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的名词解释

山水田园诗派的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的创作主题以山水自然和田园景色为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田园化的向往。
这一派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美的重要标志。
一、山水山水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象征含义。
山即大自然中的高峰,代表着壮丽、高远和雄浑;水则是大自然中的流动之物,代表着柔美、清澈和宁静。
山水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成为了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通过山水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大自然力量的认同感。
二、田园田园是诗人们创作时常借以描写的生活环境。
田园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包含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们对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山水田园诗中,田园被描绘成一个平和、宁静、丰饶的地方,代表着人们对和谐社会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田园生活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三、审美情趣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表达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他们对大自然的景色和现象有独特的领悟和把握。
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感悟,在自然美景中找到灵感,用文字创作出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山水田园诗派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学的愉悦。
四、思想倾向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诗歌作品所寓意的田园生活,往往代表了古代文人对农耕社会、安居乐业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山是刚强、高耸的,与诗人的壮志、崇高的人生抱负相呼应;水是柔美、润泽的,与诗人对和平、民生的期盼相契合。
山水田园诗派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宁静和谐社会的憧憬。
五、文化之美山水田园诗派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凝聚着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古代文人的创作成果。
这一派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山水田园诗歌中,诗人们通过文字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传递出生活的智慧和真善美的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古代山水田园诗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起源:东晋田园诗派——陶渊明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谢朓盛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宋: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但其境界上已远比不上唐朝。
杨万里、范成大明清: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
三、田园诗的典型物象:1.景物(意象):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锸【chā铁锹】、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四、描写景物的手法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五、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
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
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
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唐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山水田园诗人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思想风格,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繁荣的原因: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盛唐时代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是形成山水田园诗质朴淡雅、恬静风格的内在审美需求。
从社会思想来看,唐代道、儒、佛三教并存,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情感社会基础。
唐代的隐逸之风,是形成其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特征的内在趋动力。
唐代经济的繁荣为文人们歌咏山川田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
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主要描写山水田园表现隐逸生活,抒写闲适感情。
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展现自然美的艺术技巧。
体兼陶谢田园山水题材,融合陶谢所确立的精神旨趣与审美观照方式,多写方外之情,艺术表现上始终以崇尚陶谢为本。
在继承陶谢基础上,形成了融兴寄于观赏、寄情性于鲜明画面之中的表现方式,以及通过虚实关系的处理创造意境,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
传统上,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集中在盛中唐,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
王,孟创造的静逸明秀之美,展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高超的艺术成就,是盛唐诗的典范之一。
其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中,抒写闲适、退逸的思想感情,较少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色彩清淡,意境深幽,风格恬静闲逸,精美含蓄,体裁多为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
在继承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达到山水田园诗的高峰。
其中王维、孟浩然成就尤高。
王诗融诗情、画意、乐感于一体,“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孟诗虽境界稍狭,题材稍窄,然其诗孤清冲淡,自然浑成,亦颇具特色。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派
说到山水田园诗,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陶渊明。
关于山水田园诗,你还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特点: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丰富。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文学流派名词解释汇总【建安文学】是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不少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动荡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离乱的痛苦,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要求,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这一独特风格。
其主要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等。
【山水田园诗派】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人们借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归为“边塞诗派”。
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高适的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岑参的主要作品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昌龄的主要作品是《出塞》等。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强调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反对简单地模仿古文,提倡创新。
他们主张文章要有实际内容,提倡朴实自然的文风。
主要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朝政日益腐败,一部分文人认为古题乐府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深刻反映民生疾苦,起到匡救时弊的作用,于是在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础上,提倡“即事名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兴起新乐府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元稹。
【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
文学研究会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扬“为人生而艺术”,也被称为“人生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特点: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丰富。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