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古徽派建筑在现代的发展

古徽派建筑在现代的发展

古徽派建筑在现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人经常会将豪华、时尚的风格和夸张、流行的符号视为高档住宅的标准,这正是近年来欧美别墅大行其道的原因。

但实际上,普通人用于家居生活的家园,不需要刻意的包装,只需要自己感到舒服、放松、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中所需要的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建筑特色及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最符合中国人居住需求的,同时可以吸引海外归国华侨、驻华外籍高管等非本土客户的眼球,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

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越来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住宅方面,他们都想达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

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

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

比如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皖南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性风格,它主要源自于中国南方的徽州地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皖南徽派建筑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规划
皖南徽派建筑的布局规划可以说是精致细腻、严谨有序。

徽派建筑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进,相互依次相连,整个建筑群周边被高墙包围。

进深大小不一,但是进深之间一般都有廊桥相接,它们构成了一幅清雅的画面,让人感觉优美而又别致。

二、建筑形式
皖南徽派建筑除了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之外,还有独特的“碑廊式”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建筑顶部设置一条长长的天井,并在天井一侧设置窗棂形成的走廊,宛如一条长长的“碑廊”,全方位展现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装饰技艺
皖南徽派建筑的装饰技艺非常独特,主要表现在门楼、剪纸、灵芝雕刻、石雕、壁画等方面。

其中壁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艺术形式,以“五福临门”、“百子千孙”、“龙凤呈祥”等寓意丰富的画面为主。

皖南徽派建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美学价值广泛体现在景区、宾馆、别墅等大型场所。

例如:黄山风景区、村落宾馆、乌镇古镇等旅游景点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在家庭装修中,徽派风格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徽派风格以大气、沉稳、艳丽为主,打造出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家庭,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文化底蕴,也更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皖南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艺术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了解和弘扬皖南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分支,它源于中国安徽地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索徽派建筑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首先,徽派建筑的建筑结构呈现高度的平衡和谐。

徽派建筑非常注重对称与均衡,形成一种平衡的美学意味。

比如,在徽派园林的布局中,左右对称是一种基本的设计原则。

同时,徽派建筑通过层次分明的建筑结构体现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整个建筑更加有层次和深度。

其次,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独具特色。

徽派建筑的装饰主要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和意象,包括雀替、云峰、螭龙和吉祥花纹等。

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以雕刻或彩绘的形式出现在门楣、檐口、挂匾和护栏等地方,为建筑增添了一种优雅和豪华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强调线条的纵横交错和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再次,徽派建筑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色彩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寓意着吉祥和稳固。

红色在徽派建筑中常常用于宫殿、寺庙和宅第的大门,黑色则用于室内的横梁和门窗的装饰。

这种色彩搭配使徽派建筑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庄重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也会使用少量的绿色和黄色来增添建筑整体的鲜明感。

最后,徽派建筑还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徽派建筑重视对内部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比如,在徽派宅院中,会有一个庭院作为核心区域,周围分布着主客厅、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样的布局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又符合人们对于空间流动性和通透性的追求。

总之,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

其建筑结构的平衡和谐、装饰风格的独具特色、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使徽派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中的珍品。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新时代背景下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合理性发展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合理性发展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合理性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合理性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徽派建筑是中国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强烈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保护徽派建筑的同时,也应该开展合理性发展的探索研究,推动徽派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

一、徽派建筑的价值特点1、历史价值徽派建筑建立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文化价值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徽派建筑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

3、艺术价值徽派建筑在建筑形式、造型、装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所体现的建筑艺术,蕴含了中国传统审美和民间文化,并且在建筑装饰和艺术雕刻方面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峰。

4、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徽派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在旅游市场中,也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

二、徽派建筑保护的问题及现状1、徽派建筑受到破坏严重由于徽州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徽派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很多的徽派建筑已经因为房屋老化、天然灾害等原因逐渐破损,甚至有些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2、保护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尽管经过了多年的保护和修缮,可是一些徽派建筑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保护工作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

很多的城市、县镇以及国家机构没有进行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得许多的徽派建筑没有得到保护。

3、徽派建筑现状面临着多重挑战徽派建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拆迁、交通拓展、商业化开发、移民和退休等等。

这些因素造成的徽派建筑整体性的破坏、主体的变形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中国古建筑——徽派的品鉴与分析以及在现代的存在价值

中国古建筑——徽派的品鉴与分析以及在现代的存在价值

中国古建筑——徽派的品鉴与分析以及在现代的存在价值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着重分析了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特色和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徽派建筑的现代存在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现代价值引言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是人文景观和自然地理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中外建筑师所敬仰。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浮梁县,浙江省淳安县)。

徽派建筑受徽州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村落的规划、民居的分布和建筑雕刻艺术方面讲究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巧妙构思、顺应自然。

品鉴徽派建筑对于深入了解徽派建筑和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建筑具有启发意义。

因此本文以品鉴、分析徽派建筑为主题,分析其现代的存在价值。

一、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1 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遵循“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徽州建筑在民居的选址、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徽派建筑的宅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徽派建筑的这种理念使得徽派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其既顺应自然、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

村落的水系设计是徽州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充分体现,是实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具体实例。

如著名的旅游胜地宏村在整体布局上为“牛形”,“牛形村”的水系设计别出心裁,在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的牛形水系最具代表性。

这种独具匠心的水系设计,不仅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而且改变了环境,调节了气温,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2 徽派建筑的特色2.1高宅深井的建筑特色徽派建筑的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

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融点和不同点

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融点和不同点

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融点和不同点一、前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徽派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徽派建筑元素概述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人们开始发现地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文化,国际性文化也可以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与民族文化。

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

因此,传统建筑美学的回归也成了时代的要求。

这一潮流引发了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活跃,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建筑审美尺度为准绳的现代建筑设计。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颖、勤奋的徽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文化涵盖了经、史、哲、医、商、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

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其建筑风貌与徽州大地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秀美如画。

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圈建筑派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所保留的传统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国建筑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黔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村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派建筑己成为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保护徽派建筑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

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续徽州文脉的重要途径。

徽派建筑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但是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现代建筑在功能造价上面有着无比的优势,但在工具理性和经济效益引导下,世界建筑趋同性发展,其民族性、地域性的美学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消亡。

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在当前建筑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更趋向于文化建筑的需求,以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徽派建筑,正好符合人们这种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徽派建筑在当前建筑中的应用,并且更好的提升传统建筑元素在当前建筑中的应用,本文在此,将通过简要阐述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几点应用策略,以供大家分享。

关键词:徽派建筑;当代建筑;元素;重要性;策略;1、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徽州民居建筑,俗称徽派建筑。

因其最具有当地传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融合,成为当前传统建筑模式中的典范。

由于徽州建筑具有技艺精点,造型多样,且色彩鲜明,充分体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才干,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传统建筑的特色,提升传统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充分利用徽派建筑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更好的应用,也可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传统文化的财富,因此徽派建筑在当代建筑工程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2、徽派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策略2.1、屋顶在设计中的应用;屋顶是徽派建筑最有突出特点的建筑形式,多以双坡屋顶形式出现,上面采用小青瓦,屋脊用瓦则竖立,在脊头做成龙的样子,或者鸡等样式,都有其不同的寓意。

再有白墙作为衬托,由其凸显徽派建筑特有的韵味和文化。

因此作为白墙青瓦的现代徽派房子,其屋顶结构形式,在当前的一些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当前提倡节能一体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不仅有效的提升和宣扬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同时也提高了绿色建筑在徽派建筑中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推进了徽派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例如:在张家口举行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大赛中,作为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法国里尔大学共同打造的建筑作品徽家(HUI HOUSE),在大赛能源能效单项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其应有的方式,则是在屋顶上铺设着科技感十足的太阳能光伏板,这一造价120万、总面积141平方米,能够自主发电的建筑,则是出自合肥工业大学学子之手。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美学。

1.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以洁白如玉的粉墙与深沉稳重的黛瓦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寓意着“白壁无瑕”的儒家伦理观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化追求。

2. 『马头翘角』:徽派建筑屋顶的独特设计——马头墙,高耸翘起,形态优美。

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的功能性作用,更富含警示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象征意义。

3. 『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派建筑三绝,细腻繁复、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精神。

它们巧妙地融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展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赋予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

4. 『四水归堂』:徽派民居布局讲究“四水归堂”,即四周房屋围合成天井,雨水从四面八方流入庭院,寓意财源广进,家族繁荣昌盛。

这种布局形式既符合地理环境特点,又体现了古代徽州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中轴对称』:徽派建筑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原则,彰显出庄重、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对秩序、均衡、和谐的崇尚。

6. 『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

它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结合,通过对自然、人文、伦理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情操,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抹亮色,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闪耀着永恒的艺术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徽派建筑艺术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具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

形成徽派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有机形成了它的整体美学理念。

徽派建筑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得以保护性的开发研究和科学利用,使其能“古为今用”。

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对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等进行了剖析,以了解徽派建筑这种图像符号所透露出的固有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应用
引言
在众多探讨美学的著作中,对于美的本质的解释倾向于关系属性方面。

美,反映事物的一定特性,是指事物某方面的特性,如色彩、外形等,与人们意识和经验中诸多方面相吻合而激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感。

美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事物的本身和审美者两个方面。

而在纷繁多样的建筑世界中,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形式美,即“比例、尺度、均衡、统一、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

然而,形式美只限于建筑形式本身外在联系,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要通过它的艺术形象。

“徽派建筑”的典雅、清秀、神秘,华贵、天人合一;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建筑形式,以其深远的文化思想内涵和特有的艺术气质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东方古代建筑文化的典范,这一艺术明珠的美学价值,影响着一代代的建筑师们。

(图1)
正文
一、“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之美学价值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村落,它从布局、环境、造型到装饰美化、环保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地域美学的特点。

这里是古代越人的聚居地,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中原的“四合院”形式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图2)
(一)徽派建筑群体布局之美
这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古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严森完备,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抵御外族入侵,古徽州人聚族而居。

风水文化观念认为村落的整体布局所勾勒出图形轮廓的寓意,直接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从而决定宗法建筑物统一规划的必然性。

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以供,建筑的统一规划有效遏制了耕地的肆意侵占。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确保家族繁荣的理想途径。

这种聚族而居的群体建筑充分体现徽州人驾驭建筑全局的智慧和能力。

(二)依山傍水环境之美
我国传统经典著作《皇帝宅经》总论的修宅次第法称:“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本为毛皮,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

”[1]这段话精辟地阐明民居建筑同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

村落的规划选址遵循: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有形为狮象、鬼蛇的山把手水口、河流。

这既为了调节风力与温度、风向、湿度,形成温和气候,同时也是人们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

故“徽派建筑”群体布局很重视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植被水域,或枕山跨水,或依山傍水,力求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居家环境舒适雅致、静谧优美、如诗如画。

(图3)
(三)造型,结构的空间对比之美
从美学角度来说,虚与实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墙体越大,空间越小,这种心理反映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1)粉墙黛瓦一种民居天然之美,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错落有致,色调总是那么素雅清淡,很像一幅水墨画。

徽派建筑的取材单纯,多为砖、木、石,都使用小青瓦.建筑师依据徽州人特有的美学意识,设计了灰白的色彩基调,这种单色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涵。

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风吹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驳地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重复色,不同的光线、不同的环境都会给这白色的墙染上自己的色彩,虽然失去了白色的纯净和明朗,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

2)马头墙(图4)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等等。

这种高大的封火墙起着隔断邻居发生火灾的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

这种设计,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上的高超技术。

3)巷道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通常各家各户建房时,比邻为壑,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

于是房屋之间形成一条条狭窄小巷;较大的村落中,近百条小巷形如迷宫相互勾连。

(图5)
(四)居室的装饰之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2]。

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石雕、木雕、砖雕则是徽州民居装饰艺术的经典与集中的体现,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

其手法和表现内容因不同的建筑部位各异。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漏窗、照壁、水池、花台、柱础、石狮、抱鼓石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麒麟、仙鹤、雄狮、猛虎、大象、祥云、八宝、博古和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

居室内的装饰与布置典雅、精致,取决了栖居者的文化修养及审美意识的程度,是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五)“徽派建筑”的节能环保之美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艺术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不难发现,它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的总体规划思想;“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单体形式;“天井”以改善室内小气候环境;“地孔”利用地气起到冬暖夏凉的天然空调效果及有效地利用当地的青石、黏土、石灰、山木材料等,与当今强调推广运用当地材料的环保、节能、节材思想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这种设计手法也是科学的、合理的。

它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建筑规划及总体设计思想中的先进性,这与“徽商”的发展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在当代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年久失修,光线弱,湿度大,隔音差,生活不便的矛盾日益突出,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居住的要求。

而对徽派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创造,也在同时进行着。

万科第五园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在单体上,则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再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及手法运
用,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通过空间、时间的对比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

在色彩上,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觉。

(图6图7)
第五园的整个建筑风格不仅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
体现在对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既很好的保持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有效地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精髓。

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谐美,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

(图8)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徽派建筑应该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思想,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效结合,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创新,并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功能需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现代建筑。

建筑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好美学与科学性以及协调性之间的关系,充分实现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效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骆中钊,袁建君.古今家居环境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9.
[2]王其钧.中国居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0.
[3]余治淮,余济海.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4]余挺.贝老先生的第三条道路[J].世界建筑,2007,(4).
[5]邵国榔.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李超德. 设计美学[M] . 合肥: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
附:作者简介
赵思文,女,湖南常德人。

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研。

本科曾获专业二等奖学金。

认真踏实,注意提升自己对设计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