偶作6中的/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0,由于句子的倒装,使人读来倍感触目惊心。
意境冷峭。
冷峭也称冷峻。
这是诗人热爱社会人生达到本质的把握的冷静严正深刻的艺术表现。
鲁迅旧体诗的冷峻风格特点早于1901年写的5庚子送灶即事6就已露端倪;1912年写的5哀范君三章6初步形成;30年代初期写的5无题(大树多钩棘)6、5题3呐喊46等诗进入成熟; 1935年写的5亥年残秋偶作6达到最高峰,是鲁迅旧体诗/意境极为冷峭0的代表作。
这首诗说:/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0整首诗表现冷气逼人,/秋肃0、/金风萧瑟0、/梦坠空云齿发寒0,一层深入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