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学完高中语文课文劝学后,准时地做好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知识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新高考《劝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劝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劝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理解性默写题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9《劝学》练习答案

9《劝学》练习答案

课时作业(九) 、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 ònɡ)槁暴.(p ù)以为轮(r óu)金就砺.则利(l )ìB.参省.乎己(x ǐnɡ)须臾.(y ú)跂.而望(q í)靛.青(d ìng)C.跬.步(ɡuī)蓼.蓝(li ǎo)生.非异也(x ìnɡ)骐骥.(j )ìD .锲.而不舍(qi è)驽.马(n ú)金石可镂.(l ǒ u)蛟.龙(ji āo)答案A解析B 项,“跂” 应读“qǐ”,“靛”应读“di àn”;C 项,“跬应读“kuǐ”;D 项,“镂”应读“l òu”。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干)② 以为轮( 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能.水也(善,会)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 A .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答案A解析③跂,提起脚后跟;④致,达到;⑧绝,横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圣心备焉.D.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答案B解析都是连词,表并列。

A 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C 项,①兼词,“于此”,在这里、从这里;②句末语气词,了。

D 项,①代词,代木;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木直中绳,以.为.轮答案C解析A 项,土地方圆。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风雨兴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善假于物也战于长勺D. 吾尝终日而思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驾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5、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6、下列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恻隐之心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③/④/⑤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中职语文《劝学》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劝学》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橫渡,现代汉语意为“断绝”。
3.而致. 千里
达到,现代汉语意为“给予,赠送”。
4.而青. 于蓝
(颜色)深,现代汉语语意为“蓝色或黑色”。
5.假. 舟楫者
凭借,现代汉语意为“真”的反义词。
6. 金. 就砺则利
金属制的刀剑等,现代汉语般意为 “黄金”。
三、诵读时应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恰当的语 调和节奏有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时的思绪 。试用“/”和“.”标示出课文第1自然段的停顿和重读。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当今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的社会,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荀子在《劝学》中的 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7.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已
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
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二、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差别。根据 上下文的语境,辨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1.声非加疾.也
强,现代汉语一般意为“疾病”。
2.而绝. 江河
二十三 劝学
参考答案
练习与思考
一、“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课文中出现了十多次,指出下列各 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登高而.招
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 神明自得
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3.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参考答案

劝学参考答案

《劝学》参考答案教材助读:四(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4):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预习自测1. 1.给加点字注音。

中.绳(zhîng ) 輮.以为轮(rïu ) 槁暴..( gǎo )( pù ) 须臾.(yú ) 就砺.(lì ) 参省.(xǐng ) 跬.步(kuǐ )骐骥..(qí )( jì ) 驽.马(nú ) 锲.而不舍(qiè ) 镂.(lîu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輮以为轮(“輮”通“煣”)⑵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⑶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3.一词多义⑴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 生长,动词 )⑵骐骥一.跃( 一,数词 )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⑶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⑷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 神明.自得(智慧,名词)4.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词语。

木直中绳(合乎) 金就砺则利( 金属制的刀剑等 )(磨刀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声非加疾也(强) 假舟楫者(借助)非能水也(游泳) 而绝江河(横渡)锲而舍之(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日)⑵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⑸輮.以为轮( 使弯曲 )6.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形容人知识面广”)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6.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9《劝学》练习答案

9《劝学》练习答案

课时作业(九)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绳(zhònɡ)槁暴.(pù)以为轮(róu) 金就砺.则利(lì)B.参省.乎己(xǐnɡ) 须臾.(yú)跂.而望(qí) 靛.青(dìng)C.跬.步(ɡuī) 蓼.蓝(liǎo)生.非异也(xìnɡ) 骐骥.(jì)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 蛟.龙(jiāo)答案 A解析B项,“跂”应读“qǐ”,“靛”应读“diàn”;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干)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能.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答案 A解析③跂,提起脚后跟;④致,达到;⑧绝,横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圣心备焉.D.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答案 B解析都是连词,表并列。

A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C项,①兼词,“于此”,在这里、从这里;②句末语气词,了。

D项,①代词,代木;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木直中绳,以为..轮答案 C解析A项,土地方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
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容易读错音的字,其中包括通假字。

参考答案:
1、有,读音yòu,通“又”。

2、輮,读音róu,通“煣”,使弯曲。

3、中,读音zhòng,合乎。

4、参,读音cān,验、检查。

5、知,读音zhì,通“智”,智慧。

6、跂,读音qì,提起脚后跟。

7、生,读音xìng,通“性”,资质、禀赋。

四、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参考答案:
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

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
习”“合作学习”,等等,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