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数:54 理论环节学时数:46 实践环节学时数:8学分: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临床医学系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及诊断学有关基础知识,熟悉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了解中医部分常见病及针灸辨证论治常识,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内容。
具体要求分掌握握、熟悉、了解三级(说见各章)。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证券交易述,力求概念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努力做到启发式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见习,并要尽可借助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1.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乘侮。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藏象1.了解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了解脏象学说的特点。
2.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关系。
3.熟悉六腑的生理特性。
4.熟悉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气的概念。
熟悉气的分类。
掌握气的功能。
了解血的概念。
了解血的生成。
熟悉血的功能。
掌握血的循行。
了解津液的概念。
掌握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熟悉津液的功能。
经络1.了解经络学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的气血,腾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路。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一、教学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内容,是学生打好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之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的起源、发展、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等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渊源,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医药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阅读、讨论交流、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医药的实践活动,如临床实习、中药提取实验、针灸技能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教学的重要支撑,老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编写本科教材或参考书籍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如考试评价、实验报告、实习实训成绩、讨论交流表现等,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张世文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四)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五)所属系部:药学系(六)编制教研室:社区教研室(七)编制者:张世文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及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中药、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3.了解中医的四诊、辨证与防治原则。
(二)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识别常用中药饮片,通过分析常用中成药处方,培养学生药品经营和管理能力。
2.学会中药和中成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三)素质目标 1.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四、参考学时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五、课程学分2学分六、课程内容与要求序教学教学活动设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号项目计课时知识要求1.通过举例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学的古代名医事发展成就迹、分析中医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及形案例,学习中成时期医药学的发 3.熟悉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展历史和特的姓名及学术流派点能力要求概述 1 2 2.充分利用1.中医药学的发 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内启发式教学,展概况涵激发学生学2.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在中医2.中医学的基本习中医药学学上的地位和价值特点的积极性和素质要求兴趣 1.具有传承发扬中医学的责任感知识要求 1.以工作情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景导入的形1.阴阳的基本概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式,学习古代念和特征 3.熟悉五行的概念、特征与归类哲学阴阳五 2.阴阳学说的基推演行思维模式,本内容 4.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启3.阴阳学说在中能力要求发式教学医学中的应用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阴阳4.五行的概念、特的应用 2 2 2.通过举例,征与归类推演2.能用阴阳五行学说初步辨识人五行形象的学习 5.五行学说的基体的病理表现及机制,确定防治阴阳五行学本内容原则及方法说在中医中素质要求 6.五行学说在中的应用,充分 1.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利用启发式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识和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序教学教学活动设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号项目计课时1.以工作情景导入的形式,通过案例知识要求分析,学习以 1.五脏:心肝脾肺 1.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五脏为中心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的脏腑的生生理特性2.熟悉五脏与体、窍、志、液的理功能和生2.六腑:胆、胃、关系理特性,充分小肠、大肠、膀胱、3.熟悉胆、胃、小肠、大肠、膀运用启发式三焦的生理功能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和讨论式教和生理特点 4.了解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学 3.奇恒之腑:脑、藏象 2 生理特点女子胞的生理功 3 5.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2.给出临床能和生理特点能力要求常见病的病4.脏腑之间的关1.能用藏象学说初步辨识脏腑的例,让学生通系病理表现及机制,确定防治原则过讨论,用中与方法医思维模式素质要求来完成病例的分析 1.了解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在内涵上的区别,具备中医思维知识要求 1.以工作情 1.掌握气的概念、生成、功能、景导入的形1.气的概念、生运动、分类式,通过案例成、功能、运动、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功分析,学习气分类能血津液的概2.血的概念、生2.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念和功能,充成、循行、功能输布与排泄、功能分运用启发津液的基本概念、3.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式和讨论式生成、输布与排能力要求教学气血泄、功能 1.了解气血津液学说在中医临床 4 2 中的应用2.给出临床津液3.气血津液之间2.具有中医健康宣教、指导养生常见病的病的关系保健的能力例,让学生通素质要求过讨论,用中医思维模式1.培养学说中医的兴趣,正确来完成病例理解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的分析序教学教学活动设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号项目计课时1.以工作情知识要求景导入的形 1.掌握六淫、戾气、内伤七情、式,通过案例 1.病因学说:六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分析,学习病淫、戾气、内伤七等致病因素的特点因病机的基情、饮食失宜、劳 2.掌握病机学说:正邪相争、阴本知识,充分逸过度、痰饮瘀血阳失调的机制运用启发式能力要求和讨论式教 2.病机学说:正邪 1.了解中医病因与西医的区别所学病因相争、阴阳失调 5 2 在病机2.能够运用病因学说预防疾病的2.给出临床发生,指导日常生活保健常见病的病素质要求例,让学生通过讨论,用中1.具有学习中医的兴趣,正确理医思维模式解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来完成病例的分析 1.望诊:望神、望知识要求面色、望形态、望1.掌握望诊诊察疾病的方法:望1.以工作情局部情况、望皮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局部情景导入的形肤、望分泌物与排况、望皮肤、望分泌物与排泄物、式,通过案例泄物、望舌望舌分析,学习中2.闻诊:听声音、2.了解闻诊的内容:听声音、嗅医四诊的基嗅气味气味本知识,充分 3.问诊:问寒热、3.掌握问诊内容:问寒热、问汗、运用启发式问汗、问疼痛、问问疼痛、问饮食与口味、问二便、和讨论式教饮食与口味、问二问睡眠、问经带、问小儿学便、问睡眠、问经4.掌握切诊诊察疾病的方法:脉带、问小儿诊、按诊 6 四诊 4 2.给出临床能力要求 4.切诊:脉诊、按常见病的病 1.能应用望神、望色、望舌、闻例,让学生通诊诊、问诊、脉诊的基本方法采集过讨论,用中病情医思维模式素质要求来完成病例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的分析神具有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序教学教学活动设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号项目计课时知识要求 1.八纲辨证施护:1.以工作情1.掌握八纲辨证施护:表里、寒表里、寒热、虚实、景导入的形热、虚实、阴阳阴阳式,通过案例 2.掌握脏腑辨证施护:心与小肠 2.脏腑辨证施护:分析,学习中病、肺与大肠病、脾与胃病、肝心与小肠病、肺与医辨证论治,与胆病、肾与膀胱病、脏腑兼病大肠病、脾与胃充分运用启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施护:卫分病、肝与胆病、肾发式和讨论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与膀胱病、脏腑兼式教学能力要求病 7 辨证 4 1.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2.给出临床 3.卫气营血辨证营血辨证分析临床病例,作出护常见病的病施护:卫分证、气理诊断例,让学生通素质要求过讨论,用中分证、营分证、血医思维模式1.树立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分证来完成病例的分析 1.以工作情景导入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学习中医养生的原知识要求则和方法,充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分运用启发 2.了解治未病的内涵式和讨论式1.养生:基本原则能力要求教学与方法1.能应用中医和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指导防2.给出现实2.预防:未病先病养生常见生活现防治防、既病防变8 2 素质要求象,让学生通原则 1.树立中医养生的正确理念过讨论,用中医思维模式从养生角度来完成的分析序教学教学活动设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号项目计课时知识要求1.掌握中药的性能2.掌握中药的配伍与使用3.掌握中药的采收与加工 4.掌握中药的炮制 5.了解中药的鉴别方法1.以工作情能力要求1.中药的性能景导入的形2.中药的配伍与式,通过案例1.能够用中药的性能分析常用中使用分析,学习中药中药3.中药的采收、加药的基本知基础9 2 2.能够对常用中药进行炮制工识,充分运用知识 4.中药炮制启发式和讨3.掌握常用中药的鉴别方法 5.中药的鉴别方论式教学素质要求法1.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中医药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学部分、中药学部分和方剂学根底部分,下面是的一篇关于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究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一门药学专业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中医学及中药学知识的学生往往感到课程晦涩难懂、内容抽象难记,学习困难。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挂图、标本和图鉴是学好该门课程的三大利器。
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教学资源的种类已大大拓展,各种多媒体资源层出不穷,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
当资源的数目到达一定数量时,带来学习便利也大打折扣,大量重复、冗余、劣质信息的筛选,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教学资源的定义决定了其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
目前我们讨论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可以称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们所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由数字和电子的信息构成。
该类信息包括数字和电子的教案和课件;数字化和电子化的试题和作业;数字化的和电子化的论文、图书和网络课程等。
以上都可以归到我们所定义的教学资源。
以上对于教学资源概念的总括让我们看到教学资源有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三个重要特点:1.形成教学能力;2.具有价值;3.在教学中应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方式有限。
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课本、参考书、教师授课等较单一的方式。
近年来,Inter在我国快速开展,截止到了xx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保持低速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到达5.94亿。
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
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电脑、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大大降低。
以医学知识为例,网上大量的医学信息是保健品、药品等推广的,为利润计这些信息往往以医学根底知识为根底,过分夸大某些概念,甚至进展歪曲。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A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英文名称: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分:2学时:3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中医药学史概要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第二节阴阳五行1学时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第二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建设成“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得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 《中医药学概论》共172学时
理 论 教 学学时为62 占36.0%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高职特色
的教材,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
配备学习指导、电子课件等
基 地 实 训学时为10 占5.8%
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实训,学以致用,奠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础。
学习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操作方法与要点。
2
辨证
学习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
4
防治原则
讲解疾病预防及治则与治法。
2
中药基础知识
讲解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与使用、中药的采收与加工、中药炮制、中药的鉴别方法。
4
常用中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外用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地点--药学实训中心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校外项岗实习学时为100 占58.1%
实训、实习要求与
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地 点—药品营销和医药药房岗位
教 师--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教学资料--岗位操作规程
(二)教学任务安排
递进
内容和要求
时 数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72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医药概论》是药品营销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悉常用中药和方剂,能辨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了解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能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炮制、方剂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和研究,为中药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理 论
教 学
认识中医药发展史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2
阴阳五行
学习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应用。
2
藏象
学习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与生理特性
6
气血津液
学习关于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2
病因病机
学习病因、发病与基本病机。
2
四诊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能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能运用中医整体观进行辨证。
●学会通过与患者交流收集四诊资料。
●学会运用四诊方法,检查手法熟练、结果准确。
●学会八纲辨证、脏腑病辨证的内容。
●学会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学会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
●学会常用中药饮片性状鉴别。
●学会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学会中医的四诊。
●学会中医的辨证。
●学会中医的防治原则。
●学会熟练识别常用中药饮片,
●学会熟练识别、分析常用中成药处方,
●获得药品经营和管理能力。
●学会中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学会中成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镇、辨证、防治原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及应用、方剂学基础知识等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究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00
总 计
172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
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参考课时
任务一
认识中医药发展史
1.识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概念;
2.知道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活动一:多媒体教学及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相关概念,了解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8
校内
生产
实训
技能训练
通过实物介绍根、根茎与根皮类中药饮片。
2
通过实物介绍果实、种子、花蕾中药饮片。
2
通过实物介绍全草、茎叶及干皮类中药饮片。
2
在实训场地实务训练,进行汤剂的制备。
2
通过社会药店进行常用中成药剂型的社会调查
2
校外
顶岗
实习
医院药房、社会药店
实训、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20
方剂学基础知识
讲解方剂组方特点、方剂的命名与剂型、方剂的应用、中成药稳定性。
4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分析、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医院见习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1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更好的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