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规划
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

敷设深度 与绿化带、路面等 与其他地下设备的交叉关系 地面以上的管道 地下水位 …
热力网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其他管线的 最小距离
7.3.3城市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
一、架空敷设 是将供热管道设在地面上的独立支架或带纵
梁的桁架以及建筑物的墙壁上
V n :室内空气体积 C v :空气的容积比热 t n ' :室内计算温度 t w ' :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7.1.2城市热负荷预测与计算
二、热负荷计算的公式与参数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概算公式:
QT KQn
Q T :通风热负荷 K :加热系数;一般取0.3~0.5 Q n :采暖热负荷
7.1.2城市热负荷预测与计算
二、热负荷计算的公式与参数 2生活热水热负荷的计算 涉及两个参数;一是水温;一是热水用水标准 生活热水的使用温度为40~60oC;采用的生活
热水计算温度为65oC 不同热工分区中;采用的冷水计算温度不尽相
同;我国主要有五个热工分区
7.1.2城市热负荷预测与计算
二、热电厂 在热电厂地平面布置中;包括:主厂房、堆煤
与输场地与设施、水处理与供水设施、环保 设施、变配电设施、管理设施、生活设施及 其他辅助设施等 热电厂的选址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热电厂的厂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应征 得规划部门和电力、环保、水利、消防等有关主管 部门的同意
热电厂应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 热电厂要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
级管网;而从热力点或制冷站至用户间的管网; 称为二级管网 对一级管网;往往采用闭式、双管或多管制的 蒸汽管网;而对于二级管网;则根据用户需求决 定 相关规范对选择供热管网形制的规定
7.3.2城市供热管网的布置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51074-2015)【可编辑】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3)4 热负荷 (4)4.1 城市热负荷分类 (4)4.2 城市热负荷预测 (4)4.3 规划热指标 (5)5 供热方式 (7)5.1 供热方式分类 (7)5.2 供热方式选择 (7)5.3 供热分区划分 (8)6 供热热源 (9)6.1 一般规定 (9)6.2 热电厂 (9)6.3 集中锅炉房 (10)6.4 其他热源 (11)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12)7.1 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12)7.2 热网布置 (12)7.3 热网计算 (13)7.4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13)附录 A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14)本规范用词说明 (15)《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1)2 Terms (2)3 Basic Requirements (3)4 Urban Heating Load (4)4.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Load (4)4.2 Heating Load Forecasting (4)4.3 Heating Load Index (5)5 Heating Mode (7)5.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Mode (7)5.2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Heating Mode (7)5.3 Heating Supply Partition (8)6 Heating Source (9)6.1 General Requirements (9)6.2 Power Plant (9)6.3 Centralized Boiler House (10)6.4 Other Heating Source (11)7 Heating Network and Accessory Facilities (12)7.1 Heating Medium and Parameter Selection (12)7.2 Heating Network Layout (12)7.3 Hydraulic Analysis (13)7.4 Booster Pump Stationand Heating Substation (13)Appendix Contents of Urban Heating Planning (14)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5)《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能源、环境保护、土地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城市供热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制定本规范。
城市供热工程详细规划方案

城市供热工程详细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建筑的不断扩张,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供热工程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城市供热工程进行详细规划,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
二、项目概述本规划方案主要面向某一城市的供热工程进行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供热工程的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供热需求分析、供热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方案、运营管理模式等。
三、现状分析1.城市面积:某一城市的城市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为200万。
2.城市发展现状:这座城市是工业城市,以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要产业,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建筑主要为高层建筑和独栋别墅。
3.供暖方式:目前城市供热主要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以燃煤供热为主,部分区域使用天然气供热。
4.供热管网:城市内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热管网,包括主干管网和支线管网。
5.供热设备:城市内部设备主要为供热锅炉和热交换站,部分区域使用地源热泵供热。
通过现状分析可知,城市供热工程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供热方式单一、供热管网不够完善等,需要进一步规划和改进。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城市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长,未来10年内预计城市人口将超过300万。
2.城市建设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建筑面积将继续增加,各种用热设备也将随之增多。
3.环保要求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供热系统的环保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供热工程将不得不采取更加环保的方式来进行供热。
基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城市供热工程需要做出相应规划和调整,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五、供热需求分析1.城市供热需求:根据城市建筑面积和人口数量,未来城市供热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2.不同区域供热需求: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供热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一些商业区、工业区的供热需求将更为突出。
最新城市供热系统规划

区域锅炉房
规模
按负荷要求考虑。 供暖平均负荷 供暖最大负荷 最大总负荷 区域锅炉房供热能力
供热管网规划
4.1 城市供热管网分类
根据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分为区域式、统一式; 根据热媒介质的不同,分为蒸汽管网、热水管网和混合式管网; 根据平面布置类型,分为枝状、环状; 根据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分为开式、闭式; 根据一条管路上敷设的管道数,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
和空间位置; • 科学布局各种供热管网; • 制定节能保温对策与措施,以及供热设施的防护措施;
1.4 集中供热规划的主要内容
调查了解城市现状,并收集规划资料,包括各类建筑的面积、层数、 质量及其分布,工业类别、规模、数目、发展状况及其分布等;
根据当地近2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绘制采暖热负荷年利用小时数图;
2. 分类
• 根据采暖供热服务对象:民用供热和工业供热; • 根据采暖供热服务范围:区域采暖供热、集中采暖供热和局部采
暖供热; • 根据供热热媒的不同:热水采暖、蒸汽采暖和热风采暖; • 根据供热热源:热电厂供热和锅炉房供热;
热水供暖系统
民用建筑热水供暖系统大多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设计供、回水温 度多采用95℃/70℃或采用85℃/60℃)。 高温水供暖系统一般宜在生产厂房中应用。设计供、回水温度大多
• 缺点:投资大,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对水源、运输条件和 用地条件要求高;
选址
• 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证得规划部门,电力、水利、环保、消 防等主管部门的同意;
• 靠近热负荷中心; • 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 • 良好的供水条件; • 有妥善的排灰条件; • 要有方便的出线条件; • 有一定的防护地带; • 避开滑坡、溶洞、塌方、断裂带等不良地质地段; • 选址时应尽量方便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 • 尽量占用荒地、次地和低产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供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供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原则随着冬季的临近,供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合理高效的供暖系统能够为我们提供稳定而舒适的室温,同时也能节约能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供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能源类型供暖系统的能源类型有多种选择,例如燃气、电力、太阳能等。
在选择能源类型时,需要考虑能源价格、供应稳定性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
燃气作为一种常见的供暖能源,价格相对较低,但碳排放量较高。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其受天气条件限制较大。
因此,在供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最适合的能源类型。
二、合理确定供暖系统的类型供暖系统的类型有集中供热系统和分户供热系统两种。
集中供热系统通过中央供热站将热量输送到各个用户,具有供热稳定、维护方便的特点,但需要投资较大。
分户供热系统则将供热装置安装在每个用户的室内,具有使用灵活、热损失较小的特点,但需要较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在规划与设计供暖系统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合理选择供暖系统的类型。
三、合理设计供暖设备的容量供暖设备的容量直接影响着供暖系统的效果。
容量过大会浪费能源,容量过小则不能满足供暖需求。
在设计供暖设备的容量时,需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面积、保温性能以及室温要求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选择适当的供暖设备容量,可以实现供热效果最优化的供暖系统。
四、合理布置供暖设备及管道供暖设备及管道的布置对供暖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供暖设备应当放置在通风良好、易于维护的位置,避免被遮挡或堆放物品。
供暖系统的管道布局应合理,避免过长、过窄的管道影响供热效果,同时也要注意管道的绝热工作,减少能量的损失。
通过合理布置供暖设备及管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暖系统的运行效率。
五、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的变化,调节供暖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供热效果并节约能源。
通过传感器探测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供暖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温度,使室内保持稳定的舒适温度。
建设部、国家计委城市供热规划内容深度

类别:文件级别:全国性适用城市:全省(直辖市)发证机关建设部、国家计委城市供热规划内容深度第一章概述一、城市概况1·1·1以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收集的城市概况为基本内容。
1·1·2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划分各功能区(包括:工业区、文教区、科研区、居住区和旅游区等)。
1·1·3城市现在及今后5年或10年燃料需要量,及产地分析和煤质分析。
1·1·4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情况和开发前景。
二、规划范围1·2·1供热规划范围,主要指在城烟划区内用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市区,不包括城市郊区的农田、山区、水域、荒地等。
1·2·2城市供热系统,主要是指热源市点。
热力管道主干线和热力站布点等。
第二章供热现状与热负荷一、供热现状2·1·1说明全市主要工业的类别和分布,及其供热现状和存在问题。
2·1·2市区建筑物面积、供热面积、民用采暖的建筑面积等,不同使用性质建筑物的面积及占总面积的百分比,集中供热普及率等。
2·1·3现有采暖用热的供应方式、比重及生活热水的供应情况;利用热能制冷的现状。
2·1·4职工冬季烤火费标准、供热成本、热价。
二、规划热负荷2·2·1现有工业、民用热负荷(采暖、空调、生活热水)及近、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
按现有热负荷、已批准项目的发展热负荷及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分别列出,热负荷中应分别列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最大、最小、平均热负荷。
2·2·2热负荷调查资料来源与分析。
2·2·3说明主要工业用汽参数、工艺要求、热负荷性质、生产班次、年运行小时数和凝结水回收情况。
2·2·4建筑采暖热负荷中,采暖供热指标的取值及采暖建筑物中不同性质建筑物所占的比重。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第一节城市供热工程规划原则与内容一、城市供热工程规划原则1.为贯彻执行国家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在城市积极推广集中供热"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经济效益,需编制好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
集中供热就是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力网向城市、镇或其中某些区域热用户供热。
2.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集中供热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地貌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应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相适应。
3.城市供热工程设施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编制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时,要打破部门、行业、条块与区域的界限;注意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工业与民用相结合,大、中、小型相结合;做到总体合理布局,有利分段分期实施。
4.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应尽可能采用先进和可靠的技术;强调能源的综合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重视经济效益;做到减少城市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5.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应参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文件执行。
二、城市供热工程规划内容与深度1.城市供热工程总体规划内容与深度(1)内容①预测城市热负荷。
②选择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
③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布局及相应的供热范围。
④布置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2)深度①说明热负荷的资料来源和调查简况;热负荷的分类预测;各类热负荷所占比例并列出采暖期与非取暖期的最大、最小及平均热负荷。
②探讨夏季用热制冷的可能性和所需的热负荷。
③现有热源状况,即热源的位置、占地面积、容量、运行情况及供热能力等。
④现有热源改、扩建的可能性,它包括有无扩建场地,供电、供水及运输条件等。
⑤拟规划热源的位置,用地面积,热源容量,供热能力及供热范围等。
⑥工业余热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如具备此条件,应阐述回收利用的方式。
⑦其他可利用能源的情况。
⑧初步确定供热管网的热媒形式及其参数。
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 ppt课件

和局部供热 按照热源供应的热媒种类不同可分为:热水供热、蒸汽
供热和热风供热。 按照热媒参数的不同可分为:高温水(t>115℃)和低 温水(t≤115℃)系统; 高压蒸汽(P>70kPa,通 常为过热蒸汽)、低压蒸汽 (P≤ 70kPa,通常为 饱和蒸汽)系统。
PPT课件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任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生活与生产需要:
1.确定城市集中供热对象、供热标准、供热方 式; 2.合理选择气源,预测供热负荷,进行城市热源 工程规划,确定城市热电厂、热力站等供热设 施的数量和容量; 3.科学布局各种供热设施和供热管网; 4.制定节能保温的对策与措施,以及供热设施的 防护措施。
PPT课件
6
1.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由热源、热力网和热用户三部分组成。
热源包括热电厂(又称热电联供)、换热站、锅炉房和 热泵机房;
热力网包括城市一次(高温)热网和小区二次(低温) 热网;
热用户包括一次水热用户(换热站),二次水热用户 (末端用户)等。
PPT课件
7
2.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分类
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
PPT课件
1
第一节 供热工程规划概述 第二节 城市集中供热负荷的预测与计算 第三节 城市集中供热热源规划 第四节 城市供热管网规划 第五节 热力站与制冷站设置
PPT课件
2
第一节 供热工程规划概述
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寒冷地区的冬季,为了维持 日常生活、工作和享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都存在着 冬季供热采暖问题。
PPT课件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热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日期:2007-02-14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三)能源供需平衡(四)重点项目(五)环境效益分析五、“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发展重点工作(一)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二)实施供热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供热结构(三)推进供热节能改造,实现供热节能降耗(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六、“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强化供热规划控制,确保供热有序发展(((((境、本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并与《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提出了供热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供热事业发展的规划方案、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一)基本情况“十五”时期是北京供热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供热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生产、环境治理和保证居民正常工作、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五”时期,北京市供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新的供热局面。
1—1力从积由;供热远郊区县到229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存在问题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热用能日趋紧张“十五”期间,北京没有新建大型集中热电联产项目,致使原有热电联产热源已满负荷,热源建设已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热源供应与采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热源日趋紧张。
北京供热用能是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并依赖于外埠供给。
2004年—2005年采暖季北京天然气的紧张,使城市供热用能问题凸显,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价格呈上涨趋势,城市供热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多重压力。
2.设施配置极不合理,供热资源浪费严重5346近节能潜力很大。
5.供热发展疏于管理,热源建设盲目无序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天然气利用的分散性,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天然气大量用于局部、分散的采暖,而在新建供热项目的审批中,项目规划审批与供热管理存在相互脱节现象,致使全市的供热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指导,供热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6.供热体制改革滞后,供热市场尚未形成现行供热的福利体制,造成用热主体和交费主体分离和错位,使欠热费问题日趋突出,供热企业运行与生存面临危机。
现行采暖计费方式,热费与热量消耗无关,使供热单位、采暖用户、建设开发商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供热节能机制,(提高供热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供热需求放在重要位置。
调整供热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挖掘现有设施能力,推进供热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北京市供热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充分分析北京市供热行业现状,注重与北京市能源、环保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结合城八区和远郊区县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及重点发展区域的特点,确定以下规划原则:1.合理确定供热方式,保障城市供热安全网(燃煤、4.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引导培育供热市场加快供热体制改革步伐,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改革供热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准入退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供热市场化。
5.加强供热行业监管,促进供热有序发展完善和制定供热相关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标准,对供热质量、安全、服务、准入、退出、价格等方面实行有效监管,依法行政,科学行政,促进供热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1.初步形成不同供热能源、供热方式互补的供热系统,有效应对能源供给变化,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2.加强供热节能,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
(34.6(消耗。
(三)规划热负荷根据建筑面积预测、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的规划目标及建筑节能标准,考虑“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供热节能改造程度,确定北京市2010年规划热负荷为32725MW,其中城八区为21818MW,远郊区县为10907MW。
四、“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方案(一)总体规划思路“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应在保证全市供热需求的前提下,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大力推进资源整合,积极发展城市热力网和天然气供热,广泛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提高环保水平,鼓励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合理应用电供热,限制发展燃(网覆盖区域发展燃气供热;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地热、太阳能、余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平房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集中供热设施难以覆盖地区宜采用蓄能式、热泵等电供热方式。
城八区各种供热方式面积详见表4—2。
表4—2城八区各种供热方式规划供热面积统计表2.亦庄经济开发区和远郊区县供热规划加大远郊区县供热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整合10t/h以下燃煤供热锅炉房,发展大型燃煤锅炉房集中供热,推广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对既有集中供热锅炉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环保水平,扩大供热能力,向周边地区供热。
亦庄、通州、顺义重点新城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通州新城加快三河热电厂配套热力管网建设,实现向通州新城供热;延庆县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积19830(根据规划热负荷,测算出2010年全市燃煤锅炉房供热耗煤量为368万吨标煤,燃气锅炉房(含壁挂炉)供热耗气量为28.6亿立方米,能源供需基本平衡。
(四)重点项目“十一五”时期,城八区主要新建太阳宫、郑常庄热电厂,改扩建华能、京丰热电厂等大型热源,建设奥运周边、公主坟西延等供热管线,进行供热资源整合和老旧管网改造、节能技术改造和热计量改造。
在亦庄及远郊区县重点实施新建、改建大型供热锅炉房项目。
(五)环境效益分析通过资源整合、节能改造和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等措施,改造既有供热设施,与2004年相比,2010年供热燃煤锅炉烟尘排放将减少934吨,SO2排放减少2862吨,(电厂((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弥补供热资金不足,提升供热设施环保水平,促进大气质量的改善。
使供热结构得到优化,供热质量得到提高。
供热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取消城八区20t/h以下和远郊区县10t/h以下燃煤锅炉房,对城八区20t/h以上大型燃煤锅炉房和远郊区县10t/h以上20t/h以下的分散锅炉房进行整合。
2007年前选择翠林小区、宝能锅炉房以及昌平、顺义等新城地区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试点示范,为下一步全面推动供热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三)推进供热节能改造,实现供热节能降耗按照2010年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的规划节能目标,供热节能的重点工作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老旧供热设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和管理节能四个方面。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25%的既(热力站)强供热系统水的软化处理,满足水质要求。
根据管网实际运行特性,合理选用循环水泵,降低输配系统运行能耗。
改善供热管网调节,在供热系统中加装水力平衡阀等管网调控装置,减少过热损失,避免采暖用户的冷热不均。
计量供热。
在供热系统中设置热计量装置,室内系统加装温控装置,提高供、用热双方的节能意识,促使供热单位积极采取措施节能运行。
4.管理节能通过供热节能改造试点示范,研究提出锅炉供热的节能评估标准、方法,优化供热节能技术,制定供热运行管理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供热单位人员进行节能培训、宣传和指导,提高供热单位运行管理水平。
制定供热节能激励政策,促进供热行业节能。
制定有关供热节能法规政策,建(的智能监控技术,推广变频泵、水力平衡阀、流量调节阀等调控设备。
推广直埋预制保温管等供热管网敷设技术。
加强散热器、辐射采暖板等末端散热装置研发,提高散热性能。
加强热计量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准确、方便、耐用、造价低的计量仪表与调控设备。
积极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垃圾焚烧、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城市污水废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展试点示范。
六、“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强化供热规划控制,确保供热有序发展强化新时期规划的职能定位和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供热规划,切实做到按规划发展、安排审批((位协作的城镇供热保障体系;建立以供热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长效安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和供热单位的供热危机管理意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事故抢修抢险机制、应急救助保障机制,进行必要的燃料储备、抢修抢险物资储备及必要的供热保障资金储备。
建立供热安全运行保障机制。
调整供热结构,减缓供热能源供需矛盾。
加快大型热源建设,进行必要的管网沟调;更新改造老旧管网设施,解决占压管线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网安全运行监测水平,消除安全隐患;推进供热系统节能,降低燃料消耗,缓解供需矛盾;整合供热资源,供热联网运行,应对能源供给变化,切实提高供热设施的供应保障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位正常运营,培育和发展供热市场,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供热的社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推进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实现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转变供热管理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一五”时期,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改进管理,创新管理制度,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效能。
加强行业基础研究工作,数字清,情况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完善供热行业基础数据资料,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供热行业标准规范,逐步实现供热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
以提高全市供热保障能力为中心,积极探索城市供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