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父亲默默付出、无私关爱儿子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旨在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父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课文中的深层次情感,需要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

同时,学生对于父亲的关爱和付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珍惜父爱,关爱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便于学生跟读、感悟。

3.相关素材:准备一些关于父爱的故事、图片等,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父亲的关爱和付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融入。

《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通过朗读、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性。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1.通过仔细观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读”到的内容。

2.以师生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学生:“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东西?2.引导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面带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读不完的大书》,还记得这本书指的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大自然!教师:非常好!那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谁能来给我们说说?学生A:有小麻雀、老鹰、蚂蚁,还有花草、果树。

教师:真不错,记得很清楚。

那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齐读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

3.过渡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二、落实要素,感受生动语言(一)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动物的有趣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动物们的乐趣?画一画。

2.一边读一边想象,再说一说你感受到的乐趣。

3.交流有趣的句子,体会生动的语言:预设句子及引导方式:(1)“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抓住老鹰捕猎时的动作,结合图片资料,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学生B:“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教师:很好,这句话描绘了老鹰捕猎时的场景。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4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4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篇6“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老师工作的形象比喻。

的确,做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会像园丁一样培养人,塑造人。

但做为一名教师,最高的境界是能走进学生心里,催开学生的心灵,让心灵开花。

今天,听了何玉秀老师讲授的《桥》一课,,惊喜地发现,何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瞬间走进了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开花。

一、让人性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

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

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

慌而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

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

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在这一时刻,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

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何老师没有一处空泛地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

第一读,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让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

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

他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

所以,他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又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对比中,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

第三读,他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何老师煞费苦心。

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

学生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

这种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积累并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优美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等声音的美妙和变化。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理解并感受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等声音的美妙和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声音描写,体会其背后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大自然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以及课文相关图片和动画。

生字词卡片:用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角色头饰:用于角色扮演环节,如小鸟、小溪、河流、大海等。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生字词卡片,快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准确。

2.播放一段包含大自然风、水、动物等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并引出本课主题。

教师:(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的声音世界,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哪些生字词吗?(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复习氛围热烈。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掌握得很牢固。

那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段音频,看看你们能否听出这是大自然中的哪些声音?(播放音频)(学生们认真聆听,随后纷纷举手回答,气氛活跃。

)(二)精读课文,深入体会1.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声音。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句子,手风琴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频感受。

(3)学习四个“不一样”。

感受: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4)微风和狂风对比学习。

①观看微风的视频,再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感受微风的温柔,指导朗读。

②听狂风的声音,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感受狂风的威力。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带有计划表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的目的:
1、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文化气氛;
2、活泼的专题体验,让孩子们参与到有趣的大自然的声音,唤醒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视觉和听觉感知能力。

二、课程安排
时间内容活动器材
上课前导入:1、播放大自然动物录音,让孩子们认识不同大自然里的生物一台教室小音响
2、引导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上课中互动环节1、播放电视节目里的动物录音,请孩子们说出每类动物的名字一台投影仪
2、让孩子们朗读动物录音,并自己尝试模仿它们
3、对对碰,歌唱游戏,让孩子们自由互动玩耍,启发孩子们感受录音
下课后总结:1、分享自己探索和收获
2、给大家分发录音收回家听
三、教学反思
1、适当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活跃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2、适当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3、适当给予孩子们团队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7两件宝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7两件宝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7两件宝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两件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巩固认识“宝、脑、双" 等12 个生字,会写“工、用、又”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双手和大脑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3 个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实践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游戏“生字大闯关"。

将生字卡片随机贴在黑板上,分成三组,每组四个生字。

请三位学生上台,每人选择一组生字进行认读。

读对一个生字得一分,看谁得分最高。

全班齐读剩下的生字卡片进行巩固。

回顾课文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件宝》,谁能说说人有哪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两件宝有什么作用呢?(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二)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和情感。

比如读第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时,要读出郑重的感觉;读第二句话“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时,可以稍微轻快一些,突出双手和大脑的功能;读第三句话“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时,要充满期待和鼓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可以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

分析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句话。

提问: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呢?引导学生理解双手和大脑对人的重要性。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如果没有双手和大脑会怎么样。

比如没有双手就不能写字、画画、吃饭等;没有大脑就不能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等。

拓展:除了双手和大脑,你还知道人有哪些重要的器官或能力吗?比如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嘴巴可以说话和吃东西等。

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线上课程录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普罗米修斯》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故事”,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指向写作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课文《普罗米修斯》改写自古希腊神话,讲述了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勇敢地“盜"取火种,却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但他不屈不挠,后来得到大力士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的故事。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写普罗米修斯不忍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决心拿取火种,带到人间;第二部分(第3-8 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写拿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受到宙斯严厉的惩罚,但他决不屈服;第三部分(第9 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课后习题从朗读、口语训练、阅读拓展上提出要求。

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众神的名字。

”第二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第三题是“故事中哪个情节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

”还有阅读链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神奇的想象。

【学情分析】已知: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羿射九日》,对神话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这次专门编排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未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能力的培养更全面、更深入,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1、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定。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一课,这些词你会读吗?出示:咆哮、狞笑、势不可当、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祭奠、读的真好!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你能够选出上面的三到四个词语来说一说吗?二、感受“桥”是的,老汉一个人支撑起了这座桥,可是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座桥的?你来说说。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桥窄窄的,)窄到什么程度?生:窄到一个人才能通过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哪个词(只有又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唯一一条,别无选择,十分重要)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分组读你读出了桥的窄。

你读出了村民过河的别无选择!你读出了桥对村民的十分重要!你还读出了为村民过桥的担心!三、感受“洪水”这座木桥可能年岁已高,平日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一个特殊的黎明,他不仅承载着一百多人的生命,还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山洪。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课文,迅速用横线标出课文里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

来吧,咱们来交流交流,(……)集体的智慧就是了不起,一下子找了这么多,老师也摘录了五个句子。

课件出示: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我们开火车,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你从这几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这些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本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

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

”就是病加重的意思。

(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

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

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

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扁鹊是一位怎样的医生?
(医术高明、尽职尽责)
4、面对扁鹊的屡次忠告,蔡桓公又是如何看待他提到的病情的呢?
语言上:“寡人无疾”语气斩钉截铁(盲目自信)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语气讽刺挖苦(讽刺、挖苦)
神态、心理上:“不应”“又不悦”;“又不应”“又不悦”(固执己见,刚愎自用)
小结蔡桓公的形象: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讳疾忌医
5、表演情景剧
(过渡)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

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请同学们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生分小组合作,师巡回指导)
6、评价表演
师言:你觉得刚才那个小组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说话语气等作出评价。

7、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

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四、探究寓意,获得启示
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

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
(生动笔写遗书)写毕,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

从桓侯身上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请用“不要……而要……”的句式说说
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