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语气词

语气词“的”、“了”跟助词“的”、“了”同形,要注意分辨。语气词 “的”可以单独附着于句尾,有时还会跟有加强 语气的“是”配合着用,这是 容易跟结构助词“的”混淆。
2.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 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上面列举的许多语气中,最基本的只有6个:的、了、呢、吧、吗、啊。
这六个语气词根据在句子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离核心的远近可以分为三组,分组
情况和主要用法见下面的“语气层次表”:
层次 语气词
语法意义
主要语气类别
例句
第一层 的 第二层 了
②好久了,没有人问她胖啦瘦的之类的话了。
③他没有堤防,左脸被打个正着,爹呀妈的叫了起来。
例①的“找哇找哇”表示动作的反复,例②、③的“胖啦瘦 的”、“爹呀妈的”表示列举,都借助语气词。
第七组全体成员
①唉,这一家人真够痛苦的了。 这是一二两层连用,第一层“的”加强肯定,表示情况的确痛苦,第二层“了”表 示痛苦已经变成了定局(已经实现)。
②我不是说一会儿就来陪您的吗? ③嗨,我的旧衣裳拆拆改改大概还够穿二十年的呢! ④你来看我,要是让学校知道了,对你会有影响的啊!
这是一三两层连用,第一层“的”表本来如此,第三层的语气词分别表示疑问、夸 张、感叹等语气。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 气。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的
后面有停顿的地方,它本身念轻声。
语气词的分类:
1、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嘛、呗、罢了(而已)
语法 语气词

【语气词的分类】——————————————于红莉《试论语气词德语法特征及作用》语气助词:有的表示疑问语气的,有的表示感叹语气的,有的表示请求或命令语气,也有的表示陈述语气。
助动词:表示可能的,如“可能”、“会”、“可”、“可以”、“能”、“能够”等等。
表示意愿的,如“愿意”、“请愿”、“想要”、“肯”、“敢”、“应该”、“准许”等等。
叹词:表示赞叹或恐惧、惊异的,如“哈”、“嗨”、“呦”、“吓”等。
表示喜悦或感激,如“嗨嗨”、“啊呀”、“哈哈”等。
表示醒悟或疑惑,如“哦”、“哎”、“嗯”、“嗳”等。
表示请求或劝止,如“哎呦”、“喔”、“嘘”等。
表示惋惜、懊悔或悲痛,如“哎呀”、“嗳嗳”、“咳”等。
表示轻蔑、嘲讽或不满,如“呸”、“嗤”、“哼”、“喔呦呦”等。
表示呼唤或应答,如“喂”、“呜”、“嗯”等。
语气短语词:说汉语的人除了在句末用语气词外,有时也习惯性地用某种词语形式表达某种语气,如“不成”、“不是”、“就是”等也类属于专职的语气词,我们将这类形式称为“语气短语词”。
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就是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副词,如“简直”、“可”、“难道”、“果然”、“实在”等等。
在现代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语气副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
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
逻辑重音是为了突出句子中某种特殊的含义而把某个词加以重读。
逻辑重音的一般规律体现在:表示肯定语气的词要重读,例如: “你一定要用功啊!”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
”表示夸张语气的词要加重语气。
例如: “你们多幸福啊! 老师很满意。
”心理重音也叫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爱憎情感的手法,是交际内容的重点。
例如: “我觉得太可怕了。
”感情重音字字重读时,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吕叔湘、徐青等先生的说法:————————《关于“语气词”和“语气助词”—兼谈“的”、“了”的类属》结构助词: 的地得—用在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 分别表示定中、状中和中补关系。
语气词_精品文档

语气词引言:在汉语中,语气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所带有的情感色彩和语调。
语气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起着丰富语言表达、增强交际效果的作用。
它们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可以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態度、意见等信息,从而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效果。
一、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语气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示语气的词语。
它可以描述说话者的情感,通过音调、重音和停顿等方式传递更具体的信息。
根据语气词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确认、同意、承认等情感。
例如:“是”,“对”,“行”,“好”。
2. 否定语气词:否定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否定、不同意、拒绝等情感。
例如:“不”,“没”,“非”,“无”。
3. 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疑惑、询问、不确定等情感。
例如:“吗”,“呢”,“怎么样”,“难道”。
4. 感叹语气词:感叹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惊讶、赞叹、满足等情感。
例如:“啊”,“哟”,“好啊”,“太棒了”。
二、语气词的使用方法1. 强调情感: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情感色彩,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真的吗?”、“太好了!”、“真棒!”2. 表达态度: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意见,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例如:“不可能吧!”、“真讨厌!”、“我觉得应该这样。
”3. 修饰语义:语气词可以用于修饰语义,使语言更加准确和精确。
例如:“完全不同”、“一定要”、“真希望”。
4. 互动效果:语气词可以用于增强沟通的互动效果,使交流更加融洽和友好。
例如:“谢谢啦!”、“好吧,我明白了”。
三、语气词的使用注意事项1. 根据语境使用:语气词的使用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来决定,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
2. 注重语音语调:语气词在语音语调上有一定的要求,它们的发音要有适当的节奏、音调和语气强度。
3. 考虑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着对语气词使用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以免产生误解或冒犯对方。
语气助词有哪些

语气助词有哪些语气助词有:呀、的、以、了、来、给、不、故、一样、家、就是、吧、么、吗、也、而、连、阿、然、呢、且、盖、哪、与、则、夫、其、呗、哇、啦、啊、咧、哩、哈、虽、乎、罗、惟、罢了、喽、价、维、斯、呵、般、耶、否、哉、罢、呕、呐、咯、哟、嘛、焉、噢、呦等。
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
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1、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
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
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度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征求意见。
2、祈使语气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3、感叹语气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耶,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
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4、肯定语气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
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5、停顿语气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资料讲解

4、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①语气词“的”与助词“的”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出现在句末,容易与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的”混淆。
如:那样说是可以的。
(语气词)她是北京的。
(结构助词)区分“的”是语气词还是结构助词时,应注意三点:第一,看去掉后能不能影响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
语气词“的”连同前面的“是”去掉的话,仍然成句,不会影响原句的基本意思。
结构助词“的”是构成“的字短语”与前面的“是”搭配使用,所以不能省略。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可以;她是北京的→→*她北京。
第二,看后面是否能够加上适当的名词。
处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后面可加上适当的名词。
语气词“的”后面不能添加相应名词。
(她是北京的—→她是北京的居民/学生/干部);第三,看否定词的位置。
否定副词能加在“是”前面,证明“是”是判断动词,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
否定副词只能加在“是”后面,证明“是”是副词,句末的“的”是语气词。
她是北京的—→她不是北京的;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孤立的一个句子会有歧义,因此还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进行辨别。
如:他是要走的。
→→他要走。
(“是”“的”可省略,原句中“是”重读,句末“的”是语气词)→→他是要走的人。
(“是”轻读,稍停顿,后面可加上名词,句末“的”是结构助词)②语气词“了”与助词“了”二者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不同。
语气词“了”用于句末,前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她上大学了”。
动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情况的变化已经实现,如“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
这句话也可以加上句末语气词说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了。
”句子中有两个“了”,是不同词类:句中的是助词、句末的是语气词有时紧跟在动词后的“了”也出现在句末,是语气词还是助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Ⅰ如果“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的变化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语气词,而不是助词。
如: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知识概说】一、助词的用法1、结构助词“之”。
“之”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起指代作用外,另一重要的用法就是在句子结构中起标志作用,具体是:(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是修饰语的标志;(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3)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时间副词和形容词之后,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标志;(5)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是加强语气的标志。
例句可详见图表示意。
2.发语词“夫”。
“夫”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又称发语词,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一般不必译出。
例如:(1)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3.词尾助词“然”、“若”、“尔”、“如”、“焉”。
在古代汉语里,“然”、“若”、“尔”、“如”、“焉”经常粘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或“……地”。
例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捕蛇者说》)——汪然:泪汪汪的样子。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沃若:肥润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铿尔:铿的一声。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晏如:安然的样子。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盘盘焉:回曲环绕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
二、“者”与“所”的用法古代汉语里的“者”、“所”是两个特殊的词,它兼有助词和代词的特征,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为特指代词。
但从语法意义上讲,助词是主要功能,其指代义是在它们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后才明确的。
1、“者”字通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这时“者”字具有指代意义,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或者中心词省略,简单译为“……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
虚词和语气

•
•
•
•
•
•
•
•
•
•
•
•
•
•
•
•
•
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语气词和语气
虚词中的语气词,如“啊、啦、吧、呢、吗、了”等,常常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尾,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句话,本来都包含着特定的语气,语气词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原有的语气,而只是把固有的语气强调得鲜明一些罢了。
所以,要表现不同的语气,口语中主要靠语调,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书面语中主要靠标点符号,语气词同样只起辅助作用。
二、副词、助词和语气
有一部分副词和助词也具有表达语气的作用。
它们有时单独使用,
在句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
j房间不大,倒挺豁亮。
(转折、让步语气)
k这可不能怨我。
(委婉语气)
l连着两天,他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
(表示出强调的口吻)
有时,它们也跟句子末尾的语气词搭配起来用,这时,语气的`强调作用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
m河水难道会倒流吗?
n谁还偷你那破烂呢?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虚词,在句中也往往兼有表达语气的作用,比如用“由、被、叫、让、把”等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经常表达被动的语气,如后面再用一个“给”字呼应,则又加重了被动的语气;又如,“因为……所以”常表示陈述语气,而“如果”常表示假设语气等。
语气词的用法

语气词的用法语气词是指表达说话人情感和态度的词语,是语言交际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感性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文中,语气词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感叹词、助词、叹词、词语等,其用法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语气词的用法。
一、感叹词1. 哎呀“哎呀”是一种表示惊讶、关心、担心或悲伤的感叹词。
它通常用于紧急或紧张的情境中,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
例如:“哎呀,你怎么这么马虎啊!”、“哎呀,今天的天气怎么这么热啊!”2. 啊“啊”是一种表示惊讶、惊喜、疑问、叫唤或领会的感叹词,通常结合语调或语气变化使用。
例如:“啊,好漂亮的花啊!”、“啊,你竟然考了满分啊!”、“啊,原来是这样啊!”3. 哇“哇”是一种表示惊讶、赞叹、羡慕或惊喜的感叹词,通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特征。
例如:“哇,这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哇,你的新发型真是太酷了!”、“哇,这个故事真是太感人了!”二、助词“啦”是一种表示兴奋、愉快、放松等情绪的助词,通常用于口语交流中。
例如:“我们一起去唱歌吧,啦啦啦!”、“今天天气真好,啦啦啦!”、“我好开心,啦啦啦!”“吧”是一种表示推测、疑问、建议或请求的助词,通常用于在陈述后面表示确认的语气。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3吧?”、“你想去看电影吧?”、“我想下车吧,到了那里就打车回家。
”“呢”是一种表示询问、追问、反问或强调的助词,通常用于加强语气和语意的表达。
例如:“你在干什么呢?”、“我告诉你了呢!”、“你确定不想去的呢?”1. 呜呜“呜呜”是一种表示惋惜、悲伤或痛苦的叹词,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悲惨遭遇。
例如:“我失败了,呜呜!”、“那只小狗在雨中流浪,呜呜!”。
“嘘”是一种表示禁止、警告或保密的叹词,通常用于在宴会、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中。
例如:“嘘,这里要安静!”、“嘘,别让别人听到!”、“嘘,别告诉别人。
”四、词语1. 真是“可惜”是一种表示遗憾、惋惜或失望的词语,通常用于表达对事物或人物不如意的抱怨和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助词、语气词(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是助词。
助词分为三小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2、时态助词:着了过3、语气助词:啦的呢吗吧啊罢了三类助词各有各的特点。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字:定语后写“的”,状语后写“地”、补语前写“得”。
如“伟大的人民”、“迅速地前进”、“看得远”、“写得工工整整”。
其中“的”字可以附着于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叫作“的”字短语,我们将在短语部分讨论。
“所”是个从古代汉语的辅助性代词虚化而来的特殊结构助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时再加结构助词“的”,来充当定语,如“所研究的课题”、“所从未涉及的领域”等。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如①现在正开着会。
②他开着电视就睡着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①我下了第二节课找你。
②他已经走了。
“过”表示曾有过某种经历:①他去过昆明。
②前几天冷过一阵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
“啦”、“罢了”、“吧”、“的”常用于陈述句,“呢”、“吗”常用于疑问句,“啊”、•"呀"常用于感叹句。
助詞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
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
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
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
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現得尤爲顯著,所以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
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
例如:(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詩經·魏風·園有桃》)(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孔:副詞,很。
(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都起襯音作用。
像“亦孔之哀”“滋蘭之九畹”這樣的句法形式祇見於《詩經》《楚辭》的詩句,不見於散文中,所以這裏的“之”主要起韻律襯音作用。
(7)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詩經·小雅·甫田》)(8)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詩經·小雅·采薇》)(9)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詩經·小雅·小弁》)——伎(qí)伎,行走舒緩的樣子。
(10)朱芾斯皇。
(《詩經·小雅·采芑》)——芾(fú),皮製蔽膝。
皇,鮮豔明亮。
以上四例中的“斯”或位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或位於主語與謂語之間,都是起襯音作用。
(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12)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詩經·大雅·文王》以上兩例中的“思”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二、二、結構助詞結構助詞是在句法結構中起結構標記作用的助詞。
古代漢語的結構助詞有兩類,一類是領屬結構助詞,分佈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起標記領屬或限制關係的名詞性向心結構的作用,另一類是凸顯結構助詞,分佈在前置賓語之後或主語之後,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作用。
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是“之”。
例如:(1)麟之角,振振公族。
(《詩經·周南·麟之趾》)(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
(《左傳·成公十年》)(3)齊景公有馬千乘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論語·季氏》)“斯”偶爾也有這種用法。
例如:(4)螽斯羽,詵詵兮。
(《詩經·周南·螽斯》)——螽(zhōng),蝗蟲。
詵詵(shēn),衆多的樣子。
在古代漢語裏,主謂結構如果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比如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或時間狀語,或者在一個複句中充當不能自足的分句,那麽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一個領屬助詞“之”,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
通常人們管這種用法的“之”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5)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公六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賓語。
(6)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論語·雍也》)——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時間狀語從句。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
(《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主語。
(8)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左傳·宣公十五年》)——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讓步複句的分句。
下面各例中的“之”字也是結構助詞,其作用與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句子卻是自足的,獨立的:(9)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經·鄭風·褰裳》(10)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11)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
”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
”(《左傳·哀公十六年》)(12)(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13)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戰國策·趙策三》)這些例子顯示:“之”所在的句子都是感歎句,“之”的作用就是使所在的感歎句在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句子,以此來凸顯句子的感歎語氣。
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茲”“彼”“焉”等,“之”“斯”“茲”“彼”“焉”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的作用,“寔(實)”起標記並凸顯主語的作用,“是”則既可以標記和凸顯賓語,也可以標記和凸顯主語。
“之”用來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最爲常見。
例如:(14)吾斯之未能信。
(《論語·公冶長》)(15)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論語·陽貨》)(16)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按:此例介詞“自”的賓語“周”前置。
也常常與語氣副詞“唯(惟)”配合使用,構成“唯(惟)+賓語+之+動詞”格式,或與疑問代詞“何”配合構成“何+賓語+之+動詞”格式凸顯結構。
例如:(17)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尚書·無逸》)——從,通“縱”。
(18)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
(《左傳·成公十四年》)(1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20)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涼,薄。
“斯”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比較少見,“茲”“彼”“焉”都偶爾一見。
例如:(21)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尚書·金縢》)(22)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
(《詩經·大雅·公劉》)(23)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昧,割也。
“昧雉彼視”猶“昧雉是視”。
(24)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左傳·隱公六年》)“寔(實)”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國語》和《左傳》。
例如:(25)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左傳·昭公十年》)(26)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
(《國語·鄭語》)(27)唯東宮與西廣寔來。
(《國語·楚語上》)——東宮,西廣,都是楚國軍營的名稱。
(28)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
(《國語·楚語下》)——重,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天的神。
黎,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大地的神。
“是”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詩經》,標記並凸顯賓語則比較普遍。
“是”標記凸顯主語的例如:(29)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詩經·小雅·雨無正》)——出,通“拙”。
(30)神保是格,報以介福。
(《詩經·小雅·楚茨》)——格,至。
介,求也。
“是”標記凸顯賓語的例如:(31)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詩經·小雅·小明》)——正直,這裏指正直的人。
(32)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公四年》)——不穀,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是”標記凸顯賓語時可與語氣副詞“唯(惟、維)”“將”配合構成“唯(惟、維)/將+賓語+是+動詞”格式。
例如:(33)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左傳·襄公二十八年》)(34)子爲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凸顯結構助詞都是從指示代詞演變來的,所以過去一般把這種用法看作是指示代詞的一種復指功能。
我們認爲,這些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用不在於復指,而在於凸顯和標記,所以我們把它們看作起凸顯標記作用的結構助詞。
三、構詞詞綴古代漢語中的詞綴,比較容易識別的是那些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詞綴在書面上沒有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所以認識起來就比較困難。
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詞綴通常認爲是成音節的,其實也不一定,也有可能祇是一個加在詞根之上的輔音。
至於在書面上沒有用漢字來表示的那些詞綴,肯定都是不成音節的。
它們或者祇是一個輔音,或者是通過詞根聲母的清濁變化來體現。
目前對於古代漢語詞綴的研究還很不深入,下面介紹一些有漢字表示的詞綴。
成音節的構詞詞綴包括兩類:一類是黏附在詞根之上的詞綴,另一類是黏附在一個詞或短語之上,將這個詞或短語變成一個句法單位。
黏附於詞根之上的詞綴比較常見的有“有”“疇”“不(丕)”“薄”“言”“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其中“有”“疇”“不(丕)”“薄”“言”是前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頭;“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是後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尾。
此外“之”有時出現在人名的中間,是一個中綴。
“有”通常加在邦國、部落等專有名詞的詞根之前。
例如:(1)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尚書·召誥)(2)取彼譖人,投畀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