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杂证谟 痰饮讲解
《景岳全书》“痰证”诊治一:痰证病机与辨证

《景岳全书》“痰证”诊治一:痰证病机与辨证张景岳以重视真阴真阳、善用温补而闻名医林,他在痰病诊治方面的论述也别具一格。
其所著的景岳全书记载的痰病诊治内容,笔者认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痰证病机与辨证中医:《景岳全书》1痰出水谷,病由元气关于痰的来源,张景岳认为:痰即人之津液,由水谷之所化。
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若脾虚胃弱,元气不足,水谷不化则气血反变痰涎。
故虚劳之人必多痰,病至垂危,痰涎益甚,皆由脾虚不运所致。
痰与津液血气同源的这种认识,成为其重视人体正气、反对滥攻痰邪的理论基础。
2五脏生痰,本乎脾肾张景岳认为,生痰之本在于肾与脾。
肾与脾为先后天之本,分别主水主湿;湿动则为痰,水泛亦为痰,故脾肾与痰生成关系最为密切,并称脾肾亏虚所生之痰为虚痰。
张景岳虽言脾家之痰有实证,然在论治方面更重视虚损的一面。
其所论脾虚,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论肾虚则包括阴中之火虚即脾肾阳虚,及阴中之水虚即肺肾阴虚;所论脾家实痰,则指脾土湿胜,或饮食过度、或胃寒饮冷所生之痰;其余脏腑病变虽能生痰,但都本于脾肾。
中药3痰非病本,而惟病标张景岳持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之观点,强调治痰当寻根源,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断其生痰之源;对滥用攻痰化痰的时弊痛心疾首。
其云:如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息而痰自清也。
因虚因实而生痰者,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
未闻治其痰而风火可自散,虚实可自调者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
竟不知所以为痰,而痰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以使臂,灌叶以救根者乎?标本误认,而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矣,难矣。
这一思想至今仍是醒世之言,正所谓见痰休治痰,痰病的治疗还需寻源求本、标本分明才行,专务攻化实乃下策。
4痰性有别,不可不辨对痰病性质的认识,张景岳在前人所论湿痰、郁痰、寒痰、热痰的基础上,又加深对痰性虚实的分辨。
其判断标准是虚实二字,全以元气为言,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
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
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
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
其包括“痰”与“饮”。
(痰)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
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
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概念及性质:...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概念及性质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
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
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
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引文来源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概念及性质_辅导精华_精品学习网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形成与病机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
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
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证治准绳·杂病》痰饮

《证治准绳·杂病》痰饮痰皆动于脾湿,寒少而热。
湿在肝经,谓之风痰。
湿在心经,谓之热痰。
湿在脾经,谓之湿痰。
湿在肺经,谓之气痰。
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风丸。
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小黄丸、小柴胡汤加半夏。
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白术丸,《局方》防己丸。
气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玉粉丸,《局方》桔梗汤。
寒痰,脉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姜桂丸、《局方》胡椒理中丸、《金匮》吴茱萸汤。
心下痞闷,加枳实五钱。
身热甚,加黄连五钱。
体重,加茯苓、白术各一两。
气逆上,加苦葶苈五钱。
气促,加人参、桔梗各五钱。
浮肿,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钱。
大便秘,加大黄五钱。
(以上本出咳嗽门,咳嗽当参看。
)痰分五色∶色白,西方本色;色黄,逆而之坤;色红,甚而之内,金受火囚为难治;青色受风之羁绊;黑如烟煤点,顺而之北方,不治自愈。
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安有所谓痰者哉。
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焉者也。
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然停积既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
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谓之痰饮。
当以温药和之。
又云∶心下有痰饮者,桂苓甘术汤主之。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十枣汤主之。
(此药太峻,以小胃丹代之差缓,然虚人切不可用。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又云∶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通用海藏五饮汤,《局方》倍术丸。
历代医家论“痰”

办公保健Office health care历代医家论“痰”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于琳一、痰饮起源研究痰饮,是在疾病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痰饮滞留体内而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导致新的病症。
本文以时间为轴进行,从先秦至近代整理了历代医家对“痰饮”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挖掘的研究方法,明晰“痰饮”发展形成的脉络,厘清“痰饮”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演变。
(一)《黄帝内经》论饮。
《黄帝内经》中未出现“痰”字,但有“饮”、“积饮”等记载,如《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提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六元正纪大论》中“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提到“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这些理论都在阐述说明“饮”的病理病机,是由于雨湿太多、土郁、湿淫等因素导致的,也为之后“痰饮”的出现及后世“痰饮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奠定基础。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有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亡佚)。
张仲景在《内经》对“饮”的叙述基础上,首创了痰饮的病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到:“夫饮有四,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并进一步阐明了痰饮的病机是“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以中焦为发痰之原,重视脾胃运化功能在痰饮中的重要性。
痰饮病篇中列出41条条文,出19方,根据痰饮病位、病情虚实来论证,有攻有补,首创痰饮辨证论治,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
张仲景还特别提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总结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二、历代名家论痰(一)巢元方之痰病学说。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中医知识:痰饮

中医知识: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痰饮分为有形之痰饮和无形之痰饮。
有形之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饮,如咯吐所出之痰液,皮肤肌肉间形成的瘰疬、痰核及腹中有辘辘水声等。
无形之痰饮是指视之不见、触之无物、闻之无声的非实质性痰饮,虽无形质可见,却有因痰饮所致的病理表现。
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在于聚之则有形,散之则无形。
《金匮要略》把饮分为四类,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这是根据饮邪所在部位不同而规定的名称。
如饮停于腹中名"痰饮",饮悬于胸膈名"悬饮",饮支撑两胁名"支饮",饮溢于肌肤名"溢饮"。
痰、饮、水、湿四者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相互之间有一定区别。
其弥漫无形者为湿气,停聚有形者为水饮;饮之更清稀者为水,饮之煎炼而成者为痰。
也就是说,四者皆源于津液代谢障碍,并可互相转化。
痰饮的形成痰饮皆由滓液代谢障碍所致,涉及到脾、肺、肾、肝、三焦等多个脏腑。
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都可损伤脏腑,使其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停聚而成痰饮。
因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能促进津液代谢,三焦为水道,若脾失健运,或肺失通调,或肾不主水,或肝失疏泄,或三焦气化失常,使水湿不化,津液停聚,皆可聚湿而成痰饮。
痰饮形成以后,又可在脏腑之间相豆影响,进而使多个脏腑气化失常,导致痰饮的反复形成。
如痰湿蕴肺而致咳嗽、气喘,临床多责之于脾虚,故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肿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痰饮的形成还与寒热因素有关。
寒热可由外感而得,也可由脏腑阴阳失调所致。
脏腑有寒,则气化迟滞,津液不化,形成痰饮,而以饮为多;脏腑有热,则煎熬津液,津液或沸腾为饮,或凝结为痰,而以痰为多。
景岳全书-1-第11章

第11章从集杂证谟(中)非风论正名(共二条)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
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
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
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河间、东垣之意,竟以非风名之。
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
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各有浅深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本皆历历可考也。
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则以《内经》之厥逆,悉指为风矣,延误至今,莫有辩者。
虽丹溪云∶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此说固亦有之。
然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
惟近代徐东皋有云∶ 厥类风,凡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皆与中风相类。
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
使果风厥相类,则凡临是证者,曰风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决,将从风乎?将从厥乎?不知《经》所言者,风自风,厥自厥也。
风之与厥,一表证也,一里证也。
岂得谓之相类耶?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而悉以厥证为风。
既名为风,安得不从风治。
既从风治,安得不用散风之药。
以风药而散厥证,所散者非元气乎?因致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
若知为厥,则原非外感,自与风字无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证之不可不辩也。
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误治之患。
诸厥证义详后厥逆本门,当与此门通阅。
论有邪无邪凡非风等证,在古人诸书,皆云气体虚弱,荣卫失调,则真气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气乘虚而入。
此言感邪之由,岂不为善,然有邪无邪,则何可不辩。
夫有邪者,即伤寒疟痹之属;无邪者,即非风衰败之属。
有邪者,必或为寒热走注,或为肿痛偏枯,而神志依然无恙也;无邪者,本无痛苦寒热,而肢节忽废,精神言语倏尔变常也。
有邪者,病由乎经,即风寒湿三气之外侵也;无邪者,病出乎脏,而精虚则气去,所以为眩运卒倒,气去则神去,所以为昏愦无知也。
有邪者,邪必乘虚而入,故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为佐;无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为杂用以伤及正气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述古论(共八条)
仲景《金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在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
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气短。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陈无择曰∶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
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者,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
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病故也。
大略要分湿热、寒湿之因。
张子和
曰∶凡人病痰证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酒痰、食痰者,饮食过度也。
王节斋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
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
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
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
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成,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
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
泛而为痰者。
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郁而似鬼附者。
各审其源而治之。
徐东皋曰∶脾胃为仓廪,所以纳谷,因脾弱不能营运,致血气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滞,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滞而为痰为饮。
其变为寒为热,为喘为咳,为呕吐,为反胃,为肿满,为眩运,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嘈杂,为噎嗝,为怔忡,为疼痛之类,不可尽状,是皆痰之变病,而其源则出脾湿不流,水谷津液停滞之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