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翻译的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英语翻译

国内外英语翻译一、引言:国内外英语翻译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英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商业合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英语翻译需求,我国翻译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国内外英语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英语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英语翻译的必要性1.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英语翻译,我国的文化产品得以走向世界,世界的文化也得以传入我国,实现了文化交流的互利共赢。
2.商业合作的纽带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英语翻译起到了沟通协调的作用。
无论是国际贸易、招商引资还是海外投资,英语翻译都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3.学术研究的基石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语言。
英语翻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帮助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前沿,提升国内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三、国内外英语翻译市场的概况1.国内翻译市场现状我国英语翻译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需求广泛,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翻译人才短缺。
虽然近年来翻译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满足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2.国际翻译市场的趋势在国际翻译市场,英语翻译的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英语翻译服务逐渐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为英语翻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英语翻译的挑战与对策1.语言差异英语翻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2.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翻译需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递原文的含义,避免文化误解。
3.专业领域知识随着英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英语翻译涉及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才能确保翻译质量。
4.提高翻译质量的方法(1)加强译者培训,提高翻译素质;(2)运用翻译技术,提高翻译效率;(3)建立翻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翻译质量。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的综述/h1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扩大和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商务英语作为ESP的重要分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简称ESP)的教学理论。
1.ESP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回答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本质、学科属性、文体特征等认识论层面的问题。
例如,Strevens指出:在内容和目标有特定学习群体的特殊需要时,ESP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Barber、Tarone和Lackstrom等学者从文体学、句法学、语用学、体裁分析等角度研究了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通过分析语言的宏观结构和实现这些结构的微观语法词汇模式,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索特定商务交际情境下的语言学习。
2.ESP的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解决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关的系列问题,如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语言技能的培训、测量和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等。
例如,Dudley主张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以任务为主,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即“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
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ouglas指出,特殊目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话语领域)构成,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从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商务背景知识三方面着手。
二、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从2010年起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研究现状如下:1.研究主题类型。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大体分为五类,一是进行理论剖析,即分析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如建构主义、功能目的理论等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二是研究教学模式,即探讨当今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运用,如任务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三是研究现状、提出对策,即描述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如学生基础较差、教材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四是研究翻译实训教学,即关注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或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五是关注网络多媒体和语料库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习语翻译研究

英语习语翻译研究李继文(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在翻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英语习语翻译既应保留原作的风采,也要符合中国读者口味。
英语习语翻译技巧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了解英美文化及其背景,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8)022*******R esearch in the T ranslation of E nglish IdiomsLI Ji 2w en(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 Abstract :Being the essence of English and its culture ,English idioms have taken an outstanding place in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should not only retain the graceful bearing of the original ,but accord with the flavor of Chinese readers.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ng English idioms are helpful for Chinese learners to know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background and intercultural exchange. K ey w ords :English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媒介和文化桥梁。
英语习语翻译策略研究

英 语 习语 结 构 的 固 定 性是 指 英 语 习语 wa t e r ( 翻译 成 “ 处 于 困境 ” ) , i n a p p l e - p i e 的 每 个 单 词 和 词组 的 搭 配 是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英 语 习语 的 来 源 主 要 有 Ⅸ 圣经》 、 民间 o r d e r ( 翻译成“ 整整 齐 齐 ” ) , 都 是 源 自家 庭 。 过 程 中 约定 俗 成 的 , 不 可 改变 , 它不 因语 法 创作 、 希腊神话、 以 及 文 学 作 品 四种 。 ( 3 ) 希腊神话。 或 个 人 的喜 好 而 发 生 变 化 , 这 要 求 英 语 语 ( 1 ) 《 圣 经》 。 希 腊 神 话 均 来 自 欧 洲 最 早 的 民 间 创 言 学 习 者 不 仅 要 掌 握 丰 富 的 词 汇 理 论 知 《 圣经》 在 世 界 文 学 史 上 占有 不 可 替 代 作 , 约是产生于公元前 1 2 世纪一 公元前8 世 识 , 还要 拥 有 深 厚 的 欧 美 文 学 底 蕴 , 在学 习 的地位 。 很 多 外 国 的 பைடு நூலகம்说 、 诗 歌 以 及 戏 剧都 纪 。 它 经 过 古 希 腊长 达 百 年 的 传 承 , 历 经 多 中积 累 , 在积 累中学习 。 譬如 , 不能将 ” b y 是以《 圣经》 中 的 某个 故 事 为 题 材 来 展 开 创 人 的艺 术 加 工 , 最终 保 存 在 以 后 的 文 学 、 历 t wo s a n d t h r e e s ( 译为 “ 三三两 两” ) ” 写成“ b y
学 术 论 坛
S C I E N O E &T E C H N o L 0 G Y .
墨圆
英 语 习语 翻 译 策 略研 究 ①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摘要: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
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
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习语 翻译 一、引 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
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
而在语言这个大家庭中,习语是其中的核心和精华。
如果没有习语,语言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反之,如果运用得当,习语可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
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
二、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
(尤今·奈达,2001:82)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
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
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习语的文化传承与翻译策略研究

英汉习语的文化传承与翻译策略研究习语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既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同时也承载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英汉习语翻译不仅存在着语言障碍,更加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翻译策略问题。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背景英语对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可以追溯到英国移民在17世纪迁往北美大陆以及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
英语自此开始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广泛应用致使英语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习语。
中文的繁荣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基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雏形。
中文习语就在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继承。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传承英语习语数据庞大,其中不乏表达时间久远、历史事件、民间故事、地方风俗、人物传说等等的内容。
这些习语直接关联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丰富了英语民族的人文内涵。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便成为了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中文普通话的使用者,我们翻译英语习语时容易陷入字面意思的解释中,而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in the same boat”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上”的意思。
但是在全球共同面对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这个习语在中文中经常被用来表达“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概念。
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传达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时就有可能导致误解和文化沟通的失败。
因此,在英语习语的翻译中,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运用文化解读和语用分析方法,找到原文中的情感、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传承和拓展其文化内涵。
三、中文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传承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个非常崇尚文化传承的国家。
中文习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英语习语不同,中文习语一般从物、事、人、动等方面衍生出来,其中蕴涵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底蕴。
例如,中文习语“风雨同舟”最初出现在《左传》中,是说政治家们应该像在同舟中的人一样,同心协力,共同渡过建国时期的艰难困苦。
英语习语中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

英语习语中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摘要:文章根据习语与文化的关系,针对汉语和英语在风俗、历史典故以及生活环境等等层面所存在的不同之处,提出在进行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式有注释、直译、意译以及借用等等,为翻译者在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提供参卡参考。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研究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ms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erms of customs,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that the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idiom translation include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etc.,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Key worlds:English-Chinese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udies引言习语是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累积的产物,是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精练化呈现,也是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短语,具体包括的类型有谚语、成语、格言以及歇后语等等。
习语具体就是某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固定性的,具有特殊形式的以及传统意义的表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verseas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English idioms is always a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lars. Their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mainly involves the researches of idioms form and semantic, and the researches of idioms function and idioms cognitive.
Makkai’s Idiom structure in English identifies two major types of idioms: those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He classified idioms of decoding as lexemic and sememic, giving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lexemic variety.
L.P.Smith’s book Words and Idioms (1925), is an exposition of what language idiosyncrasies or peculiarities tell us about the usage of idioms in English. Smit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tructural peculiarities and idiomatic tranagessions than to the semantics of idioms. To him, idioms are essentially those forms peculiar to a language, whether they are literal or not.
C. Fernando’s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classifies the English idioms into three kinds of idioms are: ideational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terpersonal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relational idiomatic expressions.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 of Fernando’s book is that she moves the study of idiom firmly out
of the domain of the phrase and the sentence into a consider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idioms in contexts of communication (R.Carter 1996). Fernando accounts for the ubiquity of idioms by analyzing what they do in different discourse types.
Domestic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there was a little late for starting to study the English idioms in domest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key point of stud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experience period and multiple theory phase.
Learning English Idiom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by FungChuiWah in 1978, was the earliest article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English idioms writings. Since then, many schoola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of idioms. But this time’s studies just limited i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kills discussion.
In 1998, SheXianjun published an article whose tittle w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ioms: Structure or Extraction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which marked the domestic study of idioms was transit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period to
multiple theory phase.
For about 10 years, Domestic idioms research gradually extended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idiom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types of English idioms, semantic, syntactic features and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allusion and its source and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idio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dioms research, many scholars focu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WngWenbin and YaoJun explained the caus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etaphors in idio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nd explored their intrinsic cognitive mechanis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de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idioms research into multiple theorization period, the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papers of English idioms emerge in a large amount. But from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situation of now,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not yet mature, especiall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content, method, which are still existing many problems and de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