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08年10月17日作者:记者牛娟娟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走势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来说,国家宏观调控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也在日益丰富和完善。从历史上看,我国在1978年以前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时代,1978年到1992年处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在这两个时期内,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从宏观到微观的涵盖方方面面的管理和规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金融宏观调控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2年,随着我国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得以逐步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开始丰富起来。

针对1992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现象,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实施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初期主要采取了行政操作方式,后期逐步开始更多地运用紧缩的货币供应、利率杠杆、从紧的财政政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以达到控制总需求的目的。这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使GDP增长速度由1992年的14%左右降到了1997年的8.8%,CPI年上涨率由1994年的24.1%降到1997年的2.8%,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1997年国内出现了经济偏冷情况,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我国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提升到2003年的9.1%,CPI指数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两轮宏观调控都成功地对经济过热和经济偏冷进行了治理,金融调控手段比以往单纯依靠行政处理方式有了很大

改变:主要采用了间接的经济手段,在1998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解决了扩大社会总需求的问题。

2003年至今,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出现了货币信贷增速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物价上涨、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外汇占款持续扩大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针对我国在金融调控、金融稳定方面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央行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决策的有效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加强了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和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作出应对:适时降低利率和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适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制定鼓励居民扩大消费的政策,促进个人住房贷款及消费贷款,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回升,推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上也更加丰富起来,并常常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五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在使用上呈现以下特点: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在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至3倍,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灵活运用利率杠杆,2004年到2007年,7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1.89个百分点,8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1.89个百分点,利率在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从2004年11月18日起,6次小幅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缩小本外币利差,减轻了结汇压力。

——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促进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督促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对过热行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就业、助学、农民工和非公经济等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引导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信贷投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过快的增长势头有所缓解,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收回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2003年4月至2008年5月,共发行

央行票据15.5万亿元。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对冲流动性,2003年1月15日至2008年6月25日,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8.5个百分点。从2004年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在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促进金融稳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严格控制再贷款和再贴现规模。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增加支农再贷款,同时对农信社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积极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克服单纯的市场带来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进一步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加强宏观调控意义重大。而如何更好地使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及国际金融形势,还应把“一保一控”当成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业和经济层面出现的新问题,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灵活性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