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4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基础的 任务与内容
一、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 保健、康复等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 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 恢复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6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
25
六、宋金元时期
1.用药护理
《太平圣惠方》
2.饮食护理 《饮膳正要》《脾胃论》《格致余论》 《本草衍义》《小儿方论》 3.起居护理 《保生要录》
4. 外科护理 《卫济宝书》《外科精义》《儒门事亲》
5.妇儿护理 《妇人大全良方》 《小儿药证直诀》
26
《外科精义》
首部护理专论,从六方面专论护理内容: 1.首先提出病室环境宜安静; 2.规定了探视制度 3.注意情志护理 4.强调饮食卫生及营养 5.做好康复护理 6.提出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6
华佗对护理的贡献
1.首创剖腹术的护理
2.倡导“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 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17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脉经》
2.《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
18
《肘后备急方》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1.急救技术 2.创面处理 3.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4.疾病防治 腹水的饮食指导、瘿病和狂犬病的治疗
第三节
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一、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历史与发展之异同 二、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理论哲学背景之异同
三、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护理程序之异同
四、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思维方法之异同
37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基础的 任务与内容
一、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 保健、康复等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 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 恢复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6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
25
六、宋金元时期
1.用药护理
《太平圣惠方》
2.饮食护理 《饮膳正要》《脾胃论》《格致余论》 《本草衍义》《小儿方论》 3.起居护理 《保生要录》
4. 外科护理 《卫济宝书》《外科精义》《儒门事亲》
5.妇儿护理 《妇人大全良方》 《小儿药证直诀》
26
《外科精义》
首部护理专论,从六方面专论护理内容: 1.首先提出病室环境宜安静; 2.规定了探视制度 3.注意情志护理 4.强调饮食卫生及营养 5.做好康复护理 6.提出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6
华佗对护理的贡献
1.首创剖腹术的护理
2.倡导“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 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17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脉经》
2.《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
18
《肘后备急方》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1.急救技术 2.创面处理 3.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4.疾病防治 腹水的饮食指导、瘿病和狂犬病的治疗
第三节
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一、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历史与发展之异同 二、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理论哲学背景之异同
三、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护理程序之异同
四、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思维方法之异同
37
中医护理学(绪论)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
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
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 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 病的吉凶。
第一节 简史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著作《黄帝内经》
三、理论体系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 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 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黄帝内经》的“顺四 时而适寒暑”理论,指出了 四时养生起居的规律,也是 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
发展新 趋势时
期
第一节 简史
一、萌芽时期
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 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 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 不少护理知识。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 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第一节 简史
二、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周礼》记载四季发病: “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 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二、辨证施护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二、辨证施护
“同病异护”
• 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 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 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异病同护”
• 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 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五、高潮时期
随着医学的分科, 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 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 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 出;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 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 发展尤为迅速;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 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
第一节 简史
六、发展新趋势时期
“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
《中医护理学基础》PPT课件

此外他还发明了蜡疗和热 熨法。
三、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 府有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 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宋政府 还把医学校作为一个独立机构纳入国 家官学系统。
在法律上保护病人:“凡同居亲疾 病,辄相弃绝者,杖一百”
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
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创立了脾胃 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 李氏非常重视饮食、劳倦、情志三 者的护理,在其《脾胃论》中有 “用药宜禁论”、“养心神调治脾 胃论”、“饮食伤脾胃论”、“脾 胃将理法”等
2、养生保健护理的发展
《寿世保元》更系统地论述了对养 生及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 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 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 莫生气。任我逍遥过百春。”
5、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清朝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近代最早
的医学院
丁甘仁在上海开办中医院,一边医疗,一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 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也”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 而汗出,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逐渐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 后 备 急 方
腹水病人的护理:“勿食盐,常食小豆 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 对天花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 最早指出用海藻治疗瘿病 在急救方面,指出治疗大失血休克的病 人时应禁食水。
孙氏高度重视养生之道和 食疗,如在饮食和药物选择上, 强调“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 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 后命药” 掌
握 孙氏还首创了脏器疗法
4、饮食护理
《 千 金 方 》
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勿食生菜、生米、勿饮浊酒, 勿食生肉,一切内惟须煮烂。” 并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 人牙齿不败,口香” “食毕当行步踌躇,则食易消。”
《中医护理学绪论》课件

总结词
预防为主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理念,它强 调预防疾病和保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 调理身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的发生。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 的发生。因此,在中医护理中,要注重预 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总结词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受到整体状态的影响。因此,在 中医护理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 等因素,从整体角度制定护理方案。
01
挑战
02
03
04
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 ,实现有效的融合。
需要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 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
需要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不 断优化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
体系。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发展趋势
趋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数字化、智 能化研究与实践。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国际化发 展。
中医护理学的科技化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 用
中医护理学将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临 床护理效率和精确度。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鼓励科研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 护理学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动力。
中医护理学的社区化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的融合
中医护理学将更好地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中 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 精品全套课件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对立的、矛盾的
两层含义 阴阳----相互制约
如寒---热;昼---夜;水---火;动---静。 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
如寒---热;内---外;男---女。 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消阳长”、 “阳 消阴长” ,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见下图)
“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念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 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
李东垣,补土派代表,“补益脾土为治病之要” 张子和,攻邪派,弘扬“汗、吐、泻”三法。 朱丹溪,滋阴派,“病多阴亏”。 公元11世纪:“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世界免疫学先驱。
六、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 明: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戾气”学说。 叶桂《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完善“温热病”的证治。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东方巨典《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录 方11096首,插图1109幅,世界影响最大、最早的 药学专著。 朱棣《普济方》载61000余方,今存最早的古代方书 张仲景《景岳全书》、《类经》。 陈实功《外科正宗》。 傅青山《傅青主女科》。 陈复正《幼幼集成》等。
阴阳失调示意图
阴阳平衡 生理状态
阴盛 实证
阳盛 病理状态
阴虚 阳虚 虚证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
生理调节 平衡点
热寒热 寒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1章绪论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医护理走向蓬勃发展,在教育、临床、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积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教育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各种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为中医护理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临床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不断普及,专科专病护理逐步规范,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护理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和决定护理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临床护理。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各个阶段。纵观历代中医文献,许多医家和医著都对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医家和医著如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引膳正要》《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侍疾要语》…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学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统医学,在历史上,它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自古医护不分,护理的职责一般由医者及家属分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理,中医学历来重视护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量的中医文献中,散见“将护”“养护”“调理”“调摄”“侍疾”等关于护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中医药优势的认识不断加深,因此,中医护理突破了这种医护一体的模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医护理走向蓬勃发展,在教育、临床、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积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教育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各种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为中医护理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临床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不断普及,专科专病护理逐步规范,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护理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和决定护理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临床护理。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各个阶段。纵观历代中医文献,许多医家和医著都对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医家和医著如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引膳正要》《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侍疾要语》…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述评
中医学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统医学,在历史上,它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自古医护不分,护理的职责一般由医者及家属分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护理,中医学历来重视护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量的中医文献中,散见“将护”“养护”“调理”“调摄”“侍疾”等关于护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中医药优势的认识不断加深,因此,中医护理突破了这种医护一体的模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

医德高尚
《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专论医德。
“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 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 此则是含灵巨贼”
妇产科 护理
怀孕养胎 分娩 产褥期护理
婴幼儿 护理
初生婴儿沐浴、母乳喂养、添加辅食
老年护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 理养生 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周礼》)
重视情志护理:
“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 过则有伤。”(《周礼》)
传染病预防:
“四时皆有疠疫,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 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春行秋令,则民大疫,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周礼》)
★(三)战国-东汉时期
1、《黄帝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病情观察 音乐疗法 中医护理技术
饮食方面:
• 脏腑病证饮食禁忌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 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生活起居方面——天人合一学说
(1)顺应四时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 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为气”。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D].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4] 黄文珍.宫音治疗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影响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
学,2011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护理理论 • 辨证施护
药物护理
护理技术
• 《桂枝汤》
• 熏洗法 • 药物灌肠法
急救护理 • 自缢
桂枝汤:
•煎药时“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药后应“……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服桂枝汤治疗期间,“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中医护理学绪论论述.ppt

最新.课件
26
二、辨证施护
2.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 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 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 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最新.课件
27
二、辨证施护
3.辨证施护的定义:按照辩证论治的原则去护 理病人。包括辨证施护两个部分。
1)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辨清疾 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病机及邪正盛 衰等情况辨出证候。
2)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和实施相应 的治疗, 护理原则和方法(采取护理措施)。
最新.课件
28
三、防护结合
(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固护正气 2.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二)既病防变
最新.课件
29
第三节 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最新.课件
30
第四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最新.课件
31
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中医中药是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 逐渐形成的。
“中医学来源于实践”
最新.课件
16
3.《伤寒杂病论治原则。
4.《难经》:以问答的方式论述了人体的 脏腑、经络、腧穴、脉学等内容,是继内 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最新.课件
17
(三)魏晋隋唐时期——
• 晋代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脉诊观察 病情
• 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医急救、内、外、 妇、五官、精神、骨伤处理及护理
•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第一部病因病机、 证候学专著,发展和补充了中医护理方法。
•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方》
最新.课件
18
(四) 宋金元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阴阳五行为认识论、方法论; 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脏腑经络生理 病理为辩证基础; 正邪论为病因病机认知; 辩证施护为护理核心。
(2) 护理方法
通过四诊——评估、 诊断——护理计划、 措施——评价
(3)护理技能
有针灸、推拿、刮痧、 拔罐、薰洗、热熨等; 病后调摄康复, 养生保健, 护理管理、 健康教育、 护理科研等
3、中医护理对象
患者、 健康人群
中医护理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 “防重于治”的原则。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 间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 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 护理
一、整体观念
把人与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作为护理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 于整体护理的各个方面。
一、 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三)中医整体护理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 3、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根据辩证护理评估结果,施以相应护理。 即运用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 析 概括判断疾病为某种性质的“证”后, 据证评估,施以相应护理。
二、病和护理患者的 基本方法, 辨证和施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类同于护理程序。 辨证施护要掌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由脏腑、组织、 器官组成的通过经 络的作用使脏腑与 脏腑,脏腑与各组 织噐官之间发生生 理上的联系成为不 可分割的有内在联 系的有机整体
2、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
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 心,通过经络相互联 系,人体各个脏腑都 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有整体活动下的分 工合作,反映人体局 部与整体辨证统一关 系。
1、中医认为人与自然 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 故认为’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受自然界四时气候, 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 -天中昼夜晨昏变化
(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2、中医护理强调人与社会环 境的统一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身心 健康,中医护理把精神因素作 为致病的重要原因考虑,认为 情志生于五脏,情志的变化也 会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 理变化,强调形体与精神的统 一。
中医的基本概念: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把人与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整体观念
并 作为护 理疾病的重要指 导 思想,贯 穿于 整体护理的各个方面。
(二)辨证施护
根据辩证护理评估结果,施以相应护理。 即运用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 概括判断疾病为某种性质的“证”后, 据证评估,施以相应护理。
“症”与“证”的概念不同之处
1“症”是指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 呕吐等; 2 “证”是症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 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出现的各种症状。如感冒风寒束表证, 可以包括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 清涕等多个症状。 3“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 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2、在养生保健上的整体护理
(1)提倡精神调摄,养性全德,维持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良好适应状 态。 (2)中医整体护理反应了以人为本的思 想,这-观点与现代护理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是-致的。 (3)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可以概括为: 人(生理.心理)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辨证施护
(三) 中医整体护理
1、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的 整体 护 理
2、在养生保健上的 整体护理
1、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 的整体护理
(1)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 -起来。 (2)把人的生理变化与情志变化统-起来 (3)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自然界四时气 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天中昼夜晨昏变化 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宜的护理计划。 (4)在护理工作中,不但重视疾病更重视患病的 人,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注意护患之间的交流, 遵从医乃仁术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人以充分的 尊重。
二、辨证施护
1、辨证 2、施护 3、症:症状 4、证:证候 5、 “病” 6、 辩证与施护的关系 7、“病”与“证”之间的关系 8、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9、中医辩证的方法
1、辨证
辨证是运用中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 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 等发生、发展的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 对疾病进行症(证)候定性, 即评估、诊断。
2、施护
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 从疾病的症(证)候定性 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实施护理。
3、症:症状
症:症状 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系列 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 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 客观病态改变
4、证:证候 证:证候 证候:是疾病病因,部位性质以 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 情况的概括
是以中医理论和整体观念为指导,研 究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病人 进行辨证施护,对普通人群施以健康照 顾、服务,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是中华民族医护智慧和经验结晶。
2中医护理学的内涵内容
内容:三个层 (1)护理理论 (2) 护理方法 (3)护理技能
(1)护理理论
3、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人体某一局部发生了病理变化, 都有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 盛衰有关,而某一局部病变的 脏腑又可反过来影响到其他脏 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全 身。 眼睛发红:中医责之于肝火上 炎,因为肝开窍于目; 舌上溃疡:中医责之于心火上 炎,因为心开窍于舌。
(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
第一章 绪 论
第 一节
第二节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第三节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内涵(内容) 3、中医护理学对象
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