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品读: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仪器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光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光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探究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针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就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作详细介绍。
1.实验名称: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2.实验目的: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虫子的结构,并且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实验归纳:本实验的探究对于从积极主动动手制造、摸索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行制作放大镜,并观察小虫子,可以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制造工具的快乐。
4.实验具体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例如:纸、盒子、泡沫板、水等等。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学生制作完放大镜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手指,体验一下放大镜的作用。
第二步: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一个凸透镜使光线聚焦到一点上,从而形成放大镜的效果。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光学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三步:观察小虫子。
老师可以在学校附近的花坛或其他校园周围环境找一些小虫子,比如蚂蚁、蜗牛、蝌蚪等等,让学生选择并采集。
学生采集小虫子后,可以放置在小试管或其他类似的容器中。
接着,让学生把放大镜对准小虫子,并观察小虫子自身的细节和结构。
第四步:观察小虫子后,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并询问他们对于小虫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和疑问。
老师可以就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动。
5.实验效果:通过制作放大镜,让学生掌握了光学原理,鼓励他们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小虫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虫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在自觉进行现象观察的同时,通过思考和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开启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思维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功能。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或者中央厚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11、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人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休,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2、放人镜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例如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期末复习一 放大镜的使用教科版

放大镜的使用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至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照片中的图像被放大了,还会看到彩色照片是由许多彩色点组成的。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4、放大镜是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的装置,有镜柄和镜片组成。
其镜片是透明的,中间较厚,四周较薄。
5、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①当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大小无关②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6、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结构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的观察1、苍蝇可以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的原因苍蝇脚的特殊构造使它能自由地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
2、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①蝇的复眼蝇的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只复眼。
每只复眼都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②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外形为椭圆形或缝隙状,长在前足的内侧③昆虫的触角蟋蟀、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④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彩色的小鳞片。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蝴蝶的翅膀,手上就会沾上鳞片粉末,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昆虫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眼睛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耳朵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触角的形状各不同;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那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蚜虫的大小和颜色:针眼大小,像小米一样密密麻麻的,有黄色、绿色和红色等蚜虫如何进食:用嘴刺入植物的嫩枝吸食汁液草蛉的幼虫怎样吃蚜虫:用嘴前的那对镰刀抓住蚜虫,然后用左右的上下颚刺入蚜虫体内吸食它的体液。
蚜虫个体小,在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口器是刺入式口器练习:1、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观察对象不懂,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和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