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歌》的由来

合集下载

刘伯温《烧饼歌》算尽大明三百年

刘伯温《烧饼歌》算尽大明三百年

中华数千年历史,聪明才智之人数不甚数,洞察天机、未卜先知的大贤也不在少数,例如钓鱼的姜太公、战神之祖鬼谷子、隆中对的诸葛亮、大唐第一军事徐茂公等等,这些人都有通天彻地之能。

今天阿婷说历史给大家讲一个人物——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他的一首《烧饼歌》算尽了大明三百多年的历史命运,到底是否真有其事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就是烧饼,当年他被关入大牢,饥寒交迫之际,马皇后把烧饼塞在胸里带进去给他吃,而马皇后自己的胸脯却被烫伤,所以尽管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但他对烧饼仍有一份独特的热爱。

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当早餐,刚咬了一口,就有内监通报:“国师刘基觐见!”朱元璋突然来了兴趣,打算戏耍他一番,于是把咬过一口的烧饼用大碗盖住。

刘伯温一到,他就问:“先生神机妙算,可知这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一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是被您咬过一口的烧饼”朱元璋惊叹道:“没想到我朝之中竟有像爱卿这样博学的异人,真乃我大明之福啊!”随后君臣双方就着这个烧饼展开了谈话。

朱元璋问:“大明后世如何:朱家可长享否?”刘伯温答:“吾主万子万孙,何足问也?”朱元璋问:“自古万物有荣有枯,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

”刘伯温答:“泄露天机,臣罪非轻也。

”朱元璋道:“朕今赐你无罪,但说无妨!”于是刘伯温摊开笔墨,写了三首诗,永载史册、预知未来的《烧饼歌》就此诞生。

《烧饼歌》之一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

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

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

这首诗里包含了大明朝的三大未来历史:“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谋朝篡位,建立一个永乐王朝;为了驱除鞑虏,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兵败被俘,大明差点亡国;尽管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但最终大明还是胜利了,明英宗也回来了,大明王朝也重开了国运。

烧饼歌下

烧饼歌下

《烧饼歌》明清预言简解(下)作者:dzq007提交日期:2008-5-16 23:43:00 | 分类: | 访问量:21《烧饼歌》明清预言简解(下)清军入关《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基曰:“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

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李自成在北京还没有站稳脚跟,辽东总兵吴三桂便引清军入关,将李自成赶出北京。

真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历史的进程有时让人应接不暇。

“桂花结得好英雄,拆缺长城尽效忠”中的“桂”指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拆缺长城)迎接满清军队。

“摘尽李花枉劳功”暗指李自成的势力也不会长久。

吴三桂被清庭利用消灭明朝残余势力,被封为平西王,派驻云南。

后来吴三桂在地方上扩大势力,威胁到了清庭统治。

于是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因此又起兵反清。

双方交战六年,最后吴三桂病死衡州,余部瓦解。

这段历史刘伯温概括为“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

“水浸月宫主上移”也是字谜,“水浸月宫”:左边三点水,右边“月”字;“主上移”:右上角为“主”;“月”当然应当在右下角。

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

真是“周家天下有重复”,转眼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

看历史变迁,王朝更迭,不明白的人觉得惊心动魄,明白的人觉得索然无味。

身在其中,机关算尽,谁知尽在天算之中。

人往往觉得自己由于努力而得到什么,其实都在安排之中。

刘伯温毫不停顿的说着天机,明清交替的历史也只是一带而过;朱元璋听的是云里雾里,还以为在说自己的天下。

当刘伯温说到“二十三人八方居”,朱元璋以为自己天下被众人分了,急忙问:“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刘伯温只好如实回答说:“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 朱元璋大惊失色,问是谁取了大明天下。

刘伯温便进一步讲他对清朝的预言。

事实上满清入主中原后,马上就带来生灵涂炭。

烧饼歌全文解读

烧饼歌全文解读

烧饼歌全文解读
烧饼歌是一种预言歌,相传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做。

以下是烧饼歌全文解读:
1、朱元璋将烧饼用碗盖住后,命人宣其进殿。

刘伯温行君臣之礼后,朱元璋问到:“先生精通易理,猜猜这碗中是什么?”刘伯温掐指一算,答到:“有点像太阳,又有点像月亮,您咬下一口去,是个可以吃的”。

打开碗一看还真是。

2、朱元璋随即问大明江山以后会怎么样啊?刘伯温说:“天道循环,万岁爷您多子多孙,又何须问呢?”朱元璋说:“虽然自古朝代兴亡都有定数,但这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唯有才德兼备之人方可坐拥天下,说来听听没什么大不了的,多少简单扼要的说点”刘伯温说:“泄露了天机,臣是要犯死罪的,万岁爷您要宽恕臣的死罪,臣才敢冒死说上一说。

”虽然大明的太子是您的嫡子,是有才干之人,可还是要留心,以防如太阳西沉啊。


3、朱元璋说:“如今朕的都城防守异常严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伯温说:“臣看来虽然这都城的城墙坚固,防守没有疏漏,感觉没什么问题,只是恐怕有燕子会飞进来。

”烧饼歌预言了明朝之后几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其语言隐晦,许多人对其解释不同,因此存在多种解读。

烧饼歌的由来的故事

烧饼歌的由来的故事

烧饼歌的由来的故事烧饼歌是刘伯温的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

为什么刘伯温会创作烧饼歌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烧饼歌的由来的故事吧!《烧饼歌》的由来明太祖朱元璋建政后,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

他知道辅佐自己打下天下的刘伯温是深明数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刘伯温询问有关将来的事情。

朝代更替自有定数,天机更不可轻泄。

但是朱元璋毕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刘伯温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诗歌。

据称刘伯温面君之时正赶上太祖吃烧饼,所以称之为《烧饼歌》。

故事是这样的:明太祖一日呆在内殿,正在吃烧饼。

刚吃了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来见。

太祖用碗将烧饼盖住后,将刘基召進内殿。

礼毕,太祖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算了算,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打开碗,果然如其所说。

太祖十分佩服,就继续问道:“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 ”刘基答道:“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历史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江山是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为止的,此后便是满清王朝的天下。

祟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而死,明王朝宣告灭亡。

而这个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钧)万历皇帝的孙子。

很明显,刘基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是一句双关语,表面上是一句恭维话,说明朝江山将会传至千秋万代,实际上是明确预言:明朝的江山将会传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为止。

这里可以看到刘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问题,准确预言了未来。

太祖说道:“虽然是这样,但自古兴亡原有定数,况且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享用。

你但说无妨。

”刘基说:“泄漏天机,我的罪会很重。

请陛下恕臣不死之罪,我才敢冒奏。

”太祖随即赐给了刘基免死金牌。

这样刘基才对以后的几百年作了预言,包括“土木之变”,“宦官乱政”,“清军入关”,“汉人剃法”,“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后的事,这就是著名的烧饼歌的内容。

介绍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道人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白话文详解

刘伯温烧饼歌白话文详解

刘伯温烧饼歌白话文详解简介刘伯温烧饼歌是一首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统曲艺表演节目,以叙述刘伯温烧饼故事为主题,采用白话文表达。

烧饼是中国传统的糕点之一,也是北方地区非常受欢迎的早餐食品。

刘伯温烧饼歌通过歌唱的形式,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刘伯温制作烧饼的过程,并传承了这段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刘伯温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军事家,他是北魏末年和北周初年的重要人物。

刘伯温在北方地区广为人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还以其儒雅风度和温厚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敬爱。

据传刘伯温在北国时,经常会亲自制作烧饼招待士兵和百姓,因此他的烧饼制作手艺非常出众。

制作过程刘伯温烧饼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原料刘伯温烧饼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芝麻、红糖和食用油。

面粉是制作烧饼的主要原料,选用优质面粉能够制作出更加香脆可口的烧饼。

芝麻是刘伯温烧饼的特色配料之一,可以增加口感和风味。

红糖是烧饼的甜味来源,食用油则用于炸烧饼。

2. 和面将面粉和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

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水的用量,使面团不太干也不太湿。

如果面团太湿,可以适量添加面粉;如果面团太干,可以适量加入水。

揉好的面团要醒发片刻,这样可以使面团更加松软。

3. 擀面皮将面团分成若干个小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皮。

擀面的技巧是将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用稍大的力度由上往下擀。

擀出的面皮要薄而均匀,一般的厚度在2-3毫米左右。

刘伯温烧饼的特色之一是面皮的酥脆口感,因此擀面的过程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薄度。

4. 涂酱将擀好的面皮涂上一层红糖,再撒上一层芝麻。

刘伯温烧饼的酱料是经过精心调配的,口感丰富且各个味道都能得到充分展现。

红糖的甜味和芝麻的香味相结合,既满足了糖分的需求,又增添了烧饼的口感。

5. 卷起切断将涂有酱料的面皮从一边开始轻轻卷起,形成长条状。

然后将长条状的面皮切断成若干小段,每段长度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一般在10-15厘米左右。

6. 炸制烧饼取一平底锅,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烧热后将卷好的面团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炸制。

《烧饼歌》的来历与出处

《烧饼歌》的来历与出处

《烧饼歌》的来历与出处《烧饼歌》的来历与出处所谓的《烧饼歌》⼈⼈皆知,然其来历与出处,相信知者甚少!全⽂共计⼀千九百⼀⼗⼆字,乃四⼗余⾸隐语写成的“预⾔”歌谣。

相传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

他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个精通《奇门》、《六壬》、《易经》…的实⽤家。

不论在军事上还是管理上,他都能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甚⾄传说他还能准确推断500年的历史变化。

素有“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的称号。

朱元璋夺得了明朝江⼭后,开始恐怖滥杀⼤⾂,就连⾃⼰的⼼腹胡⼤海也不能放过。

最后欲杀刘伯温时,因出师⽆名,没法找到借⼝。

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条见不得⼈⼼的“屎桥”——“馊主意”。

⼀⽇,朱元璋叫内侍传军师刘伯温见驾,将⼀只烧饼咬了⼀⼝,⽤碗盖着让其猜。

如果猜错了,可以“欺君”之由定他死罪⽽诛之。

于是对刘基说:“先⽣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运⽤《奇门》、《六壬》等知识掐指⼀算,毫⽆含糊地答⽈:“半似⽇兮半似⽉,曾被⾦龙咬⼀缺——⾷物也”。

明太祖见刘伯温算的很准,于是继续问:“朱家皇朝历时多久”?刘基⼀⼀托出。

当时朱元璋已睡着了,在说到明未亡国之君朱由检,煤⼭上吊之细节时,朱元璋才醒过来,继续追问下去。

于是,演算了清兵⼊关,直⾄慈禧亡国共500年的历史变迁状况,这就是后世流传的《烧饼歌》的来历。

可是,朱元璋听后,当即⽆法下⼿杀害刘伯温,于是明义上放了他,却暗传内侍⾂将城门封锁,欲寻夜机加害。

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本⾝就嫉贤妒能,容不下⽐他强的⼈长期留在⾝边,再加上刘伯温“祸从⼝出”的那些计策,已并⾮安民之计,⽽是权谋之策。

现在江⼭已稳,唯恐他⽇会阴谋政变。

这更令朱元璋⼼存猜忌,不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除之⽽后快。

幸好刘基早已洞悉天机,有备⽆患——运⽤隐⾝术遁出城外,此后不知去向(但也有传⽂,说刘伯温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毒药害死了。

这不合事实,因为刘伯温是个道⼈,绝对不会中招,故不可轻信)。

烧饼歌刘伯温详解[001]

烧饼歌刘伯温详解[001]

烧饼歌刘伯温详解
烧饼歌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广东民歌之一,被誉为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品之一。

而烧饼清香、香脆可口的特点也令人难以忘怀。

在广东的人们心目中,烧饼是一种地道的美食,也是他们文化、历史的载体。

烧饼歌的作者是著名的清朝武术家和文化名人刘伯温。

这首歌曲是表达了刘伯温对广州美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广州街头民众生活的感慨。

歌词简洁、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广州民俗风情。

“烧饼烧饼好香啊,来一只快来一只吧!”。

这是烧饼歌的经典开头。

歌曲接下来的歌词则描绘了广州街头巷尾,售卖烧饼的小贩们生动、逼真的场景。

歌曲歌词中经常出现的“芝麻馅”的悠扬旋律更是让听众们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烧饼歌还让人们了解到了广州的美食文化和街头小贩的生活状态。

在当时,广州刚刚解放后,朴素的烧饼是广州市民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之一。

而小贩们则借着沉稳走调的诙谐口号,卖出了一只又一只的烧饼,驱散了疲惫和饥饿。

可以说,烧饼歌将广州市井的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一曲歌唱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文化历史,为今日的广州文化遗产也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烧饼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美食热爱的歌曲,更是一首承载着当地文化的代表作品。

它的出现,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广州的美味佳肴和生活场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东方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珍视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并传承这样的美好文化。

刘伯温的烧饼歌全文及详解

刘伯温的烧饼歌全文及详解
刘伯温通过诗歌预言了明朝的动荡和混乱,暗示天下将陷入大乱。
乱臣贼子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八千女鬼乱朝纲。”
刘伯温预言了乱臣贼子将扰乱朝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致天下动荡不安。其中“八千女鬼”指的是宦官魏忠贤等人。
明朝灭亡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基曰:“...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
刘伯温预言了明朝的疆域和太子的问题,同时也提醒朱元璋要防范西方的威胁。
都城安危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刘伯温暗示明朝都城虽然坚固,但仍需防范内部的变乱,如“燕子飞来”可能指的是内部势力的崛起。
天下大乱
随作歌三首:“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天下大乱矣。”
刘伯温进一步预言了明朝的灭亡,指出虽然明朝统治已久,但内部矛盾重重,民不聊生,最终将导致明朝的覆灭。然而他也提到明朝的“气数未尽”,暗示明朝的灭亡还需要一段时间。
后续预言
后续内容中,刘伯温继续预言了清朝的崛起和灭亡,以及未来的历史走向。这些预言涉及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含义。
刘伯温的预言涉及清朝的崛起和灭亡,以及未来的历史走向。这些预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解读能力才能理解其含义。
刘伯温通过占卜猜测出碗中物品是烧饼,朱元璋因此对其深感佩服,开始询问天下后世之事。
明朝命运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刘伯温用“万子万孙”来暗示明朝的统治将延续很长时间,但实际上也隐含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和灭亡。
预言细化
基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饼歌》的由来
如果不看内容,只听“烧饼歌”这三个字,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卖烧饼的人唱的歌,或者是制作烧饼方法的歌谣。

这篇神秘的预言之所以会叫做《烧饼歌》,就是因为这篇预言是以对话的方式写成的,对话的起因是从一块烧饼引起的,是从一块烧饼谈起来的,谈话内容又如“歌”的形式体现的,所以后人才称之为《烧饼歌》,其实原名是《帝师问答歌》。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成祖朱元璋即帝位于应天(今南京),国号为明,建元洪武。

一天朱元璋在朝上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创业建国、功垂万世,应该为他们举行祭祀才是啊。

”朱元璋本是平民帝王,自己觉着也有点不太自然,为了显示自己和历代帝王一样高贵、也是正统的帝王,就想出了这个祭祀历代帝王的主意。

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后,朱元璋带领众大臣来到历代帝王祠(刘伯温虽然有病也跟随着),亲自给每一位神像逐个献酒一杯。

只有走到汉高祖的神像前面时,特别献了三杯酒,并笑着说:“高祖啊高祖,这里的其他各位都是有根基的,所以能继承大统、君临天下。

只有阁下和我,同样没有丝毫根基,以一介布衣、赤手空拳、跃登大宝,实在难得,多敬你两杯吧。


出了历代帝王祠,顺路来到历代功臣祠。

朱元璋在一座神像前停下来问:“这是谁呀?”
“张良(字子房)。

”有个大臣答到。

朱元璋听了,带着不高兴的口吻说:“阿(e)?他就是张良?!当时人称的‘三杰’,他是三人中最得汉高祖信任的人,韩信封王,他明知不妥,却不能谏阻。

后来韩信犯错,他又不能保护。

他怎么能算功臣呢?”
前面说过,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刘伯温也一向以张良、诸葛亮自居。

他想张良和自己一样,当初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功劳不小,现在看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态度竟然如此,看来朱元璋是个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人,于是蒙生了退出朝廷的心思。

虽然要退出朝廷,回到住所还是为大明气数作了一番推算。

几天后,朱元璋正在内殿吃饭,刚拿起一个烧饼咬了一口,内使报:刘基求见。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求见,灵机一动,用碗把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扣住,然后传刘伯温进来。

刘伯温进来见礼后提出告病还乡,朱元璋真情真意也好、假情假意也罢,反正挽留了一番,而刘伯温去意已决。

朱元璋看实在挽留不下来,眼珠一转说:“刘基,你素来善卜,你算算看,这碗下是何物?说对了就准你回家,否则不准。


刘伯温是什么人物,算中高手,他所用的算法是梅花易心的算法,就是利用
时空条件进行卜算,这如何能难得住他,屈指一算便知碗下为何物,于是刘伯温毫不迟疑的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已被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笑了笑没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才说:“就准你回家吧!不过,在你走之前算一算大明朝的气数如何呢?”
接下来就是刘伯温的回答,也就是人们称作的《烧饼歌》,也称《帝师问答歌》。

这就是所谓《烧饼歌》的由来。

这件事情发生在宫廷之内,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呢?没人知道。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大呢?也没人能说清。

在《烧饼歌》中有说明,本“歌”是由刘伯温写下来封在一个锦囊里存放于宫内的,那又是如何流传到民间的,就不得而知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烧饼歌》这个预言绝不是民国年间的产物,更不会是二战期间的东西,如果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伪作,那就绝对不会被《永乐大典》收录。

因此可以断言:《烧饼歌》至少是清朝以前的东西。

再根据《烧饼歌》原有的旁注是注到慈禧太后年代为止的,可以知道《烧饼歌》在清末民初流行过一阵子,但是,必须得先有原著才会有旁注,因此至少在清朝时这个《烧饼歌》就广为流传了。

但它预言的范围却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甚至也远远超越了今天。

《烧饼歌》的正文是对话方式的歌谣体,由于是对话的方式,刘伯温在叙述的过程中屡屡被朱元璋的提问打断,不得不回答朱元璋的话,然后再接着叙述,所在要内容上有多处颠倒或重复。

它从明太祖之后一直说到清朝灭亡,之后还有许多内容,也就是说它预言了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一直不知到哪个世纪。

内容里的话都是藏头藏尾的,每句话都像一个谜语,事情没有发生时谁也琢磨不清是咋回事,只有事情发生后才能恍然大悟。

就是在已经过去年代的事情里面,也有许多句子无法想到是指的什么事;余下部分更令人摸不着头脑,当然无法解开这些谜一样的东西了。

除非这篇预言是哪个江湖骗子的作品,否则在将来是会一一解开的。

但从已经过去年代的事情里面也有无法想到是指的什么事这一点看,如果这个预言是假的,为何写预言时不把以前的事情尽量能对应上,更可显示预言的准确呢?难道这也是骗子的高明之处?
还是大家细细读读《烧饼歌》的内容,慢慢体会吧,也许你能心领神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