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高三一轮复习课件75页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有关“中国人民的反抗”的两组问题: 【思】
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事迹
探究: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概况、意义 ②黄海海战:时间、清军爱国将领事迹、结果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起因、表现、意义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表现、意义
⑶过程: ①一大:以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②二大:民主革命 纲领指明革命方向;③三大:决定国共合作;④大革命的失败: 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⑤八七会议及三大起义:揭开 序幕;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点燃星星之火,形成“工农武装 割据”思想,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四、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组问题: 【思】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四、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组问题: 【思】
㈠概述
探究之二:比较新旧民主主革命的异同点。 ⑴相同: ①所处社会性质相同; ②基本任务相同; ③革命性质相同。 ⑵不同: ①领导阶级不同; ②革命纲领不同; ③群众发动深广度不同; ④革命前途不同; ⑤所属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求民主: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过程及意义)
新(历程、意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思】一、有关“列强侵略”的两组问题:
㈠1840-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探究之一: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 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
战争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三、有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组问题: 【思】

高中历史第4单元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4单元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基本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反动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形 式统一
中国共产党由幼 稚走向成熟,为 中国革命保存了 有生力量
一百多年来中国
正面战场抗战、日本无条件投降,
人民反帝斗争的
抗日战争 敌后根据地的 抗日战争取得最
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战
后胜利
提高了国际地位
新民主主
标志着中国半殖
义革命
重庆谈判和重
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
统治和外国侵略
天京→军事全盛 力联合镇压及自
运动
势力;是农民战
→后期战争 身局限性而失败
旧民主主
争最高峰
义革命
武昌起义、成立 由于帝国主义、 推翻了清王朝及
中华民国、颁布 封建主义的破坏 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 及资产阶级的局 使民主共和观念
约法》
限性而失败
深入人心
由于帝国主义的 破坏、国民党反 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北伐 动势力的叛变及 运动 战争 中共右倾错误, 新民主主 国民革命失败 义革命 毛泽东创立“工 建立了中华苏维 国共十年 农武装割据”思 埃共和国,中共 对峙 想、红军长征 实现了战略转移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 答案
高分策略指导 ——表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 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 映出”等提示语。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 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 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 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 能力。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1、背景(根本原因 导火线)
2、经过 开始标志 决战
3、结果 失败 《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4、影响
①列强侵华:政治上甲午后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里程碑意义? 经济上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
资本输出为主
四、八国联军侵华
②中国人民抗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马关条约》 会程度大大加
深了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辛丑条约》 建社会
1、东南沿海到沿海内地
近 2、消极:这些地区的主权受到损 代 害,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
鸦片战争后开放 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
中 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 争后开放通商口岸
国 解体;促进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 近代城市的兴起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密切相关 由一国到多国
3、历列史强观侵(华目全的球史获观取最大现经代济化利史益观 文明史观
4、侵华表现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5、侵华阶段特征 工业革命后:主要侵略手段: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军事侵略 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主要侵略手段:经济 资本输出为主;政治 瓜分中国—以华治华
1、背景(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经过 参加国
3、结果 失败 《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4、 《辛丑条约》影响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战争
背景(原 时间、 结局(条约内 影响
因)
经过
容、危害)
鸦片战争 英国试图打开中国 1840--1842
大门,变中国为它
的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
第二次鸦片
中日甲午战争后
开 3、 放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四单元 (共39张PPT)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四单元 (共39张PPT)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 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
(2)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农民负担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景德年间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庆历年间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阶级矛盾激化 欧阳修谈及当时农民起义时说‚一年多如 一年,一火强如一火‛。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 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 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 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 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 种社会矛盾交织; 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 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臵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 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 酌情给分)(6分)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 开放之前,从抑兼并出发,全面肯定;改革开 放之初,以聚敛为由,对其否定。这两种观点 的对立,除了学术上的分歧之外,更多地反映 了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史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变迁。 前者的观点代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富国主张; 后者的观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富民思想。 其实,富国与富民的分歧也是王安石变法中论 争双方的矛盾焦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总复习课件(共5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总复习课件(共59张PPT)

考点三
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原因
经过
结果及意义
人 三元里人 民 民抗英 自 发 反割台斗 的争 斗
争 义和团 运动
爱 左宗棠收 国 复新疆 官 兵 反 抗 黄海战役
①列强的侵略, ②清府卑躬屈膝
《马关条约》签 订,割占台湾
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
①边疆出现新危 机②阿古柏侵略 新疆③俄国趁机 出兵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
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②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③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 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⑴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⑵长城抗战——①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②二十九军宋哲元部
总的趋势:削弱相权与将权,强化皇权
(二)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与变化(了解)

汉初
汉中后期
(郡、县) (郡、国并行) (州、郡、县)


北宋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藩镇)


(省、路、府、州、县) (布政司、府、县)

(省、道、府、县)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西汉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运 动
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中 成立条件(阶级、思想、组织、外部) 国 共 产 成立标志: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党 成 立 中共二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过程

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第四单元(全) (共57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第四单元(全) (共57页)

侵 华 史 打 开 中 国 市 场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抗 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史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探 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 索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史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2.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名称
时间
第二次鸦片 甲午中日战 八国联军侵 20世纪三四 战争 争 华战争 十年代的侵 华战争 1931—1945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大 进一步扩大 明治维新后,镇压中国人 摆脱经济危 门,把中国 侵华权益 日本实施对 民的斗争, 机,转嫁社 外扩张政策 维护其在华 会矛盾 变成其原料 利益。 产地和商品 销售市场
借口、导火 虎门销烟 线或开始标 志
修约要求被 朝鲜爆发东 救护驻华使 1931:九一 拒绝,制造 学党起义 馆,助中国 八事变 剿匪 “亚罗号事 1937:七七 事变 件”和“马 神甫事件”
结果
中国战败, 中国战败, 中国战败, 中国战败, 中国战胜, 和英国签订 和列强签订 和日本签订 和列强签订 日本无条件 《南京条约》《天津条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投降 约》、《北 京条约》等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日 本 侵 华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侵华史)
1.时代的背景: 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
必然性:工业革命进行,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可能性: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国力强盛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列强对中国历次侵略的原因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鸦片战争 第二次工革 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危机 转嫁危机 日本侵华 二战结束后 美国膨胀 全球扩张 扶蒋反共 结论: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期 世界市场初成 世界市场终成 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两极格局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历史人物分析
古代历史人物
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中国封建社会 基础。
汉武帝
开疆拓土,巩固大一统, 推行儒学,开创汉朝盛世 。
唐太宗
开创贞观之治,促进民族 融合,完善科举制度。
中世纪历史人物
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巩固唐 朝统治,促进经济发展。
朱元璋
建立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定《 大明律》,推动文化发展。
古代历史
古代史概述
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 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不 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
点。
古代政治制度
介绍古代国家的政治体 制、官僚制度及权力结 构,分析其对当时社会
的影响。
经济与文化
探讨古代社会的经济基 础、贸易交流以及文化 成就,如哲学、文学、
艺术等。
科技与发明
概述古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和重要发明,如四大 发明等,及其对后世的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专项练习和强化复习,提高掌握程度。
复习方法与计划
01
模拟考试
02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 试环境和考试流程,提高应试能 力和心理素质。
应试技巧与策略
审题技巧
学会准确把握题意,提取关键信息,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失 分。
应试技巧与策略
答题规范
按照规范要求答题,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答案一 目了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
复习方法与计划
制定计划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将知识点按照时间线和主题进行分类,合理安排每天的学 习任务和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与计划
思维导图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复习课课件(共23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复习课课件(共23张PPT)

知识梳理
1894
1894~1911
1911.10-11
1912.1.1
孙 中 山 革 命 起 步
社 会 基 础 和 有 利 时 机
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武 昌 起 义 波 及 全 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建立
民族危机+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
革命党人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建 立 共 和 国 , 结 束 帝 制
问题1:归纳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革命派革命活动的趋势和特点?
矛盾与困局中寻求出路
科举制取消后,精英缺少了一个上升的渠道,这至少造成了 两个不 利的效果:一是很多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学而优则仕的观 念已经根深蒂固;二是官场上腐败更加严重,因为任命官员靠举 荐,这就失掉了公平性,形成不同的圈子。精英阶层的分裂使改 革难以贯彻下去,而不能进入权力场的精英则成为体制的反叛者 。 ――据《保路运动真相》整理 科举废除后,官员选拔渠道多样化、知识新颖化和人生价值多 元化等因素使得新式学堂中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不为做官而为追求 真理的新式知识分子。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 1902 年在校学生数仅 6912 人,1909 年达到 1639641 人,其中相当 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中,不少人还远涉重洋出国留学。新 式教育使传统旧思想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观 念。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入了官界、工 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 问题2:科举制被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主权、政权架构、民权
பைடு நூலகம்
纠结与权衡中创建新国
法治还是因“人”治
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 ,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 名器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陈旭麓《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蔑视宪法的权威性,严重缺失宪政文化与立宪精神“因人 立法”和法律工具主义的错误。这种因人而异的做法虽然反映 了国内各种力量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但更多的是把宪法作为自 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缺乏宪法尊严和强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