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劝劝学 课后作业 (2)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集(附答案)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3题。

(18分)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9、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最新整理)《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练习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初,权谓吕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1)给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①谓:②博士:③涉猎: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却以“”为由推托了。

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2)孙权指出的读书办法是“ ”。

(3)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 ”.3.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

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

当; ①但当涉猎②卿今当涂掌事D.今;①卿今者才略②卿今当涂掌事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蒙/乃始就学C。

自以为/大有所益D。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讨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孙权劝学》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讲述了孙权在劝说刘备与自己结盟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精彩的论辩,最终说服了刘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孙权的卓越才智和外交能力,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的情节。

孙权在曹操的追击下,向刘备伸出了结盟之手,但刘备却因为与曹操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拒绝了孙权的提议。

于是,孙权便开始了他的劝说之旅。

他先是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说明了曹操的势力虽然强大,但他的野心已经引起了各方的警惕,形成了反曹联盟,从而削弱了曹操的势力。

接着,孙权又以刘表、刘璋等人的例子,说明了“顺潮流而动,逆潮流而亡”的道理,告诉刘备如果不与孙权合作,就会像刘表、刘璋等人一样被淘汰。

最后,孙权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刘备自己曾经也是一介平民,但因为顺应了天下大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首先,我们要看到孙权的智慧和外交能力。

他能够看清形势,把握机会,从而在乱世之中立足。

其次,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孙权在劝说刘备时,能够站在刘备的立场上,理解他的想法和顾虑,从而更加有效地说服了刘备。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孙权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够以自己的例子来劝说刘备。

当然,这个故事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比如,孙权在劝说刘备时,是否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而忽略了刘备的利益?刘备是否应该与孙权结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等等。

综上所述,《孙权劝学》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要把握机会,看清形势,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我们也要在做出决策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积累·感知】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三.解释下列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①谓:②若:③益:④遂:2.释句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①孙权:②吕蒙:③鲁肃:4.用原文回答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实践·拓展】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负:②题:③易:④终: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B:以记其事(书上的)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D:虽死犹存(还,仍然)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

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

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孙权劝学》简练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其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富有情趣,尤其值得玩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4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当涂掌事()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小题2】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2分)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小题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2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小题4】阅读短文,结合实际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分)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答案【小题1】(1)推托(2)当道,当权(3)到(4)认清事物【小题2】反问语气,感叹语气【小题3】只当作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小题4】结合实际(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词语均为该篇中的关键词语,也都是文言实词.其中"辞""过"和今天的意思相仿,注意理解即可."当涂"和"见事"则要在学习中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根据其中的"岂邪"可知是反问句,应读反问语气.第二个句子根据其句子意思,及句末的"乎"可知是吕蒙感慨的话,应读出感叹语气.【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但”“ 涉猎”‘ 耳’等。

“但”是只,只是的'意思,“涉猎”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课后作业(附答案)1.《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体例)通史,编著者是北宋的史学家。

2.解释下列画线词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当涂掌事;③刮目相待;④及鲁肃过寻阳;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用“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既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又饱含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映证了孙权读书劝学吕蒙的话——自以为大有所益。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揶揄打趣,显示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和交代孙权劝学的结果。

5.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旷劝学[刘向]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②炳烛,点燃蜡烛。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⑴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⑵翻译句子。

①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②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⑶孙权劝学与师旷劝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⑷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简洁的话概括。

6.阅读课文,然后回答【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权谓吕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谓:②博士:③涉猎: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却以“”为由推托了。

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2)孙权指出的读书办法是“”。

(3)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

3.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当;①但当涉猎②卿今当涂掌事D.今;①卿今者才略②卿今当涂掌事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B.蒙/乃始就学C.自以为/大有所益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讨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想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即更刮目相待C.肃遂拜蒙母D.见往事耳(2)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称谓是不一样的:“卿”是;“孤”是:;“寡人”是。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权谓吕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吕蒙却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由推托了。

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

(2)孙权指出的读书办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 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 当;①但当涉猎②卿今当涂掌事D. 今;①卿今者才略②卿今当涂掌事4.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蒙/乃始就学C. 自以为/大有所益D.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讨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形似字区别(3)解词权谓吕蒙曰(告诉)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孰若孤(谁比得上)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当涂掌事(当道,当权)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士别三日(分别)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见事之晚(认清事物)(4)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5)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7)古今异义【重点句子分析】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

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

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

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

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背景知识《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2)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课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课文写作特色】1.笔墨简约,言简意赅。

2.运用对话,刻画人物。

【课本习题提示】一、示例: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同步达纲练习】(1)给下列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卿今当涂掌事。

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权谓吕蒙曰()A.叫做 B.说 C.告诉②蒙辞以军中多务()A.告辞 B.言辞 C.推辞③见往事耳()A.看见 B.了解 C.见识④孰若孤()A.第二人称,你B.比得上,如,好像C.这个D.假如,如果⑤蒙乃始就学()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⑤及鲁肃过寻阳()A.经过 B.到 C.离开(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表示什么语气,并指出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相近?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刘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了。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昧:暗①分别指出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

②解释下列词语。

暮()戏()问于师旷()闻()善()为人臣()③“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④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意在说明一个_的道理。

【典型热点考题】例1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__________,由绚烂到__________。

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

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__________。

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

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果粒,牢记着他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zhuì()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里,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三个最恰当的,分别将其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

①安详②安逸③平静④平淡⑤体尝⑥体察(2)根据拼音把相应的汉字写在其后的括号里。

(2002,山西)辨析:这是一道检查同义词辨析和汉字识记的题,同样离不开日常的语言积累。

解答时,一靠语感,二要联系语境,单纯从词义角度理解,是不灵活的。

“激越”、“安详”与“绚烂”、“平淡”是两组相对应的表示一个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个词语,语义、语境都相吻合。

“体尝”的意思是“体会品尝”,下文中的“苦涩”、“甘甜”两个词是你选择它的提示。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④⑤;坠。

例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

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

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

(2002,杭州)辨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逻辑的题目,只要掌握做题的规律,找到突破口,就会非常简单。

空白处的前一个词是“分流”,“有的……有的……”承接它,很合适;“因为”后的两个原因中,“看电视剧和小品”与上文的“写电视剧、小品”联系紧密,所以应放在前边,而且“相声创作酬金低”也是一个次要原因,所以放在后面。

所以本题应选C。

【易错例题分析】例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警示:这四个词我们都不陌生,日常使用率较高,因而无形之中就会养成一种使用的习惯。

由于大家的年龄特点,思维跟不上表达,往往随心所“语”,而不去探究正确与否,所以,答题时容易受平时表达习惯的影响,产生错觉。

“和睦”一词的意思是“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用来形容“笑容”显然不合适,“温和”较恰当,所以正确答案是A。

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qīng卿相 jī唧唧 liè猎奇 là腊月(2)①古时王侯的自称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只粗略地阅读③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道,当权。

④重新⑤认清事物(3)①c ②c ③b ④b ⑤a ⑥b (4)D (5)①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①他的,代词自己,代词;代词,代下文所言的事助词,的②晚戏弄向听说好做③字面意义:(讲得)好极了。

深层意义:赞扬、佩服师旷关于学无止境的劝戒。

④少年好学,(就)好像初升太阳的光华;壮年好学,(就)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芒;老年好学,(就)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⑤比喻、排比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不懈追求,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