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

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

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静安区实验中学余琳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小说,梳理情节,简要复述故事;学习人物描写,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精神、品质,理解人物形象;品读语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语句、运用想象,体会主人公桑娜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人性中美 好的一面的不易,感受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高度赞美和期冀 教学设计: 一、课题《穷人》在文中指的是哪些人?请梳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初步的把握,并对下文理解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做好准备。 明确:桑娜,渔夫(桑娜的丈夫),邻居西蒙。文章的事件主要是围绕着桑娜展开的,我们姑且先把桑娜定为主人公。 二、桑娜身上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世界级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把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去写呢? 设计意图:初步探求人物形象,这是学生认知的起点,主要以体验为主。 明确:桑娜很善良,因为她领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过渡:你从故事的情节中读出了桑娜善良的性格。请大家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体会桑娜的善良。 A、第3节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担忧的心理,桑娜一直惦记着西蒙。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担忧的语气。 B、第5节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C、第九节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有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把这两个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担心他们着凉。 小结:由此看出桑娜真是一个善良,拥有恻隐之心的人。 三、然而当桑娜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课文第9节是这样描写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如何理解这句话中“心跳得很厉害”?请你结合文章情节或具体的语句来思考。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去体会桑娜的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份善良是多么的可贵。 明确:家里特别穷,而自己的擅自决定会给丈夫带来更重的负担 A、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激起一阵阵浪花。(环境描写) 环境非常恶劣,危险。而他的丈夫是个渔夫,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鱼。可想家里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国家海事局规定:能见度不良的天气、超过船舶抗风等级的大风等恶劣天气、海况时,不得冒险出航。请你想象一此时出海捕鱼的丈夫也许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所以桑娜本来就已经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我们一起齐读这句环境描写和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男女生配合) B、第二节: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勉强

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案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并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高理解实际问题、从数学角度抽象分析实际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经历求最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利用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难点 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 1.函数223y x x =+-的最值是,是最(填“大”或者“小”)值. 2.说说你是如何做的? 3.将函数2245y x x =+-化成顶点式,并指出顶点坐标,对称轴. 二、新课引入 1.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 ,其中AB 和AD 分别在两直角的边上. (1)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 =x m ,那么AD 边的长度如何表示? (2)设矩形的面积为y m 2,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解:(1)设AD的长度为a m,则:BC=a m BC∥AD(已知) ∴ 40 3040 a x - = ∴ 3 30 4 a x =- 即 3 30 4 AD x =- (2)∵ 2 2 3 (30) 4 3 30 4 3 (20)300(040) 4 y x a x x x x x x =? =?- =-+ =--+<< 当20300 x y == 最大 时, 2.变式训练,灵活运用 议一议:如果把上题中的矩形改为如图所示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0m 易求得斜边上的高为24m.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在生活中应用 浦 桂 花 学习目标: 1、会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2、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数学建模以及函数和方程互相 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激发出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投篮后篮球运行的路线,推铅球时铅球运行的路线和喷池中水流的路线等等。今天就运用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典型例题: 例1: 小明参加铅球比赛,已知铅球的运行的路线是一条抛物线.铅球 出手时的高度是 米,铅球最高处离地面3米,距离出手时的水平距离是4米. 试推测小明这次铅球的比赛成绩. 35

例2:某越江隧道的横断面的轮廓线是一段抛物线. 已知隧道的地面宽度为20米,地面离隧道最高点 C 的高度为10米. (1)、请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出这段抛物线所表 示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这隧道设计为双向行驶,现有一辆宽为5米,高为6 米装满货物的卡车,问这辆卡车能否顺利通过? C A B 三、巩固练习: 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型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是20米,如果水位上升3米时,水面CD的宽为10米,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质的货车从甲地出发,要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到此桥280千米,(桥长忽略不计)货车以每小时 40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到1小时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 前方连降大雨,造成水位以每小时0.25米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 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试讲-推荐下载

二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 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 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 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矩形一边的长为x m,试用x表示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 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y=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 ),y=( ) 。y的最大值为( )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 )。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

第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版块一:通讯报道教学 【课时目标】 分析通讯报道的立场与倾向性,分析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核心任务】抓住典型事件,把握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课时】3课时 【预习作业】 1.阅读第4课三篇文章。 2.查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h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 活动二:梳理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1)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用上述方法,自行梳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活动三:关注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找出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思考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使人物活生生 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2~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1 第一课时平均分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12~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张红 【教学内容】及【设计创新点】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两精两略,其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体裁方面有典型的写人记叙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也有诗歌《有的人》,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这组课文都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极好范本。因此,此次“口语交际”就是以“留在心中的印象”为话题展开,“习作”则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写小伙伴”为题,从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依照本组课文的编排顺序教学课文需用11——13个课时,而我们在跨越式高年段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下,对本组教材按照主题重组分成3个学段,这样设计后教学本组课文只要6——8个课时。用6——8个课时完成课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标本身展开拓展阅读,主题式习作,对课标进行进一步的夯实和深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还能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完成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的),进一步立体深化鲁迅先生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达到跨越式高年段单元整合式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跨越式发展。 【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及【学段安排】 古今中外,大凡流传百事的著作佳文,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在达成课标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小学语文高年段跨越式实验的模式,使得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得到大幅度的跨越,我在跨越式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系统地整合各种资源,建成了一个融合本组学习内容和单元“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话题,名为“留在心中的印象——“走近鲁迅”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从而为在跨越式理念指导下的本组课文的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因此,我将本组课文的目标设定为: 能力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遗体、挽联、致敬、殷勤、失业、窘相、厚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通过精、略阅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懂得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拓展阅读大量写人资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揣摩人物形象,快速阅读,理解重难点句子的能力。 (6)通过阅读教学和拓展阅读中“问题”或“阅读提示”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留在心中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而这一深刻的印象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这就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善于抓住阅读或说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教案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教案 20.5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

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 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完整版)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22.5 二次函数的应用 岑川中学龙小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做一做] 1)、你能够画一个周长为40cm 的矩形吗? 2)、周长为40cm 的矩形是唯一的吗? 3)、谁画出的矩形的面积最大? 4)、有没有一个矩形的面积是最大呢?最大面积为多少?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想一想]:某小区想用40m 的栅栏围成一个矩形花园,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变式一:如果矩形的一面靠墙,(墙的最大利用长度为18m ) 那么此时用40m 的栅栏可以围成矩形的面积 (1)能够为202m 2 吗? (2)能够为200m 2 吗? (3)此时还会有最大面积吗?如果有,请说明最大面积为多少?画出示意图。 在(想一想)的基础上,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8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像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在实际问题中求解最值,你有怎样的收获? 2、体会数学的价值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与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就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就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与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与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就是不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与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就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都就是整数,商也就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就是2与6的倍数,2与6就是12的因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2~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 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 (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做一做]

1)你能够画一个周长为40cm的矩形吗? 2)周长为40cm的矩形是唯一的吗? 3)谁画出的矩形的面积最大? 4)有没有一个矩形的面积是最大呢?最大面积为多少?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想一想]:某小区想用40m的栅栏围成一个矩形花园,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变式一:如果矩形的一面靠墙,(墙的最大利用长度为18m), 那么此时用40m的栅栏可以围成矩形的面积(1)能够为202m2吗? (2)能够为200m2吗? (3)此时还会有最大面积吗?如果有,请说明最大面积为多少?画出示意图。 在(想一想)的基础上,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8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像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在实际问题中求解最值,你有怎样的收获? 2.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练习检测: 在问题2中,你能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每件商品涨价多少,才能使每周得到的利润最多吗?

篮球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新授课

篮球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篮球课型:新授课课时预计:5-7课时 学习总目标:(1)了解篮球运动部分发展过程,进行篮球运动时的卫生要求等有关知识;(2)通过游戏、比赛等活动形式来发展和提高学生场上的移动奔跑能力,同时技术、战术也得到提高;(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游戏和比赛意识,逐步学会怎样大篮球的方法,并且以此为锲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转变健康观念;(4)能正确分析个人与集体的运动素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5)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线,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加以引导、提醒、点拨;(6)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做到教中有学,学中会教,教中有玩,玩中寄学;让学生在比赛、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养成主动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同学之间相互协作、配合,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精神;学生能主动为形成良好学风班集体而努力。 教学内容分配计划: 《体育与健康》——篮球(水平四) 课次教学内容课时目标学习策略备注 第一次课 1、基本站立姿势 2、球性练习 3、原地运球学生能学会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时的卫生习惯养成;在练习中表现积极、主动,对体育锻炼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会合作与交流的方法,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相互协作,能主动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建立自信心。 1.球性练习(规定动作与自创、探究动作) 2.“照镜子”练习基本姿势、原地运球 1.其它体育项目课上准备活动。 2.课外练习 第二次课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能领会传球(伸臂、抖腕、拨指)动作,接球手指触球,收臂缓冲的动作要领;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自觉、主动地进行基本技术动作的学练,充分调动思维;练习中团结协作、积极配合。 1.球操(分组练习,组长带领) 2.传接球(看谁传的准、传的多) 3.游戏(力量素质)。 1.力量素质练习。 2.比赛实践中提高。 3.活动课上练习 第三次课 1.移动(起动、侧身跑、后退跑) 2.行进间运球掌握基本技术内容;练习中小组内相互团结、帮助,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技术;提高灵敏和反应能力,建立自信。 1.看信号、手势练习; 2.原地左、右手高、低姿势运球 3.行进间运球(自由练习、比赛) 1.素质练习(速度) 2、游戏、比赛、技评

九年级数学下册2.4二次函数应用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最值问题的过程。 2、会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如有关距离等函数最值问题。 3、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例2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情景比较复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最大和最小值的问题,它的一般方法是: (1)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解析式时,要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或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面积的最值问题。出示上节课的引例的动态 图形(在周长为8米的矩形中)(多媒体动态显示) 设问:(1)对角线(L)与边长(x)有什何关系?

(2)对角线(L )是否也有最值?如果有怎样求? L 与x 并不是二次函数关系,而被开方数却可看成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并且有最小值。引导学生回忆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被开方数越大(小)则它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小)。指出:当被开方数取最小值时,对角线也为最小值。 二、例题讲解 例题2:B 船位于A 船正东26km 处,现在A 、B 两船同时出发,A 船发每小时12km 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 船发每小时5km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何时两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 多媒体动态演示,提出思考问题:(1)两船的距离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2)经过t 小时后,两船的行程是多少? 两船的距离如何用t 来表示? 设经过t 小时后AB 两船分别到达A ’,B ’,两船之间距离为A ’B ’=AB'2+AA'2 =(26-5t)2+(12t)2 =169t 2-260t+676 。(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刚才解决类似的问题) 因此只要求出被开方式169t 2-260t+676的最小值,就可以求出两船之间的距离s 的最小值。 解:设经过t 时后,A ,B AB 两船分别到达A ’,B ’,两船之间距离为 S=A ’B ’=AB'2+AA'2 =(26-5t)2+(12t)2 =169t 2-260t+676 = 169(t-1013 )2+576 (t>0) 当t=1013 时,被开方式169(t-1013 )2+576有最小值576。 所以当t=1013 时,S 最小值=576 =24(km ) 答:经过1013 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近,最近距离为24km 练习: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为2,求斜边的最小值。 三、课堂小结

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6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杜朝蓉一、指导思想:本课选择人教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投掷教学内容,努力贯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基本理念,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学会自我锻炼的良好学习的习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陶冶情操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创新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各种练习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去享受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已有的器材自创锻炼方法,为终生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二、学习内容:1、持轻物掷远2、接力跑三、学习目标:1、尝试进行报纸的玩法,并能学会肩上投掷的方法;2、利用报纸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跑,投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全身协调用力的感觉教学难点:动

作自然、快速、连贯、协调五、教学设计与构思:用日 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报纸来进行活动,不拘泥于形式和队 形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一学习内容,解决本课的重难 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6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的开始,教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制“纸飞机”,玩“纸飞机”,和比试“纸飞 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 后把报纸卷成“接力棒”,集体用“接力棒”摆成跑道布置 游戏场地,语言导入情景来完成接力跑,学生个个动 手,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求知的过程 中加强了能力的训练;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集体搭乘 “飞机”游戏,让学生体验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区别,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本课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投掷技术,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较好地掌握好原地投掷垒球的技术要领,在练习活动中还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使学生在改进动作的同时,思维拓展能力、纠正错误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六、场地器材:1、平地一块;2、报纸若干,录音机一台体育优质课简案八、运动负荷:小学体育单元开发行

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2x-3的最值。 (2)求函数y=×2+2x-3的最值。(0sx≤3)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竞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