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记有关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选文档

史记中的故事15篇精选文档

《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的故事(一):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

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

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来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史记》列传中记载了数百人,上至王侯,下至平民,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故事五篇,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故事五篇:作法自毙赵良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

不久,秦孝公就去世了,太子继承了王位。

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等人马上告发商鞅意图造反,于是新任秦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跑,他来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休息。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所以对不起,我不敢收留您住宿。

”商鞅仰天叹息说:“唉!新法的弊端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只得离开秦国潜逃到魏。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导致魏军打了败仗,拒绝收留他。

商鞅还打算逃到别的国家,魏国人抓住他说:“你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它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恐怕得罪秦国。

”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国。

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这时秦国出兵攻打商鞅,把他杀死。

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还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虽被处死,其法却在秦国上下通行数十年,妇孺皆知,轻商观念深入人心。

秦国也得益于他的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鞅是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下的,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史记里的故事五篇:锋芒初露苏秦又游历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见到燕文侯,他才找到展示自己才能学说的机会。

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有易水,土地面积纵横有两千多里,在役士兵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粮草足够维持数年。

南面有碣石山、雁门山丰饶的物产,北面的大枣、栗子也收益颇丰,百姓即使不耕种田地,仅凭大枣、栗子的收入也足够维持生计。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了。

当今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见兵戈战火,将士阵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

大王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之所以能免受他国侵略,是因为有赵国做它南面的屏障,阻挡贪婪的秦国啊!秦国与赵国曾经五次交战,秦国获胜两次,赵国获胜三次,秦、赵双方的国力都有所削减,而大王依仗赵国屏障的庇护,从背后对双方都有所制约,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略的原因。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

十个简短的史记小故事1. 舜的孝顺舜的老爹和后妈还有弟弟,老想害死他。

让舜去修谷仓顶,他们就在下面放火。

舜拿着两个斗笠像超级英雄一样跳下来,跑了。

让他挖井,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舜早挖了地道又溜了。

可舜还是对他们好得很,他的孝顺把尧都感动了,尧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

2. 姜太公钓鱼姜子牙这老头,跑到渭水边钓鱼。

他那鱼钩是直的,还离水面三尺高。

别人都说他傻,他却说:“我这是钓王侯呢。

”周文王一听,觉得这人肯定有大本事,就去拜访他。

姜子牙就跟着文王走了,后来帮着文王、武王把商朝给灭了,成了周朝的大功臣。

3.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美人儿叫褒姒,这褒姒不爱笑。

周幽王想了个馊主意,点燃烽火台。

诸侯们以为有外敌入侵,都带着兵跑来。

褒姒看到诸侯们气喘吁吁、狼狈的样子就笑了。

诸侯们发现被耍了,很生气。

后来真有敌人来的时候,再点烽火,诸侯们都不来了,周幽王就被敌人给干掉了。

4.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来换。

赵王怕秦王耍赖,蔺相如就说他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发现秦王只想骗璧,不想给城。

蔺相如就骗秦王说璧上有小毛病,拿过来后就威胁秦王,要是不给城,就和璧一起撞碎。

秦王没办法,蔺相如就带着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了。

5. 负荆请罪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比廉颇的官还大。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知道了,就躲着廉颇。

他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他们俩,如果他俩斗起来,赵国就完了。

廉颇听了,觉得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成了好哥们。

6. 纸上谈兵赵括这小子,读了好多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他爹赵奢是个名将,可知道自己儿子不行,说他只会纸上谈兵。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战场上,完全不根据实际情况,只按兵书上的来。

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四十万赵军都被坑杀了。

7. 毛遂自荐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去,挑来挑去还差一个。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两千5261多年4102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1653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的故事1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

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

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

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

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

”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

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

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和史记有关的十个故事

和史记有关的十个故事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1、卧薪尝胆【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原文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1、卧薪尝胆【原文】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破釜沉舟【原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鸿门宴【原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纸上谈兵【原文】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5、狡兔三窟【原文】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记载:“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6、指鹿为马【原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7、四面楚歌【原文】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8、负荆请罪【原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9、背水一战【原文】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史记故事四则

史记故事四则

史记故事四则《史记》故事四则一、讳疾忌医扁鹊经过齐国,齐桓侯把他当作客人招待。

扁鹊去朝廷拜见齐桓侯,说:“您皮肤和肌肉之间有小病,不医治会加重。

”齐桓侯说:“我没有疾病。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对左右近臣说:“医生贪图功利,想医没有病的人来冒充自己的功劳。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血脉里有病,不医会加重。

”齐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不高兴。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的肠胃之间有病,不医治会加重。

”齐桓侯不理睬。

扁鹊走出来,齐桓侯不高兴。

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望见齐桓侯就退出来跑走了。

齐桓侯派人询问他是什么缘故。

扁鹊说:“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汤药和熨药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血脉,针灸和砭法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肠胃之间,酒药的效力能够达到。

病在骨髓,即使是主管生死之神也无可奈何。

现在病在骨髓,因此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后,齐桓侯身体发病,派人去叫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齐桓侯便死去了。

************************************************************************ *二、破釜沉舟秦国大将章邯打败了项梁之后,渡过黄河,去攻打赵国,打垮了赵军。

然后又围攻钜鹿,把赵国的君主和大臣们都包围了起来。

楚怀王任命项羽为鲁公、次将军,去救援赵国。

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兵渡过漳水,去救援钜鹿,但首战失败。

于是项羽就亲自率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河。

上岸后,命令士兵把所有渡船都沉入水底,把锅碗瓢盆等炊具都砸烂了,把住的房屋也全部烧毁,只随身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必须要决一死战,不许有一点退却之意。

楚军到达钜鹿,多次激战,断了秦军的粮道,打垮了秦军,秦国将领被杀的杀,被抓的抓,只有大将涉间拒不投降,自焚而死。

成语“破釜沉舟”,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 ******1三、张良拜师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关于《史记》的故事

关于《史记》的故事

关于《史记》的故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寓言,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
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做苦工。

为了铭记在吴国的羞辱和复仇,越王勾践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并在门上悬挂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

2.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一起为官。

由于蔺相如的功劳超过廉颇,引来了廉颇的嫉妒和侮辱。

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忍让和国家至上的精神后,感到惭愧,于是背着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

3. 鸿鹄之志:秦朝末年,陈涉出身贫寒,为人耕田。

他常常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那你知道和史记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和史记有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事必躬亲的减宣减宣是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人,他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河东太守府任职。

卫青派人到河东买马,看到减宣才能出众,就向皇上推荐,于是他被征召到京城当了大厩丞。

他当官做事很公平,因此得以逐渐升任。

皇上派他处理主父偃和淮南王造反的案件,他充分利用法律条文深究罪责,杀了很多人,他因敢于判决疑难案件而备受称赞。

他屡次被免官又屡次被起用,担任御史及中丞之官差不多有二十年。

王温舒免去之官后,减宣担任左内史一职。

他管理米盐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亲自经手,亲自安排县中各部门的财产器物,县令和县丞也不得擅自改动,如果他们敢不服从命令,减宣甚至对他们处以重刑。

同时为官几年,其他各郡郡守都只能办好一些小事而已,但是唯独减宣能从小事办到大事,凭借他的力量保证政策顺利推行下去。

后来,因为他的属官成信与他结怨。

成信逃走藏到上林苑中,减宣派郿县县令杀死了成信。

官吏和士卒射杀成信时,不小心射中了上林苑的大门。

减宣被交付法官判罪,法官认为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减宣只得被迫自杀。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公正的廷尉一次,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的驾马因此受到惊吓。

文帝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张释之审讯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

过了好久,我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没想到正好撞到了皇帝的车队,因为害怕就跑了。

”廷尉张释之向皇帝报告说,那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让百姓信服了。

而如果在当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杀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主持公正执法的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地去判罚,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愿陛下明察。

”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和史记有关的故事:不循古法的杜周杜周是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杜衍人。

义纵当南阳太守时,把杜周当做得力助手,荐举他做了廷尉史。

他服侍张汤,深得张汤赏识。

张汤屡次说他才能出众,官职升到御史。

皇帝派他审理边境士卒逃亡的案件,很多人被他判处死刑。

他上奏的事情很合乎皇上的心意,他同减宣相接替,担任中丞十多年。

杜周治理政事与减宣相类似,但是他处事慎重迟缓,外表宽松,内心苛刻。

减宣当左内史时,杜周为廷尉,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善
于窥测皇上的意图。

皇上想要排挤的,就趁机加以陷害;皇上想要宽释的,就长期囚禁待审,替他申诉冤情。

他的门客有人责备杜周说:“为皇上断案,不遵循三尺法律,却专以皇上的意旨来断案。

作为法官应当这样吗?”杜周说:“三尺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从前的国君认为对的就写成法律,后来的国君认为对的就记载为法令。

适合当时的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要遵循古代法律呢?”
杜周中途被罢官,后来当了执金吾,负责追捕盗贼。

他曾逮捕查办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十分地苛刻残酷。

天子认为他尽职无私,就升任他为御史大夫。

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郡守。

他治理政事残暴酷烈比王温舒等更厉害。

杜周开始当廷史时,只有一匹马,而且配备不全;等到他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也多达好多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