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治疗在疼痛科的应用
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论文

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关键词】ct引导下;微创介入;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2-02椎间盘突出症常发于颈腰部,是我国常见的多发性疼痛科、骨科疾病,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统计,我国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已经突破2亿人,其中20—40岁的发病率高达60%,40—50岁的患者约占25%,5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15%。
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1]。
目前此病治疗主要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因发生感染、损伤以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检查和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问世的微创介入技术,臭氧消融、突出髓核热凝靶点消融术等[2]在临床上应用,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不开刀、无痛苦、疗程短、术后立刻消除病痛、安全性高等手术优势,既能弥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不足,又能提高治疗效果,给广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并被数以万计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接受。
我院于2010年1月采用ct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共65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患者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筛选,确定了65名适应症患者,均同意按本项目技术方法进行治疗。
该65名症患者中,有颈椎间盘突出症2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45名。
20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3.1岁,病程30一380天,平均 145天,临床症状表现头颈部疼痛15名、颈部活动障碍10名、肩背部疼痛12名、上肢疼痛8名、肢体感觉麻木25名、肢体发凉5名。
45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27名,女性18名,年龄31—86岁,平均年龄55.2岁,病程25一410天,平均165天,临床症状表现腰部疼痛35名、腰部活动障碍38名、下肢放射疼痛 35名、下肢发凉14名、肢体感觉麻木28名、脊柱侧凸3名、间歇性跛行5名、坐骨神经痛 37名。
疼痛科入院宣教

一、疼痛科入院宣教(一)医院管理制度1.患者住院期间须穿病员服,佩戴腕带,由医院统一配备。
2.患者入院后住院期间请您不要擅自离开病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出,请填写请假条,经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批准后方可离开,离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医院将不承担责任。
3.住院期间请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及现金,防止被盗。
一旦丢失,概不负责。
4.病区环境管理要求:为了大家的健康和安全,请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请不要在走廊上成群驻留、高声喧哗,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向窗外扔垃圾、废物、倒水,不要在病区、病室内晾晒衣服。
病房设施放置有统一标准,请不要随意挪动。
保持床铺及床头柜的清洁,床头柜上尽量不放置物品,不要在床上、床下、窗台、暖气上堆放物品,不要在输液架上悬挂其他物品,所带物品一律放入柜子。
(二)防火、防盗教育1.请节约水、电,爱护公物,损坏东西照价赔偿。
洗漱后随手关掉水龙头,及时关掉照明灯,2.如遇陌生人进入病房需要提高警惕并询问,必要时按传呼器通知医护人员。
在院内或院外遇到陌生人搭讪时,请不要理睬,谨防上当受骗。
3.为了你和他人健康,病区内请勿吸烟,室内请勿用明火。
4.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禁止带入医院,禁止自带电器入院,以免引发火灾。
(三)防跌倒、坠床教育(安全措施十知道)1.病房通道无障碍物。
2.地面干燥无水渍。
3.保持病床、平车、轮椅等设施性能完好。
4.各种扶手固定,无松动。
5.将呼叫器放在患者易取出,并告知患者如何使用。
6.告知患者穿合适衣裤、鞋子。
7.对高危患者,告知患者及陪人并进行预防跌到宣教;8.观察患者病情,当患者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时,立即扶患者卧床休息并报告医生。
9.对年老、体弱、危重、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等患者要使用床防护栏,意识不清及烦躁者应适当使用约束带,并根据医嘱留陪护。
10.对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告知相关注意事项。
二、专科特殊检查健康教育(一)血液化验检查1.同型半胱氨酸测定:作为脑梗患者易复发程度的判断依据。
疼痛科微创通用特殊治疗记录

-/微创手术记录2003-11-28 10: 30Am肉毒素注射治疗记录患者今天上午于无菌室行"肉毒素注射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取剩余痉挛处左眉弓上 2 点及左颊部 1 点为肉毒素注射点,惯例消毒后,在上述 3 点各注射 10μ肉毒素( 0.2ml ),察看患者左面部肌肉痉挛显然停止.患者无诉特别不适,安返病房。
继观病情变化。
2002-1-10 10Am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记录患者今天上午于无菌室行左边“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口微张,局部消毒后,左手扪及右 C6 横突,右手持注射器局部穿刺达此处骨质,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 1%利多卡因 10ml ,察看数分钟后患者左边面部出现 Horner ’S 综合征,阻滞成功,继观 20分钟无异样,安返病房。
2002-1-1510Am颈部小针刀治疗记录患者今天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小针刀术”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以伸展颈部,先以 1%利多卡因 3ml 加得宝松等复合镇痛液10ml 行局部阻滞,再以 4 号小针刀于C3~6 棘间及椎旁行松解,患者无不适,已安返病房。
嘱其注意歇息,保护创口。
继观病情变化。
2003-11-2810: 30Am颈部局部神经阻滞+小针刀治疗记录患者今天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局部神经阻滞+小针刀术。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伸展颈部,取C4 为中心,以10ml 复合镇痛液( 1ml 得宝松、 VitB12 500ug 、2%利多卡因2ml ,0.9%盐水 6ml)行宽泛阻滞,而后以一次性小针刀在上述痛点行点切松解,术毕患者无不适,已安返病房。
继观病情变化。
2003-12-1611Am颈部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记录患者今天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局部神经阻滞术。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伸展颈部,取 C4为中心,以 10ml 复合镇痛液( 1ml 得宝松、 VitB12 500ug 、2%利多卡因 2ml , 0.9%盐水 6ml)行宽泛阻滞,完成后察看20 分钟,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
老年人常见慢性疼痛的评估和诊治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09-30 发表评论分享作者:倪云成,廖潜,胡蓉,黄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疼痛科中南大学疼痛研究所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
尽管慢性疼痛对各年龄阶段人群的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但是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显著。
由于患有较多基础疾病,慢性疼痛的老年人更容易经历功能受限、抑郁和焦虑,导致社会交际能力降低、睡眠和食欲障碍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增加了治疗费用。
研究表明,由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沟通困难导致对老年人疼痛强度的评估困难,且老年人生理、心理的改变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除此之外,有些老年人误认为疼痛是正常的症状且是衰老不可避免的,致使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治疗。
因此,正确评估、诊断和治疗老年人慢性疼痛具有极大挑战性。
一、老年人慢性疼痛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疼痛定义为持续1个月以上(既往定义为3个月或半年)的疼痛,可引起情绪和心理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疼痛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也是老年人一项重大健康问题。
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椎管狭窄、肩周炎、肌筋膜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脑梗死、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癌症等。
二,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诊断和评估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诊断步骤:(1)详细询问疼痛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2)回顾疼痛的位置、强度、加重及缓解因素,是否影响情绪和睡眠;(3)疼痛部位是否有感觉异常、痛觉超敏、感觉减退、麻木;(4)评估认知功能,如应用Folstein简易智能量表;(5)评估抑郁;(6)评价生活自理能力;(7)评估步态和平衡性;(8)检查视力和听力是否下降;(9)利用多学科进行综合评估。
老年人慢性疼痛原因很多,需要通过以上诊断步骤并结合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对慢性疼痛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进行鉴别诊断,以下是临床常见慢性疼痛的鉴别:(1)癌痛与非癌痛的鉴别:①癌痛主要为慢性疼痛,与机体活动无关,临床表现为静息痛,夜间尤为明显,并常伴有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为1种以上的疼痛,包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疼痛和与肿瘤本身、肿瘤治疗相关或无关因素引起的多种疼痛);②癌痛由于病情发展,疼痛随时间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暴发性疼痛;③癌痛通常伴随至终身,极少有治愈;④癌痛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比其他疼痛所导致的状况更严重;⑤癌痛症状常伴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的障碍或衰竭。
倪家骧:微创介入让患者不再“疼痛”

工 作才 来 医 院就 诊 。患 者 局 部长 期 疼 痛 ,往 往会 形 成 复 杂 的疼 痛综 合 征 或 中 枢性 疼痛 ,使普 通 的疼 痛变 得 非 常
剧烈 和难 以 治疗 。而且 , 痛 的发病 机 疼 制非 常 复杂 ,经 常费 尽 心 思才 能 弄 清
患 者治 疗 策 略 的一 部 分 。该 《 指南 》 所 ) 神 、
肉毒 素 注 射 、 经 电刺 激 、 膜外 注 射 神 硬 皮 质 激 素 ( 或 不加 局 部 麻 醉 药 ) 鞘 加 、
病人 疼 痛 的具 体原 因 , 到解 决 办 法 。 找
过 去 很 多 人 认 为 疼 痛 是 一 种 很 正 常 的
内注射 药 物 、脊 柱微 创 治 疗 、药 物 治
疗 、 理 康 复 治 疗 、 灸 、 理 治 疗 或 物 针 心 痛 点注 射 。急性 疼痛 包 括手 术 后疼 痛 、
创伤、 伤后疼痛、 娩痛 ; 绞痛 、 烧 分 心 胆 绞 痛 和 肾绞 痛 等 内脏 痛 ;以及 骨 折 痛 和 牙痛 等 。术后 疼 痛 如 果 不 能 在 初 始 状 态下 被 充分 控 制 ,可 发 展 为 慢 性 疼 痛 ,包 括 神 经病 理 性 疼 痛 和 混 合 性 疼 痛 。对 急 性疼 痛 多 采 取 多 模 式 和 超 前
是 分 不 开 的 。 胶 原 酶 溶 解 术 是 美 国 的
倪家 骧说 , 目前 的疼 痛治 疗 主要
采 取 多 模 式 或 多 学 科 镇 痛 治 疗 ,0 0 2 1
由简 单 的神 经 阻滞 和 局部 注 射 等微 创 治 疗 为 主发 展 为 以微创 介 入 镇 痛术 为
主 要治 疗手 段 。 谈 及 国 内 的疼 痛发 病 现 状 ,倪 家 骧 教说 , 目前 我 国至少 有 一 亿 以上 的
疼痛科简介宣传

疼痛科简介宣传
疼痛科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临床科室,主要治疗一些慢性疼痛综合征、神经性疼痛、癌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以及诸如偏头痛等周期性疼痛。
疼痛科主要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如脉冲射频治疗、神经阻滞治疗、镇痛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椎间孔镜治疗等,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无法缓解的顽固性疼痛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让患者摆脱了长期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如果您正在经历长期的疼痛困扰,不妨前往疼痛科就诊,或许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微创操作来缓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也不断进步。
新的设备和仪器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精准和安全。
比如,可视化导引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治疗点,同时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2. 治疗范围的扩展:原来主要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其他诸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介入治疗也逐渐被应用于肿瘤疼痛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合作:疼痛科介入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如麻醉科、放射科等。
通过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医生也会与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合作,提供全方位的疼痛管理服务。
4. 个体化治疗:随着对慢性疼痛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疼痛科介入治疗也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疼痛科介入治疗在技术、范围、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有不断的进展,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科门诊诊疗范围

.. 疼痛科门诊诊疗范围:
采用神经组织疗法、小针刀疗法,配合药物、激光照射等治疗以下疾病:
1.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后头痛等;
2.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肢痛、残端痛等;
3.骨关节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4.组织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疼痛科住院诊疗范围:
1.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或C型臂介入下行颈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射频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介入下臭氧治疗、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等微创办法治疗,具有创伤小、花费少、疗效确切等优势;
2.骨性关节炎: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超声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物理治疗办法针对病灶局部用药,绿色环保、无痛苦、无副作用;采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化脓性关节、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优势,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活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介入治疗在疼痛科的应用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作者:刘延青日期:2006-07-23对于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神经阻滞和药物治疗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在疼痛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现就近年的一些进展简介如下:一、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我院从1998年4月至今采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2000余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远期随访病例360例,术后1年、2年、3年随访各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研究80例,随访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一)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随访1、一般资料表1、一般资料Table 1:The general data2、方法:采用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和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法。
全部随访患者均来院通过询问和体查进行疗效评估,分别记录VAS评分、直腿抬高度、脊椎活动度,并于术前各项指标相比较。
3、远期随访疗效评定标准见表2:表2 远期随访疗效评定标准Table 2 The evaluated standard of curative effect of follow-up review4.结果:表3 可见各组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计算三组平均值从6 .92分降低到0.99分。
三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无差异。
表3: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注:*各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表4 三组间远期疗效的比较Table 4 The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a 1 to 3 years follow-up review注:1、治愈率+显效率为优良率,2、优良率+好转率为总有效率。
(二)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研究1.临床病例分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 ,胶原酶组(50例);Ⅱ组,常规对照组(30例)。
2.方法(1)Ⅰ组(胶原酶组)50例,胶原酶盘外溶解术。
全部病例均在X-线下定位,多功能监测仪监测生命体征。
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再次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伊索显2ml,拍颈椎侧位片,显示造影剂在硬膜外前侧间隙,呈椎体前缘线状或带状分布;然后患者取俯卧位,拍颈椎正位片,显示造影剂在硬膜外间隙呈线状分布,确认导管位置在病变椎间盘周围。
注入实验剂量0.7%利多卡因3ml ,20分钟后无脊髓麻醉现象,注入得保松1ml,之后缓慢注入胶原酶溶液1200单位/2-3 ml 。
术后嘱患者俯卧位8小时,后转为平卧位绝对卧床24小时。
术前1日予以扑尔敏口服预防过敏、抗菌素预防感染,共计4天。
术后分别于1月、6月、1年后随访。
(2)Ⅱ组(常规对照组):30例,颈部硬膜外注射常规镇痛合剂全部病例在无菌治疗室操作,术前开放静脉通道,于病变部位下2个节段行颈部硬膜外后间隙穿刺,向上置管成功后,注入常规镇痛复合液(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保松1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保留导管,每日注药一次(首次注药后复合镇痛液配方中无得保松),共计7次,为一疗程。
术后分别于1月、6月、2年随访。
u 两组病例术前3天静脉点滴β-七叶皂甙钠20mg 、1/日,一疗程为7天。
其余治疗期间未施行其它治疗。
3.临床观察术后2周至1个月为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为中期疗效,1年后为远期疗效。
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疼痛VAS评分、肌力、肌张力、感觉、病理征的改善情况。
4.疗效评定VAS加权值=A-B/A,A:治疗前VAS;B:治疗后VAS。
5.结果表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x)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6 两组颈性眩晕治疗后1年缓解率表7 两组治疗后1年肌力恢复率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8 两组治疗后1年疗效评价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治疗(一)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其临床表现往往差异很大,只有综合临床表现,MRI,椎间盘造影并排除其它己知的导致慢性下腰痛的病因时才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1.临床特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必须起立或行走以减轻疼痛。
就诊时病人宁愿站着,而不愿坐下,其原因是坐位,尤其是坐位前倾时椎间盘内压力最高可加重疼痛。
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大多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65%),可为单侧。
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劳累后,坐位疼痛症状重于站立或行走。
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
2. 影像学特点(1) X线表现:常规X线平片检查阴性,有时可见椎间隙稍狭窄,骨赘形成或椎间失稳。
(2) MRI:纤维环后方的高信号区及椎间盘显示低信号,被认为是IDD的敏感表现。
但不能作为诊断纤维环撕裂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黄金标准。
因为有10%~20%的椎间盘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
MRI的T2加权像在病变椎间盘均显示低信号改变(椎间盘变黑)。
3.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最可靠手段。
只有在椎间盘造影时诱发、复制疼痛,并且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撕裂,方可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
主要指标及判定如下:(1)诱发疼痛:重复主要症状,如疼痛的性质、牵涉的部位及范围。
(2)髓核容积(含纳造影剂量)增大,注入造影剂超过2ml。
(3)造影剂的形态:髓核(造影剂)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占据整个或大部分椎间隙。
纤维环破裂时造影剂外溢,沿后纵韧带下流.正常的椎间盘内造影剂分布可呈棉球形,双极形,或长方形,造影剂应限于髓核之内。
常见的椎间盘撕裂形状有放射形,同心圆形,及横贯形等。
在低压力和小剂量的情况下复制与平时同样的疼痛尤其重要。
在病人主诉疼痛的同时,通常可见纤维环撕裂或造影剂外漏,如果仅有纤维环撕裂或造影剂外漏,病人没有主诉疼痛,说明该椎间盘与病人的疼痛可能无关。
4.诊断标准目前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一般认为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有或无外伤史,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2)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3)椎间盘造影阳性或MR表现为典型的单节段间盘低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非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改变活动量,非甾体类消炎药,硬膜外类固醇类药物注射以及功能锻炼。
非手术治疗应最少持续4~6个月。
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效果依赖于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人及手术方法。
而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髓核化学溶解术,激光间盘消融或经皮间盘切吸术均不适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人。
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射频髓核成形术:包括;射频髓核成形术(Coblation);椎间盘内电热凝髓核消融、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nucleoplasty,IDET)。
IDET疗效随访据Joel saal和Jeff saal报道:应用IDET一年随访,总有效率接近70%到80%。
并发症非常少,椎间隙感染和神经损伤并发症低于1%,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要注意,多节段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狭窄的患者疗效可能不满意。
(1) 治疗方法:①定位穿刺: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在相应病变椎间盘棘突间隙健侧旁开7到8cm,用FK Introducer弯型穿刺针斜向内与皮肤大致呈45°角,在DSA监视下动态进针,针尖到达椎体后缘纤维环内,进针深度约10cm,将热凝导丝(FK discTRODED电极)插入沿纤维环盘绕到对侧(膨出侧),使电凝导丝完全包裹纤维环内层破裂部,经DSA正位、侧位及双斜位定位,确定电极沿纤维环环绕。
②测试:先给予50 Hz感觉功能测定(通过电压或电流),记录病人出现腰部疼痛、酸胀或发热、沉重等感觉时电压或电流值,再给于2 Hz行运动功能测定,测试中特别注意患者有无下肢的异常感觉,根据测试电压确定射频电凝温度:< 0.7v给予电凝温度60。
C、3分钟两个周期;0.7-1.25v给予电凝温度65。
C、3分钟两个周期;>1.25v给予电凝温度70。
C、3分钟两个周期。
③射频热凝:根据刺激的域值的不同。
分别给予60℃、65℃或70℃两个热凝周期,每个周期180秒,在升温中注意当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时才开始计时,同时注意病人的主诉:腰部的疼痛、酸胀、沉重、热感,特别注意有无下肢的放射痛。
(2)穿刺时电阻的观察:经DSA多位置定位确定,穿刺针在纤维环内的电阻为143-224W,对术中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
同时,依据感觉、运动刺激定位确定热凝温度在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治疗时椎间盘温度的监测,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术中对治疗的反应及异常感觉,治疗更加安全。
2.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 治疗原理:目前对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根据动物及临床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氧化蛋白多糖;②破坏髓核细胞;③抗炎作用;④镇痛作用。
(2) 毒、副作用: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并可瞬间完成氧化作用,且没有永久性残留。
臭氧能严重损害髓核内结构及终板,但对神经根,脊髓和腰大肌损伤影响较小的原因,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没有此方面的阐述。
另外,脊髓、神经根及肌肉的表面均有一层组织膜防止臭氧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国外利用臭氧治疗腰肌劳损,直接将臭氧注入腰大肌内,至今没有造成明显损害的报道。
(3) 治疗方法:治疗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一般均采用后外侧径路即穿刺针经“安全三角”进入病变椎间盘,穿刺针尖置于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
所使用穿刺针口径18-23G,臭氧浓度为20—50 ug/ml,经穿刺针缓慢注入椎间盘内。
之后,在透视监视下将穿刺针退至椎间孔附近,再注入一部分医用臭氧至椎旁间隙内。
椎间盘内气体注射量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2—30 ml,椎旁间隙内约10-15 ml。
术后给予抗生素3 d以预防感染。
少部分患者术后1—2周会出现症状“反跳”,可使用止痛剂对症处理。
(4)临床疗效:国外资料统计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有效率在66-86%。
附表国外应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有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医用臭氧椎旁间隙内注射治疗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有一定疗效,其有效率可达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