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PPT课件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PPT课件

以阴阳五行为认识论、方法论; 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脏腑经络生理 病理为辩证基础; 正邪论为病因病机认知; 辩证施护为护理核心。
(2) 护理方法

通过四诊——评估、 诊断——护理计划、 措施——评价
(3)护理技能

有针灸、推拿、刮痧、 拔罐、薰洗、热熨等; 病后调摄康复, 养生保健, 护理管理、 健康教育、 护理科研等
3、中医护理对象

患者、 健康人群
中医护理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 “防重于治”的原则。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 间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 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 护理
一、整体观念

把人与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作为护理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 于整体护理的各个方面。
一、 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三)中医整体护理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 3、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根据辩证护理评估结果,施以相应护理。 即运用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 析 概括判断疾病为某种性质的“证”后, 据证评估,施以相应护理。
二、病和护理患者的 基本方法, 辨证和施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类同于护理程序。 辨证施护要掌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由脏腑、组织、 器官组成的通过经 络的作用使脏腑与 脏腑,脏腑与各组 织噐官之间发生生 理上的联系成为不 可分割的有内在联 系的有机整体

《中医护理学绪论》课件

《中医护理学绪论》课件

总结词
预防为主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理念,它强 调预防疾病和保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 调理身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的发生。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 的发生。因此,在中医护理中,要注重预 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总结词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受到整体状态的影响。因此,在 中医护理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 等因素,从整体角度制定护理方案。
01
挑战
02
03
04
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 ,实现有效的融合。
需要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 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
需要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不 断优化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
体系。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发展趋势
趋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数字化、智 能化研究与实践。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国际化发 展。
中医护理学的科技化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 用
中医护理学将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临 床护理效率和精确度。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鼓励科研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 护理学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动力。
中医护理学的社区化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的融合
中医护理学将更好地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中 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绪论

《中医护理学》绪论
明清时期,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有专门一节论“将护”。陈实功所著 《外科正宗·痈疽门》中“调理须知”“杂忌须知”两篇,实为外科护理的专篇,详细论 述了疮疡的护理原则。
明清时期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明代吴又可在其所著《温疫论》中,阐 述了温病的护理经验。清代钱襄所著《侍疾要语》是早期关于中医护理的专著。
感谢观看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原则以及各种疾病的护理 与食疗等内容。
南宋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妇科专著,对妇人妊娠及产后护理一一进行了 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
宋金元时期,补脾派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论述了许多有关护理的内容,如 “假令病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养阴派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 出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及疾病中的饮食调护原则,如要“日节饮食”,宜食“谷、菽、菜、 果”等“自然冲和之味”的食物,不宜多食、偏食厚味的食物。
周代宫廷医生中已经有食医(即营养学医师)、疾医(即内 科医师)、疡医(即外伤科医师)、兽医之分,且建立了一套医 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 等防病调护活动。
战国至三国时期,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 一的系统整体观,对以往的医学实践经验和医疗成就进行了认真 系统的总结,初步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
当体表发生创伤时,人们常用泥土、草茎、 树叶等涂敷伤口,以止血止痛,久而久之,人 们逐渐掌握了一些适合于敷治外伤的药物。这 些形成了早期药物外治法护理的萌芽。
二、夏商周至三国时期——中医护理初步形成
夏、商时代,人们已开始注意个人卫生,有了洗脸、洗手、 洗脚、淋浴的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知识 的记载。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 础
目录
•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论 •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 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护 理理论和技术。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通过调理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 况,达到全面护理的效果。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1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 势,通过中医理论和技能,对慢性病患 者进行全面的调理和管理,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中医护理注重慢性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等 方面,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能力。
VS
预防观的实施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健 康教育能力和健康管理意识,能够向 病人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03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论
望闻问切四诊法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判 断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皮肤等来 判断病情。
01
02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排 泄物等来判断病情。
3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强调个体化的 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护理 效果。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中 医理论和技能,促进患者的
康复和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注重康复过程中的 全面调理,包括患者的心理 、生理和社会状况等方面,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1章绪论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1章绪论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医护理走向蓬勃发展,在教育、临床、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积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教育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各种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为中医护理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临床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不断普及,专科专病护理逐步规范,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护理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和决定护理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临床护理。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各个阶段。纵观历代中医文献,许多医家和医著都对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医家和医著如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引膳正要》《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侍疾要语》…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学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统医学,在历史上,它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自古医护不分,护理的职责一般由医者及家属分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理,中医学历来重视护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量的中医文献中,散见“将护”“养护”“调理”“调摄”“侍疾”等关于护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中医药优势的认识不断加深,因此,中医护理突破了这种医护一体的模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绪论(精)

中医护理学—绪论(精)

伤寒杂病论 华佗 张仲景
五禽戏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
隋唐五代、魏晋南北时期

孙思邈《千金方》
首创细葱管导尿法


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甲乙经》
宋金元时期

李东恒《脾胃论》——补土派
朱丹溪《本草衍义》——滋阴派 张从正《儒门事亲》——攻下派


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杰出 贡献
消毒隔离 预防接种 饮食卫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夏春秋 战国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宋金元时期 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独立
萌芽时期(原始社会)
夏春秋时期



(一)个人和环境卫生的改善 (二)饮食卫生 (三)心理卫生 (四)预防思想 (五)其他:按摩、隔离、用酒
战国东汉末年

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辩证施护的理论与措施
中医护理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及独特的 传统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 疗等措施,对老、弱、幼、残者施以辩证护 理,以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及特点
中医药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防治 等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 (2)人与环境相统一 1)自然2)社会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症:症状,是指病人自觉感到的 异常变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 手段获得的形体上的异常体征, 如发热、恶寒等。 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 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 患者体质,发病的气候、季节, 地理环境等不同,表现出证候也 不一样,治疗方法也就不同。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 在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具有同一性 质的证候,则采用同一种方法治 疗。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绪论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绪论

• 异病同护 • 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 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 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 、党参免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 休息,避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 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 关元、长强 症—— 个别、孤立的表象

症状 体征
内在联系的组合
• 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 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 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 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 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 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 豉汤、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若属风热感冒,根据 “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 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 、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中医护理
主讲:李创南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学 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 护 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 新 进展。
•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 本 理论与技术 • 中医护理学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 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人与社会的和谐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
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绪论

中医护理学-绪论
4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时期
作品
主要贡献
一 春秋 战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帝内经》 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等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 汉唐 时期
张仲景《伤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寒杂病论》 提出四时食忌、五脏病食禁、妊
娠食忌等。
5

作品

主要贡献
二 华佗“五禽戏” 开创了我国保育保健的先河。(注:
1912年中华护士会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 并对全国 护校注册。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护士 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 钟茂芳是第一位被选为 学会副理事长的中国护士。钟茂芳认为从事护理
事业的人是学识的人, 应称之为“士”, 故将“nurse”创 译为“护士”, 被沿用至今。那时的理事长由外国人 担任, 直至1924年才由我国护士伍哲英接任理事长。 1922年, 我国参加国际护士会。1925年, 中华护士 会第一次派代表出席在芬兰召开的国际护士会会
我国近代护理概述
我国近代护理学是随西医的传入而起始的。1935年, 在广东省建立的第一所西医医院, 外国人为了利用中 国的廉价劳动力, 以短训班形式培训护理人员。1887 年, 美国护士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1888 年, 在福州开办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首届只招收了3 名女生。那时医院的护理领导和护校校长、教师等多 由外国人担任, 护士教材、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士 的培训方法等都承袭了西方的观点和习惯, 形成欧美 式的中国护理专业。
(3)发展中药用药法, 确立了辨证施护原则, 为后 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金匮要略》 中指出治疗肠痈的患者要求服用大黄牡丹汤时宜 顿服(即将中药一次性较快服完);《伤寒论》 中桂枝汤的用法从煎煮、服药方法、服药后注意 事项、观察服药后的反应、服药后的处理方法及 饮食宜忌均有详细的记载。如服药后应“……啜热 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并应“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等等, 还指出服桂枝汤 治疗期间,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臭恶等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
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
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 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 病的吉凶。
第一节 简史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著作《黄帝内经》
三、理论体系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 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 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黄帝内经》的“顺四 时而适寒暑”理论,指出了 四时养生起居的规律,也是 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
发展新 趋势时

第一节 简史
一、萌芽时期
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 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 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 不少护理知识。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 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第一节 简史
二、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周礼》记载四季发病: “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 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二、辨证施护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二、辨证施护
“同病异护”
• 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 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 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异病同护”
• 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 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五、高潮时期
随着医学的分科, 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 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 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 出;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 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 发展尤为迅速;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 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
第一节 简史
六、发展新趋势时期
“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
第一节 简史
七、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 首次举办,并出版了第 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学 专著《中医护病学》。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三、现代理念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 经》等古医籍的护理精华,
结合实践确立了临床护理学
和辨证拖护的原则。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被称为医之始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
的建立。 《难经》:扁鹊。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
专著。世界药学史上药物 治病的最早记载。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 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 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 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 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 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简史
萌芽时 期
理论体 系确立
时期
高潮时 期
纵深 发展时

第一节 简史
四、向纵深发展时期
晋唐医学兴盛,最重要 表现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 方》名著中。这本书不仅是 医学的巨著,而且也是护理 的经典。书中有护理精湛的 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很重 视医德,强调未病先防。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
第一节 简史
金元四大医家
刘完素 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 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
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针灸术
刮痧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