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第一章绪论ⅰ课程内容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标志。
继后《痢疾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到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其二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ⅱ考核目标-、教学要求1.介绍中医药学就是个了不起的宝库。
2.熟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3.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控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6.面授时数:1学时二、自学建议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间密切相关来认识。
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来理解。
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基础理论(1.2)--绪论习题(王键).doc

绪 论一、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战国至两汉时期E. 春秋战国时期2.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3. 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C.对症治疗D.审因论治E.以上都不是4. 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是( )A.张子和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元素5.下列医家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李东垣 D.张子和 E.张元素6.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A.《神农本草经》B.《脉经》C.《诸病源候论》D.《温病条辨》E. 《黄帝内经》7. 异病同治之“同”,取决于( )A.病因之同 B.病性之同 C.病位之同 D.证候之同 E.以上均非8.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E.是阴阳失调的表现9.以下名词属于“证”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10.以下名词属于“病”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几部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中医学体系的形成(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E.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3. 金元四大家是指(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丹溪 D.李杲 E.张仲景4.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唯物辩证观 C.辩证论治 D.辨证论治E.天人一体观5. 属中医学“证”范畴的是( )A.腹痛 B.呕吐 C.肝火上炎 D.舌苔黄腻E.心脉痹阻2、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 的概念中包含着病因、病机、病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 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请解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完整版ppt课件
56
5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B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 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 同”。
完整版ppt课件
5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治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不在于“证” 的区别。
论治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故论治是辩证的 依据和前提,辩证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完整版ppt课件
33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4
▪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 即治未病。
完整版ppt课件
5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完整版ppt课件
6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学
中医康复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完整版ppt课件
7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
思 考 题
①何谓“四大经典”著作?各有何内容?
②被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哪位?
③何谓“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和学派各是什么? 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何谓病、证、症? ⑤哪位医学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⑥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⑦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炮制专著、药典各是哪部书,其成 书年代和作者为何人? ⑧《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各是什么?
中医药学概论
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是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私人撰述本草,该书以《嘉祐》、《图经》
为基础,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达1558余 种,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首开方药相互印证的先例。具 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 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为荷、法、日、朝、英、俄等多种文 字,流传国外。中医药学概论Fra bibliotek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药学概论
一、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
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 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 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医药学概论
国家药局(和剂局和惠民局)的设立,是北宋朝廷的一
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举 措,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药物炮制,以及制剂的 发展和提高。如《苏沈良方》所述从人尿中制备“秋石”, 以及其他文献中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等, 均反应出当时的制药成就。这时由酿制酒发展为蒸馏法制 酒,对炮制和制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医药学概论
绪
论
中医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应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应用理论和技 能。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
中医药学概论
《炮炙论》为南朝雷敩所著,
其主要内容是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该书所记的一些炮 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烈之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本草新 分支学科的产生。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经集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
初步确立了古代综合性本草的模式。
综合性本草: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药学成就, 其研究范围应涉及药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对药材本身的研 究,如品种基原、产地、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二 是药物的应用,如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等;三是 药性理论研究。此外,还应涉及本草沿革、文献资料来源 等。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其成就 有:一是增收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纲目》进行了重 要的补充和订正。二是总结了16~18世纪的药学新成就,并 保存了一批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有较高的文献 价值。
中医药学概论
由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问世,是民国时期本草 学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辞典类工具书)。 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一是在确定中药品种 及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二是进行了一些单味药的化学 成分和药理研究。
中医药学概论
朱橚的《救荒本草》主要记载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颇 有特色。兰茂的《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 地方本草。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缪希
雍的《炮炙大法》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炮制专著。
“百药煎”首见于陈嘉漠的《本草蒙筌》,为五倍子制 取的没食子酸,早于欧洲200余年。“射罔”首见于《白猿
中医药学概论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药物知识产生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并 与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到进行农业生产的神 农时期有关。
中医药学概论
发现酒的医药作用,是先秦药史中的一件大事。古人称之 为“百药之长”。 “药”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说文解字》将其 训释为“治病之草” 。 西周时期,从《周礼》:“聚毒药以供医事”,《山海经》 对100余种动植物医疗用途的记载;以及《五十二病方》载方 近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药物炮制、制剂、用法等皆有 记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药学成就。
中医药学概论
人体是一个 有机整体 整体 观念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治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着眼全局 人与自 然环境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人与外环境 的统一性 人与社 会环境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文化信仰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
《本经》分“序例”(即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前者总结了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性能理论(尚未讨论升降浮沉和归经) 及配伍法度(药物的七情)、服药方法(毒药服法和食前食后
各有所宜等)、剂型选择(主要是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基本
原则。这些言简意赅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收药365种,按有无毒性和养身延年、祛邪治病两大标准, 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项下,有正名、性味、主治等主要 内容。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医药学概论
三、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草经集注》为南北朝时之陶弘景所
辑。序例增加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
合药取量及“诸病通用药”等大量内容,大 大丰富了药学总论部分。各论收药730种,较 《本经》增加一倍,并首先采用按植、动、 矿物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分列为七类。 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
经》,为鲜乌头制取的乌头碱,较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取生物
碱要早100多年。
中医药学概论
清代的本草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医药的发展,对 《纲目》进行补充和修订,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为了临床实用的需要,撷取《纲目》精粹,编撰节要 性本草,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出现了孙星衍等人的多种《本经》 辑复本,以及张璐(本经逢原》、邹澎《本经疏证》等一 批《本经》的注释性本草。
中医药学概论
从1954年起,先后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
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
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能反映当代本草成就的药学代表著作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
典》等。
中医药学概论
自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成立
中医药学概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药学概论
宋初朝廷较为重视医药书籍的校订和刊行,先后组织编
纂国家规模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
《嘉祐本草》书著其说,《本草图经》图见其形,两书相辅 而行。后者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
谱(因《证类本草》转载而存世)。
了中医学院。1959年又开始在成都中医学院等增办了中药系,
使中医药教育纳入了现代高等教育。1978年以来又相继招收 了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到 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中药教育体系。为适应现代中药 教育的需要,各种配套的中药学科教材,也多次编写和修订, 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日益先进。 随着《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办法和法规的实施,中药及 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
中医药学概论
辨证论治:
①辨证的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辨病论治; 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 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 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 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 方药来治疗。
本草家的求实风格;其用以阐述药效机理的法象药理模式,又
导致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纲目》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杰作,成书于16世
纪,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收药1892种,按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目;各药之下分正名、释 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介绍。 附方11000多首,附图1100多幅。该巨著集我国16世纪以前 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 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 认的贡献。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 朱丹溪),倡“阳常 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中医药学概论
金元时期的本草,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学特征。 这些本草的主要价值在于: 一是发展了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并使之系统化,进一步完 善了中药性能的内容。 二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药物主治经验,总结各药功效,提高 了本草的学术性、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这些本草促进了明清
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
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性和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 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 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